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力学》教案(1).doc
《《工程力学》教案(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力学》教案(1).doc(5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 - 1 - 课 时 计 划 科目:工程力学 班级: 教师: 检查人: 2012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讲 总第 页 教材章节 绪 论 第一篇 理论力学 课 题 绪 论 1 1 静力学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1. 了解工程力学的概念和内容和学习方法。 2. 了解理论力学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3. 掌握刚体和平衡的概念 重 点 静力学公理 难 点 力的可传性原理 课的类型 新 授 课 教学方法 讲 授 法 教 具 挂 图 教 学 进 程 学情分析 引入本课程 引入新课 绪 论 一、 学习工程力学的目的 工程力学 是一门与工程实际密切联系的技术基础课。 学习目的: 分析构件受力情况
2、了解力系 (即作用于同一物体上的一群力 )简化方法 掌握构件运动和平衡的规律等 合理地设计或选用构件截面尺寸,使机械安全、可靠地工作。 掌握一定的工程力学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使用,操作、安装、维护和革新机械;提高操作技术水平和生产技术上的应变能力 ,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中有关力学的简单问题。工程力学知识还为学习其它课程 (例如机械基础 )打好基础。此外学习工程力学还有助于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 第 页 NO. 1 - 2 - 教 学 进 程 二、 工程力学包含哪些内容 共分两篇 第一篇为理论力学,重点学习静力学,即学习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和物体平衡的一般规律; 第二篇为材料力学,研究工程构件在
3、载荷作用下变形和破坏的规律,在保证构件既安全又经济的前提下,为构件选用合适的材料,确定合理的截面形状和尺寸,提供有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计算方法。 三、 如何学好工程力 学 学习工程力学必须注意理论密切联系实际。 要注意掌握工程力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运算方法。 要注意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两篇及各章之间的内在联系,应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知识及运算方法来分析、解决工程力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题。 第一篇 理论力学 引 言 理论力学 是研究物体机械运动的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机械运动 是指物体在空间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如星球的运行,飞机、轮船、汽车的行驶,机器的运转等,都是
4、机械运动。 平衡: 若物体相对于地球处于静止状态或作匀速直线运动时的状态 。 理论力学内容: 包括静力学、运动学和动力学三个部分, 本课程着重讨论静力学。 静力学研究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和物体在力系作用下处于平衡的条件。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1 1 静力学基本概念 一、 力的概念 力 是物体间相互的机械作用力的作用效应是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使物体发生变形。 力的两个效应: 外效应: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变化的效应 内效应:力使物体产生变形的效应。 静力学只研究力的外效应,材料力学将研究力的内效应。 力的三要素: (1)力的大小; (2)力的方向; (3)力的作用点。 这 三个要素中有任何一个
5、改变时,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也随之改变。 - 3 - 第 页 教 学 进 程 力的单位 : 国际单位 牛顿 (N) 千牛顿 (kN) 工程单位 公斤力( kgf) 千公斤力( tf) 力的换算 1(kg f)=9.807(N) 10(N) 力是矢量 ,其图示法为 : 用带箭头的有向线段 (矢线 )示于物体作用点上,线段的长度 (按 一定比例尺画 )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二、 平 衡概念 物 体 的 平 衡 , 是指物体相对于地球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静止或平衡总是相对地球而言的。 三、 刚体的概念 刚体 在力作用下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
