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3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山西省太原五中高三上学期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 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主要说殷周时期王位如何世袭,一是立嫡一是立贤,立贤优于立嫡,但殷周还是立嫡,原因是立贤 “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相反就是立嫡具有优越性 ,有利于解决统治集团在权力继承等方面的矛盾,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
2、和团结。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 “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委员会内,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制度。各下级人民政府均由上级人民政府加以委任并服从上级人民政府。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均服从中央政府。 ”这 说明当时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建立 B新中国国家政权组织原则得以确立 C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 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此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展为统一战线组织,排除 A、 D两项;1949
3、年是民主政治初建时期,还不能说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日臻完善,排除 C 项。故选 B项。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各项是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一届人大 二届人大 三届人大 四届人大 五届人大 1954 1958年 1959 1963年 1964 1975年 1975 1977年 1978 1982年 5 4 1 1 5 A.一届人大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职能 B二届人大决定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C三、四届人大受到 “左 ”倾错误的干扰 D五届人大将 “依法治国 ”方针写入宪法 答
4、案: C 试题分析:三、四届人大受到 “左 ”倾错误的干扰,具体为出现了文化大革命。A不对,一届人大取代了政治协商会议的部分职能,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继续存在; B不对, 1953年 1957 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D不对, 1999年九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 周恩来 1958年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 “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 采取这样的办法。 ”这一论述 A指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缺乏历史基础
5、B要求给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自主自治 C旨在说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合理性 D表明建立民族共和国的时机尚不成熟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材料信息 “在中国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适宜于建立也无法建立民族共和国 ”分析可知 C项符合题意。 A与题干刚好相反, BD与题干无关, “历史发展没有给我们造成这样的条件,我们就不能采取这样的办法 “可知是强调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行的。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 周恩来总理说: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主要是讲中国共产党跟其他民主党派的关系。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
6、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 ”材料中 “客观的历史发展 ”是指 A新民主主义革命 B新中国的成立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改革开放 答案: A 试题分析: “党派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任何政党或个人的主观愿望,而是由客观的历史发展所决定的 ”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尤其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毅然与国民党政权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共同反蒋 ,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 BCD都与 “客观的历史发展 ”不符。 考点: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 2006年 4月 19日,某报纸刊登一篇题为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的文章中指出: “今年的五月十六日是一个值得
7、纪念的日子,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了。它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超越了任何一场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 ”导致此浩劫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的日益恶化 B反党集团的推动和利用 C党的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D个人崇拜的发展和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四十年前的这一天,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政治运动爆发 ”可知是指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 ABD都是导致此浩劫的原因,但是从程度上看,主要原因是党的指导思想出现重大失误 ,左倾错误发展到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结果,因此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文化大革
8、命 ”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 1950年 1月 5日杜鲁门对国务院起草的台湾声明稿作了修改,从 “美国无意在台湾获取特别权利或特权,建立军事基地或使台湾脱离中国 ”一句中删去无意使台湾 脱离中国的字样,同时把 “无意 ”变成 “目前无意 ”。从杜鲁门的修改中可以看出 A他为将来美国干涉台湾、分裂中国 “留有余地 ” B美国害怕卷入中国内战 C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D美国为进行朝鲜战争而急于从台湾问题脱身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50 年 ”正值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局面形成,为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美国逐渐倾向扶持台湾国民党政权,力图制造 “一中一台 ”“两个中国 ”的局面,根据材料,他把 “无
9、意 ”变成 “目前无意 ”也说明 A正确。 B不对, 1949年中国内战已经基本结束; C与题干不符; D不对,朝鲜战争于 1950年 6月爆发,时间不符。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美苏 “冷战 ” 。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 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中说: “中国共产党人是在20世纪的民族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 农村 国家为伍,反对 城市 国家。 ”该论断 A认为中国革命应走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 B反映了 20世纪中外交往的全貌 C反映了新中国一定时期的外交策略 D表明新中国奉行与第三世界结盟的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
10、 “它强调反对强权,与弱小、不发达的 农村 国家为伍,反对 城市 国家 ”可知是指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国际关系而非之前的革命道路,排除 A;B过于夸大,如 20世纪 70年代以来,中国改善了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D不对,如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 C符合题意,反映了了新中国一定时期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与西方国家的关系相对紧张。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 我国于 198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 让土地 ”,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强
11、调保护公民的财产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经曲折 D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 “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反映了宪法强调保护公民的财产及人身权利,说明改革开放后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发展。 BD 与题意不符;C“历经曲折 ”的说法没有体现 .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 法律制度走向健全 。 20世纪美国 “最出色 ”的外交家乔治 凯南在 1946年说: “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的坚信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
12、的妥协办法。 ”次年他告诫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并要保持 “坚定与耐心 ”。着些言论 A批判了美国的 “冷战 ”政策 B夸大了美苏之间的分歧 C力图缓和美苏之间的关系 D力主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时间 “1946年 ”,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排除 A; B项表述错误,二战后美苏两国国家利 益和意识的分歧日益扩大;由 “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 ”“美国应该奉行一个长期的对苏政策 ”看出 C项表述错误,因此选 D。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的形成 从盟友到对手。 有学者认为: “这个强大国家的命运只能说明一个问
