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223及答案与解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 22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习近平在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促进文明互鉴。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正所谓“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中国将继续毫不动摇地支持阿拉伯国家维护民族文化传统,反对一切针对特定民族和宗教的歧视和偏见。我们应该一道努力,倡导文明宽容,防止极端势力和思想在不同文明之间制造断层线。“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 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 )(A)抓主要矛盾(B)矛盾的同
2、一性和斗争性(C)内容与形式(D)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 2014 年 10 月 8 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观于明镜,则瑕疵不滞于躯;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党内政治生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武器用得怎么样。“听于直言,则过行不累乎身” 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必然性和偶然性(B)本质与现象(C)内容与形式(D)因果关系3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习近平认为,党中央明确提出以反 “四风”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不搞面面俱到,打到了七寸。实践证明,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
3、矢事难成,集中教育活动要取得实效,必须找准靶子、点中穴位。“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要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B)要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D)必然性总是通过偶然性来表现的4 为了让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我们要根据污染物“随波逐流” 的特点,改变以往“各家自扫门前雪 ”的防治模式,从检测、预警、治理、补偿等方面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实现“ 无缝衔接”。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 )(A)改变规律能避免前进中的困难曲折(B)可以利用规律,解决矛盾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抓住关键能够解决存在的各种问题(D)人们可以创造规律,加以改造利用
4、,服务人类5 下列属于意识能动性的是( )(A)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趋势导致储蓄、消费结构变化(B)生命科学领域的创新理论推动农业基础科学研究发展(C)面临低碳经济的冲击,全球资源、能源需求将趋于减少(D)国际经济秩序处于新的转型期,全球经济的复杂性上升6 中国是一个有着 13 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凝聚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才能将 13 亿不同的“原子”凝聚成有序的整体。这段话启示我们认识事物( )(A)既要侧重于抓住主要矛盾又不能忽视次要矛盾(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绝对性(C)既要重视矛盾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矛盾的普遍性(D)既要看到发展的
5、前进性,又要注意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7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的哲学意义是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D)意识来源于人脑 8 “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郑板桥的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 )(A)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B)意识活动具有客观实在性(C)意识活动具有生动形象性(D)意识活动具有主观随意性9 假如“完美 ”是 100 分,那么 60 分不完美,80 分也不完美,但不要因为是 80 分而不是 100 分而否认从 60 分进步到 80 分的意义。这
6、启示我们要( )(A)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B)脚踏实地,注重量的积累(C)抓住事物发展中的主要矛盾(D)抓住时机,积极促成质变10 1930 年 5 月 2 日至 6 月 5 日,毛泽东在寻乌作了 20 多天的社会调查,开了 10多天的调查会,写下了反对本本主义和寻乌调查两篇论著。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的科学论断,还提出了“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思想路线,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点,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寻乌由此成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祥地。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强调,“调查就像十月怀胎
7、,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 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 蕴含的哲理主要是(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可能与现实(D)本质与现象11 古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人外出忘了带钱,便向他的邻居借。过了一段时间,这个人不还钱,邻居便向他讨债。这个人坦然地说:“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借钱的我。”赖账不还,邻居发了脾气,一怒之下就挥手打了他,赖账人要去见官告状,这位邻居对他说:“你去吧,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打你的我了。”赖账人无言以对,干瞪着眼睛。借钱人“一切皆变,一切皆流,现在的我,已不是当初
8、借钱的我” 的借口实际上( )(A)否认了事物的绝对运动状态(B)承认了事物运动的无条件性(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D)承认了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和相互包含12 20 世纪 30 年代,喜旱莲子草(革命草)作为饲料被引入我国。后来迅速蔓延,造成本土植物种类以及以这些植物为食的鱼类迅速减少、水土严重污染,蚊虫大量滋生等诸多问题。这表明(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多样性(B)事物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运动(C)事物联系是创造出来的(D)事物联系都有“ 人化” 特点13 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B)是新事物战
