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doc
《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2019年中考语文复习讲解篇第三篇古诗文阅读第二节文言文阅读.doc(2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二节 文言文阅读考点击破考点一 解释文言实词、虚词 例 1 (丽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吕元膺丁用晦吕元膺为东都留守,尝与处士对棋。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翌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之。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去。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 )【注释】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
2、的读书人。赆(jn):送的路费或财物。俾(b):使。灭裂:疏忽。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 认为、以为 )因私易一子以自胜 ( 私自,暗地里,偷偷地 )吕请棋处士他适 ( 到去,往,去到 )【参考译文】吕元膺做东都留守的时候,曾经与(一个)处士下棋。正下着棋,便有一些文件堆积起来,吕元膺正(停棋)拿笔批阅。棋友以为吕元膺一定顾不上棋局,就偷偷换了颗棋子来取胜。吕元膺已经暗中把一切看在眼里,但棋友不知道。第二天,吕元膺请棋友到别处去,所有的人都不明白(怎么回事) ,棋友也感到很不安, (吕元膺在临行时)还赠送了路费、财物给他。就这样过了十年左右,吕元膺卧病在床将要死去,儿子侄子们
3、都站在床前。吕元膺说:“为人处世,结交朋友,你们一定要仔细地选择。 (当初)我做东都留守,有一个(和我)下棋的人(,趁我去办别的事时,偷偷换了一着棋) ,我就用其他事情让(他)离开。 (其实)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几次想说这件事,又怕那个人(因此而)忧愁悲戚;始终不说,又怕你们疏忽于这一类的事上(,就告诉了你们) 。 ”说完,(吕元膺)怀着惆怅死去了。例 2 (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徙木偾表 注商鞅变秦法,恐民不信,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金,乃下令。吴起治西2河欲谕其信于民,夜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有人能偾
4、表者,仕之长大夫。 ”民相谓曰:“此必不信。 ”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起仕之长大夫。自是之后,民信起之赏罚。予谓鞅本魏人,其徙木示信,盖以效起,而起之事不传。 (选自洪迈容斋随笔 )【注释】偾(fn)表:放倒标帜。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D )A 令于邑中曰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B 有一人徙之,辄予金 送鲍浩然之浙东C 乃下令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D 乃募民徙三丈之木而予五十金 择其善者而从之【解析】D 项中的两个“而”都表示承接,符合题干要求。A 项中第一个“于”是“在”的意思,第二个“于”是“比”的意思。B 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
5、第二个“之”作动词。C 项中的第一个“乃”是“于是”的意思,第二个“乃”则是“竟然”的意思。【参考译文】 (战国时代,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 (他)怕百姓不相信(国家的改革法令) ,于是(就决定在都城城门前,竖一根三丈长的木杆, )招募能搬走那根三丈长木杆的人,赏给(他)五十金。有一个人将这根木杆搬走, (商鞅)就赏给(那个人)五十金,于是施行法令(,布告天下) 。吴起(在魏国)做西河长官时,为了取信于民,就在一天夜里, (派人)在南门外竖立一根标帜,并在城中公开宣布:“谁能将这根标帜推倒,就任命他做长大夫。 ”老百姓(听到这些宣传,议论纷纷, )都说:“这是绝对不可相信的(,哪有这样的好事
6、) 。 ”有一个人说:“(不管是真是假, )不妨去试一试放倒标帜, (如果将那根标帜推倒,只是)得不到赏赐罢了,有什么妨碍呢?” (说完,他)就来到(南门外) ,把那根标帜推倒了。 (之后,他)去求见吴起(,告诉吴起自己推倒了南门外的标帜) ,吴起当即宣布任命他为长大夫。经过这件事之后, (魏国的)百姓们对吴起实行的改革法令及赏罚不再有所怀疑了。我认为,商鞅本来是魏国人, (后到秦国做官进行变法, )他搬移木杆取信于民(的做法) ,大概是仿效吴起(的计谋) ,但吴起的首创之功,却没有流传下来(,很少为人所知) 。名师提醒1 解释文言词语的方法(1)平时注意积累并掌握常用常考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
7、思及用法,根据平时积累判断意思或用法。(2)在学习时应灵活掌握词语。学习常用实词时,要熟记课文中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学习常用虚词时,要分清各虚词的用法:起指代作用的,如“之” “其” “何” ;起组合作用的,如“以” “为” “于” ;起连接作用的,如“及” “则” “而” ;起语气助词作用的,如“也”“乎 ”“哉” “焉” 。3(3)结合词语所在句子的句意推断词语的意思。比如文言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做题时应重点考虑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进行认真比较。考点二 标示朗读节奏 例 3 (金华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匿名谤书宋王安礼,字和甫,尹京时,有匿名文书
