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总供给理论.ppt
《第7章 总供给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章 总供给理论.ppt(4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第7章 总供给理论,总供给曲线描述的是在每一个给定的价格水平下,企业愿意提供的商品和劳物的总和。根据时间的不同,它又可以分为两种类型,长期总供给曲线和短期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它表示在长期,社会中所有的资源都用于生产。因此,无论价格水平如何变化,产量总保持在与劳动力充分就业相对应的潜在水平上。而短期总供给曲线则不同,在短期中,劳动是惟一的可变生产要素,因此,总供给分析就和劳动力市场的参与者雇主与劳动者对价格水平的反应行为密切相关。对于短期总供给模型,根据假设的不同可以得到多种模型,这里主要介绍五个短期总供给模型:工资粘性模型、价格粘性模型、工人错觉模型、不完全信息模型和微观基础
2、模型。其中,前四个模型与某些市场的不完全性有关,第五个模型则涉及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虽然这五种短期模型的假设不尽相同,强调的内容也不同,但其结论具有一致性,都得出的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一、短期总供给模型厂商提供的产量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和技术状况。在总量生产函数给定的条件下,一个社会的总量供给曲线AS一般具有三种形式。在超短期,AS曲线是与横轴平行的一条水平线。例如美国19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由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工人大量失业,生产设备大部分闲置。因此,随着就业增加,产量扩大,产品成本保持不变,这是凯恩斯通论中描述的情况,所以常称为凯恩斯区间。短期总供给曲
3、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然而针对这一形式的解释,却是宏观经济学中最具争议性的领域之一。本章所涉及的知识就是围绕着短期总供给模型展开的。,凯恩斯区间(水平线)总 工资粘性模型供 价格粘性模型给 中间区域(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 工人错觉模型曲 不完全信息模型线 微观基础模型古典区域(垂直线) 1、工资粘性模型(1)模型的基本假设与思路工资粘性的概念:工资粘性是指工资率的变动慢于劳动供求的变动,即工资率不能对劳动供求的变动作出及时而迅速的反应。工资粘性所强调的不是工资率不会对劳动供求的变动作出反应,而是这种反应慢,从而在短期内劳动市场会出现失衡。,对于工资粘性产生的原因,在失业理论中已经作了比
4、较详细的说明。其主要因素是工会的存在使得工资并不是由当期决定的,而是经过谈判形成一个时期的合同。合同本身就限制了工资调整的灵活性。 工资粘性模型下的基本假设: 名义工资保持不变,价格水平的上升降低了实际工资,使劳动成本降低。 实际工资下降促使企业雇用更多的工人。 劳动力投入的增加提高了产出水平。工人和厂商都是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理性人,他们会尽可能地利用可获得的信息从而具有理性预期。在这样的假设下,当总价格水平上升(下降)时,实际工资下降(上升),厂商雇佣更多(更少)的劳动,而厂商的短期生产函数只由投入的劳动量决定,这意味着总价格水平与总产出之间有一种正相关关系,短期总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这就是
5、粘性工资模型的基本思路。,(2)模型的推导:假定企业和工人通过预先谈判签定了未来的工资合同以规定名义工资。这时双方都不知道合同生效时的实际价格水平P,只是对未来价格有一个预期值Pe。劳资谈判双方的心中有一个“标的实际工资”w,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劳资双方所期望达成劳动供求均衡的观念的实际工资。双方根据这一实际工资心理价位w和他们对总价格水平P的预期Pe来他们确定的名义工资:W=w Pe (7.1)名义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的物价水平。在名义工资确定之后和劳动被雇佣之前,企业知道实际物价水平P。由此,实际工资可以表示为W/P,根据(7.1)式,实际工资就等于:,W/P= w(Pe /P) (7.2
