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教案.doc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教案.doc(5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1 第一章 环境经济学的产生 第一节 环境经济学的建立 在资源、生态、环境问题上,自然资源的公共性、外部性、本身的无价值性,使得自然资源出现了 “市场失灵 ”。 1. 工业革命以来,工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能源使用方式的革命,把自然界中许多高品位的物质和能量,变成了低品位存在的形式。 2. 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产生了一些新的合成物质。 3.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公众已经开始向往和追求一个清洁、安全和舒适的环境。 第二节 环境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领域 1.环境与经济的相互关系 2.环境价值评估及其作用 3.管理 环境的经济手段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5.国际环境问题 第三节 环境经济学的发展趋势 资
2、源的日益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愈加严重,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多种组织研究机构、环境学家、经济学家的重视。 1982 年, Goldsmit 分析了自然资源价值评估研究进展缓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评估方法困难和对此缺乏足够的关注。 1983 年, Weiller 认为环境核算的范围包括三个方面:( 1)自然资源的枯竭;( 2)环境自然状态的保护;( 3)污染及其控制;他没有提出如何对自然资源枯竭进行核算和估价,但从资 源经济角度阐述了自然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性,以及自然资源枯竭对经济的影响。 基于环境价值进入 GDP 帐户的可能性, Alexander 通过假定一个在全球拥有所有生态系统的独
3、占者,测算其在生态系统市场突然建立后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以此来评价未来有可能包含在 GDP 帐户中的生态系统环境功能的逻辑价值 。 在对生态与资源环境经济价值评估方法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国外学者还做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1991 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委员会组织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专门讨论了如何进行生物多样性的定量研究,这次会议促使 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价值评估研究成为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1997 年 Daily 及 Constanza et al.的工作,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评估研究推向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前沿,并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中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从目前国际国内上的研究来看,
4、国际上对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生态学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家及其它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合作,从生态系统过程、生态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等多个方面开展综合研究,不断充实与丰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内涵,探索其评价技术及生态经济价值的 评估方法,分析与评价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的经济价值,已基本建立起自然资源经济进展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框架。 第 二 章 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一、环境资源价值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三、环境评价方法四、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范式) 主流经济学:代表了一种研究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与现象的理论分析框架,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 2 视角( perspect