8、告一富家有逆谋者。都城皆恐和甫不以然不数日果有旨根治。和甫搜验富家无实迹,因询其曾有冤家否。答曰:“数日前有鬻状人马生尝有所贷,弗与,颇积怨言。 ”和甫乃密以他事绾马生至,对款,取谤书字校之,略无少异,因而讯鞫其事。果马生所作,罪之。 (选自明代孙能传益智编)【注释】尹京:任开封府府尹。宋以开封为京都,故称尹京。鬻状人:讼师,古代专门替人写状子告状的人。鬻,卖。绾:拘系。鞫:审讯,审问。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两处)都 城 皆 恐 / 和 甫 不 以 然 / 不 数 日 果 有 旨 根 治。【解析】正确理解句子意思是基础,也可借助句子的结构特征来帮助断句。【参考译文】
9、宋朝王安礼,字和甫, (他)在任开封府府尹的时候,有一封匿名书信告发一个富裕的人家家里有谋反叛逆的人。整个京都的人都很担心, (唯独)和甫不放在心上,没有几天,果然有圣旨下来(要求)彻底查清(这件事) 。和甫搜查了这户富裕的人家,没有(找到任何东西能够证明其有谋反的)迹象,因此询问他有没有(与)冤家(结仇) 。 (富人)回答说:“前几天有个写状子的人叫马生的曾(向我)借钱, (我)没有借给(他) , (他)就说了很多坏话。 ”和甫于是私下里(让人)用其他的事将马生拘役到(府衙) ,取来诽谤的文书与他的字迹对证,几乎没有区别。于是审问(他)关于诽谤之事。(后来得知)果然是马生所做, (于是)判他
10、有罪。 名师提醒2 标示朗读节奏一般遵循的规律(1)句末语气词后停顿:者、也、矣、欤、哉、耶、哉、乎、焉、兮、耳、而已(2)人物对话之间一般要停顿:曰、云、言(3)句首语气词前停顿:其、岂、安、孰、盖、凡、夫、至若、若夫(4)句首关联词前停顿:苟、是故、于是、如、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由是、继而、纵使、然则、但(5)句首独立叹词前、后停顿:嗟夫、嗟乎、呜呼、噫、嘻、善、善哉(6)句首时间词前或后停顿:今、顷之、少顷、未几、已而、一时、是时、既而、俄而、忽、忽然4(7)并列、排比、对偶、反复、顶真等修辞句之间一般要停顿;(8)句子主语变化了,句与句之间要停顿。【归纳】断句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断
11、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考点三 翻译文言句子 例 4 (四川资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推 敲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用现
12、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贾岛)开始想要用“推”字, (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 ,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画“推” “敲”的姿势。 【参考译文】 刘公嘉话一书记载着:贾岛初次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一天骑在驴背上吟得诗句道:“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开始想要用“推”字, (后来)又想要用“敲”字,用心锤炼这两个字,一直未能确定(用哪个字) ,于是在驴背上吟咏诵读,还不停地伸手比画“推” “敲”的姿势。这时,吏部侍郎兼京兆尹韩愈(正路过此地) ,贾岛不
13、知不觉冲撞到(仪卫队的)第三部分。随从人员将(贾岛)推拥着带到京兆尹(韩愈)面前,贾岛一一解释说出自己吟得的诗句。韩愈停马伫立很久,对贾岛说道:“还是用敲字更好啊。 ”于是(与贾岛)并排骑马而行回到官府。很长时间(二人)不舍得离开,讨论诗歌写作, (虽为大官,韩愈却)与(贾岛)这个平民诗人结为好友。名师提醒3 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1)落实关键词的解释。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和“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中“染” “亵玩”分别是“沾染” “玩弄”的意思。(2)补出原句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使翻译后的句子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3)忠于原文,做到不误译、不漏译、不增译,无语病,通达顺畅,富有表现
14、力。(4)注意句子的句式,做到“字字落实” 。4 关于翻译文言语句的方法,还可按下面的顺口溜记忆5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考点四 综合理解 (一)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例 5 (武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羊续悬鱼羊续为南阳太守。时权豪之家多尚奢丽,续深疾之,常敝衣薄食,车马羸败。府丞尝献其生鱼,续受而悬于庭;丞后又进之,续乃出前所悬者以杜其意。续妻后与子秘俱往郡舍,续闭门不内,妻自将秘行。其资藏惟有布衾、敝祗裯,盐、麦数斛而已,顾敕秘曰:“吾自奉若此,何以资尔母乎?”使
15、与母俱归。(选自后汉书羊续传 )【注释】秘:羊续的儿子。袛裯(d do):贴身的短衣。从文中可以看出羊续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分析。从他憎恶奢侈生活,乘破车、穿破旧的衣服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崇尚节俭的人;从他悬鱼拒贿,杜绝馈赠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为官清廉的人。 【参考译文】羊续担任南阳太守。当时有权势者及富豪人家大都崇尚奢侈华丽,羊续对此深为憎恶, (因而)常常身穿破旧的衣服,饮食简单,乘用的车马也很简陋。府丞曾向他进献活鱼,羊续收下后悬挂在庭院之中;府丞后来又向他进献鱼,羊续便把先前悬挂的那些鱼(拿给他看, )来拒绝他。羊续的妻子后来和儿子羊秘一起去郡中官邸(找羊续) ,羊续却拒之门外
16、。 (他的)妻子只好自己带着羊秘回去。羊续所有物品只有布制的被子、破旧的衣物,数斛盐和麦而已。 (羊续)回头对儿子羊秘说:“我自己用的东西只有这些,用什么来养活你的母亲呢?”便让(羊秘)和(他的)母亲一起回去了。(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原因或谈谈阅读启示例 6 (广东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
