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2019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卷.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苏省东台市创新学校 2019 届高三历史 9 月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00 分钟 满分:120 分)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60 分涂卡)1.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贬其爵;再不朝,削其地;三不朝,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A. 西周初期的分封制B.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C.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D.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西周分封制下“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现象,表明当时的诸侯必须听从周天子的命令,如三次不朝见周王就会被周王率领其他诸侯讨伐,这是由于分封制中规定的诸侯对天子的义务而导致的。故答案为 A 项。其他三
2、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BCD 项。点睛:根据分封制的规定,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的义务有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如不能履行义务,则要受到相应的惩罚。2.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了用九鼎的现象,这说明( )A. 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 B. 当时人们更加迷信C. 社会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D. 当时的铸造业更加发达【答案】C【解析】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制度,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对表示王室贵族身份的鼎,西周沿用商朝的严格规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诸侯用七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材料中提到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现用九鼎的现象,破坏
3、了礼乐制度,这是西周王室衰微、社会等级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故 C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礼乐等级制度被破坏,并非统治者比以前更加腐化、更加迷信,排除 AB;D 反映的是材料的表面现象,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点睛:根据材料“依据西周礼制,天子殉葬用鼎九个,诸侯七个。在春秋时期诸侯墓葬里出- 2 -现了用九鼎的现象” ,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分封制、礼乐制度被破坏的史实分析解答。3.某思想家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他所反对的是A. 民主共和制B. 中央集权制C. 专制主义制度D. 君主立宪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材料的大意是:为天下万民服务而并非为君主实现其专制统治服务,出自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反映出其反对封建专制思想,故选 C 符合题意;A D 两项错误,明清时期思想家并未提出民主共和、君主立宪等资产阶级的政体;B 项错误,中央集权制度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选 C 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的局面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4.全球通史写道:“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这段材料涉及到的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是分封制郡县制皇帝制三省六部制。A. B. C. D
5、.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 3 -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段材料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有分封制、皇帝制、郡县制。故选 C。三省六部制,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郡县制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 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 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 制度法令的统一
6、D. 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天下为公”的表现是选贤任能。郡县的长官一律由皇帝按照其才能、政绩直接任免,不得世袭,打破了以往仅凭血缘世袭垄断政权的现状,改变以往的“任人唯亲” ,因此答案选 D,其他几项与题意明显不符。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郡县制【名师点睛】这是 2010 年新课标全国卷第 25 题。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
7、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A. 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 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 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 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 4 -考点:据材料“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与事稳便,方可奏行”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他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故A 项正确。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君权与相权不可能相互制衡,故 B 项错误;中央权力重心应当在皇帝,故 C 项错误;君主专制统治是本质特征,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制7.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
8、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 , 文选中选录了自先秦到齐梁时期的许多诗文作品。本题可以用排除法首先自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就没丧失过独尊地位,故 A 不符合史实;唐宋时期,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高潮时期,故 C 项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不符合史实;唐朝人喜欢南朝文化太过牵强,应排除 D。唐太宗时期,实行进士科考诗文策论,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B。考点:
9、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8.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成祖( )A. 设立内阁制 B. 设立军机处处理政务C. 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D. 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答案】A【解析】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自己直接承担繁重的行政事务,这是其感到劳累的直接原因,为此,后来朱元璋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明成祖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故 A 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排除 B;C 属于明朝的监察制度,不是辅政机构,排除 C;明成祖时,内阁地位在六部之上,六部也不是辅政机构,排除 D。点
10、睛:根据材料“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可知诗文反映的是皇帝政务繁忙,因此而设立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题目要求回答明成祖时期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5 -9.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古一帝” 。然而“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迷”最近的是( )A. 贾谊过秦论:“及至始皇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B. 杜牧阿房宫赋:“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
