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鼓吹“帝”是王的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此做法A. 说明商王愚昧无知B. 便于推翻夏朝的统治C. 是为了神化王权统治D. 说明商王不知祖先来源【答案】C【解析】商代政权特点是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祖宗神,王是帝的嫡系子孙”明显是神化王权的体现,故 C 正确;A 不是材料体现主旨;B 与神化王权无关;D 不符合材料主旨。2. 左传僖公
2、十八年载:“十有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师救齐。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战于甗。齐师败绩。狄救齐。秋八月丁亥,葬齐桓公。冬,邢人,狄人伐卫。 ”材料反映出的实质是A. 周天子地位衰微B. 分封制遭到破坏C. 礼乐制不复存在D. 血缘纽带趋向瓦解【答案】B【解析】 “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反映了诸侯混战的局面,实质是分封制遭到破坏,B 正确;周天子地位衰微是分封制遭到破坏的表现,排除 A;C 表述过于绝对,错误;D 与材料无关,排除。3. 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
3、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 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B.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 分封王族子弟体现皇权独尊- 2 -D. 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答案】C【解析】西周的分封制度造成东周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周朝政权也因此被推翻, A 与史实不符;中央集权的基础是郡县制,削弱地方势力,而非封王子弟,血缘分封不利于中央集权,B 错误;封建时代的最高统治者之所以长期实行血缘分封,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C 正确;周代的主要制度是分封制与宗法制,而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否定分封制,排除 D。【名师点睛】“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主要是维护皇帝的特权,体现皇权独尊。
4、4. 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 ,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 。这表明九品中正制A. 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B. 曾经被世族门阀所控制C. 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D. 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答案】D【解析】根据“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可以得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之初是依据人才优劣确定品第,并非专为世家大族设置,只重门第。在推行过程中,仍有不少承袭察举制度的方式,即需要依据乡里的清议来评断,具备“乡论余风”的特点,因此,九品中正制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D 正确;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
5、行优劣评定、曾经被士族门阀所控制、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A、B、C。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 “尤有乡论余风” 。本题容易错选 B,B 选项表述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再有,解答本题要打破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的思维惯势束缚。5. 按照宋制,皇帝诏旨须经朝廷商议进呈,再由皇帝审阅批准,才能发付朝廷执行。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这反映了宋代A. 相权对皇权的制约B. 中央官制的完善C. 皇权与相权的对立D. 君主权力的弱化- 3 -【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皇帝未经朝议擅自将诏旨发出,将会招致宰相的批评和抵制” ,
6、可知相权对皇权的制约,A 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央官制完善,B 错误。材料讲的是中央决策的程序问题,不是皇权与相权的对立,C 错误。根据史实可知,宋朝中央设二府三司,君主专制有所加强,D 错误。6.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用意是在政府与社会间打通一条路,好让社会在某种条件、某种方式下掌握政治、预闻政治和运用政治。 “对该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 孝廉是这一制度的核心标准B. 诱导了经商逐利的社会风气C. 阻碍了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D.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答案】D【解析】科举制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促使政府和社会之间打通道路,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局面
7、,故 D 正确;A 是汉代选官标准;B 与材料科举制度不符;科举制有利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故 C 错误。7.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费正清这一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 肯定了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C.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D.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答案】D【解析】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打开中国国门,并不是因为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因此费正清的这一观点抹杀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实质
8、,为英国侵略进行辩护。故答案为 D 项。这一观点没有揭示鸦片战争的根源,排除 A 项;从材料观点来看,没有肯定中国抗击侵略的正义性,排除 B 项;费正清讨论的是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不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 C 项。8.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的签约谈判中,清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 4 -均比较容易予以接受。但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这说明清政府A. 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B. 仍然抱有天朝上国观念C. 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D. 开始建立近代外交体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政府对增开商埠、割地、修改税则、赔款各项
9、均比较容易的予以接受”体现清政府主权意识淡薄,排除 A。根据材料“对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则以有违礼制为由多次拒绝,甚至打算以全免关税来换取列强放弃公使驻京”体现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统治集团深受天朝上国思想影响,B 项正确。材料没有清政府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的相关信息,排除 C。总理衙门是近代建立外交体制的表现,排除 D。所以选 B9. 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做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A. 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B. 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C. 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D. 本质上依
