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策略指导(含解析).doc
《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策略指导(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高考语文全程备考二轮复习第二部分考前策略指导(含解析).doc(4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第二部分 考前策略指导2高考语篇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处理信息和分析鉴赏的能力。做这些选择题,可分“读选项,标敏感点寻区间,检索原文细思考,相互比对定错因,做出判断”4 步走。 “读选项,标敏感点”及“寻区间,检索原文”(根据选项内容回到原文中找出信息来源区域)一般不难,关键在于第 3 步和第 4 步,作答时重点看选项对原文信息的表述、对思想内容或手法的鉴赏与原文是否一致。考前再品系统答题思维踢好临门一脚应用(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文学批评的“远”和“近” ,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 “远” ,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
2、;“近” ,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文本细读上来。长久以来,很多文学批评者恰恰颠倒了这两点:距离作家太近,距离作品太远。前者表现为与作家熟,下笔只有褒扬甚至溢美之词。各类文学新作研讨会,往往是这一现象的放大镜和聚光灯。专业研讨本是检视和修正创作实践的重要环节,是评论者和创作者沟通的桥梁,遗憾的是,许多研讨会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助长文学批评距离作家过近之风,不利于健康评论生态养成。另一方面,文学批评距离批评文本过远。上世纪 80 年代,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
3、学本体关系松散。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学界呼吁批评回到文学创作本身。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就是要回归常识,从最基本的文学要素如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价值和文学问题。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如陈晓明用 8 年时间完成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此外,一些作家也拿起批评之笔,如毕飞宇以“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概括对蒲松龄促织的阅读体验,进而从小说背景、架构、语言、情节等方面,将小说细微精彩处一一呈现。他将原文细节不断放大并定格,帮助粗心的读者捕捉到原著的内在精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家的批评3文章往往感性有余、理论构架淡化,但恰恰是他们
4、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可以说,对“远” “近”的把握与掌控,既体现文学批评者自身专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素养的直观写照:距离作家过近,难以“出乎其外” ,造成把握失准失误;距离文学本体过远,不能“入乎其内” ,导致文学批评基本功缺失、职业判断失焦。文学批评家要用好手中这支笔,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摘编自刘艳文学批评的“远”和“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5、( )A文学批评的“远”是指态度上葆有客观性, “近”是指方法上回到作品本身。B用西方文学理论解读当代作家作品,导致了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的关系松散。C作家的批评文章虽然存在不合常规套路等弱点,但仍然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D文学批评不能把握好“远” “近” ,就难以“出乎其外” ,又“入乎其内” 。解答示范 (“读选项,标敏感点”见波浪线标注部分)选项 寻区间,检索原文 细思考,相互比对A 项第一段:“文学批评的远和近 ,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 远 ,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近 ,指与作品文本距离贴近一点,回到作品本身,回到阅读和文本细读上来。 ”原文中的“文学
6、批评的远和近 ,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 ,不能理解为文学批评的“远”是态度问题, “近”是方法问题。定错因,做出判断曲解文意,该项错误B 项第二段:“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虽有建设性意义,但导致批评理论西化严重,许多批评者习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 ”从原文看, “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是“套用西方理论来阐释、解读当代作家作品”的外在表现,而非结果。定错因,做出判断强加因果,该项错误C 项第三段:“他们的批评文章往往不合常规套路,别开生面,富于可读性和启发性。 ”原文中的“往往”表明不是全部,选项少了“往往”修饰,范围
7、扩大了;“不合常规套路”文中未表明是弱点,但选项中4用“虽然但是” ,基本否定了“不合常规套路” 。定错因,做出判断曲解文意,该项错误D 项第四段:“距离作家过近,难以出乎其外 ,造成把握失准失误;距离文学本体过远,不能入乎其内 ,导致文学批评基本功缺失、职业判断失焦。 ”选项将这两个方面整合后,表意没有改变。求同存异个性谨记题型特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第 1 题的题干要求通常是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这类选项往往是对原文内容进行一定的改动。改动方式:或删,或添,或调,或漏,或拼,或换。设误类型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强加因果、关系混乱等。比对方法将选项回
