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河北省邯郸市高三教学质检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建立后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明朝建立后 “封建诸王,以卫宗社 ”,同时规定藩王 “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这表明 A西周和明朝都坚持中央集权 B明朝照搬了西周的分封制 C宗法制依然是分封制的核心 D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文材料的翻译能力与对分封宗法制关系的掌握情况。材料中的 “分王而不锡(赐)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 ”表明明朝分封的诸侯虽然有封号,但没有封地,有爵位但不统治人民,国家给予俸禄却不掌握行政权力,所以 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西周的分
2、封不是中央集权制,在诸侯的封国内是一国之君,掌握着封国的行政权、军事权力、治民、治土的权力,所以 A项错误。分封制是土地国有制的产物,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已经瓦解,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溃,故 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 周的分封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朝的分封藩王制度 读世界工业平衡变化表( 18601980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分析正确的是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980年 美国 日本 苏联 德国 A随着工业革命的传播英国丧失了 “世界工厂 ”的地位 B美国和德国能够后来居上得益于蒸汽机的发明和推
3、广 C法国与英国由于政府全面干预经济而丧失领先地位 D日本和苏联的崛起得益于二战后对对军国主义的改造 答案: A 试题分析:德国崛起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的发明创造是电力工业方面,所以 B项错误。 C项说法本身错误,材料中的数据只是工业平衡变化表,并没有涉及到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问题,并且美国是世界第一个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它的工业平衡排在首位,所以不能表明 C 项的内容。日本的崛起得益于二战后对军国主义的改造,而苏联不是,所以 D项不正确。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 严复在论
4、世变之亟中写道:今之称西人者,曰 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而非命脉之所在。其命脉云何?苟扼要而谈,不外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而已。斯二者,与中国理道初无异也。顾彼行之而常通,吾行之而常病者,则自由不自由异耳。这一论述主要是 A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B抨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C指出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 D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严复是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代表,他虽然也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但此材料中 “今之称西人者,曰彼善会计而已,又曰彼擅机巧而已。 而非命脉之所在 ”表明学习这些技术 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 “自由不自由 ”。 “则自由不自
5、由异耳 ”表明中西的根本区别在于人身上的自由与否,其实质是反对君主专制。材料中虽然不同意只学器物,但并没有批评洋务运动的意思。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严复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 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这反映了孙中山 A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C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对社会财富再分配思想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材料虽然说地方上的一切资源为地方政府所有,但却是为百姓所用,并不是由地方政府随意支配,所以不是自主
6、的。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农民的土地所有制问题,并且作为资产阶级革命者的孙中山的土地纲领的实质是土地国有制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所以 B项错误。 C项与材料内容不相符合。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民生主义 1937年南京失守后,蒋介石发表告国民书指出: “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广 大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 ”这表明 A国民党接受了共产党的抗战方针 B国民党号召民众持久抗战 C持久抗战成为国共合作的基础 D国民党竭力掩饰军事失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是党外合作,执行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
7、国民党是片面的抗战路线,材料中内容虽然表明蒋介石看到了人民抗日力量的强大,但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他开始实行全面的抗战路线,所以 A项错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两党的根本利益,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在抗战初期时,并没有明确抗战的持久性,所以 C项错误。 D项为无关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日战争的路线 商业广告在建国初期一度很活跃, 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C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3年至 1956
8、年新中国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1956年改造完成后,单一的公有制在中国确立,所以商品贸易关系在不断的减少。 1958年后,中国社会的公有化程度更高,社会生产 都是由国家主导按计划进行生产,所以不存在商品贸易关系。文革期间工业生产被政治运动冲击,物质生产产量更是不断减小,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公有制确立的影响 下图为某年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地区分布示意图,它反映出 A我国得到欧洲普遍承认 B我国全方位外交成就辉煌 C亚洲国家走向国际联合 D意识形态分歧影响我国外交 答案: D 试题分析
