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师用书(含解析).docx
《(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师用书(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专版5年高考3年模拟)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十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师用书(含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专题十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挖命题【考情探究】5 年考情考点 考试内容、考核要求 真题示例 考查角度 学科素养考查热度2017 浙江 4 月选考,14,2 分三大改造的实质历史解释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b)中共八大的召开(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b)“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建设的破坏(b)2016 浙江 10 月选考,14,2 分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时空观念2018 浙江 11 月选考,31,4 分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6,2 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史解释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7,
2、2 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解释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b)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及特点(b)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和意义(d)2017 浙江 4 月选考,15,2 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空观念分析解读 本专题属于高考中的高频专题。从考查内容的角度来看,重在考查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如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中共十四大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对外开放以及改革开放的成果等。从试题类型来看,选择题和主观题均有呈现,从学科素养的角度来看,着重于对历史解释、时
3、空观念的考查。复习备考时,应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同时加强与现实的联系。【真题典例】2破考点【专题概览】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本专题主要阐述了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到今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巨变。本专题的立意在于,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期经济建设方针、政策的分析,理解、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百年富强的梦想和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认识到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20 世纪5070 年代在这一时期里,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做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遇到了挫折。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
4、国基本确立起来,同年中共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分析,但这一正确探索未能坚持下来。1958 年全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使得经济建设进一步陷入混乱,中国经济建设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历史发生伟大的转折。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展开国有企业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第一步,并以建立社会主3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加快了改革开
5、放的步伐;通过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开放浦东,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考点集训】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1.(2018 浙江绍兴选考科目适应性试题,15)1956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次会议取得的初步成果有( )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强调由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A. B. C. D.答案 B2.(2018 浙江杭州重点中学高三期中,1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6、,积累率(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所占比例)为 24.2%;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1958 年积累率为33.9%,1959 年为 43.8%,1960 年为 39.6%。这表明,当时我国( )A.工业经济快速稳步发展 B.经济调整措施发挥成效C.开始调整工农业投资比例 D.工业发展投资急于求成答案 D考点二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与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1.(2018 浙江丽水、衢州、湖州三市高三期末,16)20 世纪 70 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对西方资本主义造成了严重的阻滞,使其迫切希望通过开辟新的市场来缓解危机,渴望与世界,尤其是与第三世界国家和新兴市场进行接触。受这一国际形势影响,中
7、共中央决定( )A.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D.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答案 A2.(2018 浙江杭州高三质检,1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新发展。这一创举( )是在贵州、四川开始试验推行 于 1983 年初在全国基本实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推动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A. B. C. D.答案 B探史料探究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史料呈现史料 1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
8、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毛泽东选集4史料 2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史料 3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的工业化从 1953 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 20 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是建设重
9、工业;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中共八大进一步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即“尽可能迅速地实现国家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史指导史料 1:新中国的重工业极为落后史料 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史料主 旨史料 3:国家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国家工业化,但不同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时空定位根据史料 2 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史料 3 中的“1953 年”等信息可判断出史料背景是新中国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史料解读重点阐释表明新中国的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尤其是重工业落后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实现
10、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同时也是从国情出发,借鉴苏联经验的结果表明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要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史料认识新中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缺不全,面对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实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方针史料应用1.根据史料 1 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五”计划开展的背景,其制定的依据是什么?答案 背景: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主要经济命脉。依据: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2.根据史料 2,概括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
11、成因。答案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因:重工业基础薄弱;新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借鉴苏联的经验。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并分析中国与苏联的工业化道路有何不同。5答案 基本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工业化强国。不同:不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主张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之间的关系,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探究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史料呈现史料 1 我国今年钢的生产量,要比去年翻一番,就是说从去年的五百三十五万吨钢跃增至一千零七十万吨。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振奋
