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S 14661-2002 Compostable Plastics《可堆肥化塑料》.pdf
《CNS 14661-2002 Compostable Plastics《可堆肥化塑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NS 14661-2002 Compostable Plastics《可堆肥化塑料》.pdf(2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1 可堆肥化塑膠 印行年月 94 年 10 月 本標準非經本局同意不得翻印 中華民國國家標準 CNS 總號 類號 ICS 83.080.01 14661 K3120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印行 公布日期 修訂公布日期 91 年 7 月 1 日 年月日(共 24 頁)Compostable plastics 1. 適用範圍:本標準適用於可堆肥化的塑膠材料及其產品。 備考 1. 本標準之目的在制定塑膠材料及其產品(包括包裝材料),若標示為在堆肥設施中為可堆肥化的時之要求事項。 2. 本標準所要求的性質係用以決定塑膠材料及其產品(包括包裝材料)是否可充分堆肥化,包括其生物分解之速率與已知的可堆肥化材料相當
2、。此外,本標準的性質要求係為確保這些材料分解後不致於因堆肥過程而減少堆肥之價值或用途。 3. 下列安全危害性之警告事項係與本標準所述之試驗方法部分有關;本標準之目的並不在討論使用時所有可能有關的安全事項,本標準之使用者有責任在使用前建立適當的保健及安全操作實務,並決定法規限制之適用性。 2. 用語釋義:本標準所使用之用語釋義除下列之用語外,依 CNS 14241塑膠工業詞彙之規定。 2.1 生物可分解塑膠( biodegradable plastic):由細菌、黴菌、藻類等天然微生物作用而降解之可分解塑膠。 2.2 可堆肥化塑膠( compostable plastic):在堆肥化期間經歷生物
3、降解過程中以與其他已知可堆肥化材料一致之速率產生二氧化碳、水、無機化合物及生質( biomass),且未遺留可目測、可區別或有毒殘留物之塑膠。 2.3 堆肥化( composting):控制生物可分解材料的生物分解其成分轉換為似腐植質之一種程序稱為堆肥化;有機物經好氧嗜溫與嗜熱降解製造堆肥;透過控制之生物氧化過程,經由嗜溫與嗜熱期,最終產生二氧化碳、水、礦物質與穩定的有機物(堆肥或腐植質)的一種生物可分解材料之成分轉換程序。 備考:堆肥化係應用自然程序將自都市的固體廢棄物、庭院的雜草枯枝、生物固形體(已分解之廢水污泥)、一些工業殘餘物及商業殘餘物等回收之可分解有機混合材料予以穩定。 2.4 可
4、分解塑膠( degradable plastic):一種塑膠,在設計上即使其化學結構在特定的環境狀況下可以有顯著的變化,導致於某些性質的喪失可由適合於塑膠材料的標準試驗法檢測出,並且經應用一段時間後決定其分類。 2.5 不規則共聚物( random copolymer):二種或二種以上的單體,呈不規則排列之共聚物。 2.6 嗜溫階段( mesophilic phase):發生在溫度介於 20 至 45( 60 至 113)間的堆肥化期程。 2 CNS 14661, K 3120 2.7 嗜熱階段( thermophilic phase):發生在溫度介於 45 至 75( 113 至 167)間
5、的堆肥化期程。通常需由特定的微生物聚集達到高分解速率。 3. 基本要件:可充分堆肥化的產品或材料,必須根據第 3.1 節至第 3.3 節之每一特性予以說明,並依第 4 節予以量化。 3.1 堆肥化之降解作用塑膠製品或材料在堆肥中會降解,以致於任何殘存的塑膠殘餘物無法與成品中的其他有機材料輕易區分。除此之外,在最終的堆肥運銷前的篩分,應無明顯之材料或產品含量。 3.2 固有生物分解性應由在控制之條件可與已知之可堆肥化材料作比較下施行試驗,以確立固有的生物分解性之程度。 3.3 對堆肥支持植物生長之能力無負面衝擊當利用纖維素作為堆肥之對照標準施行比對試驗時,一旦堆肥置入土壤中,試驗材料應對堆肥支持
