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 12 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既是先贤圣道,亦隐喻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 ,也有“忧国忧民” 。“边塞况味” ,莫如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
2、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羌笛与杨柳,春风与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为堪忧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情绪,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忧国忧民”诗词所体现的则是国与民在争战中的苦难。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在“
3、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奔赴破阵子 ,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则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 ,意为“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其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 。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 、 “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丹心耿耿,情义相照。家国情
4、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华夏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 2 -气满乾坤。 ”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摘自 2018 年 2 月 12 日光明网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朱熹认为“君子”就是“品格高尚”的人,尽管他们遭遇各不相同,但其“磊磊落落”中必然有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B. 文中的“边塞况味” ,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流露出比乡愁更强烈的家国荣誉。C. 文中引用出塞
5、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句,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D. 家国情怀是中国古典诗词永恒主题之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第一段引用张载名言,对其解释后,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B. 作者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C.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古典诗词中的家国情怀。D. 文章二、三两段从边塞况味到忧国忧民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古典诗词的家国情怀。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先贤们的“忧国”体现在为国奉献的义勇和担当上,而
6、身处和平盛世的我们,更应该做好“爱国”的本分,这就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传承。B. 唐代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共同开启了中国诗歌的巅峰之门,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C. 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D. 文章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例释。【答案】1. B 2. D 3. B【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 3 -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A 项,偷换概念, “对民众生
7、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C 项,错在“意在表达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D 项, “家国情怀使得张载名言具有先贤圣道,家国大义表述错误,因果倒置。故本题选 B 项。【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题中 D 项,二、三段不是层层深入的论述结构,采用的是并列结构,这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看出。故本题选 D 项。【3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
8、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 B 项, “他们成就了无与伦比的盛世唐朝” ,于文无据,说法绝对。所以本题选 B 项。【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 , 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9、,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奔走
10、的大树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这驿站来过伟岸的松树,来过繁花似锦的野海棠,还来过秋叶如金蝶翻飞的银杏,但长则一年短 则几个月就都走了。- 4 -不知他们从哪里来,也不知奔向何处去。我对树的记忆就是从奔走开始的,但那时候奔走的不是树,是我。小时候最怕一个人走路,但偏偏有些路却非你一个人走不行,从那时候起,我对树就有了一种无由的依赖和信任。每每提心吊胆地在那山与山、村与村之间 奔跑时,只要远远地望见一棵大树,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安全感,似乎那在风 中哗哗摇曳的树们真在呼喊:来,到我身边来。所以当我奔向那一棵棵大树 时,好像那树也迎着我奔来。也只有跑到那树下,我才敢歇一口气
11、,擦一把头上的热汗。 那时候的树是不走的。等过上三年五载,我也长高了,胆大了,再走小时候走过的路时,发现那些树还在,就有一种老朋友重逢的感觉。我们村最大的一棵槐树得十个孩子才能合抱,树冠能占三亩地。站在远处找我们村,那树就是标志。由于它长在一片坟茔里,所以就连那树下的灌木丛也没人敢动,密密扎扎连成一片,成了鹰鹞狐兔出没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村子基本 处在槐树的包围之中,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迎接你的都是一棵大槐树。迎娶新媳妇进村时几班子吹手摆擂台在槐树下,送过世的老人搭路祭也是在槐树下;远行的人儿告别在槐树下,回家的游子团聚也是在槐树下。所以老人们在讲述村里发生的大事时都离不开那些老槐树。经年累月,
12、村里的老人一辈辈走了,但那槐树还在,它们见证着村子的历史,承载着村子的信息,护佑着一村的男女老幼。秋夜里,躺在谷场上,你能听见风经过每一棵大树的脚步,能听见树与树的对话。不只是村口,田间地头也是很有一些树的,或挺拔的白杨,或解馋的山杏,或苍劲的椿树,那树是田野的风韵。劳累时,擦一把汗,望一眼树,心头就会生出一种慰藉和希望。而在外人眼里,那以树为背景的劳作和歇息似乎都平添了几许田园的诗情画意。万万想不到,有一天攀上走过了千百遍的山峁抬头望去时,路边的槐树不见了。站在那槐树离去的地方再向村口望去时,村口的大树也都不知奔向了何方。没有了大树遮蔽的村庄,就像失去了灵魂的人,散摊在那里,明晃晃地暴 露在
13、天地之间,任风吹雨打无遮无拦。沟畔上挂满了废弃的白色地膜,风起时 像有一种悲切的呐喊,简直惨不忍睹。据说理由是分田到户了,一分地要有一 分地的收入,树影响庄稼的生长。一家举斧,家家效仿,能伐的伐,能挖的 挖,似乎一切只有变了现装进自己的腰包里才可靠。 冤屈的树,带着村庄的信息和留恋远走他乡。一日出门,楼下停着一辆车,车上载着一棵大树,开车的是老家的一位相识。他说,那棵树卖了四万。我的心口一震,但又从另一方面幻想,若是各地进城的大树都能站成一道风景,对那些来自同一块土地的务工者来说未尝不是一件 好事,想那劳苦之余他们若能指- 5 -认自己家乡的树木,在它下面歇歇脚、说说 话,就是抹抹委屈的眼泪,
14、也可以聊解乡愁。可惜的是人们尽管给那棵来自我 们家乡的树又是搭棚又是输液,很是享受了一番城市的待遇,但它只捱过了一个夏季,在一个夜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不知以何种方式奔向了何方。人,找不到回家的路,树能够给你指引;但真到了路边连一棵树都没有的那一天,不知道人还能 不能找到自己的家?4.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文章以“小区外的一块公共绿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成了大树的驿站”开头,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B. 第段中的“另一方面的幻想” ,是指那些大树被卖到城里后,能够慰藉进城务工者的乡愁,从而肯定大树进城 的意义和价值。C. 文