8、归原文,细细比对词语,或比对关系。设误选项中,最为明显的是变动后意思绝对化;解答该题时,可以先筛选标疑绝对化选项,对其做出预判。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首段阐释论题之后,主体部分按照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阐述论证。B文章第二段分析了文学批评存在的两点问题,并阐述了这两点问题的成因和危害。C文章第三段阐述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旨在阐明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D文章结尾阐明文学批评家要把握好“远”和“近” ,以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解答示范 (“读选项,标敏感点”见波浪线标注部分)选项 寻区间,检索原文 细思考,相互比对A 项第一段中心句:“文学
9、批评的远和近 ,既是批评态度问题,也是批评方法问题。 ” 第二段中心句:“长久以来,很多文学批评者恰恰颠倒了这两点。 ” 第三段中心句:“新世纪伊始,中国文学界呼吁批评回到文学创作本身。 ” 第四段中心句:“文学批评家要用好手中这支笔,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是在提出并阐述论题;是在分析问题;是在解决问题。选项对文本论证思路的分析,符合原文思路。5B 项“很多文学批评者恰恰颠倒了这两点。 ”“许多研讨会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助长文学批评距离作家过近之风” “外国文学理论尤其现代文艺理论涌入。 ”“不利于健康评论生态养成。 ”“文学批评与文学本体关系松散。 ”指出了两点问题;分析成因;指出危害
10、。选项对第二段论证内容的分析正确。C 项“近年来作家积极介入文学批评,对风行已久的远离文本的专业批评是有纠偏意义和启发的。 ”“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如陈晓明用 8 年时间完成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 。 ”例证作家的批评实践;旨在阐明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的可行性。选项对论据使用的分析不当,认为“作家的文学批评实践,旨在阐明作家的文学批评已回归文学本体” ,不符合文意。定错因,做出判断对论据使用的分析不当,该项错误D 项“对远 近的把握与掌控,既体现文学批评者自身专业素养,也是其职业素养的直观写照。 ”“切实推动文学创作繁荣发展。 ”是文本的论
11、点所在。选项对论点的阐述,符合文意。求同存异个性谨记题型特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第 2 题,通常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实质上是考查对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个性的理解和分析。设误类型对论点(分论点)概括不当、对立论前提分析不当、对论据使用的分析不当、对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分析不当、对论证方法辨识错误、对论证结构(论证思路)分析不当等。标画比对解答题目时,标画选项的关键点(敏感点),即直接点明有关“论点(观点)” “论据”“论证(方法或思路)”的词句或阐释它们的相关内容;然后,回归原文细细比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评论者如果距离作家适当“远”一点,下笔评论时就能
12、褒扬得当,葆有客观性。B研讨会如果丧失文学批评功能,就难以帮助作家修正创作实践,提高创作水平。C评论者只有距离文本更近一点,才有利于捕捉文本的内在精妙,重建批评生态。6D作家积极地介入文学批评实践,能启发专事批评者通过文本细读回归文学本体。解答示范 (“读选项,标敏感点”见波浪线标注部分)选项 寻区间,检索原文 细思考,相互比对A 项第一段:“远 ,指评论者与作家距离适当远一点,才能葆有客观性。 ”由原文“才”可知,距离作家“远”一点是葆有客观性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选项成为充分条件,不符合文意。定错因,做出判断选项内容间的条件关系不当,该项错误B 项第二段:“许多研讨会丧失文学批评功能,
13、助长文学批评距离作家过近之风,不利于健康评论生态养成。 ”选项“如果就”条件关系的表述,符合文意。C 项第三段:“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本体,就是要回归常识,从最基本的文学要素如语言、形式、结构等方面着手,探讨作品价值和文学问题。当前,部分当代文学研究专家、批评家正在通过自己的实践重建批评生态。 ”选项对贴近文本的重要性用“只有才”必要条件关系的推断,符合文意。D 项第三段:“恰恰是他们的批评实践给众人提供了一条批评回归文本细读的个人化路径,甚至可以给专事批评者以启发。 ”选项对作家积极地介入文学批评实践意义的阐述,符合文意。求同存异个性谨记题型特点论述类文本阅读第 3 题,通常考查观点推断,主要
14、是根据段意、主旨推导相关的结论;有正向推导和反向推导,而正向推导更多一些。设误类型选项部分内容本身在原文无依据,选项内容间的假设、条件、目的关系不当,选项中的结论推导牵强或错误,依据原文的趋势预测不当,等等。标画比对,分析排除(1)标画的关键点主要是逻辑关系词、 “条件” “原因” “结论”方面的内容。(2)用“三法”准确排除:一看复句类型,比对原文,分析假设、条件、目的关系是否成立;二看结论表述,比对原文,分析“条件” 、 “原因”和“结论”是否成立;三看趋势预测,比对原文,分析推导是否合理。应用(二)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选择题7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南方都市报记者只
15、花了 700 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工作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
16、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走远 ,2016 年 12 月 14 日中国青年报)材料二:20152016 网站漏洞可致个人信息泄露情况对比图2016 年网站漏洞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规模各月分布图(源自补天平台2016 年网站泄漏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材料三:2016 年 6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 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
