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河南省开封市第十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题(含解析)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B. 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深:程度深的C.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D.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比得上【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 C。做这种题时,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B 项, “深” ,这里是刻毒的意思。故选 B。2.下列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卒
2、起不意,尽失其度B.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C. 然则将军之仇报 不然,籍何以至此D. 大行不顾细谨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实词的多种意思,然后根据句意语境进行筛选。A 项,前一个“度”为“估计,揣测” ;后一个“度”为“常态”; B 项,前一个“立”为“站立” ,后一个“立”为“立刻” ;C 项,两个“然”都为代词,“这样” ; D 项,前一个“行”为“作为” ,后一个“行”为“行动,出发” 。故选 C。3.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是寡人之过也
3、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不如因善遇之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A. B. C. D. 【答案】A- 2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中的“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之” ,助词“的” ;“之” ,代词“他” 。故选 A。4.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君安与项伯有故 项王曰:“沛公安在?”B. 以其无礼
4、于晋 寿毕,请以剑舞C.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 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吾属今为之虏矣【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 项,前一个“安”为疑问副词, “哪里,怎么” ,后一个“安”为疑问代词, “哪里,哪儿” ;B 项,前一个“以”为介词, “因为” ,后一个“以”为介词, “用”;C 项,前一个“而”为连词,表修饰,
5、后一个“而”为连词,表转折;D,两个“为”均为介词,表被动。故选 D。5.下列加点字与“项伯杀人,臣活之”的“活”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B.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C.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D.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根据加点字在句中的成分判断活用类型。例句中“活”为使动用法, “使活下来” ;A项, “封”意为“把作为疆界” ,使动用法;B 项“阙”为“使受损” ,使动用法;D 项, “从”为“使跟从” ,使动用法;ABD 和例句相同。C 项,“迟”意为“认为晚” ,
6、是意动用法。故选 C。- 3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吾得兄事之”中的“兄”不相同的一项是:( )A. 沛公军霸上 B. 沛公已去,间至军C. 常以身翼蔽沛公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可以根据加点字在句中的成分判断活用类型。例句中“兄”意为“像对待兄长一样” ,名词作状语;A 项,“军”意为“驻军” ,名词作动词;B 项, “间”意为“从小路,秘密地” ,名词作状语;C 项,“翼”意为“像翅膀一样” ,名词作状语;D 项, “夜”意为“当夜” ,名词作状语。故选 A。7.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
7、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B.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C. 山峦为晴雪所洗,鲜妍明媚。 D. 微斯人,吾谁与归。【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所以解答本题,首选要明确四大句式特点,然后根据语法结构去判断。例句, “何厌之有”是典型的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A 项, “马之千里者”为定语后置句;B 项,判断句;C 项, “为晴雪所洗” ,被动句;D 项, “吾谁与归”为宾语前置句。故选 D。8.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又名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 ,相传作者是春秋
8、时期鲁国人左丘明。B. 战国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本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C. 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独体字是以图形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象形字”和“指事字” ,合体字是以独体字为基础而构成的,包括“会意字”和“形声字”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 3000 年的历史。鲁迅评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答案】B【解析】- 4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汉语文言常识的能力。做此题时,要求考生在调动平时学习的时候
9、要放开眼界,多去关注一些传统文化知识,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关注某一个细节或者某一个用词上出现的瑕疵和陷阱。B项,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不是战国策 ,而是国语 。故选 B。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
10、足下更虑之!”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
11、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12、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9.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 5 -濡缕/人无不立死者B.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 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C.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D.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10.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13、 。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B. 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 “金”就是铜。C. 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D. 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B. 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 “报将军之仇” ,除“燕国见陵之耻” ,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C.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
14、请求他早点动身,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D. 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1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答案】9. C 10. C 11. A 12. (1)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2)凭借他人的力量却伤害他,是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用散乱代替整齐,是不符合武德
15、的。【解析】- 6 -【9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本题属于文言断句,解答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洁的方法。同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 “取之百金”为省略句“以百金取之” ,后面应断开,排除 AD;“濡缕”为动词,它的主语为“血” ,所以前面应断开,排除 B。故选 C。【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既要求考生回到原文,确定答题区间,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也要联系平时的积累。祖:临行祭路神,而不是“祖先” 。故选 C。【11 题详解】试题分
16、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对比。A 项, “穷困” ,不是家境贫困,而是“不得志、走投无路”的意思。故选 A。【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到原文,根据上下文进行翻译。(1)要点:“把” ,抓住;“揕” ,刺;“然” ,这样;“则” ,就,连词;“见陵” ,被动句,被欺侮。(2)要点:“因” ,凭借;“敝” ,伤害、损害;“与” ,结交,亲附;“知” ,通“智” ,聪明,明智;“以” ,用,介词。参考译文:秦国的将军
17、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长久地侍奉您,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 7 -吧!”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
18、,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 ”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
19、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
20、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太阳已经完全落下去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点睛】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
21、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8 -征妇怨(唐)张籍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注释:张籍, (约 767约 830) ,原籍吴郡(今江苏苏州) 。其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辽水:即今东北辽河,于辽宁营口东南入海。招魂葬:民间为死于他乡的亲人举行的丧葬仪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13. 张籍的这首乐府诗描绘
22、了一个什么样的征妇形象?14. 试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歌进行分析、鉴赏。【答案】13. 诗中的征妇,命运悲惨,孤苦无依。丈夫征战而亡,孩子尚未出世;即使甘心和家人过着贫苦的日子,亦不可得;面对未来的生活,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14. 比喻。征妇以“昼烛”自喻,形象生动,内涵丰富。不仅以白天烛光之多余表明征妇活着的无意义,更以烛光之暗淡无光、摇曳不定展现出主人公的惨淡心境,动荡生计。以小见大。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有力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以征妇的哀哭无告,严厉抨击了统治者不恤民情,战争频仍,反战情绪溢于全诗之中。点面结合。诗人由面及点,先勾勒出一幅场面浩大的“城下群哭图” ,再着力描写这个征妇
23、的悲惨遭遇,更增添了悲剧色彩。【解析】【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全诗以汉喻唐,描写战争的残酷及其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做好此题,重点要理解颈联和尾联的含义。 “妇人依倚子与夫” 、 “夫死战场子在腹”写征妇和家人的状况, “同居贫贱心亦舒”写征妇的美好心愿,但却得不到实现。“妾身虽存如昼烛”写征妇未来的处境毫无希望。据此组织答案即可。【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开头四句写战况惨烈,伤亡惨重,从大处落笔,后四句写战争中征妇的形象,从小处入手,这是典型的点面结合。诗中从征妇角- 9 -度入手分析,塑造了千万普通家庭共同的悲剧,以小见
24、大,反映战争带给人们的无尽痛苦。结语征妇把自己比喻成“昼烛” ,写出自身孤苦无依的凄惨生活。据此组织答案即可。【点睛】古诗词阅读的考查涉及鉴赏形象、语言、技巧、感情四个基本点,其中情感内容是核心,而诗歌中的形象、语言和技巧是诗歌的外在形式、是鉴赏诗歌切入的目标和对象。所以这类题,应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去作答。同时,一定不可忽略注释的作用,它是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有时是诗歌内容的有效补充,结合注释作答,是诗歌鉴赏必不可少的环节。15.(1)樊哙劝诫刘邦做大事不拘小节的两句是_,_。(2) 鸿门宴中形容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话是_,_。(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4)荆轲慷慨赴难的句子是 _,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省 开封市 第十 中学 2018 _2019 年高 语文 学期 10 月月 考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