15、草写“我”在成长过栉中对树的依赖和信任,并详细叙述人与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以此来暗示作品的主题。D. 文章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成功刻画了那些从乡村“奔走”到城市里的大树形象,警示人们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5. 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 文章以“奔走的大树”为题,有什么深刻内涵?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4. C 5. 开头借描述“大树的驿站”扣题,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大树的 “奔走”张本。然后具体描述回忆中“不走”的大树以及后来“冤屈”的大树“远走他乡”的惨状,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进一步揭示主题。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卒章显志。 (意思对即可) 6. 揭露和批判人们自毁家园
16、行为。大树“奔走”反映传统乡村文明和宁静田园生活受到冲击。讽刺人们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做法。大树离开故土,即便享受“城市待遇”也将死亡。警示人们毋忘根本,善待自然,不要急功近利迷失自我。大树“奔走” ,会使归乡游子可能找不到精神家园。【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属于综合题,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 6 -析和概括
17、。A 项, “意在引出对大树的描写,说明树在 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说法错误,文中没有说明树对城市发展的作用。B 项, “肯定大树进城的意义和价值” ,说法错误,作者对此持批评的态度。 。D 项, “一旦失去树木,也就失去了人生的方向” ,说法不妥,夸大其作用。故本题选 C 项。【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散文思路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简单的划分段落,明确各段落的内容,然后分析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此文一共 10 个自然节,先引出写作对象“奔走的大树” ,然后具体的描绘“惨状” ,最后得出主旨“应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 ,可谓形散神聚。回答散文思路的题目时,可以采用这样的答题模
18、式:“开头,借描述引出下文,为下文写张本。然后,具体描述揭示主题。最后,总结全文。 ”【6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含义的题目,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回答本题的关键,既要分析表层含义又要分析深层含义,
19、此题表层含义“大树被人们从乡村移到了城市”和深层含义“讽刺了违背自然规律、人为造景等急功近利的做法” , “警示人们不忘根本,善待自然,守护精神家园”。【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
20、,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三)实用类文木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五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成果丰硕。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 1%,规模跃居世界第二位。- 7 -科技进步贡献率由 52.2%提高到 57.5%。载人航天、深海探测、量子通信、大飞机等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铁网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引领世界潮流。 “互联网+”广泛融入各行各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日均新设企业由 5 千多户增加到 1 万 6千多户。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摘编自2018 年政府工作报告 ) 材料二: (部分国家研
21、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世界的比重) (部分国家国际科学论文被引次数占世界的比重)(摘编自国家创新指数(2016-2017) )材料三: 我国创新水平迈向国际第一方阵。2017 年国家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 1.75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 11.6%,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 2.12%,其中基础研究经费 920 亿元。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不断涌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高于同期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国家创新能力排名从 2012 年的世界第 20 位升至 2017 年的第 17 位。而体现国家创新实力的重要标志是知识创新。2017 年,国际论文总量和被引用量居世界第二位;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都居世界第一
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9.8 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 32.7 万件,同比增长 8.2%。 韩国产业日报报道称,中国的全球化创新型企业正不断增加研发投资,加大研发力- 8 -度的氛围日益高涨,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政府也制定了发展计划,并给予中国企业相关扶持。4298 家众创空间、3255 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和 400 多家企业加速器,以及 19 家国家自创区和 156 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一个日趋完善的创业孵化生态链条。 (摘编自科技部:去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世界第 1 位 大数据观察专利支撑创新发展 ) 材料四: 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创新前所未有的“黄金五年” 。我国坚持
23、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科技成果呈现“井喷”:墨子“传信” 、 “神舟飞天” 、“天眼”探空、北斗组网、超算发威科技创新有力地支撑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民生改善。科技创新在打赢蓝天保卫战、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兴林、科技治沙成效显著,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 。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加速融合,织就保障亿万群众生活的幸福网。 十八大以来全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 7100 万人,研发人员超过 535 万人,跃居世界第一。重大科技任务、科研基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对创新人才发挥了“筑巢引凤”的“虹吸效应” 。 “千人计划” “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实施,带
24、动形成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归国潮” ,回国人才超过 110 万,是前 30 年回国人数的 3 倍。这是我国创新的“力量之源” 。 十八大以来,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动真格” ,向数十年难除的积弊“下刀” 。国家科技计划和资金管理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院士制度、科技奖励、科技军民融合等改革也正在深入推进过程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支持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制度、科技报告制度、创新调查制度、自由开放共享等基础性制度也在加快建立,科技人员获得感大大增加。 (摘编自陈芳、余晓洁、胡喆科技成果“井喷”:中国创新奇迹从何而来? )7. 下列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抚州市 临川市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12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