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1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黑龙江哈尔滨市 32中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中有 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于 1954年, 1949年时还没有人民代表大会,所以 A项错误。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确立于 1956年,所以 C项错误。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
2、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 D项也是错误的。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 汉书 食货志记载: “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保护小农经济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增加赋税收入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为了抑商汉代统治者不给从商的人及家属田地,为的是对农业发展有利,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
3、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 ”主要应用于 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水排鼓风冶铁用的,是为了提高炉温的一个发明。所以答案:选择D项。其他三项均与水排的作用无关。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水排的作 用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B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C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D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答
4、案: A 试题分析:西域最早开始归属中央是在公元 60年,不是汉武帝时期,所以 B项错误。 C项与史实不符合, D项不是张骞出使的目的,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张骞通西域 张骞通西域的作用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 “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 B自耕小农衰退 C流民问题严重 D土地兼并缓和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明显与我国史实不符合,所以排除 A项。 C项是宋代不抑制兼并的结果,但间接结果,题意要求选择直接的结果。 D项与材料内容相悖,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宋代的土地
5、制度 宋人诗云: “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 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 ”诗中反映了宋代 A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B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C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D产品商品话程度提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史料阅读及史实再现能力。 A项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史实不符合,中国的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是在 1840年后。 B项说法本身错误, C项说法也是错误的,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品经济活跃 下列是从古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中读出的信息,其中错误的是 A农民生活艰辛 B农副产品进入流通领域 C土地兼并严重 D
6、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与材料内容无关,所以答案:选择 C项。材料内容表明在封建制度下农民生活的艰辛,整日劳作还衣食无着,十分的悲惨,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农民生活的艰辛 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A 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B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C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D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咸 ”是都的意思, A项明显与史实不符合,民间贸易的发展起不到这样的作用。 B 项也与
7、史实不符合,清初时中国对外贸易还处于优势,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 与以前相比,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是 商业市镇兴起 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 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白银的广泛使用 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区域性商人群体是明清经济发展的最明显的特点,其他四个选项 都符合清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清代经济发展表现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到: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
8、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中的 “侨寓半官场 ”表明仕商身份出的界限受到冲击,但不能说是完全打破。材料中的 “典仕而商 ”也表明了这个问题,所以答案:选择 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明朝张翰称: “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顾低昂轻重之权,在人主操之尔。 ”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
9、是 A农工比重适当 B农业仅赖百工 C百工亦为本业 D农工任其消长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理解与运用的能力。材料中的 “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 ”表明作者主张农业与手工业比重适当,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明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西周时期的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到战国时代的 “废井田,开阡陌 ”,所反映的是 A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B井田制的破坏 C周王室的衰弱 D诸侯的强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井田制是西周时期盛行的土地国有制,而实质上土地所有权掌握在周王手中, 也可以说是周王的土地私
10、有制,但到了战国时期井田制被破坏,开始土地买卖,土地成为私有,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商周的土地制度 下列说法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有 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生产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我国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封建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体制下土地私有,农民也有部分土地,但很多时候被地主兼并,所以材料中的四个选项都是其特点,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私有制 下面是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 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
11、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 23、银 1、布 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 4、银 27、布 42、稻谷 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 52、稻谷 1 该表反映了() A.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 D. 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与材料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 23、银 1、布 1反映的现象相悖,B项是无关项, C项是错误项,表格中的数据随着时间的推后,宝钞在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已经不能再执行支付的职能,所以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土地买卖的影响
12、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纺织原料 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立,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B政府的大力推广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与史实不符合,我国封建政府是抑制商业发展的,所以不可能是大力推广的, C项材料内容发展的结果,不是其前提, 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 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 B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不充分 C闭关锁国政策 D轻视科
13、学技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A项是主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 C项只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政策,也不是根本原因。 D项更是次要因素,所以答案:选择 B项。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的影响 乾隆以后, “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 ”, “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不正确的是 A抑商政策改变 B商品经济繁荣 C长途贩运发达 D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到清代是顶峰阶段,所以 A项错误,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
14、选择 A项。 BCD三项项均与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相符合,所以答案:选择 A项。 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政策 1972年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 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C中美两国仍然相互敌视 D中美关系 出现重大转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原则与外交成就的相关内容。本题依据时间可选择出正确的答案:,中美关系正常化在 1972年,而 1972年
15、 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这番演说说明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故选 D。中美建交在1979年,故 A错误; B的说法错误,中美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对立,不可能成为战略同盟,故 B排除;根据材料中尼克松的演说可以得出,尼克松承认中美的分歧但是努力避免成为彼此的敌人,而随后的中美建交更说明中美之间虽有分歧,但都在改变相互敌视的立场,故 C错误。因此,正确答案:选 D。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 “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 ”这里 “必须走出去 ”的战略意义在于 A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
16、的作用 B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 C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 D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B项与材料内容无关,中美关系改善于 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地位是在七十年代,所以 C项错误。当时的中苏关系还未破裂,无从谈及缓和,所以答案:选择 A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日内瓦会议的影响 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 “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 “保卫性措施 ”是建立 A联合国 B欧共体 C北约 D华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黑龙江 哈尔滨市 32 中高 上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