5、ive),即出发点 , 三项基本假设:经济人的偏好、 生产技术和制度约束、可供使用的资源禀赋 参照 系( reference)或基准点( benchmark) 理解现实的标尺:如科斯定理 分析工具( analytical tools): 各种图象模型和数学模型 。(钱颖一: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环境经济学框架 视角 :生态经济系统观 人与环境的关系 参照系 :物质平衡理论、三种生产理论、 经济效率理论、外部性理论、 公共物品理论 方法 :环境资源价值与环境评价方法 政策 :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污染防治手段 一、环境资源价值 要评估某项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特别是环境费用与环境效益,首
6、先必须了解环境资源价值的含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对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给予充分的评价。 环境经济学家是如何看待环境资源的价值的? 环境资源的总经济价值分为三部分: ( 1)使用价值 (use value)或有用性价值 (instrumental value) current personal active direct or indirect use ( 2)选择价值( option value) potential future use ( 3)非使用价值 (non-use value)或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non-personal passive use 使用
7、价值包括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 ( 1)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 是指当某一物品被使用或消费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或偏好的能力。 直接使用价值 是环 境资源直接满足人们生产和消费需要的价值,由环境资源对目前的生产或消费的直接贡献来决定的。以森林为例,木材、药品、休闲娱乐、植物基因、教育和人类住区等都是其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易于理解,但并不一定在经济上易于衡量,如森林产品的产量可以根据市场或调查数据进行估算,但药用植物的价值却难以衡量。 间接使用价值 包括从环境所提供的用来支持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活动的各种功能中间接获得的效益。间接使用价值类似于生态学中的生态服务功能。营养循环、水域保护、小气候调
8、节、减少空气污染等都属于森林的间接使用价值范 畴,虽然不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却为生产和消费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基础)。 以上两种价值都是传统经济学一致认定的经济价值。 ( 2)选择价值 环境经济学家把人们对环境资源使用的选择考虑进来,称为选择价值。 选择价值 又称期权价值,任何一种环境资源都可能会具有选择价值。我们在利用环境资源时,并不希望其功能很快消耗殆尽,也许会设想在未来的某一天,该环境资源的使用价值会更大,或者由于不确定性的原因,如果现在利用了这一资源,那么将来就不可能获得3 该资源,因此我们要 对其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可能会具有保护环境资源的愿望。 选择价值 同人们愿意为
9、保护环境资源以备未来之用的支付意愿的数值有关,包括未来的直接和间接使用价值(生物多样性、被保护的栖息地等)。 选择价值 取决于环境资源供应与需求的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且依赖于消费者对风险的态度,因此,选择价值相当于消费者为一项未利用的资产所愿意支付的保险金,仅仅是为了避免在将来失去它的风险。 ( 3)非使用价值 非使用价值 则相当于生态学家所认为的某种物品的内在属性,与人们是否使用它没有 关系。 对于内在价值到底应该如何界定以及应该包括什么,存在着许多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观点认为,存在价值是非使用价值的一种最主要形式。 存在价值 是指从仅仅知道这种资产存在中获得的满足,尽管并没有要使
10、用它的意图。 从某种意义上说,存在价值是人们对环境资源价值的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包括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和关注。例如,如果人们相信所有的生物都有权继续生存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话,人类就必须保护这些生物,即使看起来它们既没有使用价值,也没有选择价值。由于绝大多数 人对环境资源的存在(如野生生物和环境的服务功能等)具有支付意愿,所以,环境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对环境资源存在意义的支付意愿就是存在价值的基础。 ( 4)环境资源具有存在价值的原因 人们之所以认为资源或环境具有存在价值,是因为人们具有三种动机: 1、遗赠动机:人们愿意把某种资源保留下来遗赠给后代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同该资源的使用有关,因为人们
11、认为,把资产留给后人,是为了让后人在使用它们时获得满足,因此,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应该纳入到使用价值范围内; 2、礼物动机:同遗赠动机类似,但更象是留给同代人; 3、同情动机:人类对其他生物的同情与存在价值的关联性较大。 二、人类行为决策规则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包括政策和开发项目都会对环境及自然资源配置造成影响,应当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应该颁布或执行某项政策,是否应该开发和建设某个项目。 人类行为决策规则 :权衡一项活动的利弊得失,如果利大于弊,就可以支持这项活动。 “三思而后行 ”。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如果一项活动的收益大于成本,或者说,净收益大于零,该项活动就是可行的。 从效率标 准来
