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山东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三上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山东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三上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山东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三上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山东临沂市某重点中学高三上期十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 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该农谣反映出古代农耕经济怎样的特点 A自给自足 B精耕细作 C男耕女织 D家庭经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分析材料 “权耙扫帚扬场掀,碌碡簸箕使牛鞭;筛子抬筐麻袋囤,胶轮条筐和车绊 锄镰锨镢样样有,各种农具要健全。 ”可知,材料体现了农民从事多种多样的农业劳动,反映的是古代农业 “精耕细作 ”的特点。 A、 C、 D都与材料无关,所以应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
2、特点 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农业的特点 据统计, 1949 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 26 4%迅速上升至 66 6%, 1961 1966这一比值降至 51%。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 “八 字方针 ”的实施 B文革的破坏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 D自然灾害的发生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1960年推行八字方针,调整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故 A符合题意; B时间上不符; C、 D是出现经济困难的原因,不合题意。故应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
3、建设的曲折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不同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都使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都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都是对农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农业政策的变化。依据所学可知, 、 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几个时期,中国土地所有制都是公有制,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农民并没有获得 “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故 、 错误。所以应选 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土地政策的变化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情况(单位:元),图中城乡差距扩大是因为 A家庭联产承包责
4、任制 的推行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行 C经济特区的广泛建立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为 1985年此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此时的城市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使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相对来说较小。而 1987、 1989年时差距急剧扩大,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行所致,故 B 项符合题意。 C 只是个别现象,D是在 1992年,与题意无关。所以应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改革开放 20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不仅继续使用粮票,也出现了新发行的的股票(如下图所示),这
5、反映出当时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B经济管理体制趋向多样化 C计划经济的盛行 D上海引领经济改革潮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股票则是市场经济的体现。故二者的并存体现了当时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多样化,再结合时间 “20世纪八十年代 ”,可判断 B符合题意。 A是 1992年; C与史实不符; D是在 20世纪九十年代。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 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新华网太原 2008年 10月 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 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 “相亲
6、不出 50里 ”到 “互联网上找知音 ”,择偶标准也从选择 “嫁汉吃饭 ”到寻找 “知心爱人 ”。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 C互联网发达,有利于思想交流 D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婚姻习俗的变迁。由题目中的信息 “2008年 这 30年中 ”可知:由于 1978年改革开放的推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社会的婚姻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故 D 项符合题意; A、B、 C只是因素之一,不够全面准确。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婚姻习俗的变迁 美国学者雷麦曾
7、经说过: “除了铁路以外,就没有一种其他近代的经济设备输入中国以后,能够产生这样伟大的影响。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铁路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铁路的出现是中国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中国铁路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因素 C列强为扩大侵华权益,维护自身工业优势, 反对中国近代铁路的发展 D中国社会各阶层对修筑铁路一直处于冷漠态度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交通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畸形,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总体落后,故 A表述错误; B比较全面,符合题意; C与题意无关; D表述过于绝对。以应选 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交通和通讯工
8、具的进步 铁路的发展 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 “备忘录 ”,其中不可能包括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在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依据所学可知, “十五年 ”应指1900 1915年, A项民报出现于 1905年,有可能; 1920年 5月 8日京沪航线的北京 -天津航段投入运营,符合题意,故应选 B; C项在民国初年已有可能,故亦排除; D项 “武昌起义 ”是在 1911年,有可能。所以应选
9、B。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生活变迁 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 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 “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 一俟铁路建设成功 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材料主要阐述了铁路的修建引发的后果,一是
10、 “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 ”,二是 “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也说明了中国的近代化的阻力来自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与底层民众的反对,因此 D 符合题意。而 A、 B、 C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应选 D。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1943年,伦敦泰晤士报发表社论: “失业,仅次于战争,是我们这一代蔓延最广、噬蚀最深、最乘人不防而入的恶疾。下列各项中,与上述观点相符的是 A两极格局冷战对峙 B 1929年经济危机 C苏联农业集体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1929 1933年资本
11、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的影响。 1929年开始于美国的经济大危机迅速蔓延至欧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造成失业人数激增,故本题应选 B项; A项开始于 1945年二战结束后,与题目中的时间“1943年 ”不符,故排除;苏联由于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并未 出现经济危机和失业现象,故排除 C项; D项与题意 “仅次于战争 ”不符故排除。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的影响 经济学家丹尼尔 R 福斯菲尔德将罗斯福的经济理论概括为: “私营企业 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运营,并不总是有利于、并不总是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就必
