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宪法)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
《[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宪法)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法类试卷]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宪法)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20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宪法)模拟试卷 16 及答案与解析一、分析题1 材料一:天惟时求民主。材料二: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材料三:人民主权是宪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材料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问题:请运用宪法有关知识对以上四则材料进行评论。二、论述题2 试述制宪权的定义和性质。3 论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关系。4 如何理解基本人权原则?5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6 试述资产阶级宪法的基本原则。7 试析英国议会至上的宪法的原则。8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的原则,在我国宪法中是如何体现的?9 美国联邦主义宪法原则的理论与实践。10 试论我国宪法结构。11 论述我国宪法的渊源形式
2、。三、名词解释12 制宪程序13 制宪机关14 制宪权主体15 分权制衡原则16 法治17 人权18 宪法至上原则19 宪法判例20 宪法解释21 宪法的渊源形式22 宪法结构23 宪法停止四、简答题24 简述旧中国宪法的演变过程。25 简述英美宪法的内容、特征,并对二者进行评价。26 简述近代宪法产生以来在内容上发展的基本标志。27 简述制宪机关与宪法起草机关的区别。28 简述制宪权的特征。29 制宪权的制约。30 简述英国式分权原则的特点。31 简述宪法的基本原则的特征。32 简述美国三权制衡的宪法的原则。国家司法考试卷四(宪法)模拟试卷 16 答案与解析一、分析题1 【正确答案】 材料
3、1、材料 2 与材料 3、材料 4 存在某些矛盾。(1)材料 1 中所谓 “天惟时求民主”,意思是天是为民作主的,所求的 “民主”是“ 民之主”,即“君主”、“圣王”。这与起源于古希腊的“民主” 一词的含义相差甚远。这种思想演变下来,就是帝王将相受“天” 之托来为民作主,而人民则是被管理的对象。与此相联系的是所谓“ 民本 ”思想或“重民”思想,即主张 “民为邦本”,“ 君为舟,民为载舟之水” ,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尽管这些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的利益有一定价值,实质则是提醒统治者剥削压迫要有一定限度,应该施行德威并重、宽猛相济的统治手段,而不是让人民成为管理国家、社
4、会的主人。这显然与宪政意义上的民主思想格格不入。(2)必须破除材料 2 中所谓“ 为民作主”的陈腐观念。政府公职人员应当抛弃观点2 中所谓“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的陈旧思维。这种思维是专制思想的体现,混淆了“ 为民作主”与现代民主的差别。然而,不少领导以 “父母官”自居,把“爱民如子”挂在口头,却没有把自己当作人民的公仆,没有把人民群众自觉地视为“衣食父母”,而习惯于由自己为大家作主,这无疑背离现代民主的要求。(3)材料 3 和材料 4 明确提出人民主权的宪法原则,强调广大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民群众缺乏权利主体意识,认识不到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5、认识不到自己在管理国家事务中的责任和权利,更认识不到包括自己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拥有的权利,而习惯于把希望和前途寄托于少数公职人员身上。因此,他们在政治生活中缺乏应有的热情与主动性,常常处于观望被动状态,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家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去,与发展人民民主的需要不相适应。因此,必须继续强化人民的宪法观念,帮助他们牢固地树立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认识到自己不仅有权利而且有义务参与对国家公共事务的管理。【知识模块】 宪法二、论述题2 【正确答案】 (1)宪法的制定权简称制宪权,它是指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宪法的权力。制宪权、修宪权与立法权是不同层次的权力形态。修宪权是依据制宪
6、权而产生的一种权力,可以理解为制度化的制宪权,是一种源于制宪权的权力。因此,即使制宪权与修宪权行使主体一样,其行为性质也不同。而立法权活动则要遵从制宪权宗旨,不能脱离制宪的目的与原则。制宪权理论源于古希腊、罗马的法治思想以及中世纪的根本法思想。系统提出这一理论的是法国的著名学者西哀耶士,他在第三等级是什么中指出:惟有国民拥有制定权,国民意志永远是最高法律。由此看来制宪权不同于修改权和立法权。(2)有学者认为制宪权是自然法中存在的“ 始原的创造性” 权力,在国家和宪法存在以前,作为制宪权主体的国民就在特定的“自然状态” 中存在。从此意义上讲,制宪权是一种创造的权力,国家权力是依据制宪权而产生的“
7、形成的权力” ,制宪权是国家权力存在的前提。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制宪权是一个国家统治的最高决定权,本身不能成为游离于国家权力活动以外的权力,实际上是提高决定权的具体表现,即有权决定国家统治形态的阶级运用制宪权,具体创造宪法,以巩固统治关系。在通过制宪权的运用反映主权者根本意志的同时,制宪权也可起到决定具体权力活动方式与界限的功能,从而有助于强化宪法规范的效力,建立以宪法为基础的权力制约机制。【知识模块】 宪法3 【正确答案】 制宪权和立法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制宪权是制宪主体按照一定原则创造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的一种权力。立法权是指有权的国家机关,按照一定的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的权力,在近
