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3 T 1136.2-2015 禅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pdf
《DB43 T 1136.2-2015 禅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43 T 1136.2-2015 禅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pdf(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禅茶第2部分:栽培技术2016-01-24实施2015-11-24 发布DB43/T 1136.22015 ICS 67.140.10X 55DB43/T 1136.22015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禅茶基地选择 14 禅茶园规划与建设 25 茶园管理 36 茶叶采摘 57 档案管理 5附录A(资料性附录) 禅茶茶园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6附录B(资料性附录) 茶园建设档案 7附录C(资料性附录) 茶园农业投入品施用档案 8附录D(资料性附录) 茶园生产操作档案 9DB43/T 1136.22015 II 前
2、言 DB43/T 1136 禅茶分为六个部分: 第1部分:产品要求 第2部分:栽培技术 第3部分:加工技术 第4部分:禅茶馆 第5部分:禅茶具 第6部分:茶禅(禅茶道) 本部分为 DB43/T 1136 的第2部分。 本部分按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部分由石门县人民政府提出。 本部分由湖南省禅茶文化研究会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湖南省石门夹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石门县茶叶产业办公室、石门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湖南省茶叶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杨书凡、许爱国、钟兴刚、龚仕斌、贾集
3、华、谢艳、唐海平。 DB43/T 1136.22015 1 禅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规程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禅茶的基地选择、茶园规划与建设、茶园管理(土壤管理、茶园施肥、茶树修剪、病虫草害防治和污染物控制)、茶园采摘、转换期、生产档案管理及禅茶茶园判别。 本部分适用于禅茶的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1767 茶树种子和苗木 GB 19630.1 有机产品 第1部分:生产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5084 农
4、田灌溉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3 禅茶基地选择 3.1 基地应选择在禅茶文化传承地,应远离城镇、工厂、居民区、交通干道,周围没有其他直接或间接污染源,特别是上风口、河道上游等无明显和潜在的污染源。大气环境质量符合GB 3095中规定的一级标准要求,茶园内外空气清新。 3.2 茶园灌溉用水质量符合GB 5084中规定的旱作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要求,且要求水源充足。 3.3 基地土壤环境质量应符合GB 15618规定的一类土壤环境质量要求,周围无有害金属、非金属矿山,茶园土壤无化学农药、肥料、除草剂、重金属等污染历史;DDT、六六六等化学
5、农药不检出,不含除草剂成分。 3.4 土壤自然肥力高,土层深厚,土体疏松,质地通透性良好,不积水,有机质含量高,营养元素丰富而平衡,地下水位低,排水性能良好,交通较方便的地方。要求土壤有效层60 cm,pH4.5pH 6.5,0 cm45 cm 有机质含量15 g/kg、有效氮含量20 mg/kg、有效磷含量10 mg/kg、有效钾含量80 mg/kg,有效镁含量40 mg/kg、有效锌含量15 mg/kg。年降水量大于1300 mm,10以上积温大于3700,常年相对湿度80%以上。 3.5 区域内生物种群丰富,周围有较丰富的有机肥源。无病虫寄生植物,茶树病虫害少。若是现成的采摘茶园,应有良
