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解密23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解密23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解密23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含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高频考点解密 23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2018 年 2017 年 2016 年课标全国卷13,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 ,9 分13,气候正义,9分13,甲骨文研究,9分课标全国卷13,被遗忘权,9分13,青花瓷,9 分 13,小说与故事的关系,9 分课标全国卷13,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9 分13,乡愁,9 分 13,文学与历史的关系,9 分山东卷 68,谈审美移情,9 分68,唐人古体,9 分天津卷 57,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 9 分57,中国人的时间制度, 9 分57,文化消费,9 分浙江卷 79,社会传播,10分810,中国现代小说形式发展评价,9 分江
2、苏卷 719,中国建筑的希望, 18 分1719,从脸谱说起,18 分1719,成人不自在,18 分一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后 面 的 题 目 。汉 代 的 印 章 (节 选 )汉 代 的 印 章 , 在 印 章 史 上 历 来 被 人 们 称 为 古 代 玺 印 艺 术 的 巅 峰 。 汉 初 的 官 私 印 都 继 承了 秦 印 的 制 度 , 官 印 仍 用 田 字 格 和 日 字 格 , 私 印 也 带 有 框 栏 。汉 初 官 印 作 为 当 时 官 方 的 法 物 , 所 用 的 文 字 均 为 小 篆 结 构 , 结 体 方 正 平 直 , 不 做 任 何
3、增 损 处 理 , 以 示 严 肃 。 这 类 文 字 , 笔 画 都 比 秦 官 印 文 字 粗 壮 。 它 们 被 用 在 带 框 格 的 布 局 中 ,整 体 显 得 庄 重 浑 穆 , 平 整 规 矩 。 汉 初 的 官 印 布 局 尽 管 套 用 秦 制 , 但 印 文 面 目 有 了 改 进 , 印- 2 -风 自 有 异 于 秦 , 对 汉 代 后 来 印 章 的 风 格 起 了 奠 基 的 作 用 。 汉 初 官 印 在 布 局 中 取 消 田 字 格 ,应 不 晚 于 吕 后 二 年 。 1972 年 长 沙 马 王 堆 汉 墓 的 “轪 (di)侯 之 印 ”殉 葬 印 ,
4、 布 局 已 不 用 田字 格 , 便 是 有 力 的 见 证 。 轪 侯 卒 于 吕 后 二 年 , 距 汉 开 国 (前 206)仅 20 年 。 汉 官 印 的 布 局和 风 格 并 不 因 用 田 字 格 而 显 得 单 调 , 有 的 做 多 字 一 排 或 两 排 布 局 , 有 的 做 四 字 两 排 布 局 ,有 的 做 四 字 以 上 的 三 排 布 局 。 在 风 格 方 面 , 铸 印 印 文 布 排 严 实 整 齐 , 笔 画 圆 润 浑 穆 ; 凿 印印 文 布 排 活 泼 , 笔 画 生 涩 , 转 折 处 时 见 锋 芒 和 棱 角 。汉 私 印 在 脱 离 秦
5、制 后 , 许 多 方 面 有 了 重 要 的 发 展 。 这 种 发 展 首 先 表 现 在 印 文 方 面 。 它们 运 用 了 增 损 之 法 , 笔 画 繁 者 省 , 简 者 增 , 按 印 文 布 排 的 疏 密 需 要 , 应 情 而 定 , 非 常 灵 活 。这 类 印 文 与 小 篆 相 较 , 结 构 很 不 规 范 , 但 被 大 量 使 用 , 约 定 俗 成 , 得 到 了 当 时 社 会 的 认 可 ,成 了 专 用 于 印 章 中 的 文 字 , 称 为 缪 篆 , 被 列 为 汉 六 书 之 一 。 此 外 , 还 用 装 饰 感 极 强 的 鸟 虫书 入 印
6、。 鸟 虫 书 的 笔 画 , 往 往 带 有 鸟 形 、 虫 形 、 鱼 形 , 因 此 得 名 。 所 谓 鸟 虫 , 放 大 后 , 鸟即 鸾 凤 , 虫 即 螭 龙 。 按 汉 人 习 惯 , 以 龙 凤 形 象 入 印 , 象 征 吉 祥 , 以 鱼 入 印 象 征 相 思 和 爱 情 ,并 非 仅 为 美 化 印 文 。 其 次 , 表 现 在 形 式 结 构 上 , 敢 于 创 新 , 敢 于 变 化 , 重 艺 术 效 果 和 装 饰趣 味 。 白 文 印 , 不 论 是 满 白 文 , 还 是 细 白 文 , 均 朴 实 大 方 , 印 文 布 排 或 匀 称 , 或 对 比
7、 。 朱白 相 间 的 印 , 在 同 一 方 印 中 , 或 用 一 半 朱 文 一 半 白 文 , 或 用 三 朱 一 白 , 或 用 三 白 一 朱 , 通常 将 笔 画 少 的 字 用 朱 文 , 笔 画 多 的 字 用 白 文 , 使 朱 文 笔 画 的 粗 细 近 同 于 白 文 笔 画 的 间 隙 ,使 朱 白 的 量 感 接 近 。 还 有 一 种 在 印 文 周 围 加 饰 图 案 的 印 , 常 见 图 案 为 代 表 四 方 神 灵 的 青 龙 、白 虎 、 朱 雀 、 玄 武 , 有 饰 四 边 的 , 也 有 饰 两 边 或 三 边 的 , 统 称 四 灵 印 。(
