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
《[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资格类试卷]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36及答案与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初级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 3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下面列举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物质的 pH 值,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某 HCl 溶液的 pH=6(B)胃液的 pH=12(C)某 NaOH 溶液的 pH=10(D)牛奶的 pH=652 向 FeCl3 溶液加入 xg 铜粉,搅拌至全部溶解,然后再向其中加入 y g 铁粉,经充分反应过滤得残渣 z g,若已知 xyz ,则 zg 残渣最有可能是( )。(A)Fe(OH) 2(B) Fe(C) Cu(D)CuO3 25时,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A)K wc(H +)=1
2、10-13mol.L-1 的溶液中:Fe 2+、Ca 2+、Cl -、NO 3-(B)由水电离出的 c(H+)=110-12molL -1 的溶液中:NH 4+、K +、Cl -、HCO 3-(C)与 Al 反应能放出 H2 的溶液中:NH 4+、K +、 NO3-、SO 42-(D)pH=13 的溶液中:K +、Na +、S 2-、SO 32-4 配合物中的中心原子的轨道杂化时,其轨道必须是( )。(A)含有成单电子的轨道(B)空轨道(C)已有配对电子的轨道(D)以上轨道均可5 已知反应:101kPa 时, 2c(s)+O2(g)=2CO(g) H=一 221 kJmol;稀溶液,H+(aq
3、)+OH-(aq)=H2O(1) H=一 573 kJmol 。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碳的燃烧热大于 1105 kJmol(B) 的反应热为 221 kJmol(C)稀硫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的中和热为一 573 kJ mol(D)稀醋酸与稀 NaOH 溶液反应生成 1 mol 水,放出 573 kJ 的热量6 研究化学腐蚀及防护装置如图 1 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d 为石墨,铁片腐蚀加快(B) d 为石墨,石墨上电极反应为:O 2+2H2O+4e-=4OH-(C) d 为锌块,铁片不易被腐蚀(D)d 为锌块,铁片上的电极反应为:2H +2e-=H27 现有可逆反
4、应 A(g)+2B(g) nC(g);H0。在相同温度,不同压强时,A 的转化率跟反应时间(t) 的关系如图 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p 1p 2,n3(B) p1p 2,n3(C) p1p 2,n3(D)p 1p 2,n=38 已知同周期 X、Y、Z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HXO 4H 2YO4H 3ZO4,则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H 2YO4 不一定是硫酸(B) H2ZO4 不一定是强氧化性酸(C)在三种元素中,元素 X 的非金属性最强(D)气态氢化物的还原性按 X、Y、Z 顺序逐渐减弱9 下列有关实验的选项正确的是( )。10 分
5、枝酸可用于生化研究,其结构简式如图 3。下列关于分枝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式中含有 2 种官能团(B)可与乙醇、乙酸反应,且反应类型相同(C) 1 mol 分枝酸最多可与 3 mol NaOH 发生中和反应(D)可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且原理相同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课程内容包括 5 个一级主题,每个一级主题由若干个二级主题构成,下列不属于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二级主题的是( )。(A)化学物质的多样性(B)物质组成的表示(C)认识几种化学反应(D)认识化学元素12 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和一定的规则,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测
6、量,并给予价值判断的过程属于( )。(A)教学评价(B)教学设计(C)教学反思(D)教学测量13 某教师在讲授“ 金属的化学性质 ”时,先向学生展示了纯净的铝粉,然后做了高温下铝和氧气反应的实验,主要运用的教学方法是( )。(A)讲授法(B)观察一演示法(C)探究法(D)讨论法14 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 )。整体设计与要素设计相统一; 静态设计与动态设计相统一; 理性与操作性、可行性相统一;规范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最优化与阶段性相统一(A)(B) (C) (D)15 以下哪种关系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化学教材应协调、处理好的关系?( )(A)知识的分析、阐述与学习方式改进的关系(B)化学基
7、础知识和拓展知识之间的关系(C)要反映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D)化学原理知识与化学应用性内容之间的关系16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确立了化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下列选项与之无关的是( )。(A)注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B)注重评价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C)重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D)重视双基,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教学中心17 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A)以实验为基础(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18 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的知识属于(
8、)。(A)化学事实性知识(B)化学技能性知识(C)化学理论性知识(D)化学情意类知识19 布卢姆认知领域的六种目标中要求层次最高的是( )。(A)理解(B)掌握(C)应用(D)评价20 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目的是( )。(A)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对教材内容的真正理解(B)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C)使学生掌握识知性、记忆性的知识(D)巩固知识,达到熟练程度,培养技能、技巧二、简答题21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故初中阶段各学科的课程内容大多为概念的理解与学习。一些早期的探究者是根据简单的联想来解释概念学习的,如果学生能够正确地识别出某个
9、概念的一个例子,就给予强化,告诉他是对的;如果学生对刺激识别错了,则告诉他错了。这样通过一系列尝试,正确的反应与适当的刺激就联结起来了,因而,学生的概念也就形成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把学生看作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学生是通过提出和检验各种假设来解决种种问题的,包括概念问题。换句话说,学生始终不断地对解决办法提出各种假设,并对之加以检验。这一观点主要基于布鲁纳等人的思维之研究一书。布鲁纳的基本观点是,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消极地等待各种刺激的出现以形成联想,而是积极地、主动地追究这一概念,通过一系列的假设检验来发现这一概念。学生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还会采取各种策略,以求加快发现这
