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9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9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物质碱性最强的是( )。(A)PH 3(B) NH3(C) N2H4(D)H 2O2 短周期主族的非金属元素 X、Y、Z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 1 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ZYX(B)第一电离能:ZYX(C)含氧酸的酸性:ZYX(D)元素的最高化合价:Z=YX3 下列是学生学完酸、碱、盐知识后的小结,其中正确的是( )。(A)常温下,酸溶液的 pH 一定小于 7(B)与酸反应生成 CO2 的盐一定含 CO32-(C)碱的组成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D)难溶于水的
2、盐一定不能参与复分解反应4 下列各物质的分类,名称(或俗称),化学式(或结构简式)对应错误的是( )。(A)酸式盐 碳酸氢铵 NH4HCO3(B)化合物 福尔马林:HCHO(C)非电解质 干冰 CO 2(D)糖类 纤维素(C 6H10O5)n5 苹果酸的结构简式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苹果酸中能发生酯化反应的官能团有两种(B) 1 mol 苹果酸能与 3 mol NaOH 发生中和反应(C) 1 mol 苹果酸与足量 NaHCO3 溶液反应时,最多可得 672 LCO 2(标准状况下)(D)与苹果酸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分异构体只有 1 种6 25、 10110 5Pa 时,反应:2N
3、 2O5(g)=4NO2(g)+O2(g) H=+567 kJmol,该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该反应( )。(A)是吸热反应(B)是放热反应(C)是熵减反应(D)熵增效应大于能量效应7 下列有关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温度越高,金属腐蚀速率越快(B)在铁管外上镀锌可防止其被腐蚀(C)金属被腐蚀的本质是金属发生了氧化反应(D)纯银在空气中久置变黑发生的是电化学腐蚀8 下列各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列式错误的是( )。(A)Na + 1s22s22p6(B) F- 1s22s22p6(C) N3+ 1s22s22p6(D)O 2- 1s22s22p69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
4、的的是( )。(A)除去甲烷中的少量乙烯:依次用足量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硫酸洗气(B)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加入足量 NaOH 溶液,震荡后静置分液再除去有机相中的水(C)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 Fe2+:取少量待测液,加入新制氯水,再滴加 KSCN 溶液(D)检验某溶液是否为钠盐溶液:用洁净铂丝蘸取少量待测液置于酒精灯火焰灼烧10 在化学反应 A+B=C+D 中,有 10 g A 与 20 g B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5 g C。若要生成 5 g D,则参加反应的 A 的质量是( )。(A)5 g(B) 4 g(C) 2 g(D)1 g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对课程性质的修订
5、,突出了化学课程三方面的功能,以下哪项不是课程性质反映的化学课程功能?( )(A)课程的启蒙性和基础性(B)化学实验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影响(C)化学学习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的影响(D)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12 新课程强调的“ 面向学生 ”包含四层含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是强调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全面” 提高(B)二是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要求获得成功(C)三是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D)四是课程教学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注、关照学生的需要、兴趣、追求等13 化学课程学段教学设计进行的工作中,要求编制( )。(A)课程教学计
6、划(B)课时教学计划(C)课题教学计划(D)学期教学计划14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提供了不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学习目标,下列属于描述体验性学习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A)检验(B)理解(C)提高(D)遵守15 化学学习中的“ 三重表征 ”是以下哪三种表征方式的融合 ?( )(A)定性、半定量、定量(B)宏观、元素观、微粒观(C)宏观、微观、符号(D)实验、现象、结论16 某化学教师在学期教学中,将学生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分析其发展变化的评价,该教师进行的是( ) 。(A)个体内差异评价(B)个体间差异评价(C)最佳表现评价(D)典型表现评价17 某化学教科书在呈现新知识之前
7、,通过“活动探究”“资料”等栏目及图片学习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对身边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进行联想,驱动学生探究的动机,明确探究的任务和意义,这种设计主要运用了( )。(A)认识结构教学理论(B)多元智能理论(C)最优教学理论(D)先行组织者理论18 在进行“氮及化合物 ”这一知识点的学习时,最适宜的学习策略是( )。(A)联系一预测(B)概念形成(C)知识结构(D)题海战略19 在化学学习中,有效学习的(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A)学习习惯(B)学习成绩(C)学习策略(D)学习动机20 如果一个化学测验试题的文字难度太大,超过学生自身的水平,那么这个测验就是( )。(A)低效度的(B)
8、低信度的(C)低难度的(D)低区分度的二、简答题21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1)简述科学探究的要素以及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实验有哪些?(2)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内容为例,设计一个具体的探究主题,并写出简要的活动方案。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 1 公
9、元前 5 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种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 4 种原质构成。在公元前 4 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德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干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干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人们长达 2000 多年。 素材2 1784 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占 ,氧气占。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 1789 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述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手段都无法分解的