6、的物体。 实际上,任何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不过工程实际中构件的变形都很微小,略去变形不会对静力学研究的结果有显著影响,但却会使研究的问题大大简化。 解决工程力学问题时,常常将实际物体抽象为力学模型。 小结 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内 容。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理论力学 机械运动 力的概念和表示。 平衡和刚体的概念 预习 1 2 静力学公理 1.3 约束与约束反作用力 作业 - 4 - 课 时 计 划 科目: 工程力学 班级: 教师: 检查人: 2012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讲 总第 页 教材章节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课 题 1 2 静力学公理 教学目的 1. 熟悉并理解静力学
7、公理内容。 2. 学会用 静力学公理解释工程中的一些现象。 重 点 公理的基本内容 难 点 公理 2 和公理 3 的区别 课的类型 新 授 课 教学方法 讲 授 法 教 具 挂 图 教 学 进 程 学情分析 复习上讲内容 力的概念 力的三要素 力的表示 引入新课 1 2 静力学公理 静力学公理概括了力的一些基本性质,是建立静力学全部理论的基础。 公理 1:二力平衡公理 刚体只受两个力作用处于平衡状态时 ,必须也只需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且作用在同一直线 上。 F1 = -F2 (负号说明 F2 的方向与 F1 相反 ) 二力平衡公理只适用于刚体 二力等值、反向、共线是刚体平衡的必要
8、与充分条件。 对于非刚体,二力平衡条件只是必要的,而非充分的。 二力构件: 只有两个着力点而处于平衡的构件。 受力特点: 所受二力必沿作用点的连线。 NO. 2 - 5 - 教 学 进 程 公理 2: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在作用着已知力系的刚体上,加上或减去任意的平衡力系,并不改变原力系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这个公理常被用来简化已知力系。 推论:力的可传性原理 作用于刚体上某点的力, 可以沿其作用线任意一点,而不会改变该力对刚体的作用效果。 证明: 这说明,用力 F 在 A 点推小车,与用力 F1( F)在 B 点拉小车,两者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注意:这个推沦只适用于刚体而不适用于变形体。 公理
9、3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作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个力,可以合成为一个合力。合力也作用于该点上。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用这两个力为邻边所构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确定。 力的三角形法则 : 将力矢 F1、 F2首尾相接,成一折线 OAB,再用直线 OB将其封闭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矢量 OB就代表合力 R。 矢 量式表示如下 : R = F1 F2 推论: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若作用于物体同一平面上的三个互不平行的力使物体平衡,则它们的作用线必汇交于一点。这就是三力平衡汇交定理。 证明 - 6 - 第 页 教 学 进 程 三力构件 物体只受共面三个力作用而平衡。 若三个力中已知两个力的交点及第三个力的作用点,
10、就可以按三力平衡汇交定理确定第三个力的作用线方位。 必须注意,三力平 衡汇交定理是共面且不平行三力平衡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即同一平面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的三个力不一定都是平衡的。 公理 4: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沿着同一直线,但分别作田在这两个物体上。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互相对立,互相依存,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公理 2 和公理 3 的区别 : 公理 2 是叙述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两力的平衡条件,公理 3是描述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小结 二力平衡公理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预习 1 3 作业 - 7