10、一概念的过程。问题:(1)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一般需要经历哪几个阶段?(2)化学概念教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22 阅读下列素材,回答相关问题。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已经发现铁能将铜从某些含铜化合物的溶液中置换出来。在宋朝,利用这个反应冶铜的生产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即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以置换出单质铜。这种方法是现代湿法冶金的先驱。问题:(1)请简述化学史在中学教学中的作用。(2)请结合材料及化学相关知识探究金属铁、铜、银的活动性顺序。三、诊断题23 某化学老师在一次化学考试中设计了下面的试题。 【试题】A、B、C 、D、E、F 、G 为常见的物质,其中 B、E 为常见的金属单质,G 为常
11、见的非金属单质,反应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图 5 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a请写出 A 物质的化学式_。 b写出过程的化学方程式_。 【考试结果】经统计分析,学生在试题 b 上的得分偏低。 问题: (1)该试题的正确答案是什么? (2)试分析学生在试题 b 上得分偏低的可能原因。 (3)如果你来讲评该试题,你将给予学生哪些学法指导?四、案例分析题24 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空气” 的教学实录。谜语引入 猜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 。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展示一只空烧杯 )烧杯中有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空气。提问 你对空气知道
12、多少? 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学生提问 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 又分别占多少 ?探究实验 1请同学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设计方案:提供水槽(装有大半槽水)、小烧杯、一杯饮料(配吸管)及其他仪器若干,引导学生设计方案,并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方案的优缺点,再确定比较好的方案进行实验。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提问 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有空气,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空气,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那么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它是由一种物质
13、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空气中含有哪些物质?学生假设 根据生活经验提出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假设。得出结论 空气中含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杂质(如尘埃)等多种物质。提问 空气中还有其他成分吗?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对空气成分的研究过程,稀有气体的发现史。得出结论 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探究实验 2大家对空气的认识主要来自生活常识,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含量又分别是多少呢?能否测定出广口瓶中氧气的体积?指导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实验,观察现象并思考:进入广口瓶中的水的体积相当于原广口瓶内空气中哪种气体的体积?探究
14、实验 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提出假设:药品可以用其他物质(如木炭、硫等)代替。实验探究: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甲组选用红磷、乙组选用木炭进行实验,并做好数据处理。现象与解释:针对甲组实验基本成功,而乙组实验完全失败(烧杯中的水基本上没有进入广口瓶中)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乙组实验失败的原因。结论与反思:上述实验中,广口瓶中的固体应选择什么样的可燃物?总结与交流:装置气密性要良好; 实验应选用反应后不生成气体的物质 (如红磷); 红磷要稍过量,以耗尽广口瓶中的氧气; 应等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打开止水夹。小结 空气不是单一成分的物质;空气中有 20体积的氧气,剩余气体不支持燃烧;空气的组成 (强调体积分
15、数 )。请结合该老师的教学实录,回答下列问题:(1)试说明这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2)在教学过程中,该老师是否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并加强了实验教学?(3)请判断这位老师是否完成了该部分内容的课程标准要求。五、教学设计题25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 ”的内容标准为: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活动与探究建议:“ 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 ”。 材料二某化学教科书的部分目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 物质构
16、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 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课题 1 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 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 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材料三某化学教科书中有关“质量守恒定律” 的实验片段如下: 实验 5 一 1 把盛有盐酸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装有碳酸钠粉末的小烧杯中,将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如图 55)。取下小烧杯并将其倾斜,使小试管中的盐酸进入小烧杯中,观察现象。 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再把小烧杯放回托盘天平上,天平是否仍然平衡? 实验 52 取一根用砂纸打磨干净的长镁条和一个石棉网,将它们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记录所称的质量。在石棉网上方将镁条点燃(如图 56),观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职业资格 试卷 中学教师 资格考试 初级 化学 学科 知识 教学 能力 模拟 3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