6、植物生長能力無負面衝擊。此外,聚合產品或材料在試樣分解時,須不導致超過可接受量之重金屬或其他毒性物質進入環境。 4. 品質要求 4.1 為了確證是否可堆肥化,產品必須在採用適當的可代表好氧堆肥設施條件的試驗方法下,通過第 4.2 節、第 4.3 節及第 4.4 節之要求事項。產品及加工完成之物件須在意圖使用之相同形態下予以試驗。對於以多層厚度或密度製成之產品,例如薄膜、容器及發泡體,只要其化學成分與結構維持不變,僅取最厚或密度最高的產品作試驗,此處假設較薄與較低密度者亦可充分堆肥化。同樣地,如試樣中含添加劑並通過試驗時,可假設含較少量添加劑者,亦可同樣通過試驗。 4.2 試驗材料在實驗室嗜熱堆
7、肥化條件下之崩解速率可由施行 CNS 14432塑膠材料在控制堆肥條件下最終好氣生物分解度及崩解性測定法二氧化碳釋出量分析法測知,但不需準備 CO2捕集器。此試驗之材料曝露在衍自都市的固體廢棄物之穩定化堆肥菌種中(參見附錄一)。在控制的實驗室規模下,以堆肥法試驗,並以試驗篩 2.0mm, CNS 386 篩分後,殘留量未超過原乾基的 10%時,即視為此塑膠產品具有充分之降解性。 4.3 塑膠產品須展現令人滿意之生物分解速率,為確證塑膠產品內的有機成分在堆肥化環境中的生物可分解性,建議施行 CNS 14432 之試驗法。材料的生物可分解性係依據實質的碳轉化為氣態 CO2之總量相對於原始添加於堆肥
8、中的碳量之比率為基準估算。產品有機成分含量在 1%以下,如依據附錄二試驗得到正面結果值時,通常不需在此階段中重複試驗。此試驗可單獨施行或與附錄一所述試驗法合併實施,生物可分解率或其終點須符合規定,或可與對照材料( 1 )相比較。 如得到負面的結果值時,依照試驗法之描述檢查控制試樣,或者採用接近於現場使用的較低劑量水準重複進行該試驗法(假設可接受的信號 /噪音比係可行的)。 所有的材料碳轉化為氣態 CO2之回收量可能因材料碳中混入微生物生質或穩定的腐植土物質而不實際。含碳質之材料可能使碳分成 CO2-碳、殘餘物 -碳、水溶性 -碳及微生物生質 -碳,而獲致完全的質量平衡。放射性材料之使用將使得
9、3 CNS 14661, K 3120 在堆肥中實地使用水準下之測試具有高 CO2背景值,然而,這些限定性之研究相較而言較為昂貴。在 CNS 14432 所規定的時程內,達到其二氧化碳轉化率之規定值。 註( 1 )產品或成分可在完全相同的條件下,與既知在堆肥化環境可生物分解的自然對照材料(例如纖維素或澱粉)相比較。在堆肥化環境中視為可生物分解的其他材料有橡樹、楓樹與玉蜀黍葉及手工紙。未改質聚乙烯薄膜,典型上用於收集庭院的修剪落葉,通常視為一種負面的對照材料。 備考:含放射性碳 C14的材料試驗並不適用。 4.3.1 由單一性聚合物(同元聚合物或不規則共聚物)組成之產品,當與既知在堆肥化環境可生
10、物分解的自然對照材料(例如纖維素或澱粉)相比較。在堆肥化環境中視為可生物分解的其他材料有橡樹、楓樹與玉蜀黍葉及手工紙。未改質聚乙烯薄膜,典型上用於收集庭院的修剪落葉,通常視為一種負面的對照材料。在試驗時程終止(參見 CNS 14432)後, 60%的有機碳必須轉化為二氧化碳。 4.3.2 由二種以上聚合物嵌段共聚物 ( block copolymer) 、鏈段共聚物 ( segmented copolymer)、掺和物或添加低分子量添加物所組成之產品,當依第 4.3.1節所列之已知的參考物比較時,在試驗時程終止後, 90%的有機碳必須轉化為二氧化碳。 4.3.3 由二種以上聚合物所組成之產品,
11、每種各別聚合物濃度超過 1%者,均須達到第 4.3.1 節所述同元聚合物 60%轉化率之程度。 ( 1)未標示放射性之材料,試驗期間應不得超過 180 天。 ( 2)標示放射性之材料,試驗期間可長達 365 天。 備考:雖然生物分解終點產物可能包含二氧化碳、生質或腐植質,然 而尚未有被承認的標準試驗法及規格來定量這些產出物,當有這 些試驗法及規格時,本標準再予修正。 4.4 塑膠材料或產品應滿足利用種子依附錄三經濟合作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化學品試驗指導綱要 208 號試驗之規定,即可
12、證明有令人滿意的土質與水質安全性。 5. 取樣:依特定試驗方法之指示施行。 6. 試樣製備:依特定試驗方法之規定。 7. 標示:應符合有關法規之規定。 8. 關鍵字:生物可分解;可堆肥化塑膠;堆肥化;可分解塑膠 4 CNS 14661, K 3120 引用標準: CNS 386 試驗篩 CNS 14241 塑膠工業詞彙 CNS 14432 塑膠材料在控制堆肥條件下最終好氣生物分解度及崩解性測定法二氧化碳釋出量分析法 參考文獻:( 1) OECD 經濟合作發展組織化學品試驗指導綱要 208 號。 ( 2) ASTM D3593 Test method for molecular weight a