11、 - 课 时 计 划 科目: 工程力学 班级 : 教师 : 检查人: 2011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讲 总第 页 教材章节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课 题 1.3 约束与约束反作用力 教学目的 1. 理解结束与约束反力的概念。 2. 了解结束的形式,掌握各种结束的反力的方向。 重 点 确定约束反力的方向 难 点 确定约束反 力的方向 课的类型 新 授 课 教学方法 讲 授 法 教 具 挂 图 教 学 进 程 学情分析 复习上讲内容 静力学公理 二力平衡公理 加减平衡力系公理 力的平行四边形公理 作用与反作用公理 引入新课 1.3 约束与约束反作用力 在机械或工程结构中,每个构件的运动都被与它相
12、联系的其它构件所限制。 例如 钢索悬吊重物; 列车受钢轨限制,只能沿轨道运动; 门受铰链限制,只能绕铰链轴线转动等。 约束 :一个物体的运动受到周围物体的限制时,这些周围物体就称为约束。 例如,钢索就是重物的约束,轨道就是列车的约束,铰链就是门的约束。 约束反力(或反力) :是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NO. 3 - 8 - 教 学 进 程 确定反力准则是: (1)约束反力的作用点就是约束与被约束物体的相互接触点; (2)约束反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限制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约束反力的大小:可利用平衡条件来定量计算。 常见的几种约束: 一、 柔体约束 柔体约束 由柔软的绳索,链 条,皮带等所
13、形成的约束。 柔体约束只能拉力, 不能承受 压力,其约束反力作用于联接点,方向沿 着绳索而背离物体。 通常用 T 或 S 表示这类约束反 力。 例如 吊减速箱盖 二、 光滑面约束 光滑面约束 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如接触面上的摩擦力很小,可略去不计时,这种光滑接触面所构成的约束。 光滑面约束的反作用力通过接触点,方向总是沿接触表面的公法线而指向受力物体,使物体受一法向压力作用。 这种约束反力又称为法向反力,通常以符号 N表示。 相啮合的一对轮齿 。 - 9 - 第 页 教 学 进 程 三、 铰链约束 铰链约束 由铰链构成的约束。 这种约束使构件 A 和 B 相互限制了彼此的相对移动,而只能绕圆柱
14、销 C 的轴线自由转动。 两种常用的铰链支座约束: (1)固定铰链支座 支座 用圆柱销连接的两构件中,有一个是固定件, 称为支座。 固定铰链支座约束能限制物体 (构件 )沿圆柱销半径方向的移动,但不限制其转动,其约束反力必定通过圆柱销的中心,但其大小 FR及方向一般不能由约束本身的性质确定 。 常用相互垂直的两个分力 FRx和 FRy来代替 。 ( 2) 活动铰链支座 支座在滚子上可以作左右相对运动,允许两支座间距离稍有变化,这种约束称为活动铰链支座 。 四、 固定端约束 固定端约束 用于固定物体的一端, 阻止被约束的物体发生任何移动和转动 的约束 。 如车刀、一端被夹持的轴、跳板等。 小结
15、工程中常见约束的反力画法: 方向可以确定的约束有柔体约束、光滑面约束; 方位可以确定的约束有活动铰链约束; 方向不能直接确定的约束有固定铰链约束、固定端约束 。 预习 1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作业 - 10 - 课 时 计 划 科目: 工程 力学 班级: 教师: 检查人: 2012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讲 总第 页 教材章节 第一章 静力学基础 课 题 1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教学目的 1.掌握物体受力分析方法。 2.熟悉画受力图的步骤。 重 点 受力分析方法 难 点 受力分析方法 课的类型 新 授 课 教学方法 讲 授 法 教 具 挂 图 教 学 进 程 学情分析 复习上
16、讲内容 工程中常见约束的反力画法 柔体约束 光滑面约束 活动铰链约束 固定铰链约束 固定端约束 引入新课 1 4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受力分析 为了清楚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把所研究的物体 (称为研究对象 )从所受的约束中分离出来,单独画出它的简图,然后在它上面画上所受的全部主动力和约束反力。由于已将研究对象的约束解除,因此应以约束反力来代替原有的约束作用。 分离体 解除约束后的物体。 受力图 画出分离体上所有作用力 (包括主动力和约束反力 )的图。 受力分析和画受力图 的注意事项: (1)首先确定研究对象 (2)画出作用在研究对象上的全部力 包括主动力和约束反力。 (3)研究对象对约束的
