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海南三亚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B卷(带解析).doc
《2014届海南三亚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B卷(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海南三亚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B卷(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海南三亚市第一中学高三第六次月考历史 B卷(带解析) 选择题 英国学者布莱克说: “虽然搞现代化比较早和比较晚的国家的前提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的前提都是十分相似的。 ”他所说的如中国等参加现代化行列比较晚的各国 “十分相似 ”的 “前提 ”是指 A近代工业的起步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C国内市场的形成 D来自外部世界的挑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要求结合相关课本知识,在较早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是主动的,像英国,主动完成工业革命并迅速发展,较晚进入的国家都是被动的,比如中国、日本,都是在闭关锁国情况下被迫打开国门,所以 “前提 ”是受到外部世界的挑战。 B不
2、符合中国 C也不符题意。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 经济结构的变动 近代化 如果将价格革命前欧洲拥有的货币总量设为 100,按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 m)设为 60,商人、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 n)设为 40,若价格革命后欧洲货币总量上升为 1000,那么,下列关 于 m、 n的四组数据的推理判断可能正确的是 A m 700, n 300 B m 800, n 200 C m 600, n 400 D m 500, n 500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 “价格革命 ”。随着贵金属的大量流入,
3、西欧市场的金银持续贬值,商品价格直线上升。据此本题中新航路开辟后,新兴资产阶级、新贵族拥有的货币总量大量增加( n增加);封建地主拥有的货币总量下降( m下降),各选项中符合这一情况的是 D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动力之一。尽管在这个过程里掺杂着罪恶,但是与文明进步的成果相比,那既是无法避免的代价,同时也是相对微小得多的。可以支持该论断的是 A中国改革开放 B罗斯福新政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二战后苏联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
4、析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提取信息 “互通有无,吸取一切先进经验 ”可以排除 B、 D, “掺 杂着罪恶 ”排除 A。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研究历史的方法 史论 史实 据统计,截止 1951年中期,在提供的共 130亿美元援助资金中,有 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料和半制成品, 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 19亿美元用于进口机器、车辆和重型设备等重工业品,还有 16 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统计数据反映出 “马歇尔计划 ”的目的是 A变西欧为其商品市场 B改善民生稳定社会秩序 C恢复西欧社会经济 D控制欧洲对抗苏联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马歇尔计划目的的理解能力
5、。根据题干所示有 34亿美元用于输入原 料和半制成品, 32亿美元用于购买粮食、饲料以及肥料等;还有16亿美元用于输入燃料。说明马歇尔计划主要目的在于改 善人民生活水平,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马歇尔计划目的 桑巴特提出资本主义的精神出于犹太教。资本主义采取了一种数量上的计算( quanlitative calculation),把所有的精力用于获得财物, “用武力,用魔术,用计谋,用新发明和用金钱去获得财物 ”; “自从罗马帝国崩溃后,(欧洲)每一个国家内部都有两种力量出现,一是对黄金的贪婪, 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
6、结一气。 ”作者强调的资本主义的精神是 A与犹太教的精神一致 B贪婪、剥削 C自由、创新 D对财富的追求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 “一是对黄金的贪婪,一是创设企业的精神,不久这两种力量凝结一气 ”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的精神是对财富的追求,所以答案:选 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精神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事件。下列事件排列的正确顺序是 北约组织成立 欧共体成立 杜鲁门主义实施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北约组织成立于 19
7、49 年;欧共体成立于 1967年;杜鲁门主义实施是在 1947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是在 1944年。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战后重大历史事件 美国史学家阿德勒对某一历史事件作出了如下的评价: “他们建立的 政府骄傲地自称实现了马克思所说的 无产阶级专政 ,它对世界上 大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 ”其评价所针对的 “政府 ”是 A巴黎公社委员会 B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苏维埃政府 C新中国人民政府 D二月革命后的工兵代表苏维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无产阶级专政 ,它对世界上大
8、部分国家来说是可怕的现象 ”。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引起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慌,故正确答案:为 B 项。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 “东德解体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 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度的失调等)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失败造成的。在他看来,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该论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A否定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B
9、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D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 “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国内条件不过是一个影响外部环境的次级因素 ”可见材料主要强调了东德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条件,认为国内条件只是次级因素,由此分析可知作者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东德体制的失败,因此 D符合题意,而 ABC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德体制的失败 中国古代讲究 “同姓不婚 ”。已知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 “喜结秦晋之好 ”),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
10、关于 “西周分封制 ”的知识,能够判断 晋国是姬姓封国 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晋宋两国可以通婚 秦燕两国可以通婚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的分封制度。根据所学知识,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因此 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 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 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 正确;故答案:为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 封制度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于 1844 年 11 月奏称
11、:“夷情变幻多端,非出一致,其所以抚靖羁縻之法,亦不得不移步换形。固在格之以诚,尤须驭之以术 有加以款接方可生其欣感者,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于事有济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2000 中国的奋斗)由此可知 A耆英为其签约出卖国家主权的行为辩解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 C系列条约的签订达到了抚靖羁縻的目的 D清政府以签约展示天朝上国的外交诚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依据题干中 “钦差大臣耆英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后 ”“并有付之包荒(包容)不必深与计较方能 ,再结合时间 “1844年 11月 ”可知此时的中国已经