6、)即:实际工资=目标实际工资(预期价格水平/实际价格水平)这个式子表明,如果实际物价水平与预期的物价水平背离,实际工资就与其目标背离。当实际物价水平高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工资小于其目标;当实际物价水平低于预期物价水平时,实际工资大于其目标。粘性工资模型的最后一个假设是,就业由企业需求的劳动量决定。换言之,工人和企业之间的谈判并没有事先决定就业水平;相反,工人同意按事先决定的工资提供企业希望购买的劳动量。我们用劳动需求函数Ld描述企业的雇用决策。L= Ld(W/P) (7.3)这个式了说明,实际工资越低,企业雇用的劳动越多。劳动需求曲线如图7-1(a) 所示。产出由生产函数决定,企业生产函数可
7、以用我们熟悉的公式来表示:,Y=F(K,L) (7.4)这个式子说明,在短期内,资本是不变的投入要素,只有劳动是可变的投入要素,产出的变化仅取决于劳动的投入变化。雇用的劳动越多,生产的产出越多,但要素的边际报酬递减。图7-2(b)表示了这一点。由于名义工资是粘性的,所以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使实际工资背离目标实际工资,而且实际工资的这种变动影响所雇佣的劳动量以及产出。图7-1(a)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的劳动需求曲线,表示劳动需求量和实际工资的反向变化关系。当价格由P1上升到P2时,实际工资由下降到,劳动的需求量从而劳动的抽入量由L1增加到L2,根据图7-2(b),产出由Y1增加到Y2。把价格水平的
8、变化与产量的变化结合起来,就得到图7-3(c)中的总供给曲线。其数学形式为:Y=Y + (P-Pe),其中,Y是实际产出,是潜在产出水平,P是一般物价水平,Pe是预期的价格水平。这一总供给方程表明,当价格水平偏离它的预期值时,实际工资就不等于由充分就业水平确定的目标值,实际产出水平就会偏离充分就业的产出,也就是潜在产出。偏离的程度由两方面因素决定,一是参数,它的倒数就是总供给曲线的斜率;二是实际价格水平与预期价格水平的差异,差距越大,则偏离的幅度越大。如果实际价格高于预期水平,实际工资水平会低于目标值,企业会增加劳动投入,产出也将高于充分就业的水平。反之,如果实际价格水平低于预期值,产量将低于
9、充分就业的水平。,2、工人错觉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定:工人错觉模型也强调劳动力市场,但与粘性工资模型不同的是,工人错觉模型假定,为使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工资可以做自由迅速的调整。模型的关键性假定,也就是“工人错觉”模型的名称由来,它假定企业与工人相比,在获得信息上占有优势。工人可能会因为未预期到的物价水平变动而暂时混淆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 (2)模型的推导:这一模型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劳动的供给和需求。对于劳动需求,与通常情形一样,假定劳动需求是实际工资的函数,这一点与前面的粘性价格模型相同。则劳动需求函数为:Ld= Ld(W/P),对于劳动的供给,该模型假定劳动的供给量依赖于工人所预期的实际
10、工资,具体而言,劳动的供给函数为:Ls= Ls(W/Pe)工人们虽然知道名义工资W,但不能知道实际的价格水平P。当要作出劳动供给决策时,工人们考虑的是预期的实际工资。预期的实际工资可以表示为:其中P/Pe的可以被看作是工人关于价格水平的错觉:如果大于1,那么,物价水平大于工人所预期的;如果P/Pe小于1,那么,物价水平小于工人所预期的。为了说明什么决定劳动供给,我们可以用这个式子代替劳动供给函数中的(W/Pe),所以,劳动供给函数可改写为:Ls= Ls(W/P)(P/Pe),上式表明,劳动的供给量取决于实际工资和工人关于价格的错觉。为了看出这一总供给模型的含义,考虑如图7-2所示的劳动市场均衡
11、。,在图7-2中,劳动需求曲线和劳动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均衡的实际工资和均衡的就业水平,工资可以调整,以使劳动市场出清。需要指出的是,图7-2中劳动供给曲线的位置,从而劳动市场的均衡取决于工人关于价格水平的错觉P/Pe。由于这个模型假定工人对未预期到的价格变动产生暂时的错觉。所以,当工人没能预期到价格水平上升时,这时Pe不发生变化,从而在每一实际工资之下,工人愿意供给更多的劳动。因为他们认为这时的实际工资比实际的水平要高。的增加将使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移动,劳动供给曲线的右移会降低实际工资并提高就业水平。在理论上,由价格水平上升所引起的名义工资的增加,会使工人们认为他们的实际工资更高,从而促使他
