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doc(2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铁人中学 2018 级高一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
2、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 ,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
3、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独立不
4、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 2 -行为,发出“伏辩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
5、!(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 “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 “独立不迁”体现了屈原和隐者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随波逐流;屈原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最后投身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楚国
6、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 屈原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因而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可以让人看出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D. 全文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谨严。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 3 -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 文中引
7、王逸和司马迁关于渔父相关资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 橘颂 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答案】1. A 2. C 3. C【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独立不迁使屈原的人格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偷换概念,原文第三段,原文是说“无求与苏世”使独立不迁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2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8、和结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 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的最后一段,原文为“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赞赏” ,由此可知, “认为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错,这是作者的观点。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代词与指代内容之间的联系,将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3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 ,
9、这是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 项“为了证明渔夫和屈原对话是真实的,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表述不当,本选项信息对应原文第四段,这一段的中心句是“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再联系原文“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屈原的原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可知,文中引材料的目的是为了阐释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木 笛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
10、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
11、一首以表现欢乐:1贝多芬的欢乐颂 ;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 12 月 13 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
12、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5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
13、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
14、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4.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 这篇小说主要情节可以概括为“进入终试拒绝吹奏,取消资格纪念碑前吹奏悲乐破格录取 ” ,小说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B. 文章写朱丹“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运用了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朱丹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C. 小说中的“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小说中的这个重要场景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D. 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情节曲折
15、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5. 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小说中的朱丹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概括并加以分析。- 6 -【答案】4. C 5.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环境,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6. 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
16、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解析】【4 题详解】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 “情节的发展过程也是朱丹精神的发展过程”不确切,朱丹的精神从故事开始就存在。B 项,朱丹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D 项,文中没有心理描写,有多处神态描写。【5 题详解
17、】此题考核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的能力,要求分析小说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答题时注意从交代故事情节,烘托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分析,答题时先找到文中写“雪”的句子“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第一句写景交到时间,地点,尤其是地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 “雪”和典型环境吻合,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从情节的推动和人物的塑造看,两处写“雪”是朱丹被淘汰之后,推动情节的发展,此时借助“雪”写朱丹
18、的心情,突出其精神;从主旨看,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6 题详解】此题考核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答题时注意抓住文中的“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从纪念碑前的吹奏” “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 “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 7 -曲” “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概括其“出色的音乐才华” “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精神品质。【点睛】环境是小说的三要
19、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三秒钟的小公益王宇凡 欧阳洁 王发财 2011 年 10 月 2 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 岁,
20、于 2011 年 8 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憾。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53 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这一瞬间就此定格。“好浪漫啊。 ”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
21、,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 70 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 ”袁柯不由心情沉重。辛苦抚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 84 岁的外婆。他提议用新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 8 -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外婆叹了口气。不久,老人离世。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
22、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等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苏家沟很贫困, “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 300 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 ,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
23、触,现在已经和解。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快门三秒钟”团队从 2011 年 8 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 2000 张照片。(21)22 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 1000 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22)“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
24、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 ”。(选自中国青年 )7.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 1 至 3 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B. 第 9 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9 -C. 第 10 至 12 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D. 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大庆市 铁人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上学 期期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