12、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由此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思想是 A国家保护私营企业与个人合理利润 B国家调控取代自由企业制度 C通过国家干预 经济促进社会经济 D建设福利国家稳定社会秩序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由题目中的信息 “私营企业 只要是必要 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体现的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分析选项, C项符合题意; A项是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推行的普遍政策; B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不合史实; D项与题意无关。故应选 C。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罗斯福新政 对罗斯福新政的认识 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生重大变化。
1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B计划经济的实施推动了生产力发展 C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迅速上升 D知识经济兴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各资本主义 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与指导,但不是实施了计划经济,所以 B正确; A、 C、 D均符合史实 ,故应选 B。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资本主义政策的调整 斯大林执政后提出: “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到 100年,如果我们这样继续下去,我们将会失败。 ”建立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他开始 ( ) A以粮食税取代余 粮收集制 B在一定限度内恢
14、复资本主义 C给国营企业一定的自主权 D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 “斯大林模式 ”的认识。 A、 B、 C三项都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或特点,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在列宁执政时期,斯大林上台后新经济政策逐渐取消,故 A、 B、 C项错误;斯大林执政时期在经济领域优先发展重工业,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逐步建立了斯大林模式,故 D项正确。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到 “斯大林模式 ” 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 列宁提出 “迫使共产主义的敌人来建设共产主 义 要迫使资产阶级的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 ”。据此可知苏俄采取的措施是 实
15、行固定粮食税 解除部分企业的国有化 允许资本家经营部分企业 允许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经济政策。从题干的表述来看,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这使小农占优势的苏俄找到了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道路。故应选 C.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到 “斯大林模式 ” 对新经济政策的认识 “它在塑造历史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至少在过去的 500年间,它充当了使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力量 ”。 “它 ”是指 ( ) A工业革命 B
16、通信技术 C世贸组织 D国际贸易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结合题干 “至少在过去的 500年间,它充当了使世界走向一体化的力量 ”可知, “它 ”在 15世纪的时候已经出现。工业革命始于 18世纪中期,通信技术发明始于 19世纪,世贸组织成立是在 1995年,时间都不符,故 A、 B、 C 项 错误; 15 世纪的时候正是欧洲开辟新航路的时期,推动了国际贸易的扩展,使世界走向一体化。故应选 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开辟新航路的影响 下图是 1958年 8月 13日人民日报头版图样,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可以证明南优二号技术推广的成效,具有很
17、高的史料价值 B可以佐证当时农业生产受 “左 ”倾思想影响的史实 C报道的早稻产量过高,是虚假的,因此不具有史料价值 D作为一手史料,可以研究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大跃进的认识。依据所学可知,图片反映的是 “大跃进 ”时期浮夸粮食产量的问题,这是由 “左 ”倾思想的反映,不是生产技术提高的体现。作为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分析选项, B 项符合题意,故应选 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经济建设的曲折 下面是 1953 1965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 S794 1953 1957 1958 1962 1963 1965 流入重工业
18、的资金( %) 38 7 54 9 48 流入农业的资金( %) 7 6 11 4 18 4 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 53 7 33 7 33 6 决定上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经济政策 B经济发展规律 C产业结构现状 D国际关系格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从表中我们可知, 1958 1962年期间流入重工业的资金大幅度增加,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减少,主要是因为大跃进的进行; 1963 1965年期间各种资金流动比较合理,主要是因为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了调整。所以应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经济
19、发展 下表反映了 1933 1936年间中国锑锡生产和输出变化情况 (单位:吨 ),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近代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 B抗日战争前的矿业生产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C锑锡输出量的逐年增加表明中国近代重工业发展迅速 D中国近代矿业企业以官僚资本为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诸子思想。分析表格,从表中锑、锡的出口量达到近百分之九十左右,可以看出这一时期中国锑、锡生产主要是用于出口,谈不上 “为中国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工矿业呈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出口的仅仅是原料,故 C项错误; D项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所以应选 A。 考点:近代
20、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 一位学者认为唐宋时期江南曾经实施稻麦轮种制(不同农作物轮换种植),并引用白居易任职苏州时写的诗句 “去年到郡日,麦穗黄离 离;今年去郡日,稻花白霏霏 ”证明自己的说法。关于这位学者的看法,以下哪项较为合理 A诗里提到麦作、稻作,足以作为稻麦轮种的佐证 B诗中指出稻、麦产於不同季节,足以说明轮种制 C诗中并未指明稻、麦产自同一块土地,不足为据 D诗人的描述多不精确,不适合运用在历史的讨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研究对史料的运用。所谓 “轮种植 ”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一年播种和收获两次以上的
21、耕作方式。历史研究对史料的运用,其可靠性依次是历史遗迹与遗物、历史文献、文学著作的记述、民间传说等。白居易的诗只是说明 看到了苏州粮食作物生产的情况,并没有说明江南其他地区的具体情况,不具有普遍性,故 A、 B错误;文学作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艺术作品,不可以作为独立的史料运用,但可以佐证,故 D 项错误。所以应选 C。 考点:历史研究 史料的运用 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 麻曾是中国古人重要的纺织原料,很多成语都提到了麻,例如:披麻救火、快刀斩乱麻、皂丝麻线和心乱如麻等,但是到了明代,民间麻的种植量大大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官营手工业对民间手工业的冲击 B来自西方工业化生产的冲击 C更加舒适廉价的
22、棉纺织品的冲击 D丝织业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棉纺织业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明朝以来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明代后期已经取代丝、麻、毛,成为广大民众衣料的主要来源,故 C符合题意;明朝政府曾实行 “海禁 ”政策,西方和中国交流还很少,故 B 与题意不符;明朝后期民营手工业发展较快,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故 A排除;丝织品一般贫民使用不起,故 D错误。所以应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手工业的发展 棉纺织业 有学者认为 :“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 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 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
23、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材料中中国 “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 ”的原因是 A因闭关锁国而丧失世界贸易中心地位 B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C工业革命没有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D封建专制统治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封建专制统治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从材料 “成为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区域 ”说明中国并没有因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丧失世 界贸易的中心地位,故排除 A;重农抑商政策是重要的方面,但是不全面,排除 B; C项与题意无关。依据所学可知,阻碍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山东 临沂市 重点中学 上期 十月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