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doc
《2018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doc(6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8 高考地理知识点系统总结 第一单元 地球在宇宙中 知识要点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统称为天体。按照其物质组成、质量大小、运动规律,可分为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等主要的类型。最基本的天体类型是恒星和星云,它们的区别如下: 恒星 由炙热的形体组成,有很大的质量,自身能发光的球状天体;所有的恒星都在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因距离我们十分遥远,其相对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太阳是距地球最近的恒星。 星云 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同恒星相比 ,星云具有质量大、体积大、密度小的特点,主要成分是氢。 2、天球:以观测者为球心,半径无穷大的假
2、想圆球。人们在说明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的时候,把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看成是它们本身。 3、星座;为了便于认识恒星,把天球分成若干区域,这些区域称为星座,全天共分为88 个星座。在北天极的周围有大熊、小熊和仙后三个星座,北半球中高纬度终年可见。北半球中纬度 9 月初 21 时左右,天顶附近可见天琴、天鹅、天鹰等星座。 4、天体系统: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互相绕转,形成不同级别的系统。(如下图所 示) 5、太阳概况(和地球对比) 日地平均距离 主要成分 半径 质量 体积 密度 重力加速度 1.5 亿千米 (光行 8 分钟 ) 氢和氦 地球半径的 109 倍(70 万千米 ) 地球
3、质量的 33万多倍 地球体积的 130 万倍 地球密度的 1/4 地球的 28 倍 6、太阳的外部物质构造 :太阳的外部是大气层 ,从 里到外 ,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太阳大气层的一切活动,总称为太阳活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周期都是11 年。 太阳活动的标志 发生的层次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 ( 1)黑子、耀斑增多时,发出 的强烈射电会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通讯。 ( 2)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 “太阳风 ”)会干扰地球上的磁场,产生 “磁暴 ”;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高空大气层,同稀薄大气相撞形成极光) 耀斑、日珥 色球 “太阳风 ” 日冕 7、太阳能量的来源:
4、太阳中心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核聚变反应,即四个氢原子核聚变为一个氦原子核。在核聚变过程中,太阳要损耗一些质量而放出大量的能。 8、太阳系:由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中,其他的天体都在太阳引力 作用下绕太阳公转(如下图所示)。 9、九大行星的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和近圆性三大特征。 10、九大行星按其结构特征可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三大类。 11、地球上具有生命的条件: ( 1)适当的日地距离和长短适宜的自转周期,使地球有适当的温度和液态水,有利于生命物质的存在; ( 2)地球具有适当的体积和质量,其引力可以吸住大气
5、层中的各种气体,并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适合生物呼吸所需的大气。 二、地球和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形 状 表示地球大小的几个数据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球体 极半径 6356.8 千米 赤道半径 6378.1 千米 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赤道周长 约 4 万千米 表面积 约 5.1 亿平方千米 2、经纬网: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人们可以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和方向,量算两点间的距离。 ( 1)经线和经度 ( 2)纬线和纬度 经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经线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两条正相对的经线构成一个经线圈,任何一个经线
6、圈都能把地球平分为两 半球。 0经线(本初子午线),它是东经和西经的分界线。 西经 20和东经 160经线,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180经线,是国际日期变更线 纬线的特点 几条重要的纬线 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每条纬线都自成圆圈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从赤道向两极纬线线圈越来越来小,到了两极就缩小成一点。 0纬线(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2326),是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南、北极圈( 6634)是有无极昼和极夜的分界线;是寒带和温带的分界 线。 3、地球的运动 ( 1)自转、公转概况对比 运动形式 自转 公转 方向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
7、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和自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 周期 恒星日: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自转了 360,需时为 23 时 56 分4 秒。 太阳日:人们平常所说的 “一天 ”,自转了 36059,需时为 24小时。 公转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天文上通常所说的年是 365日 5时 48分46 秒,这是一个回归年。 速度 角速度:大约每小时 15,每 4分钟 1,除两极无角速度外,各 角速度:每日向东推进 1 线速度:平均每秒约 30 千地相同 。 线速度:因纬度而异,赤道最大,向两极逐渐减小,南北纬60处大致相当于赤道的一半,极点无线速度。 米,近日点较快,远日点教慢。 地理意义 产生
8、了昼夜更替现象 产生了地方时的差异 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产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影响地球的形状,使其成为略扁的旋转椭球体。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 五带的形式 ( 2)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使经度不同的各地时刻早晚不同,东边 地点的时刻要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这种因经度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经度每隔 15,地方时相差1 小时,经度每隔 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 3)时区和日界线:时区的划分是为了统一时间的标准,根据地球每小时自西向东转过经度 15,而将全球划分成 24 个时区。日界线是为了避免日期紊乱,经国际规定将 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