17、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6【注释】原:原国。卫:卫国。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示例一: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或:恪守诚信)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 示例二: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或: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 (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 ) ,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 示例三: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十天(收兵) 。到达原地十天,却没
18、有攻下原国, (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 ”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的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 (如果)不离开(的话) ,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会做的。 ”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名师提醒5 在做考查内容理解类题目时,无论是提取文章的基本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还是谈阅读文章的感悟启示,都应在理解
19、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在整体把握和综合梳理的基础上进行。(1)归纳内容要点的常用方法如下图:(2)谈阅读文言文的启示,要注意结合个人和社会的生活实际。回答时要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答。答案不必强求一致,能够抓住要点即可。巩固练习1 (2018嘉兴、舟山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3)题。青衣捕盗 有聂姓者,以人命诬服。公昭雪之,献女书儿为婢。公鉴其诚,纳之。公夫人御下严,箕帚而外,课以针指。书儿不能学,日加鞭挞,俯首顺受而已。后公以挂误,解组归。时枣树林有盗首曰赛张青刘标。公稔之,戒备而行。时已薄暮,闻林中7鸣镝声,公股栗,夫人色如土。侍从仆御,无不色变。书
20、儿从容进曰:“么么鼠辈,何敢犯大人驾?如渠不欲生,婢子手戮之可也。 ”乞公前骑,徒手而去。叱盗曰:“贼狗奴,识得河南聂书儿否?”盗笑曰:“我辈但要得钱儿钞儿,书儿何所用哉!”书儿怒曰:“若辈死期至矣,敢戏言!”盗亦怒,骤发一弹,书儿右手启两指接之;又一弹,接以左手;第三弹至,以口笑迎之,噙以齿,腾身而起,吐口中丸,大笑曰:“贼奴技止此耶?”一盗解铁拐而前,书儿手夺之曲作三四盘揉若软绵掷诸地。笑曰:“尔娘灶下棒,亦持来恐吓人,大可笑也。 ”群盗罗拜马前乞命。书儿曰:“汝等何足污我手。 ”喝令去。从容回骑,禀白于公曰:“托大人福庇,幸不辱命。 ”公及夫人皆异之。继而问曰:“汝具此妙技,何不能拈一针
21、?”书儿曰:“长枪大剑,婢子年十一二时,搏弄惯矣。一针入手,不知作何物,是以不能学耳。 ”又问:“鞭挞时何便俯首受?”曰:“老父命婢子来报公大德,小有忤犯,是报怨也,婢子何敢!”【注释】选自清代沈起凤谐铎 ,有删减。青衣,古代指婢女。针指:此处指缝纫、刺绣等针线活。挂误:这里指官吏受牵累被处分撤职。稔(rn):熟悉。渠:第三人称。(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公鉴其诚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诚惶诚恐B 时已薄暮 莫辞酒味薄 厚积薄发C 汝等何足污我手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挂齿D 公及夫人皆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见异思迁(2)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书 儿
22、 手 夺 之 曲 作 三 四 盘 揉 若 软 绵 掷 诸 地。(3)同样是刻画女中豪杰,为何本文浓墨重彩地描写书儿与强盗厮杀的过程,而木兰诗中有关战场厮杀的内容却一笔带过?写出你的发现。2 (2018湖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5)题。与子俨等疏 (节选)东晋陶渊明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将有限也。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8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
23、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 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 (选自陶渊明集 )【注释】与子俨等疏:写给俨等五个儿子的书信。大分:指寿命。役:从事。班荆:在地上铺荆草,席地而坐。同财:共同使用财产,指没有分家。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景行:比喻光明磊落的品质。至心:至诚之心。(1)根据成语,推断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鲍叔、管仲,分财无猜。 (两小无猜) ( )兄弟同居,至于没齿。 (没齿难忘) ( )(2)用“/”给文中画线文字断句。 (限断两处)汝 辈 稚 小 家 贫 每 役 柴 水 之 劳 何 时 可 免?(3)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浙江省 2019 年中 语文 复习 讲解 第三 古诗文 阅读 第二 文言文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