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年至今)教学案.docx
《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年至今)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二中国古代史第8讲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年至今)教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 8 讲 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中国(1978 年至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起步,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1978 年至今)政治(1)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 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基础。1978 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法律制度走向健全: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在全国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逐步建成了比较
2、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 年 3 月, “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民主制度的重建和完善:1982 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 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998 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确立:1984 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实践:1997 年 7 月 1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海峡两岸关系得到发展,两岸交流不断增强(4)新时期的外交成就目标:反
3、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政策:奉行不结盟、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经济(1)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村开始了历史性变革。城市: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在管理体制、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形式方面进行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992 年“南方谈话” ,邓小平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 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
4、市场经济理论。到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从 1980 年起先后建立深圳、珠海、3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从 1985 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及环渤海地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浦东的开发和开放:1990 年中央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浦东开发成为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加入世贸组织:2001 年 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4)社会生活:物质生活:改革开
5、放以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交通事业:2006 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改革开放后,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民航大国。通讯事业:2003 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大众传媒:1994 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文化(1)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1982 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中共十三大上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
6、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 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中共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科技成就:载人航天,2003 年,我国“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信息技术:我国“银河”系列计算机研究取得突破。生物技术:20 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文艺: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学艺术重新焕发了青春,形式变得多样化,中国文化走向世界(4)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中高等教育;推
7、动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时段特征政治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创新性探索,农村基层民主等;祖国统一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外交成就斐然。从国情出发,探索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建设道路。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对外开放起步并取得突破,解决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科教文化上: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为科教文化发展提供了条件,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科教、文化取得重大发展。人们的生活及娱乐更加丰富多彩。4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18 卷,41;18 卷,
8、31;17 卷,31;16 卷,40;16 卷,31;15卷,41;13 卷,35;12 卷,33;11卷,342.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教、思想、文化 17 卷,31考向一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制度创新和经济体制改革1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特点(1)内容首先在农村推行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79 年开始在农村进行了两步改革:第一步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试点开始的,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进行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第二阶段是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
9、制。(2)特点以产权制度改革和产权关系调整为核心和主线。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或者是与二者相关的改革,都是以责、权、利关系及其制度的调整为核心和主线的。以旧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强烈的环节农业制度为突破口。允许旧体制外产生新体制,即体制增量调整与体制存量调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进后者。包括政府在内的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即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2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次经济体制转型(1)新中国成立至 1956 年底特点: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到建立起公有制为绝对主体的计划经济体制。表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
10、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5特点: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属于半计划半市场的经济体制。表现: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对外开放,逐步形成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新格局。(3)20 世纪 90 年代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以来特点: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现: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即改变过去以行政配置资源的方式,而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
11、势的大潮中去。3计划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比较项目 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经济落后、工业化程度低、国防力量薄弱(2)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速现代化建设(2)国内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处于低潮(3)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特点(1)单一公有制(2)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2)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后期计划经济逐步僵化,严重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解放了生产力,使
12、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人民生活水平获得极大提高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有机融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运行市场经济的关键是实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表现为:(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不同经济成分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3)在宏观调控上,国家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的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优势。(4)从实践意义上看,这是社会主义理论的
