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
《[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类试卷]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22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 22 及答案与解析1 A脾 B胃 C肾 D肝 E肺1 “水火之宅 ”是指2 “生痰之源 ”是指3 A右肾为命门 B命门为两肾的总称 C两肾之间为命门 D命门为肾问动气 E命门为精室3 难经认为4 赵献可认为5 A心 B脾 C肺 D肝 E肾 5 称“封藏之本 ”的是6 称“罢极之本 ”的是7 A心与脾 B肺与脾 C脾与肾 D肺与肝 E肺与心7 与气机调节关系最密切的脏是8 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是9 A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B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C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D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E作强之官,伎巧出焉9 小肠者,( ) 。10 肾者,( ) 。11 A上荣于目 B上
2、出息道,下止气街 C熏于肓膜,散于胸腹 D通于三焦,流行全身 E与血同行,环周不休11 元气的分布是12 卫气的分布是13 A怒 B喜 C思 D悲 E恐13 素问.调经论说:“血有余” ,则14 素问.调经论说:“血不足” ,则15 A润泽肌肤 B营养周身 C温煦内脏 D补益脑髓 E以上都不是15 液的作用重在16 营血的作用重在17 A足少阴肾经 B足厥阴肝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足少阳胆经17 行于下肢外侧中线的经脉是18 行于下肢内侧后缘的经脉是19 A下肚外侧后缘 B上肢内侧中线 C下肢外侧前缘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内侧后缘19 患者疼痛沿三焦经放散,其病变部位在20 患者
3、病发心绞痛,沿手少阴经放散,其病变部位在21 A阴跷脉、阳跷脉 B阴维脉、阳维脉 C督脉、任脉 D冲脉、任脉 E阴跷脉、阴维脉21 患者,女。因流产而失血过多,导致月经不调,久不怀孕。其病在哪经22 患者久病,眼睑开合失司,下肢运动不利。其病在哪经23 A怒则气上 B悲则气消 C喜则气缓 D思则气结 E恐则气下23 患者因受精神刺激突发二便失禁,骨痿厥,遗精。其病机是24 患者因受精神刺激而气逆喘息,面红目赤,呕血,昏厥卒倒。其病机是25 A正胜邪退 B邪去正虚 C邪盛正虚 D邪正相持 E正虚邪恋25 重病后的恢复期多属于26 病后转为迁延性或慢性病症的称为27 A风气内动 B寒从中生 C湿浊
4、内生 D津伤化燥 E火热内生27 久病累及脾肾,以致脾肾阳虚,温煦气化失司,可以形成28 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可以形成29 A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 B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 C产后恶露日久不净 D热病后期,阴津亏损 E水不涵木,浮阳不潜29 血燥生风的病因是30 阴虚风动的病因是31 A热因热用 B寒因寒用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寒者热之31 适用于热结旁流的治则是32 适用于真寒假热的治则是33 A正治法 B从治法 C反治法 D补虚法 E反佐法33 真热假寒适用的法则是34 风寒感冒适用的法则是35 A六淫 B过劳 C七情 D痰饮、瘀血 E疠气35 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36
5、 “久卧伤气 ”的病因为37 既是疾病过程中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38 A风 B火 C燥 D心 E热38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39 诸胀腹大,皆属于40 诸涩枯涸,干劲皲揭,皆属于41 诸痛痒疮,皆属于42 A真虚假实 B真实假虚 C真寒假热 D真热假寒 E虚中夹实42 “至虚有密候 ”指的是43 “大实有羸状 ”指的是44 “热深厥亦深 ”的特点指的是45 “阴虚阳亢 ”指的是中医基础理论练习试卷 22 答案与解析1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3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4 【正确答案】 C【知
6、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5 【正确答案】 E【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1心主神志,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一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发挥具濡养作用;而心脏的止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故心气充沛在心主血脉活动中起关键作用。只有心气充沛,才能维持其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血液才能在脉内正常循行,周流不息而营养全身。心主神忐的物质基础为心主血脉,血液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正因为心具有主血脉的生理功能,所以才具有主神志的功能。如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灵枢.营卫生会又说:“血者,神气也。”心主血脉的功能异常,
7、亦必然出现神志的改变。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实质上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有一定的反作用。在中医学的藏象学说中,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不仅归属于五脏,而且主要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人主”。2肝主藏血,主疏泄。肝藏血是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其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日,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气机,使之畅达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调畅情志活动;通调妇女的排卵、月经来潮和男子的排精。3脾主运化,主统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和
8、特性有:主运化,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运化水谷的功能是精、气、血、沣液化生的基础;也是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的营养来源,所以说,“脾胃为后大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统血,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主升,具体表现在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脾胃的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小人更具重要性,这是因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居于人体中部,通连上下,是升降运动的枢纽。脾可调衡气的运动,肝肾气之上升,肺心气之下降皆由于脾胃为之斡旋。4肺叶娇嫩,通过口鼻直接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易受邪侵,不耐寒热,故有“娇脏”之称。医学心悟口:“肺为娇脏,攻击之剂,即不任受,而外主
9、皮毛,最易受邪。”肺的主气功能包括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是指一身之气都归属于肺,由肺所主,肺有节律的一呼一吸,对全身的气机具有调节作用。肺主呼吸之气,指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隶属于肺的呼吸功能。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是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肺主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宣发于全身,而且主司腠理的开合,调节汁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不但将吸入之清气下纳于肾,而且也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地向下输送,而成为尿液生成之源,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生成尿液而排出体外。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精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
