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9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河南灵宝第三高级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图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题 1】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是 A区域没有固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 C每一个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主观意愿的结果 【小题 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方向 B生活特点 C发展水平 D生活条件 【小题 3】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 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 (船舶 )北马 (马车 ) 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 糖
2、料作物种植上南蔗 (甘蔗 )北菜 (甜菜 )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征。图中反映了不同的干湿地区 ,其多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不同 ,这体现了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A项中的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图中没有体现出来。 【小题 2】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 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发展方向。即不同的干湿地区,生产类型不同,说明地理环境的差异影响区域的发展方向。 【小题 3】 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 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 (船舶 )北马 (马车 )、 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
3、 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 (甘蔗 )北菜 (甜菜 )都可反映出我国地理环境差异性特征。 考点:本题考查区域的特征与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注意题干中提到的 “该图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特征 ”,要注意读图,否则小题 1易误选 A。( 2)掌握区域的特征与区域之间差异性的表现。 【 方法技巧】 “一、二、三 ”与区域内涵 “一 ”是指区域含义中的两个 “一定 ”: (1)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和一定的划分指标。 “二 ”是指区域划分指标的两个 “二 ”: (1)单一指标与综合指标; (2)自然要素特征与人文要素特征。 “三 ”是指区域特点的三个方面: (1)
4、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3)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山西将投资 1000亿元,建设煤矿坑口电厂 25座,并建成三条最高等级特高压线路,借助跨越千里的电力 “空中高速路 ”,低损耗清洁电能将源源不断地送到广东和上海等地。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题。 【小题 1】关于山西能源基地建设优势不正确的是 A煤炭资源储量丰富 B市场广阔 C位置适中 D水源充足 【小题 2】山西加大输电能力比传统输出煤的好处是 A减少了环境污染 B减轻了交通压力 C改变了我国能源消费结构 D有利于煤炭生产安全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
5、题 1】山西煤炭能源基地的形成与其优越的开发利用条件密切相关,优势条件的评价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 【小题 2】山西加大输电能力比传统输出煤的好处是提高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减轻了铁路运输的压力。 考点:本题考查山西煤炭能源基地建设的优势与发展方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本题还可考查我国山西煤炭开采过程中导致的环境问题及采取的措施。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围绕煤炭资源,以相关产业的调整为中心,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价值,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 展。 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构建的产业链有 煤 -电 -铝 煤 -焦 -化 煤
6、 -铁 -焦 煤 -铁 -钢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构建的产业链有煤 电 铝、煤 焦 化、煤 铁 钢。 考点:本题考查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 点评: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过程中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煤 电 铝、煤 焦 化、煤 铁 钢。山西能源的综合利用是围绕煤炭资源,以相关产业的调整为中心,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价值。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具体如下图所示: 田纳西河干流上的水库开始放水的时间是: A每年的 8月 1日 B每年的 10月 1日 C每年的圣诞节 D每年的元旦 答案: A 试题分析:田纳西河干流上的水库开始放水的时间是每年的 8月 1日。因
7、为田纳西河流域冬末春初多降水,夏秋降水相对较少,河流流量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水相矛盾,故修水库蓄水,解决降水与灌溉的矛盾。 考点: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的自然特征。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气候对田纳西河径流量的影响。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整体性特征、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经验与借鉴等知识点。 读下面部分国家的能源消费构成图,回答题。 【小题 1】 、 、 、 中,能源消费以水电和核电为主的是 A 国 B 国 C 国 D 国 【小题 2】我国能源消费与 A 国相似 B 国相似 C 国相似 D 国相似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8、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由图可知, 、 、 、 四国,能源消费以水电和核电为主的是 国。 【小题 2】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与 国相似。 考点:本题考查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 点评:掌握三角形统计图的判读技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三角形统计图是一个三轴坐标图,给出一个正三角形,内作若干三条边的平行线。并标注出三个坐标所代表的变量,通常用来表示有三个变量的地理事物的百分比结构。 读图关键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图中数据只表示相对量,即 “比重 ”或 “比例 ”,不表示绝对量。 (2)图中每个点都能够读取三个数值,各构成要素所占比重的总和必然是 100%。 (3)此类图的构成要素只有三项,
9、而不像其他统计图的构成要素可多可少。 (4)三项要素在数轴上比例由低到高的延伸方向一致,可能三条数轴上的值全部向右由大到小或全部向左由大到小。 读下面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题。 【小题 1】在阶段 中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 A资金密集型产业 B技术密集型产业 C劳动密集型产业 D资源密集型产业 【小题 2】进入阶段 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 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力成本降低 政策优势突显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在阶段 中,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
10、洲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小题 2】进入阶段 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条件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考点:本题考查发达国家与地区的产业转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对珠江三角洲的两次产业转移有所了解,本题就不会误答。 珠江三角洲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如服装、纺织、塑料制品、电子元件、金属和非金属制品等,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这次产业转移,使珠江三角洲的环境污染加重
11、。 第二次产业转移始于 20世纪 9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过近 20年的发展,经济上了一个大台阶,生产成本也大幅度提高,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珠江三角洲的生产成本已经处于相当高的水平。因此,珠江 三角洲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必然选择。通过大力引进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初步确立了珠江三角洲在华南经济圈的中心地位。加之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环境质量开始好转。随着珠江三角洲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广泛升级,当地有相当一部分劳动、资源密集型企业向粤东、粤北和粤西一带逐步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在广东边远地区将形成现代化产