13、verages/distribution of certain polymers by liquid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 GPC) ) using universal calibration 聚合物依液體粒徑排除層析法(凝膠滲透層析法)使用通用檢校技術之分子量平均值 /分布情況試驗法。 ( 3) CNS 4396 塑膠之抗拉性能試驗法。 ( 4) CNS 13336 塑膠薄膜及薄片抗拉性能試驗法。 ( 5) ASTM D5509 Practice for exposing plastics
14、to a simulated compost environment 塑膠曝露於模擬堆肥環境測定實務。 ( 6) ASTM D5512 Practice for exposing plastics to a simulated compost environment using an externally heated reactor 塑膠曝露於模擬堆肥環境測定實務(外部加熱反應器法) 。 ( 7) ASTM D5209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lastic materials in the pres
15、ence of municipal sewer sludge 塑膠材料在都市污泥環境下好氧生物分解度測定法。 ( 8) ASTM D5988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in soil of plastic materials or residual plastic materials after com-posting 塑膠材料在土壤中或堆肥化後殘餘塑膠材料好氧生物分解度測定法。 ( 9) ASTM D5247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erobic biodegrada
16、bil-ity of degradable plastics by specific microorganisms 可分解好氧生物分解度測定法(特定微生物法) 。 ( 10) ASTM G22 Practice for determining resistance of plastics to bacteria塑膠的細菌阻抗性測定實務。 5 CNS 14661, K 3120 附錄一 塑膠材料在實驗室堆肥條件下之崩解速率試驗法 1. 好氧堆肥化發生在溫度、通風性與濕度經嚴密監控的環境,材料的降解速率可依CNS 14432 界定的溫度範圍或 58恆溫下確證,試驗時程為 45 天,但可模擬現場情況
17、延長其時程。在不同的試驗階段,材料可自堆肥中移出,清潔並乾燥之。 2. 材料的化學結構之變化可依據其分子量分布予以定量,更高級的技術如傅立葉轉換紅外線法(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FTIR)及核磁共振法亦適合使用。 備考:分子量分布試驗典型之試驗法可參考 ASTM D3593 Test method for mo-lecular weight averages/distribution of certain polymers by liquid size-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
18、y( GPC) using universal calibration 聚合物依液體粒徑排除層析法(凝膠滲透層析法)使用通用檢校技術之分子量平均值 /分布情況試驗法。 3.因材料降解作用導致的材料整體性之損失可依 CNS 4396塑膠之抗拉性能試驗法或 CNS 13336塑膠薄膜及薄片抗拉性能試驗法予以量化。材料的降解性可依據重量損失予以確認。而表面傷害可使用如掃瞄式電子顯微鏡( SEM)予以評估。 4. 塑膠材料之降解速率亦可使用模擬 MSW 基質,以外部加熱與自熱式控制的實驗室規模堆肥化環境下試驗確認之。 備考:該項試驗典型之試驗法可參考 ASTM D5509 Practice for e