10、然是一场农民运动【答案】A【解析】 “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可以看出该学者是从近代化的角度评论义和团运动,由于它盲目反对西方文明,没有认识到历史发展趋势,体现出明显的落后性,故 A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而不是说义和团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排除 B;材料明显不是赞扬义和团运动的英雄气概,排除 C;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准确解读,结合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进行思考。10. 徐中约在评价甲午中日战争时指出:“政府与
11、人民各行其是。战争压根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在作战。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 5 -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 ”从中可知A. 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腐朽B. 中国民族主义意识严重缺失C. 中日双方综合实力对比悬殊D. 中国主要军事将领妥协退让【答案】B【解析】从“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明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甲午中日战争都是一小群人的活动,都脱离了民众,缺乏民主观念,因此本题选择 B 选项。A 选项没有挖掘到事情的本质;C、D 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11.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
12、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 ”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A.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C.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答案】D【解析】实行民主宪政,符合民主法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A项错误;B 项通过法律确立民主,符合法制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B 项错误;C 项倡导主权在民,符合民主精神,不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故 C 项错误;D 项违背材料中“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的
13、问题,不符合法制精神,符合题意,故选 D 项。点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 ,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目的分析解答。12. 1930 年 4 月中原大战爆发,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发动反对蒋介石的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A. 对中国革命的任务认识模糊B. 能从时局出发做出正确决策C.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6 -D. 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答案】C【解析】据材料“1930 年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
14、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我力量对比仍然是敌强我弱,正确的革命道路应该是农村包围城市,故这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故 C 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中国革命的任务,而是反映革命的道路和策略,故A 项错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并不是当时的正确决策,故 B 项错误;在此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故 D 项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题干的时间:1930 年,再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 ,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工
15、农武装割据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错误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 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A. 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B. 坚持城市中心的革命模式C. 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D. 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答案】B【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 B 正确;C 不符合史实;D 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排除 D。14. 全面抗
16、战爆发后,国民党制定了与日本拼消耗,打阵地战的持久消耗战略。到 1938 年11 月,国民党调整了其抗战战略,强调“政治重于军事,游击战重于正规战,变敌后方为前方,用三分之一力量于后方” 。这一变化表明国民党A. 抗战重心转移到敌后战场B. 赞同中共的政治军事主张C. 强化了片面抗战路线D. 认可敌后游击战作用【答案】D- 7 -【解析】从国民党作战方针上面的转变可以看出,国民党对游击战的作用是认可的,意识到敌后战场游击战的必要性,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A 选项错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依旧是抗战的重心所在;B 选项无法从这一政策的改变就得出这样的结论;C 选项错误,与材料描述的内容不符。15.
17、 解读地图是历史学习的一项重要能力。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形势图,下列有关这次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A.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B. 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C. 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D. 是相持阶段对全局胜败具有决定意义的会战【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这场战役发生在上海,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是中日军队之间的战役,因此这场战役应当是 1937 年 8 月11 月的淞沪会战,是中日双方在抗日战争中第一场大型会战。故答案为 C 项。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 A 项;百团大战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排除 B 项;淞沪会战是抗战防御阶段
18、而不是相持阶段的大会战,排除 D 项。16. 观察并分析下表(19371942 年国民党军队阵亡人数统计表) ,从表中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年代 阵亡人数(人) 年代 阵亡人数(人)1937 125130 1940 339530- 8 -1938 249213 1941 1449511939 169562 1942 87719A. 国民党军队对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B.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C. 国民党是领导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力量D. 国共合作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根本保证【答案】A【解析】图表数据说明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作出了重大牺牲,国民党军队为抗日战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省 宜昌市 葛洲坝 中学 2017 _2018 年高 历史上 学期 期末考试 试卷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