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文艺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95.docx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文艺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9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5单元近代以来中外科技文艺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95.docx(5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15 单元 近代以来中外科技文艺一、中国现代科技与文教二、近代以来世界科技发展及文学艺术线索 1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中国的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有了迅猛的发展,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农业、计算机与生物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某些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线索 2 现代中国文艺和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具有阶段性、多样性、人民性的鲜明特点;教育发展经历了奠基、动乱中的教育到新时期教育的复兴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教兴国”战略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线索 3 近代世界的科技
2、文化发展(1)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伽利略、牛顿等物理学家成就非凡;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爱迪生发明的各类电器分别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达尔文的进化论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文艺领域: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艺术盛行;文学、美术、音乐和影视艺术取得辉煌成就。2线索 4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1)科技领域:20 世纪以来,相对论、量子论的提出和发展掀起了物理学的革命;二战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发展、互联网的应用等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2)文艺领域:现代主义艺术兴起,在文学、美术、音乐等领域,现代主义艺术成为主流。第 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纲要求 1.现代中国科学技术
3、发展的主要成就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教育事业的发展考点一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1.“两弹一星”(1)背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核威胁。(2)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3)成就原子弹:1964 年,中国第一颗 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 导弹: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人造地球卫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 载人航天(1)成就:2003 年 10 月 15 日,“神舟五号”飞船载着宇航员 升上了太空。 (2)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 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3.袁隆平与
4、杂交水稻(1)成就: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2001 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3(2)意义: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4.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1983 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号”。(2)生物技术:1965 年,人工合成 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图证历史】 新中国科技发展的意义“两弹一星”图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新中国高新科技发展的意义:经济上,重大科技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科技因素;国防上,有利于我国国防事业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安定环境
5、;政治上,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国际上,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构图解史】 现代中国的科技命题点 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史料一 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毛泽东史料二 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它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据新华社电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阐述
6、了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目的。 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4(2)史料二主要是说明“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国际意义。反映了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发展空间技术的开始。说明卫星发射成功鼓舞了亚非拉和世界革命人民,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及其垄断空间技术的局面。 史料运用根据史料二,分析“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影响。 史论归纳新中国取得巨大科技成就的原因和条件(1)制度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前提。(2)政策支持: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政策支持,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3)环境条件:社会的稳定是各项
7、事业发展的前提。(4)主观因素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热情和辛勤劳动以及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精神。老一辈革命家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人民群众对基础工程的大力支持。(5)外部因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考点二 “双百 ”方针与新中国教育的发展1. “双百”方针(1)提出背景:新中国成立和三大改造完成,社会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提出: 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内容:在艺术问题上“ ”,在学术问题上“ ”。 成就:老舍的话剧 ,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 。 (2)曲折5原因:由于政治运动的扩大化,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 ,甚至上升为阶级问题。 表现:王蒙的小说 ,艾青的寓言诗蝉
8、的歌都受到政治批判。 (3)春天原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清算极“ ”路线;邓小平强调贯彻“双百”方针;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 建设。 表现:出现了“反思文学”“ ”以及以改革实践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现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戏剧、电影。 2. 教育事业的发展(1)人民教育的奠基确定教育方向过渡时期标志:1949 年年底,第一次 会议召开。 内容:教育要为 服务,学校向广大工农开门。 意义: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 方向前进的人民教育。 制定教育方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方针:德、智、体 发展;建立起 的学校教育制度。 成就: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
9、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建设人才。(2)动乱中的教育 表现:很多师生被卷入“ ”、批“走资派”活动中;高考制度被废止;招收“工农兵学员”。 后果:使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极大破坏,整个民族 大大下降。 (3)教育的复兴“文革”结束之初拨乱反正,全面整顿。1977 年,恢复 制度,组织编写新教材,倡导尊师重教。 战略:教育优先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教育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 基础教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制定 。 中等教育: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高等教育:增设新兴的边缘学科专业,建立 制度,扩大学校办学的自主权。 20 世纪 90 年代高等教育:实施“
10、 ”计划。 6社会教育:启动“ ”。 西部教育:国家出资支持西部一批高校建设,推动了 地区教育的发展。 【图解历史】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教材补遗】 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1964 年,刘少奇主席提出了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主张,即半农半读或半工半读的学校制度,工厂、机关的 8 小时工作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劳动制度。19641965 年,中国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个积极兴办半工(农)半读学校的热潮。1965 年半农半读的小学在校生已达 2500 多万人,占全体小学生的 21.7%。实践证明,这种制度不仅能解决教育资源的不足,且通过全日制和半工(农)半读“两条腿走路”形式,还能发挥农村学
11、校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促进基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结合。【构图解史】 动乱中的教育【概念阐释】 “科教兴国”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构图解史】 现代中国的教育命题点一 “双百”方针的内涵及影响史料一 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7邓小平史料二 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