8、代国家,哪些国家机关有权立法,以及享有多大的立法权,即立法权的划分,一般是由该国宪法加以确定的。在现代法治社会中,制宪权与立法权是两种不同的立法活动。制宪权主体是国民,制宪直接反映了人民的意志。而立法权则掌握在特定国家机关的手中,只能间接反映人民的意志。制宪权决定了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三权的组织与活动原则,立法权只能来源于宪法的规定。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分离使得制宪权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主权国家的独立意志,从而使立法权受到制约和限制而不至于被立法机关加以滥用,违背人民的意志。制宪权与立法权的区别表现在:(1)权力主体不同,前者的主体应当且只能是人民;后者则往往是由宪法设立的议会等民意代表机关
9、行使,民意代表机关与人民显然是不同主体。(2)制宪权具有 “至高性,独立性”,制宪权本身是宪法和法律的合法性基础,立法权则来源于制宪权。(3)制宪权不受实体法约束,而立法权受宪法约束,只能在宪法之下行使。(4)行使制宪权的社会基础具有特定性,只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才行使;立法权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经常不断地行使。制宪权和立法权也是密切联系的,表现在:(1)制宪权是立法权的正当性基础与合法性源泉。只能通过制宪权解决宪法的正当性才能解决由宪法产生的权力,包括立法权的合法性问题。(2)制宪权是宪法和法律的合法性基础,立法权则是宪法所创设的一种国家权力,要受宪法约束。立法权活动要从属于制宪权宗旨,不能脱离制
10、宪的目的与原则。【知识模块】 宪法4 【正确答案】 (1)人权就是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即满足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目前主要指在宪法中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且有扩大的趋势。人权思想是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它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等价交换、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人身的自由平等和政治上的民主权利的要求。(2)人权的内容包括自由、平等、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成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口号,其中人权的最实质内容是财产所有权。最早将人权理论规范化的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即美国的独立宣言:“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
11、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为保障这些权利,所以在人民中间成立政府。”这也是以后各国宪法所保障的。(3)基本人权原则的政治意义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幌子下,骗取人民的信任,从而取得了反封建斗争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并将基本人权上升为宪法的原则。可这只是为了满足资产阶级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质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权本身就是特权 ”,平等地剥削劳动者是资本的首要人权。【知识模块】 宪法5 【正确答案】 我国社会主义宪法主要调整四类社会基本关系,即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和法治关系,因此宪法分别在这四个方面确立了四大原则,主要包括:(1)权力属于人民原则 (调整政治
12、关系原则)从根本上说,宪法的产生源于主权在民思想,因此,社会主义宪法毫无例外地承认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并以此作为重要的宪法的原则,但这一原则与西方资产阶级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有着根本的不同:思想基础不同:社会主义宪法主权在民的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它抛弃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思想,具有科学性;人民含义不同:社会主义宪法将主权在民的“ 民”理解为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及其同盟者,而不是泛指全体公民,因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实现途径不同:西方国家贯彻这一原则,依靠代议制和分权制,而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和民主集中制来实现,具有高效性。在我国,权力属于人民的实现途径是:通过确认国家的人民民主专
13、政性质,保障人民主权原则实现;通过确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奠定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经济基础;通过确认武装力量属于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奠定强力保障;通过确认各级人代会制度,奠定民主基础;通过确认人民群众可以管理各种事务,确保贯彻落实;通过确认广泛的公民权利和有效的保障机制,确保全面真实和有效实施。其中保证人民权利实现的监督措施是:在人民与代表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关系方面,实行民主选举,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不同国家机关之间,其他机关由人代会产生,对人代会负责,受人代会监督。为促进国家与人民关系的顺利调整,真正落实人民主权原则,我国宪法还就国家机关之间和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作了规定和调整,确认