12、们供给更多的劳动。但实际上,名义工资的上升将小于价格水平的上升(如图7-3所示)。,总之,工人错觉模型是说,预期价格水平与实际价格水平的偏离使工人改变了劳动工给,进而改变就业水平和产量。因此,这一模型关于总供给函数的表达式与刚性工资模型相同,即:,3、不完全信息模型 (1)模型的假定关于产量波动的一种重要的现代观点是,波动是由于人们对经济中正在发生的事不具有完全信息而引起的。在这些模型里,假定价格和工资能灵活变动,因此市场是出清的。工人错觉模型认为企业拥有比工人更充分的信息,这里将介绍另一个以信息为基础的模型,这一模型不对企业和工人作明确的区分,而假定经济行为人掌握的信息是不完全的,这一假定将
13、价格水平的波动和企业供给决策联系了起来。该模型假定企业对自己产品的价格信息了解的很清楚,但在得到整个经济的价格信息方面存在困难。各种暂时的信息障碍,使企业对于除了自己所处的市场外其他市场的情况相对了解得较慢。为了说明上述情况,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假说,这个假说借助一个比喻来描述。设想把企业看作是居住在孤岛上的独立合约人,每个企业生产一种产品,并通过交换消费其他多种产品。他们对自己产品的价格有第一手知识,但不能迅速、准确地了解一般的物价水平。,(2)模型的推导下面来分析单个企业的供给决策问题。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企业将进行生产直到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边际成本取决于企业生产投入品的价格。如果企业的产品
14、价格相对于经济中的其他产品(包括企业投入品)价格来说上升了,那么企业就会增加产量。但是如果其他产品的价格和企业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相同幅度,企业就不会有增加生产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只有当企业的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企业的产品价格上升时,企业才会增加生产。我们用i下标表示某个代表性企业,下式给出了这个企业的供给曲线:其中Yi是代表性企业的产量,PI是代表性企业产品的价格,P是总的价格水平, 是代表性企业的潜在产出或者正常的产量。这一等式说明企业的产量Yi等于企业的潜在产出加上常数乘以企业价格与价格水平之差。总价格水平P用于表示产品市场上所有其他产品的价格,如前所述,只有当自己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价格
15、上升时,企业才会生产出更多的产品。,但是当企业做出供给决策时,它并不清楚其他市场正在发生的情况。关于其他市场的信息可能来得较晚,也可能企业的经理没能及时关注全社会的经济状况。当信息不完全时,企业就不知道总的价格水平,它只能对此进行猜测。据此,可将上 式改写为:其中,Pe是企业对价格水平的预期。如果企业预计到了价格水平的这种变动,那么它知道产品的相对价格未发生变化,因此也不会增加生产。如果企业没有预计到价格水平的提高,根据观察到的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它会认为自己产品的相对价格有了上升,因此会增加劳动需求,扩大产量。如果其他企业也如此的话,它们也会由价格水平的上升错误地认为自己产品的价格上升,从而
16、增加生产。当所有企业的生产超过它的潜在水平时,整个经济的产量当然也就高于潜在总产量了。,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是通过对所有企业的供给曲线加总而得到的,实际GDP是所有单个企业产量水平Yi之和。实际价格水平P是单个企业价格之和除以企业个数n,按代表性企业的总供给曲线方程式对所有企业进行加总,就得到了整个经济的总供给曲线:只有当预期价格等于实际价格时,经济的实际产出才会正好等于潜在产出量。一般情况下,由于信息是不完全的,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P之间总会有一些差距。只要存在这种差距,实际产出就可能大于潜在产出水平,经济就处于过热状态;实际产出也可能小于其潜在生产能力水平,经济处于衰退期。这种得到的价格和产