17、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8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 ,2017 年 8 月 30 日)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补天平台的数据,2016 年可泄漏个人信息条数为 60.5 亿,与 2015 年相比呈上升趋势。B相比 2015 年,2016 年可致个人
18、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C2016 年网站漏洞和可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 5 月均达到最高值。 D2016 年 5 月至 7 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 月至10 月呈负相关。 解答示范 (“读选项,标敏感点”见波浪线标注部分)选项 寻区间,检索原文(图表) 细思考,相互比对A 项材料二中的“网站漏洞可致个人信息泄漏情况对比图”显示,2016 年可泄漏个人信息条数是 60.5 亿,2015 年是 55.3亿,2016 年与 2015 年相比呈上升趋势。选项中的陈述及通过比较得出的结论,符合图表内容。B
19、项材料二中的“网站漏洞可致个人信息泄漏情况对比图”显示, 2015 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是 1 410, 2016年是 359,呈下降趋势。选项说“漏洞数量下降”符合图表内容,但是,选项认为这种情况“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这一信息不符合图表内容,图表中没有显示“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定错因,做出判断曲解文意,该项错误C 项材料二中的“网站漏洞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规模各月分布图”显示,2016 年网站漏洞数量和可泄露个人信息条数在 112个月份起伏不定,二者在 5 月均达到最高值,分别是 81 个和 18.5 亿条。选项分析的“呈起伏不定的状态”和“二者在 5 月均达
20、到最高值”符合图表内容。D 项材料二中的“网站漏洞可能泄露个人信息规模各月分布图”显示,2016 年 5 月选项分析的正负相关,符合图表内容。9至 7 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泄露个人信息条数都下降,呈正相关;8 月至 10 月,网站漏洞数量上升,可泄露个人信息条数下降,呈负相关。求同存异个性谨记题型特点带有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第 1 题,常以解读材料中的图表为主,考查的图表多是以分析数据为主的柱状图、饼状图、表格、曲线图等。设误类型陈述的对象及相关信息不符合图表内容,由图表相关的信息得出的结论不符合图表主题。读图比对此类题中比对的关键点是图中的数据、数据变化的趋势、图表下方的“注” 。要紧紧
21、抓住“数据”这个核心来比对区分,比如数据统计的对象、数据的大小变化、数据间的比值等。柱状图要着重分析比对条柱的高低显示的数据比例,饼状图要着重分析比对各项目所占图形比例的大小,表格要着重注意比对横向、竖向数据的差别,曲线图要注意分析比对曲线的发展趋势和曲线的交叉节点。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B缺失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会给“互联网”有效发挥作用和国家推动“互联网”的战略带来隐患。C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 D材
22、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解答示范 (“读选项,标敏感点”见波浪线标注部分)选项 寻区间,检索原文 细思考,相互比对A 项材料一第一段:“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选项中的前一个分句与原文一致;后一个分句的表述是命题10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者的主观臆想。定错因,做出判断无中生有,该项错误B 项材料一第三段:“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 ”“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
23、略不利。 ”选项对“缺失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危害性的表述,符合文意。C 项材料三第二段:“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选项前一个分句符合文意;后一个分句中的“完全消除网络乱象”不符合文意。定错因,做出判断说法绝对,该项错误D 项材料一:主要是阐明信息泄露的危害。材料三:侧重阐明实施实名制的好处。选项对材料一内容的概括与原文一致;对材料三内容的概括有误。定错因,做出判断曲解文意,该项错误求同存异个性谨记题型特点非连续性新闻文本阅读的第
24、 2 题,侧重考查对文本综合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选项涉及的内容区域有一定的跨度,即命题者对文本多点(多区域)信息的概括。设误类型以偏概全、曲解文意、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夸大或缩小、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说法绝对、因果混乱等。比对判断与原文内容比对时,注意“问三问”:内容有无篡改?有无混淆逻辑?有无主观臆想?即仔细查看选项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在选项中加入了命题者主观臆想的内容,等等。应用(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例 3 文本见 P18 第一题明年还种棉花 。1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高考 语文 全程 备考 二轮 复习 第二 部分 考前 策略 指导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