14、民主集中制,实行议行合一,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建立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以求全面贯彻落实。(2)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调整经济关系原则)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在调整和确认经济关系时的基本原则,把它作为社会主义宪法的一项原则,是区别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之一。我国宪法对公有制的规定表现在:宪法明确规定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将国家所有、集体所有确认为公有制的两种形式。同时我国宪法的这一原则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比如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存在,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等;规定一些重要自然资源属国家所有,如矿山、城市土地、森林等;规定了公有
15、制的基本要求是 “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当然宪法同样规定了其他分配形式;明确宣布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当然,私有财产同样不可侵犯。因为,公共财产与公民私有财产有同等的宪法地位。惟有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公平要求和现代社会的法治要求。宪法的修改也体现了这一点,如私营经济地位的重新认定等。(3)社会精神文明原则 (调整文化关系原则)社会精神文明原则是现行宪法在确认我国文化制度、调整各种文化关系时的基本立场和准则。宪法序言规定的根本任务以及宪法第 24 条的规定中都体现了这一原则。这与早期资本主义宪法相比是一个突出的变化。早期的宪法主要规定政治问题和
16、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问题,到 1918 苏俄宪法才有了社会经济制度和文化方面的规定,而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从此也才有了这方面的规定。但直到我国现行宪法制定以前,都没有任何国家的宪法将它作为宪法的基本原则,所以精神文明原则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特色之一。(4)宪法至上原则 (调整法治关系原则)既然法治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那么作为根本法的宪法应将其确定为基本原则,因而就有宪法至上原则。宪法至上原则主要指宪法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的核心和基础,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国家的一切法律和法律制度都不得与宪法和宪法制度相冲突,其他法律和法律制度间的关系,包括法律效力等级均由宪法予以规定。具体要求:法治必须以宪法和法
17、律为依据; 法治必须与民主相结合;法治必须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知识模块】 宪法6 【正确答案】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立场和准则,是贯穿于立宪和行宪过程中的基本精神,是一国政治指导思想、社会经济条件、历史文化传统的集中反映。资产阶级宪法依据其规范的内容可概括出以下几种宪法的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一般来说,人民主权原则的含义是指国家中的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政府权力来自于人民的授予,政府要为人民服务。人民主权原则相对于封建社会的“朕即国家”和君主是主权的体现者来说,无疑是一大进步,但也有其阶级局限性:无论是人民主权、议会主权
18、或国家主权,关键在于谁是人民,谁组成议会,谁掌握国家,而根据人民主权原则建立的政权仍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政权;人民主权的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仅涉及政治权力方面,没有涉及重要的经济方面,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人民主权原则不可能真正实现。(2)基本人权原则人权就是作为一个人所应享有的权利,即满足生存和发展的权利。目前主要指在宪法中所规定的基本权利,且有扩大的趋势。人是阶级人,因此人权具有阶级性。所以,人权思想是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有力武器,是资产阶级政治斗争的宣传口号。它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商品关系、等价交换、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反映了资产阶级争取人身自由平等和政治上民主权利
19、的要求。人权的内容包括自由、平等、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等,而财产所有权是其实质内容。(3)分权制衡原则分权制衡原则源于人的“性恶论” 所导致的权力膨胀。分权制衡原则是指宪法应体现国家权力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的权利的原则。权利制衡观点由来已久,但只有到了资本主义阶段才成为理论学说。代表人物是洛克、孟德斯鸠和汉密尔顿等。其政治意义在于维护统治,协调本阶级内部各个派别的利益冲突,用于蒙骗人民,实质上也是一种统治方式。当然也有其进步意义,如防止独裁专制、监督思想的提出、民主共和体制等都是建设民主国家的基本环节,它是宪法的核心精神之一。但由于行政权力不断膨胀,目前分权原则正在走向衰落