9、胜旧事物的过程(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14 古有一父,为解决家中鼠患,买了一只猫。猫抓老鼠的同时,却也偷吃鸡,其子甚怨。父道:“ 宁无鸡也不能无猫,因无鸡不会挨冻受饿,而无猫,则会挨冻受饿。”遂其子不再怨。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要注意( )(A)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15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 )(A)吃喝穿住(B)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C)人的自觉意识活动(D)结成社会关系16 一则阿拉伯寓言故事说:“一个主人有一匹老骆驼,它一天到晚任劳
10、任怨地干活,有一次主人想看看这个老骆驼到底还能拉多少货物,于是不断地加、不断地加,但是老骆驼还是没有倒下。最后主人想是不是已经到了极限呢,于是轻轻地投了一根稻草在它背上,没想到就是这一根稻草使老骆驼轰然倒下。”事实上,压垮骆驼的不仅仅是最后一根稻草,雪崩时候没有任何一片雪花是无辜的。下列古语与这句名言体现哲理一致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B)不矜细行,终累大德(C)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D)失败乃成功之母17 航空界有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 29 次轻微事故和 300 起未遂先兆及 1000 起事故隐患。“海恩法则” 启示我
11、们( )(A)规律是客观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规律(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C)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D)任何事物之间都无条件的存在联系18 狐假虎威选自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虎之所以犯这种错误。在于割裂了( )(A)必然与偶然之间的关系(B)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C)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D)可能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
12、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19 考古学好比望远镜,可以让我们远望人类的起点和整个历史,考古遗物则如同显微镜,可以让我们透视具体的历史事件。这意味着( )(A)没有对个体的透视,整体就难以把握(B)没有对整体的理解就无法认识个体(C)没有实践,认识就没有来源(D)没有认识的指导,实践就不能深入20 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B)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C)事物的变化发
13、展是从量变开始的(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21 唐代诗人顾况写道:“冬青树上挂凌霄,岁晏花凋树不凋。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有 ( )(A)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是内因(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C)规律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D)特殊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22 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这说明(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D)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23 哲学唯心主义“ 无疑是一朵无实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
14、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无实花”。这说明( )(A)哲学唯心主义不能在人类认识这棵树上结出果实(B)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史上是没有根基的(C)哲学唯心主义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朵(D)哲学唯心主义在人类认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是难以避免的24 一张纸上画了一只鸡、一头牛和一片草地,要求把这三样东西分成两组,你会怎么分呢?实验表明,美国孩子更喜欢把鸡和牛分在一组,中国孩子则倾向于将牛和草地分在一组。心理学家认为,美国人善于分析不同物体各自的特征,牛和鸡都属动物,因此在一起;中国人则把不同物体之间的联系看得更重,牛吃草,所以牛和草地在一起。这说明
15、( )(A)联系是有条件的,要具体分析事物的联系(B)人们的认识会受主观因素的影响(C)基于主观目的的联系具有随意性(D)对同一确定对象会产生不同的真理性认识25 习近平在华盛顿核安全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寻求治本之道,始终是我们的目标。我们要铭记全人类福祉,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定推进全球安全治理,维护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促进各国普遍发展繁荣,开展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惟其如此,才能早日铲除滋生核恐怖主义的土壤。“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体现的哲学原理有( )(A)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B)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
16、的进程(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6 在人民政协成立 65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引用清朝末年魏源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来阐述社会主义民主。魏源这一思想给我们的启示是( )(A)抓住主要矛盾要搞好重点突破(B)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支流(C)抓住矛盾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以人为本27 周易有语云:“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也。”“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涵的哲理有( )(A)善与恶相互对立(B)善与恶在