9、线。每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统一本时区标准,由于相邻的区时相差 1 小时。日界线两侧是日期的变更,东、西十二区钟点相同,但日期相差一天。 ( 4)公转轨道:地球绕太阳运动所经过的路线,称为公转 轨道,也叫黄道。它是近似圆的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每年一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称为近日点;每年 7 月初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远的位置,称为远日点。 ( 5)黄赤交角;地球公转与自转是同时进行的,即边自转边公转。公转时有两个特点:( 1)地轴和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保持 6634的夹角不变。( 2)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由于有以上两个特点,所以公转轨道面与地球赤
10、道平面之间就存在着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是 2326(如下图所示)。 ( 6)四季更替:四季是指 地球上春夏秋冬的循环周期。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在气候统计工作中,一般把 3-5 月划分为春季(北半球,下同), 6-8 月划分为夏季, 9-11 月划分为秋季, 12-2 月划分为冬季。南北半球季节相反。 ( 7)五带的划分;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以及阳光照射的情况,把地球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如下表,下图所示)。 热带 南、北温带 南、北寒带 范围
11、南、北回归线之间 南回归线和南 极圈之间;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 南极圈到南极;北极圈到北极。 阳光照射情况 一年中太阳光可直射二次(回归线上一次) 既不会受到太阳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 阳光斜射厉害,并有极昼极夜现象 获得太阳光热情况 最多 比热带少,比寒带多 最少 复习指导 本章知识可概括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第二部分是地球的运动规律及其地理意义。复习时应紧紧把握住这两个方面。 一、地球的宇宙环境 1、这部分内容涉及的天文学知识极其丰富和广泛,首先应从搞清各种天体的基本概念入手,因为这是了解各种天体 之间互相关系的基础。复习时,要通过分析对比掌握各种天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
12、础上进一步理解天体系统之间的关系。 2、天文知识大都属于宏观现象,地球上的人们很难全面、真实地看到这些事物的本来面貌。因此,复习时就要特别注意观察,只有这样才能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搞清各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 3、复习有关太阳的知识时,主要应明确两点: ( 1)太阳辐射是地球上能量的源泉; (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复习有关太阳系的知识,也要明确两点: ( 1)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适中位置,是地球上有生命存 在的重要条件; ( 2)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共性中,认识地球只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二、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意义 1、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方法进行复习,明确以
13、下问题: ( 1)地轴、两极和赤道是根据地球自转确定的,它们是划分经纬度的主要依据; ( 2)地面各点自转角速度相同,即每小时自转 15,但线速度不同。赤道自转的线速度最大,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到了南北纬 60的地方约减小到只有赤道的一半,到了南北两极自转线速度减小为零; ( 3)太阳日和恒星日,主要是由于选择的参照 物不同而产生的差别。恒星日是天空中某一恒星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太阳日比恒星日多 3分 56 秒,这是由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绕日公转造成,是目前人们使用的时间。 2、区时计算: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在同一条纬线上,东边的地点总比西边的地
14、点先看到日出,东早西迟是计算区时的关键。计算方法如下: ( 1)从两地的时区差,求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都为东时区,或都为西时区,则两地的时区数之差,即为两地的时间差。若已知时间的甲地与所求时间的乙地分别为东时区 和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之和,即为两地的时间差。 ( 2)根据东早西迟的道理,采用东加西减的算法,求出某地时间。即已知东边地方的时间,减去时差,便得出西边某地的时间;反之,已知西边地方的时间,加上时差,便得出东边某地的时间。 ( 3)在相加的过程中,如出现结果大于 24 小时,那么要把得数减去 24 小时,日期加上一天;反之,在相减的过程中,如出现不够减的情况
15、,那么要加上 24 小时来减,日期要退后一天。 3、过日界线日期的变更:首先要明确东、西十二区的位置,即东十二区在日界线的西侧,西十二区在日界线的东侧。由于 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都比西十二区早一日,因此,从东十二区向东越过日界线到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日;反之,从西十二区向西越过日界线到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日。 4、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关键所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南北纬 2326之间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造成了各地获得太阳能量多少的季节变化,于是形成四季的更替。由此可见,黄赤交角是认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
16、的关键所在。黄赤交角与其产生的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可用下面图式表 示: 5、太阳高度就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和地平面的交角,也就是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对于某一地点来说,太阳位于头顶时太阳高度为 90,而太阳位于地平线上时,太阳高度为 0。就全球而言,太阳直射点处,太阳高度为 90,从这里开始向两侧降低;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正午太阳高度可用公式计算,如果出现负值说明在地平线以下(此处太阳还没有升起来)。 6、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列表如下: 日 期 3 月 21 日和 9 月 23 日 6 月 22 日 12 月 22 日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直射在赤道上 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直 射在