12、业群。这对于加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缩小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经济差距,具有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 地区,主要原因是 A自然生态环境因素 B经济因素 C社会因素 D文化因素 答案: B 试题分析:珠江三角洲的第一次产业转移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角洲转移,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处于较低产业水平。这种产业转移是由当时珠江三角洲经济低水平发展状况决定的,也是珠江三角洲参与国际分工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来,大批农民工涌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珠三角的工资待遇比内地高的多。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动因与效应。 点评:产业转移的实际问题,尤其
13、对地理信息的应用、认定、判断和语言表达的能力要求较高。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林业基地 畜牧业基地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针对东北地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将建成全国性的商品粮基地、林业基地、 畜牧业基地。 考点:本题考查东北农业基地建设的成就。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属于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另外本题还可考查东北地区农业开发中的问题现象及原因,
14、及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问题 1】东北地区耕作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下降;大量砍伐森林,森林资源减少,覆盖率下降;开垦湿地,生态环境恶化。 措施 秸秆还田;加强坡面沟壑治理;退耕还林;停止对湿地的开发;调整农业结构等。 【问题 2】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出路何在? 提高单产,继续发展种植业;大力发展 养殖业;发展特色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发展生态农业;走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道路。 关于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的需求 B无霜期从南部的 80天到最北部的 180天左右
15、C东北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春旱影响 D气候条件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 答案: D 试题分析:东北地区热量条件差,暖温带两年三熟,中温带与寒温带农作物为一年一熟;无霜期长短受热量条件影响,东北地区无霜期长短从南部向北部递减;东北河流有两次汛期,春汛和夏汛,故该地区农作物生长不会受到春旱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气候对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 1)明确气候条件制约着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 2)明确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3)知道华北大部分地区由于气温回升,降水少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春旱影响。 珠江
16、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 特定国内背景是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考点:本题考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学生只要掌握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就不难作答。 图解珠江三角洲的区位条件: 新华网联合国 2008年 5月 14日电: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杜鹰14日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第 16届会议高级别部分部长会上发言,呼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荒漠化挑战。各方应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和
17、义务,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据此回答题。 【小题 1】结合材料判断下列有关荒漠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B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弱的国家之一 C我国的荒漠化问题是刚刚开始出现的 D世界荒漠化问题已基本得到治理 【小题 2】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 A沙质荒漠化 B石质荒漠化 C次生盐渍化 D过度开垦化 【小题 3】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 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 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 D荒漠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
18、【小题 4】材料中提到应对荒漠化,各国要提高自身应对干旱、防治荒漠化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 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A B C D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4】 C 试题分析: 【小题 1】荒漠化是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现象,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 【小题 2】荒漠化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小题 3】荒漠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
19、和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小题 4】本题考查荒漠化的治理措施。应对荒漠化,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履行好政府的职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考点:本题考查荒漠化的含义、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产生的危害及综合治理的措施。 点评:本题以以某区域荒漠化现象为背景,考查荒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措施,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荒漠化的防治措施包括: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 (5)控制人口增长。 田纳西河流域
20、开发的核心是( ) A河流的梯级开发 B土地资源利用率及高耗能工业 C旅游业开发 D疏通河道 答案: A 试题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流域的梯级开发。 考点:本题考查河流的综合开发。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田纳西河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另外本题还可考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早期开发及后果等知识点。 【知识重点】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 开发的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 开发项目:防洪、航运、发电、旅游、供水、养殖等。 成效: 根治了洪灾,农林牧渔业、工业、旅游业得到迅速发展,生态环境改善,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田纳西河两岸形成 ”工业走廊 ”
21、的原因:大规模的水电和核电使田纳西河流域成为全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基地;流域内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的发展。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上流程最长、流量最大的支流 B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全为平原 C田纳西河流域虽然降水少,但河流落差大,所以水能资源丰富 D流域内有丰富的煤炭、铅锌等矿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流域内多山,地形起伏大,水力资源丰富;流域内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在冬春季节;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煤、铁、铜、磷、锌等矿产。另外田纳西河与密西西比河无关联,方向位置不对。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田纳西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点评:本题是基
22、础题目,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知识要点】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背景 自然因素 特点 影响 地形 多山,地形起伏大 水力资源丰富;使陆路交通不便 气候 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大,冬春多,夏秋少 与农作物的季节需求矛盾,限制种植业的发展;给航运带来困难 水系 水系发达,支流众多,水量丰富 受地形影响,河流落差大,受气候影响,水量不稳定 矿产资源 丰富:煤、铁、铜、磷、锌、云母等 影响流域综合开发的重要因素 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在 “2008建发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组织赛事的各个部门,成为本届马拉松赛的新亮点。下图为 120急救指挥中心出救示意图,读图完成题。 【小
23、题 1】赛委会接到赛道某地点一个急救电话,需要通过 120急救指挥中心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救护车到达事故地点,指挥中心要确定哪一辆救护 车离事故地点最近,所利用的技术是 A RS B GPS+GIS C GPS+RS D GIS+RS 【小题 2】救护车司机要想随时确定自己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拥有 A计算机技术 B GPS信号接收机 C地理信息技术 D遥感技术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利用 GPS技术可以对事故地点进行准确定位,利用 GIS技术可以确定最短路径。 【小题 2】全球定位系统 GPS卫星星座、地面监控系统、 GPS信号接收机三部分组成。利用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河南 灵宝 第三 高级 中学 高二上 学期 第三次 质检 地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