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901030122.doc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90103012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201901030122.doc(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有 35 个小题,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 4 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据材料可以推断出:A、周王赏赐诸侯土地和人民 B、分封制确保了周王对全国的有效统治C、西周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 D、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2、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殷商继承了夏代的礼制,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 的礼制,也有所损益。这反映了孔子:A、主张政治改革 B、非常推崇夏商周三代 C、对夏商周三代研究精通 D、主张复古倒退3、先
2、秦许多名臣出身微贱,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魏晋时期愈加强调官吏的出身。这反映了秦汉至魏晋时期:A、宗法思想逐渐退出政坛 B、儒学被用于规范君臣关系C、阶层固化影响官僚政治 D、天下大同替换为社会不公4、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说:“礼义生而制法度。法者,治之端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 ”以上言论表明:A、全面解释传统儒家礼治思想 B、继承发展传统儒家礼治思想C、已经形成君主专制的思想 D、背离传统儒家礼治思想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所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其中在“死亡与鬼神观”上“墨家利用,
3、儒家闪烁,道家则淡然” 。下列属于道家的是:A、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B、 “施行不可以不谨,见有鬼神视之”C、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D、 “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6、比较往往是探究历史事物的一种方式。春秋初期,楚国君主首先称王。随后,吴、越等国国君也相继称王。上述现象本质上反映了:A、专制制度动摇 B、中央集权的发展 C、分封制的动摇 D、周王的地位动摇7、秦代只设置郡县两级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权力较大。宋代设置路府州县四级机构,地方事权分化。这种变化反映了:- 2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君主专制的强化C、地方实权的扩大 D、中央消除了地方的威胁8、 汉书董仲舒传说:“自武帝初
4、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这表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要是:A、董仲舒极力推动的结果 B、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C、儒生孝廉有利政治清明 D、汉武帝与大臣们都推崇儒学9、 唐六典卷三规定:“工商皆为家专其业以求利者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 ”而北宋苏辙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 ”这种变化表明:A、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工商业者对政治形势的影响力增强C、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发生改变10、据通典载:“太后(武则天)颇涉文中,好雕虫之艺,永隆中始以文章取士。
5、及永淳之后,太后君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寝以成风。 ”这一措施的主要影响是:A、打击了传统门阀贵族 B、提高了儒学独尊地位C、选拔了经世致用的人才 D、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11、 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A、由少数民族内迁带来的北方人民南迁 B、宋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C、睦邻民族政策带来的较长和平局面 D、租佃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12、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 B、封建土地私有制
6、C、均田制 D、家庭联产承包制13、西汉某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足用。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官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利益 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限制了富商大贾的利润 - 3 -D、是汉武帝“大一统”在经济上的反映14、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
7、衰。这种现象表明: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15、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 ”材料中的现象产生的主要作用是:A、降低决策失误以维护统治 B、提高言官地位以加强集权C、通过权力制衡以巩固皇权 D、通过行政分工以提高效率16、唐中期历史学家杜佑在通典选举中写道:“进士者时共贵之,主司褒贬,实在诗赋故士林鲜国体之论,其弊一也所用非所习者也,故当官少称职之吏。 ”这表明作者认为唐朝进士科
8、的弊端在于:A、重视学识,轻视德行 B、重视诗赋,无法选才C、注重门第,多不称职 D、脱离现实,学不致用17、2014 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反应强烈。传统中的“忠孝传家” 、“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与“忠孝” 、 “耕读”关联,不恰当的是:A、 “忠”世袭制 B、 “孝”宗法制 C、 “耕”农本观 D、 “读”科举制18、古代米商做生意时,除了要将斗装满外,还要再多舀一些,让斗里的米冒着尖儿,这被称为“无尖不成商” 。后来慢慢变成了“无奸不成商” 。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商业环境的艰难使经营者重视经商技巧 B、重义轻利的观念被社会各阶层全面认可C、重农抑商政策
9、致使商人的地位相对低下 D、封建经济日益繁荣使商业竞争更趋激烈19、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往繁荣者,听依三千户法置”。材料中有关规定变化出现的原因是:- 4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C、政府调整了经济政策 D、政府放松了对民间经济活动的控制20、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谴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 。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
10、位低下 B、婚姻讲究门第 C、择婿方式独特 D、大臣拉帮结派21、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2、 “夫民,神之主也。 ”(左传桓公六年 ) “吉凶由人。 ”(左传僖公十六年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左转襄公三十一年 )这些材料表明春秋时期:A、神权观念日趋淡薄 B、荀子人定胜天思想流行 C、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D、王权统治力量削弱23、有学者认为: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而去美化宗
11、族的“温馨” 、 “和谐” 。这是因为宗法制度: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目的:保证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特点:建立的是大宗支配小宗的运行机制 影响: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观念A、 B、 C、 D、24、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为本欤。 ”由此,可见孔子仁的学说的逻辑起点是:A、人性本善 B、血缘远近 C、宗法等级 D、君臣尊卑2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中国古代某一文学作品这样评价:“观其骨鲠所树,肌肤所附,虽取镕经意,亦自铸伟词。 ”后人评述这部作品,开辟并奠定了“有名姓的艺术家的历史” 。这说的是:A、孔子编定的儒家经典春秋 B、孔子收集整理的诗经C、屈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武威 第十八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 下学 期期 试题 201901030122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