17、南回归线上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降低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 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 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南半球相反 节气 北半球春分日( 3 月 21日) 北半球秋分日( 9 月 23日) 北半球夏至日 北半球冬至日 第二单元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要点 一、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大气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 1)大气是地球的保护层,使地球表面的热量变化不至于过剧烈,并使地表少受 外来天体的撞击。 ( 2)大气是天气变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气对水的循环、地表形态等都起着重大影响
18、。 ( 3)大气是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大气。 2、大气的组成及其作用 成 分 含 量 作 用 干洁 空气 氮 ( N2) 约占 78%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氧 ( O2) 约占 21% 一切生物维持生命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 CO2) 很少 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臭氧 ( O3) 很少 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辐射,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水 汽 很少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也能吸收地面辐射,起保温作用。 固体杂质 很少 作为凝结核,促成水汽凝结 3、大气的垂直分层(见下面的图表) 层次 高度 特点 形成原因 对流层 低纬 17-1
19、8千米 中纬 10-12千米 高纬度 8-9千米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均气温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 0.6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地面,因此离地面愈高的大气,受热愈少,气温愈低 对流层上部冷下部热,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 从对流层顶到50-55 千米高度的 范围 气温起初不随高度变化或变化很小,到 30 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上升 上部热,下部冷,大气稳定,不易形成对流,大多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含量极少,能见度好,天气晴朗,对高空飞行有利 平流层气温基本上不受地面的影响,到 30 千米以上,平流层中的臭氧层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
20、线而使气温升高 中间层 从平流层顶到85 千米高度的范围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上部冷、下部暖,空气的垂直对流运动相当强烈,又称高空对流层 因为这一层几乎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电离层 从中间层顶到800 千米高度的 范围 气温随高度增加上升很快 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 该层中的大气物质(主要是氧原子)吸收了所有波长小于 0.175微米的太阳紫外线的缘故 散逸层 电离层顶以上的大气 一些高速度运动的空气质点,经常散逸到星际空间去,是地球大气向星际空间过渡的层次 受地球引力场的束缚很弱 二、大气的热状况 1、太阳辐射 ( 1)太阳辐射的概念:太阳源源不断地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1、,称为太阳辐射。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 2)太阳辐射波长:太阳辐射的主要波长 范围是 0.15-4 微米,包括红外线(大于 0.76 微米)、紫外线(小于 0.4 微米)和可见光( 0.4-0.76 微米)三部分。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太阳辐射又称为短波辐射。 ( 3)太阳辐射强度: 1 平方厘米的表面上,在 1 分钟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叫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是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2、大气的热力作用(见下面的图) (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太阳紫外线;水汽、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太阳红外线 反射:云层和尘埃对太阳
22、辐射进行反射 。云层愈厚,云量愈多时,反射作用愈强 散射:以空气中的分子、尘埃、云滴等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力很差,使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从而能把地面放出的热量保存在大气中。 大气辐射除一部分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回地面,称为大气逆辐射,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气温的时空分布 ( 1)气温的时间分布 气温的日变化 时间 日出 正午 正午 14时左右 14 时左右 日出前后 太阳辐射强度 不断增强 开始减
23、弱 继续减弱 地面储存热量 不断增多 增多 盈余 亏损 继续亏损 地面温度 不断增强 升高 13时达最大值 降低 不断降低 地面辐射 不断增强 继续增强至 13 时达最大值 减弱 不断减弱 气温 不断上升 继续上升至 14 时达最高值 不断下降,日出前后达到最低值 气温的年变化 太阳辐射最强月份 气温最高值月份 太阳辐射最弱月份 气温最低值月份 形成原因 大陆 6 月(北半球) 12月(南半球) 7 月(北半球) 1月(南半球) 12 月(北半球) 6月(南半球) 1 月(北半球) 7月(南半球) 地面储存热量 海洋 6 月(北半球) 12月(南半球) 8 月(北半球) 2月(南半球) 12
24、月(北半球) 6月(南半球) 2 月(北半球) 8月(南半球) 海洋热容量大,受热和放热都比陆地慢 ( 2)气温的水平分布 一般情况下气温从低纬向两极递减,这是因为太阳辐射能量因纬度而异的缘故。由于气温的分布还与大气运动、地面状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等温线并不完全与纬线平行。 南半球的等温线比北半球平直,这是因为南半球的海洋比北半球广阔得 多,而海洋表面的物理性质比较均一的缘故。 北半球 1 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则向北(高纬)凸出, 7 月份正好相反。这表明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7 月份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出现在北纬 20-30的沙漠地区,撒哈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8 高考 地理 知识点 系统 总结 D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