17、量之间正相关的关系式通常被称为卢卡斯总供给曲线。对上式进行简单的变换,得到了熟悉的总供给模型:,4、粘性价格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粘性价格模型假设相对于需求的变化,企业并不立即调 整其产品的价格。这是因为产品价格一般是由企业与其客户之间的长期合同确定的,即使企业与客户之间没有正式的协议,企业为了避免其客户因价格频繁变动而带来的麻烦,也尽量使其产品的价格稳定。有的经济学家还提出了菜单成本概念。菜单成本这一概念旨在说明改变一个既定价格的行动肯定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些成本包括印制新价格目录,将新价格通知销售商等方面的费用。更形象也更现实的是,这些菜单成本包括通知客户的时间、客户对于价格变化产生
18、的不悦情绪以及企业为决定是否应该改变价格所做的努力等。,(2)模型的推导考察一个具有某种垄断实力从而拥有其产品定价权的厂商的情况。该厂商对其产品价格的决策取决于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一是经济的价格总水平P,P越高,意味着厂商的成本也就越高,因此,价格总水平越高,厂商对其产品 的定价也越高。二是经济的总收入水平。较高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对企业产品的需求,由于厂商的边际成本在更高的生产水平上是增加的,因此,需求越高,厂商对其产品的定价变越高。厂商对其产品的定价模式可表示为:其中p的为厂商产品的价格,为大于零的参数。该方程表示,厂商的产品价格依赖于经济中的整体价格水平P和相对于潜在产出水平P或潜在收入水平的
19、总产出水平。,现在假定经济中有两类厂商,一类厂商总是根据上述方程来制定其产品的价格,另一类厂商则按他们对经济条件的预期来制定价格,这类厂商的定价模式为:式中,右上方带有e的字母表示该变量的预期值。为简单起见,假定这类厂商预期到的经济产出已经处于其潜在产出的水平,则这类厂商的定价模式就简化为:p=Pe现在就用这两类厂商的定价规则来导出总供给函数。为此,需要确定经济中的价格总水平,它可以表示为两类厂商各自价格的加权平均。若用s表示第二类厂商在所有厂商中所占的比例,则总体价格水平为:上式经整理得:,上式右边的两项被解释如下:首先,在厂商预期到更高的价格水平时,也预期到更高的成本。于是第二类厂商先将其
20、产品的价格提高,继而又引起经济中的其他厂商亦将其产品的价格提高。因此,较高的价格预期导致更高的实际价格水平。其次,当产出水平提高时,对产品的需求也将提高,于是经济中的第一类厂商将提高其产品价格,这又导致了更高的价格水平。总之,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取决于第一类厂商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于是,总体价格水平取决于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将上式改写,令 ,我们再次得到总供给模型:,5、 微观基础模型微观基础模型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厂商供给行为基础上的,这一总供给理论没有将总量生产函数和劳动力市场作为其要素。按照西方学者的有关说法,短期总供给曲线可以如下图所示:,这条正斜率的总供给曲线揭示了价格水平的上升
21、将导致更多的产量。即为了得到更多的供给,就必须提高价格水平。在低产量水平处,总供给曲线相对平坦(或有弹性),而在高产量水平处,它是相对陡峭的(或弹性较小)。其原因在于,在低产量水平处,比如在图中的A点,经济中存在着过剩的生产能力,工人与机器的利用率不足,因此当价格水平略微上升时,例如从P0上升到P1时,就会引起非常大的产量增加,即产量从Y0增加到Y1。在很高的产量水平处,比如在C点,机器与工人都以接近于各自最大的生产能力工作,很难再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多生产一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可能非常之大。相应地,这就需要价格水平上升幅度很大,比如说从P2上升到P3,才能取得产量的少量增加,即产量从Y2增加到Y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总供给 理论 PP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