9、:图片反映出我国与东欧建交的国家最多,说明这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数据,因为当时东欧国家多数是社会主义国家,所以在苏联的影响下都承认并与中国建交,而西欧在英美等政策的影响下对华实行外交封锁政策,所以建交国家的数量少。 A项与材料数据不符合,所以排除 A项。 B项中的全方位外交应该是在改革开放后,所以排除 B项。 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中反映出来的中国与亚洲国家建交并不是结盟,所以 C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美国情报机构在当时 中国一五计划尚未公布的情况下,预测一五计划的目标是 1957年国民生产总值比 19
10、52年增长 20到 25左右。这一预测 A低估了中国政府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B与一五计划完成情况基本一致 C高估了中国经济建设的有利因素 D与中国公布的一五计划完全相符 答案: A 试题分析:。 “一五 ”计划规定 ,到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 1249.9亿元 ,比 1952年增长 51.1%,其中工业总产值为增长 98.3%,农业总产值增长 23.3% 。 “一五 ”计划在 1957年底超额完成,所以 B、 D两项错误。 C项为无关项。新中 国成立初期经济残破,在 1952年底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 1953年中国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个计划是提前超额完成任务的。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
11、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五计划 读 “文革 ”时期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亿美元),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时间 进出口贸易总额 比较 1969年 40 3 比 1966年下降 12 6 1973年 100 比 1972年增长 74 2 A中国经济实现了从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B国内政局、政策影响进出口贸易变化 C国内经济持续发展推动进出口贸易增长 D中美建交影响 1973年进出口贸易变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表格数据中不能提供我国经济是否是外向型,表格中的数据是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是单独的出口贸易的金额,所以 A项错误。 1969年至1973
12、年中国的经济不是持续发展的,因为文革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很大的破坏作用,所以 C项错误。中美建交于 1979年,所以 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文革经济发展状况 在某种意义上说, 20世纪历史的进程意味着欧洲 的衰落。伦敦、巴黎和柏林不再左右世界的新闻,它们也不再控制世界上的帝国,它们的陆军、海军和联盟体系已不再统治全球。这表明 A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优势不在 B欧洲国家逐渐沦为发展中国家 C欧洲已从首要地位下降到从属地位 D欧洲曾经的全球霸权不复存在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内容对材料的理解不准确,材料中
13、并没有体现出欧洲文化的优势在否的问题,所以排除 A项。 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欧盟是当今世界上第二大经济实体,是资本主义的发达国家,所以排除 B项。 C项内容对材料内容理解不准确,材料只是表明欧洲国家曾经统治全球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但并未沦为其他国家的附属地位。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二战后欧洲的衰落与重新崛起 有人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比作一辆巨大的卡车,这辆卡车的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用另一只脚踩刹车。 1970年萨哈罗夫(苏联氢弹之父)提出 “更聪明的利用这一刹车的时刻已经到来 ”。其依据是 A赫鲁晓夫改革 B
14、科技革命推广 C勃列日涅夫改革 D民主政治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赫鲁晓夫执政的时间是 1956年至 1964年,与材料的 1970年,在时间上不符合,所以排除 A项。勃列日涅夫时期的改革主要是减少中央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改革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和扩大企业自主权,强调利润对企业领导和工人的物质刺激作用。以行政手段为主辅之以经济手段管理经济,所以他的改革属于 “加速器 ”,并不是刹车。 D项错误,民主政治与科技发展没有直接的关系。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苏联经济体制改革 纽约时报曾经出现的标题:电视的影响在日本扩大( 1967年 8月 17日)
15、、西贡姑娘的服装样式正在改变( 1969年 3月 31日)、巴库的生活符合苏联的模式( 1960年 10月 16日)、(埃及)学生要刷牙( 1960年 4月 22日)、中国的民间艺术遵守党的路线( 1960年 9月 25日)、巴布亚人离开石器时代( 1960年 7月 1日)、外蒙古试图赶上 20世纪的发展( 1959年 8月 3日)。这些标题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工业化浪潮席卷全球 B生活方式现代化 C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 D全球化的时代浪潮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中国的民间艺术遵守党的路线( 1960年 9月 25日) ”、 “巴库的生活符合苏联的模式( 1960年 10月 16日) ”不能
16、反映生活方式现代化这个主题,同时中国的变化也不能反映工业化浪潮试卷全球,所以排除 AB两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现代化的深度与广度的数据出现,所以 C项错误。中国的民间艺术遵守党的路线,文化成为艺术家破旧创新的武器,所以可以体现全球化的时代浪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经济全球化 有学者认为, 19世纪的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这表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是基于 A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B强大的工业实力 C推动全球贸易发展 D国际贸易准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是题干的同一结论,所以排除。 “19世纪的英国