6、好的栽培管理规范。 3.6 与现有其它常规农业生产用地有一定的隔离带,隔离带以山、自然植被、人工林等天然屏障为宜。 3.7 新建禅茶基地,对坡度大于25、土壤深度小于60 cm,以及不宜于种植茶树的区域应保留自然植被;对于面积较大且集中连片的基地,每隔一定面积应保留或设置一些林地。 DB43/T 1136.22015 24 禅茶园规划与建设 4.1 开建礼仪 在规划或建设禅茶园时,应按一定的禅宗仪轨,进行禅茶园的建设仪式。即参与者双手合掌立于胸前,闭目,以“平静心、欢喜心,不计较、不比较”及“感恩的心”面向茶园三作揖。 4.2 地块划分 根据地形、坡度等自然条件,划分区块,区块大小一般以不超过
7、1 hm2为宜。规划茶行时应尽量南北走向和沿等高线走向,茶行间尽量保持平行,避免出现断行和闭合行,茶行长度以不超过50 m 为宜。 4.3 道路设置 根据整体布局,设置主道、支道和步道,并相互连接成网。一般要求30 hm2以上茶园宜规划主道,宽7 m9 m;30 hm2以下仅规划支道,宽6 m7 m;步道按作业区界来规划,1 hm2左右设立一条步道,宽1 m2 m。梯级茶园一般8行10行茶(梯级)规划一条横向步道,宜水平规划;纵向步道宜根据山形来规划,可以规划成直道也可规划成S道。主道、支道、步道宜纵横排列,路路相通。 4.4 排灌系统设置 宜以有利于供水、灌水、排水、蓄水、防洪和水土保持等为
8、原则进行。供水沟、供水管与山塘、水库或抽水、蓄水站连接;灌水系统宜以滴灌、喷灌、流灌等规划;排水沟设在茶园低洼处和道路两侧,防洪沟规划在茶园上方与山林交界处;根据面积大小设立蓄水池,一般每 0.67 hm2茶园建一个,规划在路边或近供水处,深宽度以每667 m2蓄水 1 m32 m3为宜;排蓄水沟既可排水又可蓄水,以每隔一定距离规划设置一个低于沟面5 cm10 cm厘米的梯级小土坝,一般规划在茶行上方。水沟的深宽度和水管的条数宜视需水量和排水量而定。规划要纵横有序,大小相通。 4.5 茶园开垦 4.5.1 茶园开垦应注意水土保持,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选择适宜的时期和方法。 4.5.2 坡度15
9、以下的缓坡地等高开垦;坡度15以上的坡地,宜开成水平梯级茶园,梯面宽度最小1.5m,种植两行茶树3.0 m左右,梯面外高内低,并设有内沟,与外沟相通。 4.5.3 初垦深度60 cm以上。首先清理地面杂草、树木、乱石、土堆等,适度保留一些大树、名贵树和有观赏价值、经济收益大的树种;然后进行初垦,同时除尽杂草、树根、宿根等。在种植前进行一次复垦,进一步清理地面,复垦深度30 cm以上。 4.6 茶树种植 4.6.1 茶树品种 4.6.1.1 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土壤和茶类,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有较强抗性的茶树品种,早、中、晚生搭配栽培。 4.6.1.2 茶苗质量应符合GB 11767中规定的1、2
10、级标准。不应使用基因工程繁育的种子和苗木。 4.6.2 茶苗定植 4.6.2.1 采用双行或单行条栽方式种植,坡地茶园等高种植。双行种植,大行距 150 cm,小行条距35 cm,穴(株)距33 cm。单行种植,行距150 cm,穴(株)距30 cm。 DB43/T 1136.22015 3 4.6.2.2 种植前应施足基肥,深30 cm40 cm。一般每667 m2施农家肥1500 kg2500 kg,或饼肥200 kg300 kg,磷肥50 kg100 kg。 4.6.2.3 定植时间一般为每年10月下旬至翌年3月上旬。 4.7 茶园生态建设与维护 4.7.1 在茶区和茶园四周不适宜于种茶
11、的空地应植树造林,在茶园的上风口应营造防护林,在基地主要道路及沟渠两旁种植与茶树相适宜的行道树,同时可考虑间作其他经济作物。树种以深根、树冠宽大、不与茶树争夺水肥、病虫害少、枝叶疏密适中、冬天落叶的果树、观赏树、风景树、经济树种、豆科乔木树为宜。 4.7.2 低海拔、集中连片的茶园,应因地制宜种植遮阴树。一般按810行茶规划种植一行遮阴树,株距宜根据所选择树种枝叶疏密、树冠宽窄而定,成年后遮光度控制在20%30%。 4.7.3 对缺蔸断行严重、密度较低的茶园,应通过补植、合理修剪、采摘、肥培等措施提高茶园覆盖率;对坡度较大、水土流失较严重的茶园,应退耕还林或还草。 4.7.4 提倡茶园进行秸秆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5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DB43 1136.2-2015 禅茶 第2部分:栽培技术 1136.2 2015 部分 栽培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