13、创新,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6家国情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在以上认识基础上,我们要明确民族复兴和中国梦的时代责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1命题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2017课标全国,31)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
14、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B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抓题眼 1990 年,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期。该报告肯定了“市场”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突破。找错点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是为了说明“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正确性,不是主旨;材料反映的是改革问题,与“全球化”无直接关系;“实质”在材料中无论述。答案 C2命题点: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2018课标全国)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1982 29.28 74.92 5
15、.38 9.58 17.01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抓题眼 题干材料表明,当时农业中乡镇企业数量减少,其他行业中则都在增长,这些乡镇企业中的劳动力应该来自农业。找错点 当时,我国“城乡”差别大;“建立”是在 21 世纪初;材料反映的仅是乡镇企业7分布,不能得出“合理”的结论。答案 A1命题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20 世纪 90 年代初,国务院制定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变经营机制条例 ,要求国有企业打破“三铁” ,即打破“铁
16、饭碗” 、 “铁工资” 、 “铁交椅” ,建立能高能低的分配机制,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双轨制” ,给予企业充分经营自主权。这说明当时( )A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B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C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深化D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答案 C解析 国有企业改革拉开帷幕是从 1984 年,故 A 项错误;从供给端重新优化配置是在 21 世纪,故 B 项错误;20 世纪 90 年代国有企业打破“三铁”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故 C 项正确;到 21 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故 D 项错误。2命题点: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分配政策(2018吉林二模,15)中共“十三大”的政治报告
17、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政策是“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这一分配政策( )A开始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B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C加大了城乡之间的两极分化D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答案 B解析 这一分配政策有利于打破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但不能推断是开始,故 A 项错误;这一分配政策“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和健康发展,故 B 项正确;这一分配政策强调“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 ,故 C 项错误;中共“十三大”时市场经济体制还未建立
18、,故 D 项错误。考向二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科教、思想、文化81多角度看待高考制度的恢复(1)从现代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恢复高考制度是教育战线尤其是高等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它对在全社会重新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对重建社会的公平与公正,对推进新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中国教育制度的重建与创新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中国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恢复高考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让一批具备接受大学教育条件的人实现了他们渴求知识的愿望。如果不恢复高考、不让大学恢复秩序、
19、没有正常的高等教育,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传承就会断裂。(3)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待恢复高考制度,其实是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步骤。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1)政治上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左”倾错误,恢复和完善中国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进国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祖国统一问题上,对台湾政策发生了变化,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形成了“一国两制”的构想,香港、澳门回归,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2)经济上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
20、决策。经济体制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向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向转变;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倡导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思想从片面盲目发展向全面科学发展的方向转变。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突出强调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宏观调控,强调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外交上由革命外交转变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4)思想上: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
21、主义理论形成。(5)科技教育上:科技快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载人航天等技术逐渐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教育全面发展。9历史解释:上面“认知深化”栏目中“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解释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思想和科技教育上发展的“中国特色” 。3命题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2017课标全国,31)1977 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 27.3 万人,至 1988 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 万人,2001 年增长至 719 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B高等教育实
22、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抓题眼 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入学人数的增长反映出高考制度恢复后高等教育的发展成就,适应了改革开放的要求。找错点 “解决”表述绝对化;材料不能体现“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普及”不符合史实。答案 C3命题点:新时期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2018石家庄模拟,17)20 世纪 80 年代,农村职业教育逐渐恢复并迅速发展,并提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农村、林区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A使乡镇企业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B推动“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C适应了农业生产由分散到集约的转变D
23、符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答案 D解析 A 表述与题目中“农村职业教育”无关,故 A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 “科教兴国”战略是在 1995 年提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B 错误;题目讲的是农村职业教育,并未涉及农业生产,故 C 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故 D 正确。4命题点:改革开放时期的思想解放10邓小平说:“有些理论家、政治家,拿大帽子吓唬人的,不是右,而是左 。 左带有革命的色彩,好像越左越革命。 左的东西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可怕呀!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和平演变的主要危险是来自经济领域,这些就
24、是左 。 ”邓小平的这段话( )A奠定了拨乱反正的思想基础B提供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依据C阐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设想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答案 B解析 邓小平从“左”和右的角度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科学的阐释,在当时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让人们对社会主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因此 B 正确。A 应在改革开放前;材料的主旨是对社会主义的阐释,C 不是材料阐释的重点;D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全国卷大题命题分析近七年来,全国卷高考在本讲内容一共命制了三道大题: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的村民自治(18 卷,41);近现代我国人口迁移(16 卷,4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节假日的变化(15卷,41)。命题集中在改革开放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历史 二轮 专题 复习 中国 古代史 改革开放 以来 现代 1978 至今 教学 DOCX

链接地址:http://www.mydoc123.com/p-1138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