8、原 文 有 删 改 )1 下 列 各 句 中 , 对 “汉 代 印 章 ”特 点 的 解 说 , 有 误 的 一 项 是 ( )A 汉 初 官 印 的 文 字 都 用 小 篆 , 形 成 庄 重 浑 穆 、 平 整 规 矩 的 整 体 格 调 。B 汉 代 的 私 印 , 从 一 开 始 就 脱 离 秦 制 , 印 文 以 笔 法 灵 活 的 缪 篆 为 主 。C 汉 官 印 的 印 文 在 文 字 布 排 上 有 铸 印 和 凿 印 两 种 风 格 迥 异 的 排 法 。D 汉 私 印 将 鸟 虫 书 入 印 , 既 美 化 了 印 文 , 又 隐 含 了 较 深 的 文 化 意 蕴 。【答
9、案】B【解析】本 题 考 查 理 解 文 中 重 要 概 念 的 含 义 。 B 项 , “汉 代 的 私 印 ”“一 开 始 就 脱 离 秦 制 ”与 第 一 段 中 的 内 容 不 符 , 原 文 是 “汉 初 的 官 私 印 都 继 承 了 秦 印 的 制 度 , 官 印 仍 用 田 字 格 和日 字 格 , 私 印 也 带 有 框 栏 ”。2 下 列 对 “汉 私 印 在 脱 离 秦 制 后 , 许 多 方 面 有 了 重 要 的 发 展 ”的 解 说 , 无 误 的 一 项 是 ( )A 增 损 笔 法 的 运 用 , 依 印 文 疏 密 需 要 而 定 , 布 排 灵 活 有 致
10、, 完 全 突 破 了 秦 的 格 式 。B 结 构 很 不 规 范 的 成 了 印 章 专 用 文 字 的 缪 篆 , 被 列 为 汉 字 六 书 之 一 。C 朱 白 相 间 的 印 章 中 , 因 笔 画 的 交 错 相 映 , 构 成 一 种 较 为 匀 称 的 印 文 文 面 。D 把 借 鸟 形 、 虫 形 、 鱼 形 而 形 成 的 鸟 虫 书 用 入 印 章 , 增 强 了 印 章 外 观 的 美 感 。- 3 -【答案】C化 印 文 ”。 误区警示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和语句含意类题目,考生容易陷入如下误区:一是审题不清,不清楚是选择“有误的一项”还是“无误的一项” ;二是
11、弄不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第 1题中“汉代印章”的外延应包括“汉代官印”和“汉代私印” ,在解答中要注意这一外延;三是抓不住语句中的关键词,如第 2 题中的关键词是“汉私印” “脱离秦制” “发展”等。技法点拨解答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重要语句含意类题目,考生可从如下方面入手:1抓住题干中所提及的概念及相关限定条件或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如第 1 题中,概念为“汉代印章” ,限定条件是“特点” 。2搜索概念或语句的内涵信息。论述类文章中,阐述概念内涵的语句常是中心句,多在段首或段尾。如解答第 1 题,通过快速浏览文章各段的首尾句可以概括出“汉代印章”的特点。第一段尾句是汉初官私印继承秦印制度,第
12、二段首句写汉官印所用字体“小篆”的特点,第三段首句写汉私印脱离秦制后的发展等。3联系语境理解。词语总是在特定的语境中才有特定的内涵,因此对概念的理解要看其所在句子,看与其相关的词语,从而判定其内涵。对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也是如此,只有结合该句的上下文,才能体会出该句表达的意思。具体而言,要将各个选项还原到原文中,找到对应的文字,一一对照,看选项与原文所阐述的概念的本质或语句的含意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则要看是语言形式改变了,还是概念的本质特征或语句的含意改变了。如第 1 题的 B 项,与原文对照后,发现“从一开始就脱离秦制”与第一段中第二句话的内容不符,所以该项表述错误。3 下 列 理 解 和
13、分 析 , 不 符 合 原 文 内 容 的 一 项 是 ( )A 秦 代 印 章 有 较 为 统 一 的 制 度 , 官 印 用 田 字 格 和 日 字 格 。B 汉 代 印 章 风 格 的 变 化 , 首 先 从 汉 初 官 印 印 文 面 目 的 改 进 开 始 。- 4 -C 秦 代 官 印 文 字 与 汉 初 官 印 文 字 相 比 , 线 条 相 对 纤 细 。D 汉 印 在 印 文 周 围 加 饰 常 见 的 四 灵 图 案 , 喻 示 大 印 是 权 力 的 象 征 。【答案】D误区警示解答归纳内容要点类选择题,考生容易陷入如下误区:1没有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语句,不能理解关键词、中
14、心句和重点段的意思。对于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的文段,不能准确归纳概括其意思。2不能做横向联想和纵向挖掘。对于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等,不能通过横向联想和纵向挖掘来归纳概括。3过度推断,缺乏依据。无中生有、暗换条件、强加某种关系等都属于此类问题,如上题 D 项中的“喻示大印是权力的象征”就属于无中生有。技法点拨解答归纳内容要点类选择题,考生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1找准找全信息。归纳内容要点,一般要综合几句、一段乃至几段文字的内容,因此,在依据题干要求寻找原文信息时,一定要找准找全,不可遗漏,否则就难以判断。如上题的A 项,阅读 A 项之后,要依据 A 项提供的信息到原文中去寻找
15、,可以发现该项信息由第一段中的“汉初的官私印都继承了秦印的制度,官印仍用田字格和日字格”和第二段中的“汉初的官印布局尽管套用秦制”两句话归纳而来。2归纳比较。找到相关内容后,要对其进行归纳,然后将自己归纳的内容与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判断其正误。如上题 C 项的相关内容是第二段的前两句话,抓住其中关键“笔画都比秦官印文字粗壮” ,并与 C 项进行比较,便可判断出 C 项是正确的。二 、 (2017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