17、作用力或其他物体上受的力 ,在受力图中不应画出。 举例说明。 NO. 4 - 11 - 第 页 教 学 进 程 例 1 l 均质球重 G,用绳系住,并靠于光滑的斜面上,如图 1 14a所示。试分析球的受力情况,并画出受力图。 解 确定球为研究对象。 作用在球上的力有三个:即球的重力 G,绳的拉力 FT,斜面的约束反力 FN。 根据以上分析,将球及其所受的各力画出,即得球的受力 图。 例 1 2 均质杆 AB,重量为 G,支于光滑的地面及墙角间,并用水平绳 DE系住,如图 1 15a所示。试画出杆 AB的受力图。 解 取 杆 AB为研究对象。 受力分析:作用在杆上的主动力有重力G。约束反力有地面
18、的约束反力 FNA,墙角的约束反力 FNC,柔体绳子的拉力 FT,。 受力图如图 1 15b所示。 例 1 3 均质水平梁重量为 G,一端 A为固定铰链支座,另一端 B为活动铰链支座,梁上受力 F 作用,如图 1 16a所示。试画出梁的受力图。 解 取 梁 AB为研究对象。 受力分析:主动力有重力 G 及外力 F,约束反力有活 动铰链支座 B的反作用力 FB(与支承面垂直 )及固定铰链支座 A的反作用力 FAx, FAy。 画 受力图。 例 1 4 水平梁 AB 用斜杆 CD支撑, A, C, D三处均为光滑铰链连接,均质梁重 G,其上放置一质量为 G,的电动机,如图 1 17a所示。如不计杆
19、 CD的自重,试分别画出杆 CD 和梁 AB(包括电动机 )的受力图。 解 分析斜杆 CD的受力情况。 - 12 - CD杆是一个二力杆,杆 CD受压力。斜杆 CD 的受力图如图所示。 梁 AB(包括电动机 )为研究对象。 G, Q 为 主动力。梁在铰链 D处受到二力杆 CD给它的约束反力 FD的作用。 RD RD。 A 处受固定铰链支座给它的约束反力 RA,可用两个大小未定的垂直分力 FAx和 FAy代替。 梁 AB的受力图如图所示。 例 1 5 三角架由 AB, BC两杆用铰链连接而成。销 B处悬挂重量为 G的物体, A,C两处用铰链与墙固连 (图 1 18a)。不计杆的自重,试分别画出杆
20、 AB, BC,销月及系统 ABC的受力图。 解 : 例 1 6 水平梁 AB两端由固定铰链支座和辊轴支座支承,在 C处作用一力 F,如图 1 19a。若梁重不计,试画出梁 AB的受力图。 解 画受力图时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1)必须明确研究对 象。 研究对象确定后,要把它从周围物体的约束中分离出来,单独画出它的轮廓图形,称为分离体。 (2)正确确定研究对象受力的数目 。 由于力是物体之间相互的机械作用,因此,对每一个力都应明确它是由哪一个物体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同时,也不可漏掉一个力。一般先画已知的主动力,再画约束反力。凡是研究对象一般都存在约束反力。 (3)正确画出约束反力。 一个物体往往同
21、时受到几个约束的作用,这时应分别根据每个约束本身的特性来确定其约束反力的方向,而不能凭主观想像。 (4)当分析两物体间相互的作用力时,应遵循作用与反作用公理,作用力的 方向一经假定,则反作用力的方向应与之相反。 当画整个系统的受力图时,由于内力成对出现, - 13 - 教 学 进 程 组成平衡力系,因此不必画出,只须画出全部外力。 (5)画受力图时,通常应先找出二力构件,画出其受力图,然后再画其他物体的受力图。这样由简到难易于掌握。 小结 物体受力分析方法 画受力图的步骤 预习 2 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与平衡的几何条件 作业 - 14 - 课 时 计 划 科目: 工程力学 班级: 教师
22、: 检查人: 2012 年 月 日 第 周 第 讲 总第 页 教材章节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 课 题 2 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与平衡的几何条件 教学目的 1 应用几何法的关键是画力多边形,要求理解力多边形的意义及作图的方法和步骤。 2 能应用 几何法求简单力系的合力或解出力系平衡时的未知量。 重 点 几何法求解平衡问题 难 点 几何法求解平衡问题 课的类型 新 授 课 教学方法 讲 授 法 教 具 挂 图 教 学 进 程 学情分析 复习上讲内容 物体受力分析方法 画受力图的步骤 引入新课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 2 1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的几何法与平衡的几何条件 平面汇交力系 : 作用于物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程力学 教案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