13、题,即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如果基础被冲毁或削弱,如果承重结构被侵蚀和破坏,那么无论看起来多么坚实和宏伟的建筑都会倒塌, 1991年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剧变。 ”该学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 A经济体系尚不完善 B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过于倚重军事力量 D西方和平演变影响巨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 “苏联这座大厦是建立在不坚固和不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其内部结构也有许多缺陷 ”可知作者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是内部原因, D 属于外部原因,排除; AC 虽然符合史实,但是只是涉及内部因素的具体表现之一, B说法更全面。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
14、势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不久爆发了朝鲜战争,美国海军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致使台湾问题没能及时解决 后来发生了 “文化大革命 ”,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30 年来,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为追求祖国和平统一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方面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论述 2005 年 3月 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高票 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经过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 大陆 “海协会 ”与台湾 “海基会 ” 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汪辜会谈 ”。因李登辉和陈水扁 “台独 ”立场干扰破坏, “海协会 ”和 “海基会 ”中断联系多年 两岸 政党高
15、层领导的频繁接触,充分证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良好势头。 纪念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30周年 材料二 1950 年 6月 27日,杜鲁门又发表声明,宣称: “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 ”。他还公开否定了美国在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中的立场,声称: “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合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 ” 材料三 2008年 12月 17日报道美国政府 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另外,美国在台协会新闻组长暨发言人何志也在昨天就两岸实现 “大三通 ”表示,美国欢迎两岸 “大三通 ”的建立,因为这对于区域和平有
16、帮助。何志说: “美国认为两岸互动的增强,包括台海两岸 大三通 的实施,对于区域的和平稳定与繁荣有相当程度的帮助。 ” 东方日报 材料四 “我写的是一部抗争与泣血的回归史。 两岸统一 不是人为的遐想,也不是标语式的政治口号,而是被生生割裂的海峡两岸发自生命本身的呐喊,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 阎延文台湾风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台湾问题的由来、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因素并概括海峡两岸为了解决台湾问题所 作出的努力。( 8分) (2)阅读材料一、二、三,指出美国对台湾问题态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简要分析其原因。( 6分) (3)材料四为什么说两岸统一 “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 ”?(
17、 4分) 答案: (1) 由来: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失败,退踞台湾。因素:美国的介入; “文化大革命 ”的干扰;台独势力。努力:告台湾同胞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提出;汪辜会谈;九二共识;反分裂国家法;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 (2)转变:从武力威胁、干涉内政向欢迎两岸实现 “大三通 ”。原因: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霸主地位的削弱。 (3)必然: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试题分析: (1)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由来 “解放战争中蒋介石集团失败,退踞台湾 ”。注意提取材料一中的有效信息, “国海军第七舰
18、队进入台湾海峡 ”“后来发生了 “文化大革命 ”,使对台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因李登辉和陈水扁 “台独 ”立场干扰破坏, “海协会 ”和 “海基会 ”中断联系多年 ”回答阻碍因素。根据材料 信息 “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大陆 “海协会 ”与台湾 “海基会 ” 实现了历史性的第一次 “汪辜会谈 ”“两岸政党高层领导的频繁接触 ”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努力。 (2)“转变 ”可依据三则材料归纳,材料二中杜鲁门宣称: “共产党占领台湾将直接威胁美国在太平洋的安全 ”,表明美国此时干涉中国内政,阻扰中国解放台湾;材料三 “美国政府 15日对台海两岸正式启动空运直航、海运直航以及直接通邮表示欢迎。 ”表
19、明美方的变化。 “原因 ”可结合历史条件的变化分析,从中国、美国、世界等角度回答。 (3)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历史和现实两个角度说 明两岸统一的必然性,历史因素: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顺应国家统一的历史潮流;现实因素:两岸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 ”构想的提出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 “俄国十月革命没有可以直接效法的样板,可以借鉴的只有几个先例。其中布尔什维克掌权后准备实施的措施大部分来自巴黎公社的经验。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是 A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尖锐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C都在成熟
20、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 D都是 在战败的历史背景下爆发的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巴黎公社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比较,巴黎公社时期没有受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指导 ”“在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 ”,是群众自发的革命运动,这与十月革命不同, BC 排除;巴黎公社是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背景下爆发的,但十月革命时俄国没有战败, D排除; A符合题意,两者都是在社会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爆发。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巴黎公社。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里 伊格尔顿在其最新著作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一书中认为,马克 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是有史以来最彻底的,而且资
21、本主义越发达,马克思主义就越实用,一点也没有过时的感觉。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A具有预见性 B是建立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的 C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规律 D只适用于发达资本主义阶段 答案: C 试题分析: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认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现在西方国家面临着种种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入木三分的分析有助于解决当前的问题,因此没有过时的感觉。因此选 C.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 。 某次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 :“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 ,推翻反
22、革命政权 ,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 ”此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A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B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C土地革命时期的到来 D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材料中 “准备农民总暴动 ”、 “工人阶级应时刻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 ”等信息,可知是指 1927年八七会议, 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土地革命的方针,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 A是指 1949年新中国成立, B是指 1935年遵义会议, D是指 1945年中共七大。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国共的十年对峙 土地革命 。 宗法制、分封制体现了早期国家形态的一些特点。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形态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山西省 太原 中高 学期 10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