17、提倡自由贸易并非是受经济学启发为全世界各国共同发展谋利的行善之举 ”表明英国提倡自由贸易并不是为了别国的利益而是了解自身利益,它之所以倡导自由贸易是因为它的生产力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大,可以在竞争中获得最大的利益。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英国的殖民贸易发展 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 1859年)和人类的起源( 1871年),阐发了他奠立于自然选择理论基础上的进化论,并将其用于解释人类的起源。其学说遭到宗教界的强烈反对,主要是因为 A促进了欧洲民族主义的觉醒 B为欧洲国家殖民扩张辩护 C为殖民地解放提供思想武器 D达尔文否定了神造世界说
18、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种起源和人类的起源阐述的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起源问题,人类起源于类人猿,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这与西方的神创论相悖,否定了上帝的造人说,其实这也是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所以遭到了宗教界的强烈反对。 考点:近代科学技术 进化论 进化论的影响 荀子说: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 “非礼,是无法也 ”。这一论述表明 A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 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 “非礼,是无法也 ”表明荀子认为礼是法的指导原则,是法的统率,礼是法度的总纲和类推断案的依据。
19、在荀子这里,刑规法度产生于礼义基础之上,制定法度必须以礼义为标准,它以礼包法,不主张严刑峻法,兼采众长,以礼为法之大分,类之纲纪;即要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的礼义来指导法的制定和施行,以救正它的偏颇,荀子援法入礼,实际上是把法家的法治纳入儒家的礼治系统,其核心仍然是以礼为主,其以礼制律的思想大大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礼学内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荀子的思想主张 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中被称为 “非常有效且持久的国家统一的粘合剂 ”的是 A确立皇帝制度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统一文字 答案: D 试题分析:中国后来的历史史实证明,中国最重要的改革之一
20、是废弃了早先在请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而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这种统一文字由于中国文字所具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秦朝这种新的统一文字(它经过数次修改后一直存在到现在是所有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能阅读并理解的,这种文字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对中国文化对整个东亚的影响来说,其重要性是不难想象的。 ABC三项的内容都没有存在到现在,而我们现在的文字是从秦统一文字后逐渐简化而来的统一的民族文字。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 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唐德刚教授在晚清七十年中写道: “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大转型,发自商鞅,
21、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 ”这次 “社会政治大转型 ”主要是指 A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B从世官制到察举制 C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制 D从分封制到郡国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 “社会政治大转型 ”是从秦国开始,发自商鞅,指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依军功授爵,废除了贵族的世袭制度。汉初刘邦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而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最终导致了王国问题的产 生,王国问题最终解决于汉武帝,中国古代的贵族政治最终被官僚政治所代替。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度 南宋后期,词的艺术精神发生蜕变,向 “诗化 ”(追随辛弃疾的 “辛
22、派 ”词人多抒发进取或超然之志)、 “雅化 ”(推崇姜夔的 “风雅派 ”词人主张雅正)方向发展,从此 A词发展到新的高峰 B词走向衰落 C新的文学形式产生 D词走向世俗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词在宋代繁荣但两宋的词风有很大的不同。宋室南渡后,词坛的风气发生了变化。南宋初期的词人作词,多接受苏轼 “以诗为词 ”的影响,以词言志抒怀,籍以激励人心,恢宏士气。南宋中后期,有清雅词派兴起,姜夔为此词派的开山大师。自此之后,史达祖等,取径各异而同趋于雅,欲以人工夺天巧,但也因此而伤于自然,由雅俗共赏变为纯粹的文人吟唱,措辞虽工,缺乏鲜活灵气。词在两宋,曼衍繁昌,经历了发展、成熟以至蜕变的过程。宋以后,
23、词体虽未亡,但已是尾声余韵。宋代艺术家在这一特殊的艺术领地里,将宋词发展成为一代文学的代表。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宋词的发展状况 宋代通判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通判还有一个职责: “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剌举以闻。 ”由此可见,通判 A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 B掌握地方军政财权 C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兼有监察和行政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 “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 ”必须 “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表明通判不以单独掌握地方行政权,所以 A项错误。材料中的 “狱讼听断之事 ”、 “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河北省 邯郸市 教学 质检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