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一上学期中考试地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歌曲祈祷中唱道: “让地球忘记了转动啊,四季少了夏秋冬;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据此回答题。 【小题 1】春夏秋冬轮回(即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周期是 A 365天 B 366天 C 1恒星年 D 1回归年 【小题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歌词中的 “转动 ”指的是地球的绕日公转 B歌词中的 “关天窗 ”主要是地球自转造成的进入黑夜 C如果太阳不西沉,全球各地都会发现北极星位于夜空中的天顶 D黄赤交角的存在是春夏秋冬更替的重要原因 【小题 3】图 1中 、 、 、 分别代表太阳系、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总
2、星系,四个选项中能正确代表它们相互关系的是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 B 试题分析: 【小题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的周期为 1回归年,时间为 365日 5时48分 46秒。 【小题 2】材料中 “地球的转动而形成四季交替 ”故是指地球公转, A正确; “让宇宙关不了天窗,叫太阳不西沉 ”是指因地球自转而引起的昼夜交替, B正确,全球各地看到的北极星的高度应当地的纬度一致,且高度不因地球运动而始 终不变, C错误;四季的更替是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而形成的,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 D正确。 【小题 3】最低一级的天
3、体系统是地月系,较地月系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比太阳系再高一级的天体系统为银河系和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统称为总星系,是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公转的周期和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综合分析,注意区别自转和公转的不同影响,并掌握四级天体系统层次关系分析。 读 “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 10”( 图中, 两地纬度相同,海陆位置相近,各箭头表示不同的辐射形式),读图回答题。 【小题 1】 地的各种辐射,以可见光为主的是 A A1 B B1 C C1 D D1 【小题 2】如果 地云量增多,则 A2与 D2的变化表现为 A两者均增
4、强 B两者均减弱 C前者减弱,后者增强 D前者增强,后者减弱 【小题 3】 两地热力状况为 A A1 A2 B B1 B2 C C1 C2 D D1 D2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C 【小题 3】 A 试题分析: 【小题 1】: 地的辐射 A1 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吸收较少,因此 A1 以可见光为主。 【小题 2】如果 地云量增多,则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 A2 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弱; D2 为大气的逆辐射,会增强。 【小题 3】: 地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 地多,所以 A1 A2。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
5、的热力作用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并结合大气吸收作用、云层的反射作用和大气密度对削弱作用的影响等内容分析,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图所示几种情况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白天阴天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晚上阴天,云多,大气逆辐射较强,则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最小。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过程,结合不同天气状况下的气温差异分析即可。 北京时间就是东八区的区时。 答案:正确 试题分析:北京时间即北京所在时区 东八区
6、的区时。 考点:本题考查区时问题。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北京时间的真正涵义即可。 由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使得地球能接受到适量的太阳光热。 答案:错误 试题分析:由于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引力适中,而形成了地球上较厚的大气层。地球上的温度适宜主要是由于日地距离适中。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地球生命存在条件的形成原因,注意因果联系。 同一条经线上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一定相同。 答案:错误 试题分析:地球自转角速度规律:除南北两极点外,处处相等;线速度规律:自赤道向两极递减。故同一条经线上,两极点的角速度与其他各地不同,线速度应纬度
7、而不 同。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自转速度。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 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 24小时,即一个太阳日。 答案:正确 试题分析: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以太阳为参照,故昼夜交替的周期为太阳日,即24小时。 考点:本题考查昼夜交替的周期。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昼夜交替的主要参照,注意太阳日和恒星日的差异。 太阳活动产生的短波辐射和粒子流干扰地球电离层产生了磁暴现象,影响了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错误 试题分析:对地球电离层产生干扰的是耀斑爆发产生的强烈射电和带 电粒子流,而不是短波辐射。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
8、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差异。 地壳运动产生了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便形成了断层。 答案:错误 试题分析:断层需岩层发生断裂并错位,才能称为断层。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掌握断层的定义。 在干旱地区,风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非常明显。 答案:正确 试题分析:干旱地区,流水作用微弱,而风力较大,故风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作用。 考 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不同自然环境下的外力作用的差异即可。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实现了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
9、传输,对地表形态没有多大影响。 答案:错误 试题分析:地质循环过程中的内外力作用可以塑造地表形态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循环。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地质循环的主要影响。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的内部,主要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 答案:正确 试题分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而以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和地质作用为主要表现形式。 考点:本题考查内力作用。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差异。 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下降,主要原因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答案:正确 试题分析:对流层大气的
