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卷(一)(无答案).doc
《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卷(一)(无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鄱阳县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阶段性检测试卷(一)(无答案).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鄱阳一中 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基础年级阶段性检测(一)高一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 分钟 试卷总分: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 题。“网红” ,原本是“网络红人”的意思。然而在当下, “网红”一词逐渐特指那些依靠秀脸蛋、秀身材、秀美食、秀财富而走红的青年女性。每当媒体提及“网红” ,几乎都对其加以挞伐,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更是一碰到“网红”就蹙眉,唯恐避之不及。 “肤浅” “拜金” “媚俗”等骂名与“网红”总是如影随形。对这些“网红”的鄙夷和批判,也成为一种主流舆论。“网红”们
2、走红的方式的确肤浅,粉丝对“网红”的追捧,也确实物质了些,庸俗了些。然而, “网红”们为何能以如此肤浅的方式走红?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又为何毫无保留地把热情和时间,献给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网红”?对于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很少见到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这是不应该的。其实,只要我们愿意试着去理解“网红”现象,年轻人追捧“网红”的真正原因并不难找。 “网红”之所以能够依靠发自拍、发美食赢得追捧,不就是因为社会上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需要依靠这些东西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让自己的精神生活得到充实吗?对于大多已经在社会上立足的成年人,和少数有幸享受较好教育环境的年轻人而言,这种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或许
3、过于廉价,过于媚俗了。但对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而言, “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正是他们最真实的内心向往。对他们来说,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大多数青年都没有机会接受精英式教育,叫他们欣赏曲高和寡的高雅文化,未免有些强人所难,经济上的压力则让他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进一步挤压着他们的精神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他们或许只能在网络上用这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我也是年轻人,我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他们可能刚一成年,就挑起了生活的担子。我深知和他们相比,自己是幸运的,有幸生在小康之家,接受高等教育,因此绝不会对他们
4、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有更强的同理- 2 -心,去理解“网红”现象背后的社会现实。说“网红”肤浅也好,低俗也好,既不是“网红”自己的错,也不是“网红”粉丝群体的错。社会文化既需要有高雅的形式,也需要有通俗的形式。如果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那么我们就应该对社会阶层差距的根源开刀,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能过得更富裕,更有尊严,让他们能够有余暇和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试想,如果有一天,每个人都可以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每个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邀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那人们又何必要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努力去创
5、造一个这样的社会,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网红”更有意义。(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6 年 02 月 25 日 05 版)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们以秀脸蛋、秀身材等肤浅的方式走红,并成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追捧的对象,这些现象存在的内生合理性,需要具备人文关怀的思考。B.社会上许多下层年轻人,充实精神生活的方式过于廉价,过于媚俗,只能在网络上用一种廉价方式寻求精神生活的满足。C.在当下,媒体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阶层,他们对“网红”几乎都是鄙夷和批判的态度,这也成为现在看待“网红”的一种主流舆论。D.社会中许多下层的年轻人,通过“网红”发自拍、发美食等
6、方式来满足自己对现实和未来的幻想,这是“网红”能够赢得追捧的原因。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一项是( )A.本文作者不对“网红”粉丝们的精神生活加以批判和鄙夷,这是由于作者幼时的玩伴中,有不少人也是这些“网红”的粉丝。B.想要让网络文化环境更加高雅,更加丰富,我们就应该从社会层面着手,让身处社会中下层的年轻人有条件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去追求更加高雅.更加丰富的精神生活。C.“网红”们那半真半假的姣好面容,逛逛吃吃的悠闲生活,是现在社会中大多数下层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向往。D.让每个人都能有时间摊开书本,在阅读中遨游知识与艺术的海洋,这远比坐在清谈室中,高高在上地批判“
7、网红”更有意义。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红”原本是指“网络红人” ,没有褒贬之意,然而在当下, “网红”却背负着“肤浅” “拜金” “媚俗”等骂名。- 3 -B.只有每个人都能走进影院欣赏一场精彩深刻的电影,或抽出时间,摊开书本阅读,人们才不必依靠追捧“网红”来填充自己的心灵。C.对高雅文化欣赏的困难,以及日益高昂的文化消费成本,这些都挤压着生活在社会下层青年人的精神空间。D.在评判“网红”肤浅与低俗与否时,不能将错误归咎于“网红”自己或“网红”粉丝群体。(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总有那一片蛙声古清