12、看,净收益不仅要大于零,而且要达到最大化,也就是说,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种有效率的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资源配置, 静态效率。 动态效率标准:净收益的 现值 最大化。 4 保护环境资源的净收益与最大净收益数量 QMNRUTO价格 PQ1Q* Q2P2P*P1KL现值计算: n 年后所获得的净收益 Bn 的现值是, Bn PVBn = ( 1+r) n 在时期 n 年内,净收益流 B0, B1, , Bn的现值是, n Bi PVB0, B1, , Bn = i=0 ( 1+r) i 计算现值的过程,称为 贴现 ,其中, r 称为 贴现率 ,它等于资本的社会机会成本,相当 于 利率 。 三、环境
13、评价方法 根据信息的可得性,有三种环境评价方法: 1、费用效益分析 2、费用效果分析 3、影响分析 1、费用效益分析 费用效益分析是经济学家用来评价项目合理性的最普通的方法,也是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的主要的评价技术。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评估,把人们对环境的关注纳入到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研究中。 在经济学中,项目评估与费用效益分析是两个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费用效益分析有时又称为成本效益分析、效益费用分析、经济分析、国民经济分析或国民经 济评价。 5 大多数政府部门和国际机构都采用费用效益分析作为主要的项目评估方法。 经济分析 :评价项目对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包括对就业、收入分配、外
14、汇及环境等方面的社会影响。 狭义的费用效益分析 只对直接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效益进行评估; 广义的费用效益分析 还要考虑对自然系统和环境资源造成的直接后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方面的间接影响。 传统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项目经济分析时,主要关心项目的回报或项目的盈利和损失,对于环境影响最多只是定性描述,环境影响无论重要与否 都没有价值计量,因此也就难以纳入常规的项目经济分析,从而对项目可行性决策产生不良影响。 环境经济学认为,项目可行性研究在进行经济分析时,不仅要考虑经济上的合理性,还要考虑环境的可持续性,以便于更全面地了解项目的实际价值,预见项目的经济后果和环境后果,避免实施使自然环境退化的项目
15、。 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计量,即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把环境影响纳入项目经济分析,是项目经济分析的必备部分和项目可行性决策的重要依据。 费用效益分析的概念与步骤 费用效益分析通过对比所评估项目 (规划、政策)的费用和效益,对项目可行与否进行决策,根据净效益的大小对不同项目进行排序,实现对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 费用效益分析的三个步骤: ( 1)识别项目的费用与效益; ( 2)把发生在未来的费用与效益贴现为现值; ( 3)对经过贴现的费用与效益进行对比。 为了评估项目的 环境费用与效益 ,必须进行以下分析。 ( 1)确定分析范围,识别主要的环境影响; ( 2)分析和确定重要环境影响的物理效果; ( 3)
16、通过价值评估技术对上述物理效果进行货币估值。 2、费用效果分析 当难以用货币形式(定量化地)计算环境效益时,可以不考虑福利,只计算成本,也就是先确定目标,然后分析达到这一目标的不同方法及其成本,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法。 在标准的经济学分析中,只有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净效益才能最大化。在效益(福利)难以计量时,只能以成本为标准,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案。 3、影响分析 当缺乏进行费用效益分析或费用效果分析所需要的信息时,要进行影响分析,不管是经济影响,还是环境影响。 影响分析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各种后果进行量化,但并不转 换为一种具有可比性的量化指标,也不一定进行优化。 6 四、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方法 1
17、、环境损害与效益 环境损害与效益,二者密切相关。当环境质量恶化或环境退化发生时,我们称之为环境损害(或发生了环境费用或环境成本);如果人们采用了某些措施,使环境质量得以改善,并避免环境损害,那么避免了的环境损害就是这种改善环境行为的效益。 前面几讲指出,由于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公共物品特征以及外部性的存在,导致市场失灵,造成市场往往不能准确反映,甚至完全忽略了环境物品和服务的价值,导致环境物品或服 务在市场上的低价甚至是无价的状况。其主要原因,一是缺乏为这些物品或服务而存在的市场;二是现有的市场不能准确地反映这些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全部社会成本。 对环境损害和效益进行价值评估为制定环境经济政策