11、族灭也?”C. 柳宗元封建论:“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D. 清赵翼说:“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试题“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千”主要考查秦灭亡的原因,正确选项选 C。A、B、D 三项的说法都比较片面,没能正确说明秦灭亡的原因。C 项柳宗元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暴政, “非郡邑之制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10.乾隆皇帝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
12、毋庸代为经理。 ”当时的官员巡视西藏时也指出“边氓(民)之气宜静不宜动,此等番民羁縻之足矣,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 B. 实行民族分化和歧视的政策C. 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 D. 加强西藏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答案】C【解析】乾隆认为“西藏乃极边之地,非内地可比,其生计风俗,自当听其相沿旧习,毋庸代为经理。”意思是乾隆已经认识到西藏地区与中土风俗不同,应当根据本民族习惯因地制宜,清代通过尊重差异的民族政策较好的解决了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故 C 正确,B 错误;“招募垦田,患有不可胜言者”说明在西藏地区推广农耕生产方式存在隐患,A 错误;
13、D 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1.史学家孟森在清代史中指出:“至于鸦片一案,则为清运告终之萌芽。盖是役也,为中国科学落后之实验,为中国无世界知识之实验,为满洲勋贵无一成才之实验。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 6 -A. 中国军事的落后B. 中国科学落后C. 中国无世界知识D. 满洲贵族人才的缺失【答案】C【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利,是中国军事、科学落后,人才的缺失,无世界知识的结果。全球化强调的是与世界的联系、接轨,认识世界,了解世界,从这个角度分析可知 C 项符合题意。ABD 项是从中国的科技、人才和军事角度,都不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分析的。12. 1845
14、 年,御史刘良驹奏称:“银价之昂未有甚于今日者,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乃二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 ,而且“其势日就增加,尚无底止” 。 “其势日就增加”的原因主要是A. 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C. 中国即将进入半殖民地社会 D. 中国自然经济面临着解体的危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摧毁了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瓦解着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故答案为 A 项。中国白银开始出现外流的趋势是在鸦片战争以前,B 项说法错误,排除;鸦片战争后,中国已开始进入半殖民地社会,C 项说法错
15、误,排除;1845 年,中国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D 项说法错误,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动鸦片战争后的经济结构变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表现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企业兴起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外商陆续在通商口岸私自设厂,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侵入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同时,为引进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企业兴起,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
16、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受外商企业的- 7 -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大背景下,民族资本主义诞生。13.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 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B.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C. 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D. 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分析能力。从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
17、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可知,义和团运动失败,使中国人民认清了清政府专制卖国的本来面目,拥护、支持清廷的态度变成反对、推翻清廷的态度,即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所以答案选 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14.中日双方对 1894 年 7 月 25 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18、 ”这说明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B.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D. 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 点 45 分,倭三舰同放真子弹,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 点 52 分,彼我相距约 3000 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的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的原因,由于不同的人所站立场不同,原因就不一样,BCD 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 8 -选在 A。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的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题干
19、材料描述了中方和日方的观点,见解完全不同,需要同学的分析材料和总结材料的能力。15.阅读下表,从中可以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名称 建立时间 地点 代理人“满洲国” 1932 年 8 月 长春 溥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 1939 年 9 月 张家口 德穆楚克栋鲁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 1940 年 3 月 南京 汪精卫中国完全沦为日本殖民地日军实行以华治华的方针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日军由北向南推进控制大半个中国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中“完全”是错误的,当时中国还有国统区及抗日根据地。从材料可以看出,日本成立了满洲国,溥仪作为
20、代理人,实行以华制华的政策;从东北到南京,控制大半个中国,日本企图吞并整个中国。因此 都是正确的。故选 B。考点:抗日战争点评: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进了对中国的侵略,从东北到江南,控制了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9 -16. 1937 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声称:“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 ”这说明A. 国民党决心与共产党合作抗日 B. 国民党统治中心转向农村C. 国
21、民党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战场 D. 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时间 1937 年以及“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城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扩大强固之民心。 ”信息说明说明国民党号召国民奋起抗日,故选择 D 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7.“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 (中国的近代化 )这种“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 国民革命的兴起B. 土地革命的开展C. 抗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东台市 创新 学校 2019 届高三 历史 月月 考试卷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