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初调研测试试题(含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江苏省苏州市 2019 届高三期初调研测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2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3请把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非选择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吕思勉指出,古代中国封建有四次反动:第一次是项羽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第二次是刘邦封建同姓和异姓王;第三次是晋武帝封建司马氏宗室;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这种现象说明A. 分封制日益发
2、展完善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C. 血缘政治的深远影响D. 利用宗室是强化皇权的主要手段【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古代四次封建反动都是因为分封血缘关系的亲人为诸侯导致的,分封制虽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可期观念深深影响后市,C 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崩溃,排除 A。题干主旨是分封制的影响,而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排除 B。题干反映的是宗室借血缘分封造成反动,不是强化皇权,排除 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C。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关键词“封建有四次反动” ,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2.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
3、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2 -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可以看出,这位思想家的主张是国家需要什么言论,就说出什么言论,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就做,这明显是讲求实际功利的做法,所以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而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故选 D 而排除 B;题干中没有涉及君民关系,故 A 与题干无关,所以排除;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西周之礼)叫做克己复礼,但是题干中的信息与此无关,故排除 C。【点睛】这一题属于
4、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B. 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C. 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D. 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A【解析】题目中“唐”
5、、 “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 、 “尚书省地位下降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等信息表明唐代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强化,即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A 正确;题目中未提及唐代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故无法得出 B 项的结论;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故 C 项的说法错误;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故 D 项中“门下省决策权”的说法错误。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情况,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设置的基础知识,来分析材料,隋朝时期中央三省之间职责不明确,唐朝时期明确规定了三省之间的职权和地位,三省的政治地
6、位一样,都是中央宰相机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 3 -尚书省管六部负责行政。4.(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这些举措说明A. 打破了城市的坊市界限B.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 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 增加了政府财政的收入【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征算之条,当从宽简” 、 “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 、 “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等信息可以知道,这里的皇帝诏书是要减少对商业活动的部分税收,减少商税是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
7、,故选 B;题干没有提到坊市的问题,故排除 A;北宋政府依然是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故 C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减少商业税收会减少政府财政收入,而不是增加,故 D 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5.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孤禽图 ,对于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A. 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B. 注重对景物的逼真摹写C. 特别讲究布局与构图D. 具有气势雄壮的特色【答案】A【解析】- 4 -【详解】 孤禽图整幅画的画面,仅在中下方,绘一只水禽,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向天的神情。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拱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的情态。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流露出
8、愤世嫉俗之情,反映出孤愤的心境和坚毅的个性,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色这是典型的文人画特征,故选A。B 是工笔画的特征,而题干中的孤禽图是写意画,故排除 B;C 不是文人画的主要特征,而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的绘画风格,故排除 C;写意画具有强调意趣、借物抒情的特点,不具有气势雄壮的特点,故排除 D。6.全球通史记载,西方列强维持着几支炮舰舰队,在从上海到重庆 1500 里长、横穿中国中心的长江中巡逻。实际上英国海军中有位军官还拥有“长江海军少将”的头衔。该现象发生在A. 南京条约签订后B. “二十一条”签订后C. 辛丑条约签订后D. 马关条约签订后【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提到西方列强的
9、炮舰舰队在上海到重庆的区域航行,结合所学可知,上海是在南京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而重庆是在马关条约里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故选 D 而排除 A;“二十一条”出现于马关条约之后,主要涉及中日关系,而题干中说到的西方列强中有英国,故排除 B;辛丑条约中没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故排除 C。【点睛】新课程的课标要求中,关于历史史实是最需要学生通过记忆来掌握的,其他的诸如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意义、影响和经验教训、启示之类的东西都离不开史实,而这些东西都是史实推论或者概括总结得出的,所以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识记的任务只有史实,结论性的东西都不用死记硬背了,等于减轻了考生的记忆负担,但是需要明确的是,历史
10、学科其他能力的要求在新课标下等于提高了,需要考生提高到一定程度才可以从容应对高考。同时,即使是识记的知识,也不会考查直接的死记硬背,而是考查在新情境下能否灵活运用。7.光绪二十七年(1901 年) ,章太炎在东京国民报上发表正仇满论 ,指出:“夫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者,非仇视之谓也” ,1903 年又在苏报上发表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 ,认为“载湉小丑,未辨菽麦” 。这说明章太炎A. 主张反清革命- 5 -B. 反对民主共和C. 提倡保皇立宪D. 支持君主立宪【答案】A【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今之人人切齿于满洲而思顺天以革命” 、 “载湉小丑,未辨菽麦”(“载湉”是指光绪皇帝)等
11、信息可知,章太炎主张反清革命,故选 A;题干中没有关于民主共和的信息,故排除 B;由题干中的“革命”可知,CD 不符合题意,故排除。8.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表明( )A. 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B.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C.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D.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和“予亦何忍因一姓
12、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等信息可知,清朝皇室在人心所向的大趋势下,被迫主张退位,所以等于是以和平退让的方式顺应了时势,之后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故选 D;由题干可知,清政府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 “人心所向” ,故排除 A;B 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 在题干中也没有提到,故排除。9.有学者谓,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 “全国的出版界,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 。“在民国八九年之间,北京大学的几种杂志一出,若干种书籍一经印行,而全国的风气,为之幡然一变。从此以后,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后生小子,也知道专讲肤浅的记诵,混饭吃的技术,不足以语于学术,而慨