10、质,电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所以称“肾为先天之本”。其主要生理效应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逐步具备生殖能力。人体的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理,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仟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11、”肾主水主要通过肾中精气的气化功能,对体内津液的输布和排泄起着调节作用。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肾的闭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6“天癸”是随着肾中精气习;断充盛,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的物质。7“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即肺吸入之气,应下纳于肾,也就是说肺的呼吸功能需靠肾气主纳的作用来协助,故日“肾为气之根”。8人的精神意识活动足以五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因而,精神状态的异常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素问.宜明五气篇:“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此“忐”非彼“智”。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
12、种分泌液或排泄液。五液与五脏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索问.宣明五气篇说:“五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所谓五体,是指筋、脉、肌、皮、骨。五脏外合五体,灵枢.九针论说:“肝主筋”,而非肝合爪,故肝应在体合筋。爪甲乃筋之延续,又称“爪为筋之余”,为肝之外华,故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9肾阴是人体阴液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濡润,滋养的作用;肾阳是人体阳气的根本,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温煦、生化的作用,肾中阴阳犹如水火一样内寄于肾,故前人又有“肾为水火之宅”的理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不健运,水湿不运,便停于体内,或肌
13、肤四肢,或脏腑等部位,成痰成饮,故古人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10命门一词最早见于灵枢.根结:“命门者,目也。”但自难经提出“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后世诸家对此观点不一,主要有:元代滑寿及明代虞抟(医学正传 ) 的两肾俱称命门说;明代赵献可等两肾之间为命门说;明代孙一奎的命门为肾间动气说。 【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7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8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五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的关系,实际是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心与脾:主要表现在血液的生成和运行上,常见心脾两虚证;心与肝:主要表现在心行血,肝藏
14、血上,常见心肝血虚证;心与肾:主要表现在心火应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为水火既济,否则为心肾不交。2肺与脾: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津液的运行方面。肺司呼吸,脾主运化。故肺、脾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肺与肝:主要在于气机的调节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常见木火刑金证;肺与肾: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方面。3肝与脾:首先表现在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相互影响;其次在于肝藏血和脾统血对血液的生成、运行的影响上。肝与肾:甲乙属木,甲为阳木,在脏腑为胆;乙为阴木,在脏腑为肝。壬癸属水,水能生木,壬为阳,癸为阴,分别对应膀胱和肾。“乙癸同源”是用天干来说明肝肾的关系,即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和血之间
15、能相互滋生,相互转化。4脾与肾:先天后天的关系,脾阳根于肾阳,先天之精需后大之精的营养。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起着胃的关闸作用。水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肺,肺气肃降,水饮下流归于肾,从膀胱、尿道排出体外。 【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0 【正确答案】 E【试题解析】 1胆的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2胃的功能丰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胃有喜润恶燥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胃以阳休而合阴精,阴精则降”,胃气下降必赖胃阴的濡养;二是胃之喜润恶燥与脾之喜燥恶湿,阴阳互济,从而保证了脾升
16、胃降的动态平衡。3小肠的功能是主受盛、化物、主泌别清浊。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若小肠功能失调,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即可出现水谷混杂,便溏泄泻等。因“小肠主液”,故小肠分清别浊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大便,而且也影响小便,临床上常用的“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的治法,即是这个原理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4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即将由小肠而来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5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卞贮尿和排尿。6三焦主通行元气,是水液运行的道
17、路。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膈以上部位为上焦,包括心、肺,有宣发卫气,以雾露弥漫的状态营养于肌肤、毛发及全身各脏腑组织的作用。上焦的功能,实际体现为心肺的气化输布作用,关系到营卫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输布。“沤”,在这里星指饮食物经腐熟和发酵状态的形象。中焦如沤是指中焦脾胃对水谷精微的运化。中焦的功能主要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例如水谷的受纳、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体液的蒸化,化生精微为血液等。实际上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所以,中焦的功能被形容为“如沤”。7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头者精明之府,灵枢.海论指出髓海不足,脑转耳鸣,李时珍指出,头者,元神之府,说明脑与人的视觉、听觉、精
18、神意识有关。8女子胞即子宫,是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9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将饮食腐熟消化,传化糟粕。其生理特点是,实而不能满,故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 【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医基础理论1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气的基本知识: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气来源于禀受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之清气,与肾、脾胃、肺关系密切,其中脾胃的运化功能尤为重要。气化:气的运动叫作气机,有升、降、出、人四种形式;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叫作气化。气的功能有五个方面: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作用。气的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类 试卷 中医 基础理论 练习 22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