12、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据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料三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1964 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讲话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论述了文艺发展的途径和方针。强调文艺家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创作自由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2)史料二阐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和方向。说明这一政策有利于促进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 (3)史料三论述了文艺界存在的主要问题。反映“双百”方针受到“左”倾思
13、想的干扰,夸大了当时文艺界存在的问题。 史料运用结合史料,“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史论归纳全面认识“双百”方针(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科学研究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2)“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3)“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目的是为人民服务。(4)“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
14、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会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文化就能兴旺发达。命题点二 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史料一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8 年浙江初中三册语文课本收录的文章统计表8类别或者内容马列经典著作和政论本土文学 农业、工 业 传统教育篇数 15 13 9 42004 年,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新教材中特设了“走近经济”单元,收录了经济学家王则柯的钱、茅于轼的市场经济中新的道德和法治等文章。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有 92 篇
15、,占所有课文的 20%,内容涉及科学、人文、自然等各个方面,而且,选文所涉及的国家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史料二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关于 1977 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史料三 19492008 年新中国的教育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教材选文内容的变化。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册语文课本中选文以马列原著和政论为主。新时期教材内容突出经济类。表明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科技文化。(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恢
16、复高考制度。表明高考制度规定了对考试、录取中不公正现象的抵制。(3)史料三主要体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成就。从 1949 年、1978 年以及 2008 年三个时间段,说明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语文教材内容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2.史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9 史论归纳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领域出现的两次发展高潮、原因及启示(1)两次发展高潮:新中国成立后到“文化大革命”前、1978 年改革开放以后。(2)原因政治上,党和政府积极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提出“双百”
17、方针,改造和发展教育。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施“211 工程”计划,普及义务教育,加大支持教育事业的力度。经济上,新中国成立之初到 1966 年,要求科学文化为经济建设服务,如研制“两弹一星”就是为了营造一个安定的环境,搞好经济建设。此外,“双百”方针的提出,就是为了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文化大革命”后,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需要,要求我国的科技文化进一步发展,以适应新形势,因此,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如“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等。(3)启示: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要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必
18、须为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31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等教育发展为载体,考查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学科能力,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获取历史结论的能力2017全国卷3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发展特征以绘画作品为载体,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着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及迁移所学的能力,据时代背景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015全国卷31俄语教学与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从 1952 年年底中国掀起学习俄语的高潮切入,考查国家经济建设战略、外交政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判断其本质的
19、能力2013新课标全国卷31 新中国成立后文教事业的发展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高校课程设置及举办展览为切入点,考查教育与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能力10考题 12017全国卷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满足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考题 22017全国
20、卷 下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这一作品 ( )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考题 32015全国卷 到 1952 年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 ( )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考题 42013新课标全国卷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央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
21、“从猿到人”等为宣传主题的大型科学知识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 )A.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B.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用科学文化知识破除封建迷信思想D.探索引导宣传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11考向 1 现代中国科技的发展1.“墨子号”量子卫星于 2016 年 8 月 16 日 1 时 40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跨入太空时代始于 ( )A.将“东方红一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 B.“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C.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D.中国正式掌握卫星回收技术2.新中国曾拟定了 57 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包括原子
22、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等新兴科技。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出现于 (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C.“文革”时期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之后考向 2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3.1956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对毛泽东这段话认识正确的是 ( )A.批评了文艺领域中的僵化教条思想 B.纠正了对于学术研究的政治干预C.确保了文艺创作持续和长期繁荣 D.推动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解放潮流考向 3 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4.中国教育改革和发
23、展纲要中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我国政府 (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B.初步建立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5.20 世纪 50 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人文学科,大量增设了工科专业;20 世纪 70 年代恢复高考制度;20 世纪 90 年代,先后提出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211 工程”“985 工程”计划;2016 年,教育部又提出建设“双一流”大学。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20 世纪 50 年代
24、的高校改革主要是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12B.新时期的教育改革是为了应对国际经济竞争的挑战C.政治因素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起主导作用D.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优秀人才是贯彻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第 34讲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考纲要求 1.经典力学2.相对论和量子论3.进化论4.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5.现代信息技术 考点一 物理学的重大进展与探索生命起源之谜1.经典力学(1)背景 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开创近代科学,为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标志:1687 年,牛顿出版了 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3)意义形成以 为基础、以 为表达形式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年高 历史 一轮 复习 15 单元 近代 以来 中外 科技 文艺学 新人 201901184195 DOC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