13、然有志于上进了。 ”这反映了A. 北京大学成为文学革命的中心B. 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C. 大学成为近代报刊萌蘖的母体D. 技术进步催生文化新模式的出现- 6 -【答案】B【解析】从材料“蔡元培主持北京大学前几乎没有什么说得上研究两个字的” “在民国八九年之间研究学术的人,才渐有开口的余地”中这一变化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推动科学精神的传播,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A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点睛: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
14、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 ,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C.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D. 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答案】C【解析】【详解】由题干中的“新民主主
15、义革命 ”(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可知,毛泽东说的“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指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 “民主主义任务”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题干中的“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说明毛泽东主张二者不可以同时完成,也就是主张先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即革命要分两步走,故选 C 而排除AD;毛泽东思想诞生于井冈山时期,故 B 与题干时间不符,所以排除。11.渡江战役期间,毛泽东发表声明:“外国政府如果愿意考虑同我们建立外交关系,它就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 。新中国初期,与此声明相一致的外交方针是( )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 “一边倒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16、D. “另起炉灶”【答案】D- 7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难度小。材料中“必须断绝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关系”说明是“另起炉灶”政策的体现,故本题选择 D 项。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关系“另起炉灶”12.1985 年, 羊城晚报记者刘婉玲以一篇从“星期六工程师”引出的文章,报道了许多工程师周末下乡镇企业“走穴”的情况。这是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定义。材料中的“走穴”现象说明A. 我国知识经济开始兴起B. 现代企业制度已经建立C. 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D.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答案】C【解析】“星期六工程师” ,主要指上世纪 80 年代初,那些在国
17、企捧着铁饭碗尚觉“吃不饱”的工程师们,每逢周末就到外地挣外快的情景。材料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受到冲击,C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0 年代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B 错误;1992 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D 错误。13.近日秋水长天出版发行,它是一部描写两岸题材,是一部书写家国情怀暨反省民族离患的军事文学作品。关于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 1949 年以后的三十多年时间两岸往来及“三通”全部中断B. 1979 年,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标志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C. 2005 年, “胡连会”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D. 2008 年,两岸直接
18、通邮、通航、通商终于实现【答案】B【解析】【详解】1949-1979 年间,海峡两岸关系处于隔绝状态,故 A 表述正确,所以排除;1979 年告台湾同胞书标志着中国政府对台湾政策的改变,但是并不意味着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故 B 符合题意,所以选 B;2005 年的“胡连会”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 ,反对台独,符合史实,所以 C 表述正确,故排除;2008 年 12 月,两岸三通终于实现,所以 D 表述正确,所以排除。- 8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 ,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
19、的“不”或“错误” ,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目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 ABCD 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14.美国东部时间 2016 年 11 月 9 日,第 58 届总统选举初步结果揭晓,共和党候选人总统唐纳德特朗普赢得总统选举。这说明唐纳德特朗普将在宣誓就职之后( )A. 成为国家元首、国会首脑和军队总司令B. 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C. 有权增加参、众两院共和党人
20、的席位D. 有权随意替换最高法院大法官【答案】B【解析】【详解】这一题实际上是在考查美国总统的职权范围,结合所学美国 1787 年宪法的相关知识可知,总统在宣誓就职之后,就成为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总司令,但是不能成为国会首脑,故 A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作为美国联邦政府的总统,他是可以提名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的,故 B 符合史实,所以选 B;美国总统无权增加参、众两院共和党人的席位,故 C 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美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被任命后,除非渎职,否则终身任职,故 D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D。15.“所有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不承认超自然力量的存在,认为一切外界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
21、的,而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但人如何得到科学呢?通过学习,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 ”材料中“这些人”是指A. 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学派B.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C. 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D.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领袖人物【答案】C【解析】- 9 -从材料“认识外界的工具是科学,科学可以解释一切” “通过教育,人接受教育而得到改造,将理性的力量释放出来”中可知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启蒙运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这些人”是指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故 C 项正确;A 项强调“认识你自己” ,排除;文艺复兴运动时期强调人性,反对神性,故 B 项排除;新
22、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是民主和科学,故 D 项排除。16.这种革命不是伽利略物理学对亚里士多德物理学的那种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的革命。 ”“任何一个更为普遍的理论,都应当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 ”上述论断评论的科学理论是A. 相对论B. 生物进化论C. 经典力学D. 量子假说【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中提到的这项科学理论不是对以前的理论“以否定为主并最终取而代之” ,而是“将先前所应用的、并在广大范围内所证实的理论作为一个局部情况包含在本身之中” ,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指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之间的关系,前者把后者概括到自己的理论里
23、,使其成为自己理论的一个特例,故选 A 而排除 C;题干说的是物理学方面的理论,而 B 属于生物学方面的理论,故 B 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量子假说是根本上改变人们近代物理学传统观念的理论,但是与前面的物理学理论没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故 D 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17.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始于 1926 年,到 1940 年也就是 14 年中,苏联完成了两个半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 192%,第二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增长率是17%,到 1940 年,苏联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国民生产总量仅次于美国,经济产值在世界总量中的比例从 4%跃升到 19%。上述成就的取得
24、主要是因为A. 新经济政策促进经济的迅速恢复B. 资本主义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C.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建D.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惊人【答案】C- 10 -【解析】【详解】题干所述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成就显著,其主要原因是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与当时苏联的生产力相适应,因而促进了生产力高速发展,故选 C;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在位时期实行的经济政策,而题干中的时间 1926-1940 年间,属于斯大林领导时期,故排除 A;资本主义发生经济危机并没有影响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因为当时苏联和资本主义国家出于隔绝状态,故排除 B;题干问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速度惊人的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省 苏州市 2019 届高三 历史 上学 期期 调研 测试 试题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