12、人心的伟大号召。全力保证钢产量翻一番,是全党全民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立即行动起来,完成把钢产量翻一番的伟大任务(1958 年 9 月 1 日)史料 2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史料 3 (苏联)国家通过农业税(后改所得税)、义务交售、实物支付等方式,拿走了集体农庄很大的一部分产品。这种方式实际上带有近乎无偿占有或半无偿占有的性质使庄员在很大程度上失掉了对自己的生产成果的物质兴趣。史料 4 人民公社时期中国粮食收购量及其占产量的比重
13、年份 产量(万吨) 收购(万吨) 收购量占产量的比重(%)1958 20000 5876.0 29.41959 17000 6740.5 39.71960 14350 5105.0 35.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计划司中国农村经济统计大全(19491986)读史指导史料 1:“大跃进”运动的发动史料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料主旨史料 3、4:中苏两国粮食收购中出现的问题唯物史观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史料解读重点阐释史料 1:1958 年,党中央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说明“大跃进”运动强调“以钢为纲”史料 2: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14、。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变革,以此发展社会生产力。说明两者在类型上是不同的,毛泽东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6邓小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史料 3、4:中苏两国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表明人民公社时期粮食收购量大,这种做法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史料认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和政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两者反映了党和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但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超越了生产力的实际,导致我国 19591961 年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史料应用1.史料 1 表明“大跃进”的核心是什么?其反映了“大跃进”的特点及影响如何?答案 核心:大炼钢铁。特点: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
15、和建设的高速度。影响:不仅造成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而且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2.史料 2 体现了哪两种生产经营形式?试分析其异同点。答案 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同:土地属于集体所有。不同:前者实行集体劳动,后者以家庭为生产单位。3.依据史料 3、4,归纳中苏两国农业政策的共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背景。答案 共性: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太多,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下降,粮食产量下降。背景:重点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通过牺牲农民、农业利益筹集工业建设资金。4.结合上述史料,说明国家在进行经济建设时应注意的问题。答案 经济建设应遵循客观规律;生产
16、关系的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注意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等的协调发展;注意保护农民的合法利益;等。过专题【五年高考】A 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1.(2018 浙江 4 月选考,12,2 分)改革开放对于现代中国的发展,犹如一次“壮丽的日出”。开启这一伟大历史转折的重要会议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答案 B2.(2017 浙江 4 月选考,14,2 分)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 )A.建立国
17、家工业化基础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7答案 D3.(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6,2 分)下图所示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农村改革激发了生产积极性B.经济体制改革催生第三产业C.改革增强了人们的生态意识D.农民承包具有自发性的特点答案 A4.(2017 浙江 11 月选考,17,2 分)1993 年底,“绝大多数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城市居民的粮票粮本全部取消。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 1991 年前的 50.3%上升到 9
18、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稳步推进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启动C.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D.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显著增加答案 C5.(2017 浙江 4 月选考,15,2 分)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实现这一“重大突破”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答案 C6.(2016 浙江 10 月选考,14,2 分)取消农业户口,目前已在多个省市展开,有学者誉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里
19、程碑。回顾建国后农村工作中的相关举措,依时序排列是( )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A. B.C. D.答案 B7.(2016 浙江 10 月选考,15,2 分)漫画看似简单,却寓意深刻。下图所折射的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的资源配置问题,在下列哪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解决的基本框架( )8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四大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五大答案 C8.(2015 浙江 10 月学考,15,2 分)下列漫画表现了中国社会经济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A.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大跃进”运动的开展C.“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D
20、.改革开放的成效答案 D9.(2018 浙江 11 月选考,31,6 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 年(部分)1 月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4 月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5 月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12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摘自历史必修一、二、三(1)1984 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
21、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6 分)答案 (1)政治:“一国两制”构想进入实践阶段;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沿海城市的开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9科技: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10.(2016 浙江 4 月选考,31,10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6 年 9 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指出大会的任务是“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的中国而奋斗”。刘少奇作政治报告,对国内主要矛盾变化作出判断,并提出党和国家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周恩来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
22、济建设方针。陈云针对急切期望实现“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的想法,指出:“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是计划生产的补充。”这些报告和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61965)等材料二 下图所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国有企业的一种治理模式引自中国国有企业改革 30 年研究(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召开这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大会所取得的“初步成果”。(6 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模式所体现的企业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适应了什么经济体制的要求?概括指出该经
23、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对我国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产生的重要影响。(4 分)答案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果:正确判断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了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提出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思考计划与市场的作用。(2)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B 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1.(2018 课标,31,4 分)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10A.已经初步
24、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答案 D2.(2018 课标,31,4 分)下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答案 B3.(2017 江苏单科,13,3 分)1981 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 专版 年高 模拟 2020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专题 十三 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道路 探索 教师 解析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095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