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南安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理科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右图为人体有关免疫的一系列变化的过程示意图,其中 表示过程,a e表示细胞或物质。错误的是 ( ) A图中 b、 d、 e能够识别 a B经 过程,产生 e的数量多、速度快 C有过敏反应的人初次接触过敏原时,无图示任何反应 D图示体液免疫, 过程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对,图中 a、 b、 d、 e分别是抗原、 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B细胞、记忆细胞和抗体均能识别抗原; B项对,经 过程,属于二次免疫,产生抗体的数量多、速度快; C项错,初次接触过敏原时,过敏原引起机体产生体液
2、免疫过程,但抗体吸附于某些细胞的表面,而不是分布于血清中;D项对, 、 过程属于细胞分化,发生基因选择性表达。 考点: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 下图中甲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芽生长的影响,乙表示植物的芽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的生长情况,图中 c点所对应的生长状况最有可能是(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甲图可知, a、 b、 c浓度促进芽的生长,其中 b浓度促进程度最大,a、 c浓度促进程度相同, d浓度抑制芽的生长;促进或抑制是与无生长素时进行比较,所以表现为促进作用的生长素浓度对应于图乙中 。 考
3、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长素生理作用两重性的含义。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该图可以说明( ) ( 1)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 2) A 与 B 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 3)图中的生理过程 全在线粒体中进 行 ( 4)该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A( 1)( 4) B( 2)( 4) C( 1)( 2) D( 1)( 3)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该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以 CO2形式存在,可推测该图主要体现的是碳元素的循环; A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 B是消费者; C是分解者,生产者
4、和分解者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 CO2 发生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 考点: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中种群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发生剧烈变化,所以 C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最高。 考点:本题考查抵抗力稳定性大
5、小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与自我调节能力呈正相关。 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 a、 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正确的是( ) A a种群与 b种群为捕食关系, a种群依赖于 b种群 B a种群与 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b种群为 “J”型增长,始终受到 a种群的制约 D a种群为 “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 B项错,由图可知 ab之间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逐渐增加,最后 b被淘汰; C项错, b种群数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 D项对, a种群为 S型增长,到达一定
6、程度后,由于种内斗争加剧,种群密度不再增加。 考点:本题考查种间关系和种群的增长曲线。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间关系曲线图。 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 )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 “干扰 ”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 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仍很强 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之一是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其营养结构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生态系统 “遭到破坏,恢复原状 ”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由于生态系统的自
7、我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所以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 “干扰 ”不应超过其承受能力;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强,恢复力稳定性弱;由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营养成分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能随意增加生物种类,改变营养结构。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种类及调节。 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谈不上对环境的适应,就不可避免的要被大自然所淘汰 B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也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C短日照
8、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生长期,提高麻皮产量。这是对行为信息的合理利用 D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问题处于不可分割的密切相关状态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者密不可分,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也能使生物体更适应环境;应用就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 和控制害虫;短日照作物黄麻,南种北移可延长其生长期并提高麻皮产量,是物理信息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信息传递的作用。 下列有关生物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
9、的森林、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都属于次生演替 B演替过程中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主要原因是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阳光 C在生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是群落的演替 D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内部因素的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错,;群落演替主要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类型,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进行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而冰川泥地上进行的演替则属于初生演替; B项对,由于灌木较为高大,比草本植物能获得更多阳光,所以由草本植物阶段渐变为灌木阶段; C项对,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D项对,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是群落
10、内部因素的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群落演替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 某小组调查一个面积为 4hm2的草场中的苍鼠的危害情况。他们在草场中共均匀放置了 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60只,将捕获的苍鼠做好标记后在原地放生; 7天后,在相同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 46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为 23只。该草场中苍鼠的种群密度最接近( ) 120只 /hm2 B 30只 /hm2 C 92只 /hm2 D 160只 /hm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种群数量 /第一次捕获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 /第二次 捕获中标志个体数
11、,即 N/60 46/23,计算种群数量有 120只,种群密度为 120/4 30只 /hm2。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1914年,匈牙利的科学家拜尔将燕麦胚芽鞘尖端放在去除胚芽鞘尖端的一侧,结果胚芽鞘向对侧弯曲生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在黑暗中进行,可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该实验证明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物质,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对照组是没有尖端的胚芽鞘,结果不生长 D该实验证明了生长素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对,拜尔实验是在黑暗中进行,排除
12、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B、 D项错,该实验说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匀,不能证明该刺激是某种物质,更不能证明该物质是吲哚乙酸; C项错,该实验是相互对照。 考点:本题考查拜尔实验的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拜尔实验的过程及结果分析。 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
13、对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标记个体数( n) /种群数量( N) =第二次捕获的标记数 (m)/第二次捕获数 (M),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即 m减少,故 N 变大; B项对, “打开电灯 ”不能吸引小动物,种群密度会偏小; C项错,样方线的个 体应统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若统计样方线上所有个体,则所得数值偏大; D项错,调查对象是患者家系,则调查得到的发病率偏大。 考点:本题考查实验结果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密度调查、发病率以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调查。 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 30年