20、。(4)法治原则法治是对抗人治即封建专制的产物。法治从根本上讲,就是制定并实施宪法,使国家政权的组织和活动纳入宪法规定的轨道。一切依据宪法的规定行事,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没有法律之外的特权,未经合法程序不得剥夺权利和自由,国家机关权力依法而授。它与人治相对立,提倡一切依法办事,所以法治原则是宪法的根本要求。法治原则有三个方面表现:立法机关应创设和维护“ 人类尊严”的各种条件; 政府权力既受到限制又要保障维护法律秩序,保证各种条件;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是法治不可能缺少的条件。【知识模块】 宪法7 【正确答案】 英国议会至上原则的建立有其历史发展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初期,资产阶级
21、尚未完全掌握国家权力,封建阶级仍保留了一部分权力。国王掌握了行政权,而资产阶级掌握了议会。议会至上原则有助于资产阶级夺取权力逐渐削弱乃至消灭国王权力。因此,议会至上原则的确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胜利,资产阶级通过努力终于独享了国家政权。英国的实证理论主张国家主权在于全体国民,但是全体国民共同行使主权在现实中不实际,代议制度因此得以建立,由议会代表国家行使国家主权。而资产阶级掌握了议会,因此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议会至上原则体现在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司法权,议会拥有最高的国家权力。资产阶级利用议会进行一系列立法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至上表现出弱点:以议会为中
22、心的民主宪政体制显得缓慢,不如以内阁为中心的民主体制反应灵敏。因此,行政权也不断扩大和集中,议会至上原则逐渐消亡。【知识模块】 宪法8 【正确答案】 我国宪法第 2 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这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根本法依据。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的原则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的:(1)宪法通过确认国家的人民民主专政性质,保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的原则的实现;(2)通过确认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从而奠定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3)通过宪法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属于人民,将国家一切武装力量置于人民的掌握和监督之下,捍卫国家主权,防止国内外
23、敌对势力颠覆,保障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原则的实现;(4)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以实现主权在民的宪法的原则;(5)依据宪法规定,我国人民可根据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其他途径和形式(如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等),管理国家事务和其他社会事务,从而将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的原则贯彻于国家和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6)宪法确认了广泛的公民基本权利及其保障措施,以体现和促进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的原则的实现。此外,我国宪法还就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和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做了规定和调整。对于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宪法确认了民主集中制原则,确立了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的各级人民代表
24、大会在同级国家机关中的核心位置,体现了议行合一的精神。对于公民之间的关系,宪法规定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建立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型关系。这些规定有助于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宪法的原则的真正实现。【知识模块】 宪法9 【正确答案】 美国的联邦制是指美国国家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分享权力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中,美国的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均在特定的范围内独立决策和行使权力,并以宪法为依据保护各自的权力不受对方侵犯。从 18 世纪末宪法生效后,联邦与州的分权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二元联邦主义 ”时期:(1)1789 年至 1965 年内战结束前,是美国“ 二元联邦主义” 的确立和巩固阶段。(2)186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司法 试卷 国家 考试卷 宪法 模拟 1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