19、xposing plastics to a simulated compost environment 塑膠曝露於模擬堆肥環境測定實務及ASTM D5512 Practice for exposing plastics to a simulated compost environ-ment using an externally heated reactor 塑膠曝露於模擬堆肥環境測定實務 (外部加熱反應器法)。 5. 在上述試驗中可涵蓋入篩析試驗以得到附帶的破碎性資訊。此法為將含有破碎材料的堆肥使通過試驗篩 9.5mm, CNS 386 予以篩析。此係模擬最終的篩析步驟以產生高品質堆肥產物。
20、 備考:相對於實驗室規模的試驗方法,在整體規模設施中如使用堆肥翻攪設備予以攪拌,可得到更快速的破碎速率之結果。 6 CNS 14661, K 3120 附錄二 快速篩選試驗 1. 在此層級,於嗜溫條件下進行快速篩選研究,可獲得文獻中無法取得的資訊。試驗目標如下: 1.1 決定塑膠製品內的聚合材料與其他有機成分是否可發生生物分解作用,生物分解作用係以二氧化碳產生量為基礎。 1.2 擴大對裂解反應機構的瞭解。 備考 1.本附錄的試驗法之正面結果並不必要用以展現產品成分的可堆肥性,未通過本附錄試驗法的成分,可能會通過附錄一的堆肥試驗。如一成分在本附錄的試驗中失敗,但仍被視為潛力產品時,應再進行附錄一
21、之試驗。同樣地,具有潛力之成分可直接進行附錄一之試驗。 2.在進行試驗前對產品之成分進行化學分析(例如受管制的重金屬含量)為適宜的。 2. 聚合材料、聚合物的單體次元與其他有機成分的初期篩選法建議如下。 2.1 sturm 試驗 此水溶液試驗法使用一經通氣、均質化並沉降處理過的活性污泥新鮮樣本,取其上澄液作為菌種,主要含有混合的細菌族群,可在嗜溫條件下促成迅速的生物分解。試驗材料經代謝作用產生之 CO2以鹼溶液捕集,並以滴定法定量之。典型的試驗時程為 30 天,但如介質重新接種時可予延長。正面的結果( CO2理論回收率在 60%以上)通常顯示出材料將可在堆肥化環境下生物分解。如得到負面結果時,
22、須依如 CNS 14432塑膠材料在控制堆肥環境下最終好氣生物分解度及崩解性測定法二氧化碳釋出量分析法規定,以實驗室的嗜熱堆肥化試驗再予確認。非微生物分解作用之量化可透過利用已滅菌或含毒性之對照組並比較分子量或質量產生之變化。 備考: sturm 試驗典型之試驗法可參考 ASTM D5209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of plastic materials in the presence of municipal sewer sludge 塑膠材料在都市污泥環境下好氧生物分解度測定法。 2.2 土壤接觸試驗
23、此靜態試驗係使用一界定的砂、土壤及熟化的堆肥基質,以使嗜溫與嗜熱的細菌及真菌產生一共聚體。生物分解性依類似 sturm 試驗之方式,以材料中的碳轉化為氣體碳( CO2)之量為基準測定之。易生物分解之材料可在 30 至 60 天內篩析。如得到負面結果時,須依如 CNS 14432,在嗜熱堆肥化條件下再予確認。 備考:土壤接觸試驗典型之試驗法可參考 ASTM D5988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erobic biodegradation in soil of plastic materials or residual plas- 7 CNS 14661,
24、 K 3120 tic materials after composting 塑膠材料在土壤中或堆肥化後殘餘塑膠材料好氧生物分解度測定法。 3. 可應用下列的試驗法以獲知有關材料固有的生物分解度或可分解性之額外資訊。 3.1 特定微生物試驗 此水溶液試驗使用純微生物菌種,以質量損失或分子量變化為基準來評估材料在嗜溫條件下之生物可分解度。試驗時程為 7 至 14 天。固有存在於堆肥化或土壤環境的微生物可依此試驗法予以評估。 備考:特定微生物試驗典型之試驗法可參考 ASTM D5247 Test method for deter-mining the aerobic biodegradabilit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CNS146612002COMPOSTABLEPLASTICS 堆肥 塑料 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