10、直接热源是地面,故越往高空气温越低,即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 考点:本题考查地球大气的垂直分层。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垂直方向上气温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原因。 读地球某日日照图 14,回答下列问题。 (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 _。 (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 _线上, 乙地日出时刻是 _点钟。 ( 3)此日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的黑夜长 _小时。 ( 4)(多项选择)在图示时刻中,下列地点太阳高度为零的是 _ A北京( 116E) B广州( 113E) C甲地 D乙地 答案:( 1) 2326N, 180 ( 2)晨 3 ( 3) 24 ( 4) CD
11、试题分析:( 1)太阳直射点的地理位置应包 括纬度位置和经度位置。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昼,故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夏至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北回归线;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 12时的经线,即昼半球的平分线,根据图示 90W,判断昼半球的平分线为 180经线。( 2)图示顺着自转方向,甲乙所在的晨昏线部分,即将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故判断为晨线。图示甲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故地方时为 6 时,则计算乙地为 3 时,即为当地的日出时间。( 3)此时南极出现极夜。( 4)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 0;昼半球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小于 0。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属于晨昏
12、线图示的常规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图示的晨昏线与纬度的关系判断二分二至日,结合时间计算的基本方法:找到 6点、 18点和 12点的位置和太阳高度分布的基本规律分析。 下述四个选项关于上面对应的四幅景观照片所反映的地貌类型正确的是 A黄土地貌 B流水侵蚀地貌 C风成地貌 D海岸地貌 答案: B 试题分析: A图表示风力侵蚀而形成的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是由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 A错误; B图表示桂林山水,属于流水侵蚀地貌, B正确; C图表示海岸景观,属于海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C错误; D图表示 “V”型谷地,属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
13、貌。 点评:本题难度低想,解题的关键是能根据景观图示判断不同的地貌特征,并结合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析。 读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9”,回答题。 【小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 重熔再生 B 冷却凝固 C 变质作用 D 外力作用 【小题 2】主要由图中 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是 A长江三角洲 B东非大裂谷 C喜玛拉雅山 D维苏威火山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之间的岩石和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判断, 表示形成岩浆岩的冷凝作用; 表示形成沉积岩的外力作用; 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 表示形成岩浆的重熔再生作用。 【小题 2】结合上
14、题分析, 表示外力作用,长江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而形成的地貌,符合;而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脉和火山喷发都是由于内力作用而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地质循环和地质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地质循环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 的相互转化关系,并结合内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形态分析。 我们肉眼看到的太阳是 A太阳的整体 B太阳的光球层 C太阳的色球层 D太阳的日冕层 答案: B 试题分析:太阳大气由里向外分成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而平时肉眼能看到的只有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只有在日全食时才能看到。 考点:本题考查太阳大气分层。 点评: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太阳大气的分层
15、。 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地球上 A极圈范围扩大 B没有昼夜更替 C没有地方时差 D没有四季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若黄赤交角变为 0,则太阳直射点始终位于赤道,则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而昼夜更替和地方时是由于地球自转的结果,与黄赤交角的变化无关;由于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赤道,则各地没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则没有四季变化。 考点:本题考查黄赤交角及影响。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掌握黄赤交角的变化对太阳直射点的运动的影响,并结合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地理意义比较分析即可。 图 2中斜线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回答题。 关于图中 、 、 、 四地昼长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 三地的昼
16、长相等 B 地的昼长大于 地的昼长 C四地的昼长一定不相等 D 地的昼长一定大于 地的昼长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图示的昼夜分布特征, abc图都表示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故全球昼夜等长。 D图的图示跨经度只有 20,故不能判断全球的昼夜长短的分布状况, 地昼长无法判断。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图的综合分析。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根据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判断二分二至日,但注意晨昏线始终平分地球, d图中不能判断晨昏线的位置。 甲、乙、丙三幅图所示的是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二至日时的阳光照射情况( a或 b)。读图,回答题。 【小题 1】对三地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A三地都位于北半球 B甲地位
17、于赤道附近 C乙地位于南温带 D丙地位于北温带 【小题 2】在甲图中当 b代表的节气出现时 A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B中国的北京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小值 C澳大利亚的悉尼正午太阳高度角达最大值 D此时地球公转速度较慢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图示两至日正午太阳的位置及方向,可以推断,甲图中 a、 b从南北两侧照射,故应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又因为 a、 b太阳高度角相等,故甲应位于赤道;乙图中, a、 b两点太阳都位于南方,图乙图应位于北温带;丙图中 a、 b太阳都位于北方,故丙图在南温带。 【小题 2】结合上题分析,即正午太阳高度位于当地的正北,即判断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苏省 盐城 中学 上学 期中考试 地理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