18、提供了技术基础,是将环境问题的经济影响纳入到环境与经济综合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步骤。 2、环境经济评价 环境损害(费用)与效益的价值评估,又称为环境经济评价,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对环境资产(包括组成环境的要素、环境质量)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进行定量评估,通常以货币的形式表征出来。 环境经济实际上就是要衡量人们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偏好程度。物品或服务的经济价值是通过社会上许多单个人的支付意愿的总和来衡量的,或者说支付意愿反映了个人对该物品或服务的偏好。 对环境物品或服务进行货币化评估,为环境物品或服务赋予货币价值。通过货币的形式,能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和效益进行测度。根据赋予环境物品或服务以货币价
19、值的一整套理论、原则与方法,可以把环境同其他具有货币价值的商品一样,纳入到社会经济活动的费用与效益分析中。 货币是表征人们购买商品或服务时 所表示出的偏好的单位,通过交换过程,货币表示了人们支付意愿的实现过程及其结果。 3、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基本假设:人类对于环境质量和自然资源保护的偏好对资源配置产生重要影响。 环境经济评价的基础是人们对于环境改善的支付意愿,或者是忍受环境损失的接受赔偿意愿,强调反映个人的经济偏好。因此,环境经济评价方法多从估计人们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着手。 获得人们的偏好和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的途径主要有三种,所以有三类环境经济评价方法: ( 1)直接市场评价法 利用
20、直接受到影响的物品的相关市场信息,如环境污染或环境质量下降会造成农作物产量下降,根据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就可以估算出环境污染对该种作物造成的影响大小,并以此作为环境污染损失的价值评估。 主要方法有: 剂量 -反应法、损害函数法、生产率变动法、生产函数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重置成本法等 ( 2)揭示偏好法(替代市场法) 利用其他事物中所蕴含的有关信息,从与环境质量相关的其他商品市场所蕴含人信息,或者说从人们的实际市场行为中推断消费 者的偏好和支付意愿,如人们购买住房时,通7 常会把周围空气质量等环境因素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再根据房产市场的价格决定是否购买。 主要方法有: 内涵财产定价法、旅行费
21、用法、劳动补贴法、防护支出法等。 ( 3)陈述偏好法(假想市场法) 直接调查个人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通过调查等方式,让消费者直接表述出其对环境物品或服务的支付意愿或接受赔偿意愿,或者对其价值进行判断。 主要方法是: 意愿评价法、意愿评级法。 4、生命价值评估 许多政府计划,如控制 车间里或饮用水中有毒污染物、改进核电站的安全性等,都是为了减少疾病才挽救人的生命。可是,向这些计划分配资源的多少,取决于人的生命价值的大小。那么,如何评估生命的价值? 最简单的答案是,生命是无价的,但这对于资源的分配问题毫无助益。由于防止生命损失的资源是稀缺的,必须作出选择。 由于减少环境风险而挽救的生命的价值
22、,可以由计算死亡可能性的变化并对这一变化赋以货币价值来求得。因而,并不是对生命本身的价值进行评估,而是对死亡可能性的减少的价值进行评估。 用这种方法获得 的生命价值可经解释为 “生命的隐含价值 ”。所有人为某一种死亡可能性的减少的支付意愿之和除以这一减少的死亡可能性,就可以得出 “生命的隐含价值 ”。 例如,假设有 100 百万人受到某种有毒物质的污染损害,政府为此制定了一项降低这种污染物浓度的政策;再假设实施这种政策的结果,是使死亡可能性从 10 万分之一下降为15 万分之一,这意味着死亡人数将由 10 人减少为 6.67 人。如果每一个人都愿意为这一死亡可能性的下降支付 5 美元 (总计
23、500 万美元 ),那么生命的隐含价值大约是 150 万美元( 500 美元 /3.33)。 在美 国,大量调查研究表明,降低生命危险的生命隐含价值为 300 到 700 万美元,而最合适的生命价值估计约为 500 万美元,也就是说,从费用效益分析的角度看,政府降低死亡危险的计划只有在小于 500 万美元 /人时,才是合理的。 实际上,美国政府的许多有关健康、安全和环境的管理条例降低死亡风险的成本都在 700 万美元 /人以上。如玻璃厂砷安全标准隐含的生命价值为 1920 万美元 /人,而甲醛的安全标准的成本是 720 亿美元 /人。 第三章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为了研
24、究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根据自然资源依靠自然力的再生性质,自然资源可以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大类。 为了研究和制定自然资源的管理政策,根据财产权是否明确,可更新资源可以分为可更新商品性资源和可更新公共物品资源。 根据能否重复利用,可耗竭资源又可分为可回收的和不可 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根据资源部有无替代关系,可以分为可替代资源与不可替代资源。 (一)不可更新资源 可耗竭资源 8 在任何对人类有意义的时间范围内,质量保持不变,蕴藏量不再增加的资源,称为可耗竭资源,或不可再生资源。耗竭既可看 作一个过程,也可看作一种状态。可耗竭资源 的持续开采过程也就是资源的耗竭过程,当资源蕴藏量为零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资源 环境 经济学 教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