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16及答案与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16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恩格斯指出:“ 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里的“ 基础”指的是(A)实践(B)认识(C)价值(D)感觉2 1980 年 12 月在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讲话称:“我们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稳。随时总结经验,也就是要摸着石头过河。”2012 年 12 月,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再一次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 所谓“ 摸着石头过河 ”体现
2、的哲学思想是(A)重经验,依靠经验指导实践(B)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C)重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掌握了真知(D)重规律,真知建立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之上3 生于南美洲茂密森林中的西红柿曾被称为“狼桃” 。到了 16 世纪,英国人佛罗达拉里公爵在旅行期间发现了它。并带回几株种在英国皇家花园里,供皇家贵族观赏。到 18 世纪。法国有一位画家决心以身试“柿” ,看其是否有毒。有记载说,这位勇敢的画家在吃西红柿之前穿戴整齐,吃完之后就躺在床上等着上帝的“召见” 。结果。他不但没有死去,也没有任何不适。于是人们才知道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实践是检
3、验认识的标准(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4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日前,为了治疗骨科患者的顽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在脊柱及关节外科领域研发出了几十个 3D 打印脊柱外科植入物,现已取得疗效并进入临床观察阶段。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所有科学的成果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 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硬的材料。很长时间里,人们一直存在石墨烯是假设性结构并无法单独稳定存在的认识。 2004 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成功地在实验中将石墨烯从石墨中分
4、离证实了石墨烯可以单独存在。这表明(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惟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6 恩格斯指出:“ 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这句话说明(A)由于实践条件的限制,人们每一正确认识在深度上是有限的(B)在一定时代,人们不可能获得对某一具体事物的正确认识(C)人们认识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客观条件(D)客观条件会妨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7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
5、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缺点。认为认识是(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B)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8 列宁指出:“ 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这一观点表明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A)选择论(B)反映论(C)建构论(D)创造论9 康德主张知识的形式是头脑里固有的;孟子认为有“不学而能” 的“良能”和“ 不虑而知”的“良知”。柏拉图认为认识是对神秘理念的回忆。上述观点属于(A)不可知论的观点(B)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C)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6、10 丹麦宗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认为:“存在就是生命的强烈颤动,就是主观性的敏感点”。从哲学上看。这种观点属于(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11 马克思指出:“ 日常经验只能抓住事物诱人的外观。如果根据这种经验来判断问题,那么科学的真理就会总是显得不近情理了。”这一观点说明(A)感性认识对人认识事物没有实际意义(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是认识的唯一来源(D)理性认识可以脱离感性认识而存在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4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7、12 马克思指出:“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彻底划清了(A)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的界限(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界限(C)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界限(D)辩证反映论与形而上学反映论的界限13 心理学家在一项实验中发现,因被剥夺食物一定时间而饥肠辘辘的人,在一堆模棱两可的声音、文字、图形等符号中,对有关食物的符号最为敏感,可因绝食多日而力不能支的革命者面对敌人所送的美昧佳肴却可以无动于衷。前者之所以敏感是因为被试者饥肠辘辘,有急需食物充饥的生存
8、欲望,后者之所以无动于衷是由于对敌斗争的信念。这表明(A)人的认识结果由主体的观念意志决定(B)主体在认识过程中具有能动的作用(C)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D)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14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内涵包括(A)实践关系(B)认识关系(C)价值关系(D)审美关系15 马克思认为:“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句话表明(A)实践是对人和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B
9、)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客体(C)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D)实践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16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主要表现在(A)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B)把实践看作是认识的唯一来源(C)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D)把理性认识看作是认识的唯一形式17 有一条哲学小道,谢林、黑格尔等每天清晨或傍晚散步,碰面打招呼的第一句话是“你今天又哲学了吗 ?”这其中有“你好”的意思,但更多的意思是“你今天又读书思考了吗”,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A)通过读书获取间接经验使人的认识成为可能(B)通过读书获取
10、间接经验是认识的必要途径(C)通过读书获取间接经验是认识的基础(D)通过读书获得的间接经验归根到底来源于前任或他人的实践18 近几年随着社会变化迅速。不少人喜欢呆在屋里,满足于不与外界接触的生活,是谓“宅男”或“宅女”。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宅生活”似乎变得“ 可持续”。但“宅”的生活并不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键对键代替不了面对面” ,只有亲身经历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实践才是认识的真正来源,原因在于(A)实践为认识的产生提出了需要(B)实践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转化为现实(C)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D)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动力19 孔子的一位学生颜回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他连忙用
11、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颜回在偷食,便教训了颜回。后经颜回解释,孔子恍然大悟。并进而很感慨地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这个故事说明(A)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化(B)感性认识对获得真理毫无意义(C)眼见、耳听不一定为实(D)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认识20 列宁指出:“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包括的两次飞跃是(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B)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D)从理性
12、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1 伴随着人类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和认知视野的不断拓展,太阳系行星家族其实经历了多次“ 家谱重修” 。从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和土星这最早被确认身份的六大行星,到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的相继“归宗” ,太阳系行星家族不断“添丁”,正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实现认识飞跃的生动体现。太阳系行星家族经历多次“家谱重修 ”体现的认识论观点是(A)人的认识毫无规律可言(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C)人的认识过程始终存在主观和客观的矛盾(D)人的认识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22 毛泽东同志说:“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 。
13、这一论断揭示了(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C)感性认识对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3 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他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知道。”的观点(A)是唯理论的观点(B)是经验论的观点(C)否定了理性认识的作用(D)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24 著名作家契诃夫曾经描绘自己的创作时说:“在什么地方散步,例如在雅加达的岸边,脑子里的发条就会忽然咔的一晌。一篇小说就此准备好了。”这种“ 忽然咔的一响”的灵感常常以
14、跳跃的方式跨越寻常思维过程中的漫漫旅途径直到达真理的彼岸。这表明(A)人的认识过程中有非理性因素的参与(B)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C)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D)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必须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发挥作用考研政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模拟试卷 16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实践是主体一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
15、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显然,“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指的就是实践活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A 选项。干扰分析:认识、价值、感觉都不能成为主体和客体联系起来的中介,因此也不会成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因此,BCD 选项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再运用理性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摸着石头过河”强调了从实
16、际出发、在实践中勇于开拓并稳步前进获得真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干扰分析:AD 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题干并没有提到经验和规律的作用。C 选项本身表述错误。【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只有通过实践,通过主客体相互作用,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题目中,画家以身试“柿”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的结果获得了“西红柿原来是可以吃的”认识。这就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B 选项。干扰分析:题干材料显然探讨的是认识的来源问题,ACD 均不符合
17、题意。【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也就是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其次,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 D选项。干扰分析:AB 选项论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 选项论述错误,科学研究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它探索的课题有时并不直接来自实践的需要。【知识模块】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5 【正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研 试卷 政治 认识 世界 改造 模拟 16 答案 解析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