16、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5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
17、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
18、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B与气候变化
19、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答案】D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6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答案】C【解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
20、行比较、辨析。C 项,以偏概全,原文用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选项表述为“代际公平” ,二者取一。误区警示1分不清论点、论据和论证之间的对照关系,把论点和不相匹配的论据混搭在一起,或者论证过程并不能证明此论点等。2对主要的论证方法(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的概念辨析不明,以致对选项中命题人故意“移花接木”的陷阱不能准确识别。3分不清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或者混淆论点和论据。技法点拨1加强快速找准论点的训练。议论文的考查目标之一,就是要求考生学会从整体上感知作者所要阐述的见解和主张,也就是要把握文章的中心论点。考生在寻找论点时要注意的是:一篇简单的议论文或一段议论性的文
21、字,一般只有一个论点。当一篇议论文中出现多个论点时,需要明确的是只能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心论点来统率全文。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要表明的主要见解和主张。其他的论点(一般称为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要注意不要把“论题” (论的是什么)和“论点”相混淆。 “论题”是作者所要议论的问题, “论点”则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证明什么) ,这两点是有区别的。2加强分析论据作用的训练。论据是证明论点的根据,一篇议论文中,提出论点以后,还必须举出事实讲出道理,以证明论点的正确性,这些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就是论据。作为论据的“事实” ,包括现实实例、史实以及相关的统计数字等。作为论据的“道理”
22、 ,应该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其正确性应以公认的、规范的论证过程为基础。 3加强论证方法分析的训练。论证方法包括结构和方法两个方面。在论证过程中,恰当运用论证方法是很重要的。论证方法主要有引证法、例证法、对比论证法和比喻论证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7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答案】B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23、的题目。格 调“格调”作为诗论术语,是要求诗歌既具有美的形式,又具有大格局、高境界,前者是“调”的审美含义决定的,后者是“格”的人格、道德含义决定的。这两个字起初是并举而非连用的,连用之后,有时也还分而论之。皎然诗式中说谢灵运的诗“其格高,其调逸” ,这里的“格”是就内容整体而言,是谢灵运特立独行的人格转化成的精神境界;“调”不单指音调,也是就形式整体而言,指其音调和谐而自由,遣词造句纵心任情。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论“格”而不论“调” ,如说郑谷诗“极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 。此“格”指的是诗的境界。又说晚唐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 。此“格”是诗人胸怀、境界赋予作品
24、的总体风格。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中提到诗之法有五:体制,格力,气象,兴趣,音节。前三者大体对应“格” ,后两者则是对应“调” 。严羽系统地探讨诗法,后世诗法及文法的基本问题大多不出此范围。宽泛意义上的格调论,包括思想要求和艺术要求、内容与形式关系以及整体上效法古典还是重视新变的古今之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沧浪诗话中都有所涉及,故而严羽被视为开后世格调论先河之人。“格” “调”在诗评文评中的连用标志着格调论的正式出现,但其意义不固定,有时偏于“格”的含义,是就内容而言的思想境界;有时偏于“调”的含义,是就形式而言的审美性。因为“格”指诗歌体制,是从作品整体层面来说的,所以就有了格局、境界的意思。概括明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备战 2019 年高 语文 高频 考点 解密 23 社会科学 文本 阅读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