12、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于事有济者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对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长远危害认识不清,不惜对外妥协退让,委曲求全,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的影响 1949年 1月 5日至 8日,苏 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 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1949年 2月,阿尔巴尼亚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材料反映出 A社会主义阵营意见不
13、一 B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C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D经济对抗是美苏对抗的主要形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可以看出其它社会主义国家都加入了经济互助委员会,中国长期以来却一直是以观察员的身份例行会 议,说明中国加入经互会受到抵制。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苏联抵制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 1988年 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政 策载人宪法 ;1993年 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将市场经济这一关 切民生和宪政的重大原则庄严地载人了宪法
14、;1999年 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 宪法修正案,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 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载人宪 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巳经建成 B有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 C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 D国民收人主要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表明 1988年以来,我国通过宪法修正案对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法律保护,这有利于加强对国民私有财产的保护,故 B项正确; A项是 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题干信息只
15、反映了对非公有制经济这一个方面,无法得出社会主义宪法得到完善 ,故 C 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法律的作用 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 B民生主义思想 C民权主义思想 D国民革命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 “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 ”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所以答案:选 B。 考
16、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 古希腊民主制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人民主权、轮番而治。体现这两项内容的制度包括公民大会制和 A举手表决制、连选连任制 B比例代表制、与会津贴制 C政教分离制、公民兵制 D抽签选举制、有限任期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希腊的 民主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古希腊民主属于直接民主,采取轮流坐庄、抽签选举的方式。 A、 B、 C的说法与古希腊的史实不相符合。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 “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明代棉纺织的发
17、展 B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C南方农业生产比北方发达 D商人买贱卖贵的普遍现象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明朝经济重心已经完成难移,北方到南方卖棉花原料,南方则到北方卖加工后的布,手工业品说明南方的经济技术更有优势才会出现上述的情况。而且明朝时期经济重心已经是在南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下列各项史料中,能够反映南宋都城临安面貌的是 A(崇仁坊北街)一街辐辏,遂倾两市,昼夜喧呼,灯火不绝。 B有大市,自余(其余)小市十余所。大市备置官司,税敛既重,时甚苦之。 C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 ,而五
18、鼓朝马将动,其有趁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 D郭(廓)城绕宫城南,悉筑为坊,坊开巷。坊大者容四五百家,小者六七十家。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城市发展的状况。根据所学知识, A 说的是唐朝后期的长安城 B 说的是东晋至南朝陈时期 D 说的是孝文帝迁都后的北魏平城只有 C说的是南宋都城临安。所以答案: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宋朝城市发展的状况 1961年 5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各城镇精简职工队伍,到年底,职工减少了 872万,城镇人口减少 1000万人左右。 1962年、 1963年又减少职工 1000多万人,减少城镇人口 1600万人左右。这主要是为
19、了 ( ) A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B疏散人口准备战争 C支持农业合作化运动 D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9年到 1961年为我国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减少城镇人口、精简职工队伍意在缓解城镇粮食供应困难的局面。农业合作化运动在 1956年已基本完成,排除 C项;材料内容与战争无关,排除 B项;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事,排除 D项。故答案: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缓解粮食供应紧张状况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虽有差别,但也有一些共同之处。美洲国家组织、欧洲经济共同体和上海合作组织职能的
20、共同之处是 A加强成员国军事合作 B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 C对抗其他的国家集团 D促进社会与文化交流 答案: D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实物的能力。可以用排除法,欧洲经济共同体是一个经济组织,没有军事功能,所以排除 A、 C两项;上海合作组织并非为了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故排除 B;只有 D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各种区域性国际组织的主要职能 19世纪 30年代,一位来华传教士撰文说:如果不透彻了解中国历史,要解决其长期存在的政治和其他问题将是徒劳的;如果这个民族与世隔绝的 “秘密 ”不被发掘出来,那么, “将他们与世
21、界其他民族相分隔的万里长城就不能连根铲除 ”。上述言论适应了当时西方国家 A商品输出的要求 B垄断贸易的要求 C瓜分殖民地的要求 D资本输出的要求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材料能力。从材料中可知,这一言论要铲除中国与西方相隔绝的 “万里长城 ”,即把中国纳入到世界市场中,联系 “19世纪 30年代 ”,传教士的这番言论反映了当时西方国家工业革命时期商品输出的要求。所以答案:选 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
22、助,持久抗战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军民的抗战。根据所学知识, A、 B为中共提出的,应排除,持久抗战是毛泽东的观点,排除 C,从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看,是在抗战中与敌拼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从 “南京 武汉重庆 ”的迁都路线看,是在以空间的转移拖延时间、拖垮敌人。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 一篇发表于 1941年题为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的文章,包括五个主要部分:(一)农产商品化的加速,(二)纯封建制渐归消灭,(三)高利贷制变本加厉,(四)地权集 中、农民离散
23、,(五)劳力锐减、熟荒骤增。可以看出该文的主线是 A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金融资本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产关系即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题干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C项正确。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生产关系的变革 据 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 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 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 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上海已成为中外经济文化交汇中心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海南 三亚市 第一 中学 第六 月考 历史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