8、生在南国的时候,我的窗前有那么一块低洼的草地,春天的日子来临,它便会生长许多的小草,甚至开出一些小小的花朵,招引一些蜜蜂在那里抖着金翅嗡嗡地飞。许多小孩子,很喜欢在那块草地上采花或者玩一些他们认为好玩的游戏。这样的日子总是很温暖的,因为阳光、花草和小孩子们,足以把春天装点得美丽而又亲切,让人忍不住掩卷,心驰神往。但是在五月的时节,就会有一场场的雨水降临,雨水把草地旁的冬青树洗得很绿,那种很清凉的绿,并且注满整个的草地。于是孩子们用纸折起小小的洁白的纸船,来到草地那片水洼子上,启航他们的小小的梦想。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我的。这时候夜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
9、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蛙,欢快地跌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羁旅北京的日子长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那是槐花开放的时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
10、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是这样的雨,仍不会积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它们也在这芬芳里找不到栖落和梳洗的地方。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 4 -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够找到这样一个地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是我没有找见它罢了。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
11、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地一热,为之深深地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春 天 的 今 夜 ,便 又 是 这 样 ,我 打 开 了 电 脑 ,轻 轻 地 敲 出 一 段 怀 想 的 文 字 ,不 觉
12、 间 室 外 就 有 了 一片 蛙 声 ,是 如 许 的 亲 切 ,如 许 的 温 馨 ,它 拂 动 着 春 夜 的 暖 风 ,沿 了 情 感 的 脉 络 缕 缕 入 心 。 然 而 我 猛 然地 觉 醒 ,却 分 明 是 ,寂 夜 无 边 !人 不 由 得 发 现 ,那 暖 暖 的 一 缕 情 思 ,竟 也 就 化 成 两 滴 浸 冷 的 泪 珠 ,冰 凌般 的 挂 在 两 腮 。(摘自漂泊者的晚宴,作家出版社)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开头部分描绘了一幅“南国风景画”,作用之一是与居京没有水洼子听不到“蛙声”形成鲜明的对照。B.本文融叙事、
13、议论、抒情于一体,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不乏生动、形象,很是耐人寻味。C.“我 想 终 归 是 有 这 样 一 个 地 方 的 ,是 我 没 有 找 见 它 罢 了 ”反 映 出 作 者 很 希 望 有 水 洼 子 和 天 使般 的 小 蛙 。D.作者在一个春夜,打开电脑时终于从窗外聆听到了一片蛙声,在他看来,那蛙声亲切、温馨,缕缕悦耳入心。5、文章为什么要以总有那一片蛙声为题?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 (5 分)6、本文第段写到居京的月夜,“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 。 “我”为什么要在键盘- 5 -上演绎一个个的“梦”?这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请作探究。 (6 分)(三
14、)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4 月 18 日,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在京发表,调查数据显示: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 79.9%,较 2015 年的 79.6%略有提升;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 68.2%,较 2015 年的 64.0%上升了 4.2 个百分点,已连续 8 年上升;图书阅读率为58.8%,较 2015 年的 58.4%上升了 0.4 个百分点。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 7.86 本,较2015 年增加了 0.02 本。这 7.86 本中,纸质图书阅读量为 4.65 本,电子书阅读量为 3.21
15、 本。2016 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历年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手机阅读接触率如下图:(摘编自 2017 年 4 月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材料二: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在上海联合举办的“实体书店发展推进会”上表示,进一步加大对实体书店扶持力度。门店租金的上涨、网络营销方式的兴起和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是近年来全世界实体书店都面临的问题。不仅传统的中大型连锁书店规模不断缩减,一些各具特色的文化书店也陆续关张,在一片惋惜声中黯然退场。实体书店面临的困境实际上是很多传统行业在互联网大潮中面临的共同困境。- 6 -但书店毕
16、竟与普通店铺不一样,它在购买商品的价值之外,承载了关于一些文化、知识和品位的社会价值,也承载了一些关于故事、人生和回忆的情感价值。一个人可能没有在手机上读过书,却大多会有一个难忘的书店,有一本最喜爱的书。那种“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时的喜悦和敞亮,也是许多爱书人的情感共鸣。有些人将实体书店的困境归结为阅读习惯的改变,认为数字阅读和新媒体的兴起让纸质图书越来越失去市场。阅读方式、图书载体的变化是时代进步的规律,如果数字阅读能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传播,那么这对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善莫大焉。但问题是:数字阅读真的让我们养成新的阅读习惯了吗?我国的公共图书馆数量和阅读率却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鄱阳 第一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阶段性 检测 试卷 答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