10、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 。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的时候,就已经能分解出 11 种单质:铜、铁、金、锡、银 1800 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 808 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锶 6 种活泼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18141817 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可以观察到 600 多条暗线。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谱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都可以检测到含量极少的金属元素。 素材 3 1 803 年英国化
11、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氢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 年,人们已经发现了 63 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不准的 9 种元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 6 个空位;三是从当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钴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
12、置做了必要的调整。 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回答问题:(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过哪些阶段?(2)从上述材料概括出影响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恩格斯说“ 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你如何理解这句话。三、诊断题23 某初中化学教师在一次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试题】如图 4 所示,等体积的甲、乙两集气瓶内充满空气,燃烧匙内分别盛有过量的红磷和硫,点燃使其充分反应,冷却至室温,打开弹簧夹(不考虑二氧化硫的溶解性),出现的现象的是( ) 。 A 甲瓶没有水流入,乙瓶中有水流入 B
13、 甲、乙两瓶均有水流入 C甲瓶中有水流入,乙瓶没有水流入 D甲、乙两瓶均无水流入 【考试结果】对参加考试的全体考生的答题情况统计如表 1: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正确的选项是什么?请写出正确的解题思路。 (2)试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3)写出本实验中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教学片段: 通过“课前调查并思考”: 校园里哪些设施是由铁制成的? 被腐蚀的铁与原来有什么不同 ?发生腐蚀的地方通常在哪些部位? 提出影响铁生锈的因素有 3 种猜想: 猜想 1:可能是铁与水作用的结果; 猜想 2:可能是铁与氧
14、气作用的结果; 猜想 3:可能是铁与水、氧气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 3 种猜想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通过巡视,在目标和标准的引导下,在众多方案中,选取一种具有典型性的不完善方案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生 1(第 3 组同学设计的方案)取 3 支试管,试管 I 中放入一根光亮的没有生锈的铁钉,再倒入一些自来水完全盖住铁钉,可验证猜想 1是否成立;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干燥剂,然后用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可验证猜想 2 是否成立;试管中放入一根铁钉和少量自来水,水不要浸没铁钉,可验证猜想 3 是否成立。 教师 对于这个设计,大家有不同看法吗? 生 2自来水中溶有氧气,而且其中还含有消毒剂
15、可能会产生干扰,为避免其他变量的干扰,把自来水改为蒸馏水。 生 3通过第 3 组的设计进行实验,所得的现象:试管 I、中的铁钉一周后仍光亮,试管中的铁钉生锈且铁钉近水边的部分锈蚀得更厉害。我们认为试管的现象不能得出铁生锈是由于铁与氧气、水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只能得出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不能说明一定有氧气参加。所以我们组又增加了一个实验,把光亮的铁钉置于氧气和水中并密封,结果铁钉在水边的部分锈得厉害,这样才能说明猜想 3 成立。 问题:(1)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具有的功能包括哪些方面?(2)根据新课程的理念,该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
16、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 氧气会耗尽吗?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 某版本化学教科书“ 制取氧气 ”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
17、 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 214)。 (2) 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 氧气 材料三 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 2 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1)谈谈氧气的制法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的地位。(2)根据上述 3 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 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
18、能力)模拟试卷 39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通过元素判断,N 元素形成的氢化物碱性最强,联氨可看作是氨分子中的一个 H 被胺基取代,由于 N 的吸电子能力强于 H,因此孤对电子受到原子核的吸引力更强,与氢质子结合的能力减弱,因此碱性小于氨。故本题选 B。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A 项正确。若 X 是P,Y 是 S,Z 是 O,则第一电离能 ZXY,B 项错误。若 X 是 S。Y 是 Cl,Z是 F,F 没有含氧酸,F 没有正化合价, C、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9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