17、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C)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D)善、恶的量变最终导致相应的质变28 陶渊明“结庐在人境 ”,却感到 “而无车马喧”。朱自清听到 “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却认为 “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出现这些认识现象是因为( )(A)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客观存在(B)意识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C)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的局限性影响意识的产生和发展(D)人的主观世界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29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而为一,一切科学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的这句话阐述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下列对现象与本质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A)现象是
18、由本质决定的(B)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C)透过现象可以发现本质(D)现象可以脱离本质而存在三、分析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29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当细菌发生变异,抗生素对需要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的人不再有效,就是抗生素耐药。世卫组织官员称,如果没有多方紧急协调行动,“世界就会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这不是预测,而可能是即将到来的现实。”英国日前发布报告称:全球每年数百万人因为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药性而提早离世。如不采取切实行动,35 年后,每年因抗生素滥用而死亡的人
19、数将超过 1000 万。抗生素曾是消灭病菌的神奇武器,但随着抗生素滥用,病菌耐药性和“超级病菌” 已成为医学难题。例如,作为淋病最后治疗手段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在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日本、挪威、南非、瑞典和英国已确认治疗失败。今天起,向滥用抗生素说“不”!因为 “滥用就会无用”。材料 2抗生素的发明和使用,使病菌一度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但是,在人类使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同时,病菌的耐药性也在增强,由于滥用抗生素,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超级病菌是一种耐药性细菌,这种超级病菌能在人身上造成脓疮和毒疱,甚至逐渐让人的肌肉坏死。更可怕的是,抗生素药物对它不起作用,病人会因为感染而引起可
20、怕的炎症,高烧、痉挛、昏迷直到最后死亡。这种病菌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它对人的杀伤力,而是它对普通杀菌药物抗生素的抵抗能力,对这种病菌,人们几乎无药可用。2010 年,英国媒体爆出:南亚发现新型超级病菌 NDM1,抗药性极强可全球蔓延。2010 年 10 月 26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报三起感染超级耐药致病细菌病例。由病菌引发的疾病曾经不再是人类的致命威胁,每一种传染病用抗生素治疗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但这是抗生素被滥用之前的事情了。每年全世界有 50的抗生素被滥用,而我国这一比例甚至接近 80。正是由于药物的滥用,使病菌迅速适应了抗生素的环境,各种超级病菌相继诞生。过去一个病人用几十单位的青
21、霉素就能活命,而相同病情,现在几百万单位的青霉素也没有效果。由于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无法控制,最终导致病人死亡。在上世纪 60 年代,全世界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 700 万,而这一数字到了本世纪初上升到 2000 万。死于败血症的人数上升了 89,大部分人死于超级病菌带来的用药困难。请回答:30 “滥用”到“无用”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31 从病菌的耐药性增强到出现了目前难以控制的“超级病菌” 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31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网上疯传的食疗误区,90的人中招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我们日常服用的药物,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副作用。于是,很多天然的“ 药品” 受到全民热
22、捧,看上去可以让你远离副作用的困扰,朋友圈里也时不时有人分享这类文章。然而,大家对“食疗” 或一知半解或期望过高,也因此产生了不少认识误区。生命时报为此采访营养专家,总结出几大最常见的食疗误区,并加以解惑答疑。误区一:药食同源,食疗效果和药物一样好且无副作用很多人认为是药三分毒,既然有“药食同源” 的说法,那么食疗是比药物更好的选择。顾中一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食物主要作用是提供营养物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而治疗疾病则是药物的责任。我们不否认食物对部分代谢性疾病、营养缺乏性疾病有较强的干预能力,但在具体的应用时应基于实实在在的证据,而不是想当然或者迷信传统说法,一定得看“疗效” 。于仁文解释,
23、食疗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一些由于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身体不适,例如便秘、口干舌燥等,通过规律饮食以及适当的食谱调整能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但选择食疗前必须要就医通过诊断排除大病、重病的危险或潜在风险后才能进行。此外,对于科学已知需要服药治疗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癌症等,饮食调整确实很重要,但切不可迷信食疗偏方,期望它们能彻底治愈,以免贻误病情。误区二:“ 万人一方” 。别人吃这个好,自己也可以试在于仁文看来,这个方法很不可取。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营养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同一个方子也很难对症同一种疾病。以便秘为例,有些人可以多吃苹果,因为其中富含的果胶能够促进排便,但如果患者本身有胃溃疡等胃部炎
24、症,食用过多的苹果反而会刺激胃黏膜。顾中一也认为,由于个体差异、安慰剂效应、疾病自然转归的特点,他人吃了某种食物之后病情好转有可能并不是因为食疗方的功效。因此,不建议盲目使用他人推荐的方子。误区三:食疗无毒,多吃也没有问题不少人认为能当作一日三餐吃进肚子的东西,肯定没毒,多吃点少吃点都没事。于仁文告诉记者,任何食物吃太多轻则导致肥胖、营养失衡,重则引起疾病重症,甚至造成不可逆的伤害。例如:豆制品有助于补钙和补充优质蛋白,但每天摄入太多,就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造成器官功能损伤。再比如,适量食用动物肝脏能够改善由于缺乏维生素 A 导致的眼干眼涩但如果每天超量食用,很容易食物中毒,造成发烧、皮肤干燥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模拟 223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