14、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 值变化曲线。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 1年至第 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B第 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C第 15年至第 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 “J”型增长 D第 20年至第 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于在第 1年至第 5年间的 值大于 1,所以野兔种群数量处于增长状态;第 5年初 值大于 1,种群数量表现为增加;在第 15年至第 20年间由于值小于 1,所以野兔种群数量减少;在第 20年至第 30年间由于 值等于 1,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 0。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
15、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种群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 甲、乙分别为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 A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B乙图中的 D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C人体 O2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甲图中的 B D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 B所处的营养级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甲图的分析, A是组织液、 B是淋巴、 C是血浆、 D是细胞内液,人体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人体 O2浓度最高的是甲图中的 C。从乙图中的分析,可以得出 D是无机环境, A是生产者, C是消费者, B是分解者。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A,食物链中能量
16、最少的 C。 考点:本题考查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以及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 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图中各字母的含义。 下图表示物种 A与物种 B的关系,错误的是 ( ) A信息可在物种 A和物种 B之间相互传递 B A物种含有的能量比 B物种多 C物种 A与物种 B之间是捕食关系 D物质在物种 A与物种 B之间是循环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图可知,物种 A与物种 B之间是捕食关系,物种 A是被捕食者,物种 B是捕食者, A物种含有的能量比 B物种多,信息可在物种 A和物种 B之间相互传递, ABC 正确;物质只能由 A传到 B,而不能由 B传到 A, D错。
17、故本题选 D。 考点:本题考查物种之间的关系。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曲线图的含义。 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结果如下图。有关实验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是 ( ) A不同浓度的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不同 B本实验可以不设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的对照组 C使扦插枝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相同 D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吲哚乙酸对月季插条生根的作用,则吲哚乙酸的浓度是自变量,月季插条生根的数量是因变量,吲哚乙酸处理扦插枝条的时间应相同;本实验应设置空白对照组,即用蒸馏水处理扦插枝条;
18、根据生长素生理作用的曲线图可知使插条产生相同根数的吲哚乙酸浓度不一定相同;由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所以吲哚乙酸超过一定浓度范围能抑制插条生根。 考点: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两重性。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根据图像判断。 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其中 A、 B、 C表示生态系统的不同成分,正确的是( ) A 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B A、 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 C 是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疏松土壤可能加快 过程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表可知 A是分解者, B是生产者, C是消费者; 过程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温室效应形成的主要原因
19、是 化石燃料的燃烧;疏松土壤可增加土壤中 O2,促进微生物的呼吸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碳循环的知识。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碳循环的过程。 我国 “神舟七号 ”飞船成功地将三位航天员送入太空, 28日飞 船安全返回地面,首次实现中国航天员太空出舱行走。下表甲、乙、丙表示在训练过程中,实际测得某位航天员的三项生理指标。以下对此表分析及相关生物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甲项 进食后(小时) 0.5 1 1.5 2 2.5 血糖浓度 120 120 110 90 95 乙项 测量时间 6时 9时 12时 15时 18时 体温( ) 36.7 36.8 37 37
20、.1 36.9 丙项 测试物 胃液 唾液 血液 肠液 胰液 PH 0.9 1.5 6.8 7.4 7.7 8.0 A进食 1 2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与血糖转变为肝糖原有关 B 1.5小时后,胰岛素开始发挥其作用 C甲项调节由激素控制,属于体液调节;乙项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属于神经调节 D根据丙项数据分析,人体蛋白酶所需的最适 pH要明显高于淀粉酶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对,进食 12小时内, 血糖浓度升高,血糖进入肝细胞合成肝糖原,从而使血糖浓度降低; B项错,当血糖浓度较高时,胰岛素就开始发挥作用; C项错,血糖平衡调节以及体温调节均属于神经 -体液调节; D项错,人体蛋白酶包括
21、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淀粉酶包括唾液淀粉酶、肠淀粉酶 和胰淀粉酶,最适 pH不能直接比较。 考点:本题考查血糖浓度、体温和 pH调节。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血糖平衡调节和体温调节的过程。 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 A、 B点分别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情况是( ) A相同,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不同,刺激 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 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C不同,刺激 A 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 B 点时甲、乙均发生两
2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相同,刺激 A点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 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 B 试题分析:兴奋在神经元间单向传递,只能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注意甲的细胞体周围)。所以刺激 A点,兴奋传到甲的细胞体后就不会传到乙细胞,甲电流表只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递,刺激 B 点,兴奋可传至甲细胞,甲和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是单向的,在神经细 胞上传导是双向的特点。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理解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以及兴奋在神经元间的单向传递。 图
23、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变化示意图,下列错误的是 ( ) A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 a点之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 a-b段,该种群的增长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正相关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可防止 c点出现 D控制种群数量在 d-e水平,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对, a点是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所以为有效防止蝗灾,应在a点之 前及时控制种群密度; B项错, a到 b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不断减小,但种群数量增加; C项对,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虫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 D项对,种群数量的稳定,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本题考查
24、种群数量的变化。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好 K 值和1/2K 值的生态含义。 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 D将 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 n只鹿中有 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 (Mn)m只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对,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最关键是随机取样; B项错,调查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C项对,标志重捕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南安 中高 上学 期末考试 理科 生物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