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6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据考证,中国人在五千年前的父系社会就有了姓氏,源于居住村落、部族、君主封地等。据此判断 “宋 ”姓源于 ( ) A君主封地 B帝王赐姓 C居住村落 D生活部族 答案: A 试题分析:古代姓氏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 -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 以国别地名为姓 -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 -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 职务:巫 乐 陶 屠 卜 施 商 ; 4以动植物为姓 -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 杨 柳;
2、 5 以数字为姓 -伍 陆 万; 6少数民族的姓 -金 翦 萨 慕容。 考点:本题考查分封制。 点评:周初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为三种人: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功臣有:姜尚,封齐等。 王族:伯禽,封鲁;叔虞,(成王弟)封晋;周章,封吴;召公爽,封燕等。 古代帝王后代:微子(殷商后代),封宋;妫满(舜的后代)封陈等。 某一条约有如下文字: “考虑到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 团, 这样就加深战争的危险 决定缔结本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该条约的签订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B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D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3、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一个有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西德参加的西欧联盟这样一个新军事集团 ”可知是指北约的建立,从而推动苏联建立华约,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 C勾画出两极格局的基本轮廓 D促使社会主义阵营初步形成 考点: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点评:二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并不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的完全形成。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下表反映出 20世纪下半期世界各文明政治控制的领土数量发生变化,对此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表:各文明政治控制的总领土估算(单位:万平方英里) 年份 西方文明 中
4、华文明 伊斯兰文明 东正教文明 1971 1280 6 393 6 918 3 1034 6 1993 1271 1 392 3 1105 4 716 9 摘自萨缪尔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注: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A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导致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B伊斯兰教极端势力的控制范围日益扩大 C西方国家政治稳定,没有出现民族分离运动 D中华文明圈内各国和谐共进,变化微弱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东正教文明控制的领土减少很多,变化最大,联系题干时间 “1993年 ”以及材料注解 (东正教地区包括欧洲东部、亚洲
5、西部和北非东部,在种族上以斯拉夫人为主体。) ,因此与苏东剧变 有关。 BCD都与题干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现代国际关系。 点评: 20世纪 80年代后期至 90年代初期,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世界两级格局随之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班固汉书: “(张)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黑色),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该材料反映出西汉 A私人纺织作坊颇具规模 B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C官营纺织作坊非常发达 D政府鼓励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6、是在明清时期; C不对,材料反映的是私营手工业, “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军(霍)光 ”说明产品投放市场以求利,与官营手工业不符; D不对,政府鼓励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手工业。 点评: 分类 特点 概况 地位 成就 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产品不计成本,不流通,供皇帝使用 官营手工业素称发达 在明中期以前,在手工业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冶铜:商周:繁荣(如司母戊鼎等) 冶铁:东汉的水排;南北朝的灌钢法; 制瓷:青瓷(东汉) 白瓷(北朝) 青花瓷(元) 五彩瓷(明) 珐琅瓷(清)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宋代我国制瓷技艺大放异彩,涌现出五大名窑。 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
7、全国的 “瓷都 ” 丝织: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的国家( 4、 5千年前) 商代出现平纹织物和斜纹提花织物 战国时期:锦、绢、罗、纱等丝织品产量大,质量高。 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汉唐时期丝绸外销数量激增(唐时期丝绸技术高,吸收波斯织法和图案)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苏州、杭州是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明中期以后,民营丝织业日益兴盛 ,开始使用花楼机,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丝织品工艺精巧,如 “妆花缎 ”,后又增加了新品种金宝地 民间手工业 由民间私人经营 产品供民间消费 元朝 黄道婆 棉纺织技术 明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明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 产
8、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农户的副业 1802年出版了圣西门的日内瓦书信; 1808年出版了傅立叶的第一部著作 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上述材料表明 A空想社会主义只适合未来社会 B空想社会主义已经超越当时经济发展阶段 C思想的进步受经济发展的限制 D随着经济进步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一定实现 答案: C 试题分析: “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之中 ”说明空想社会主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是一种成熟的理论。
9、 AD不对,揭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是科学社会主义; B不对, “不成熟的理论 ”说明它不具有超前性。 考点: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学说。 点评:此题还可以从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出题。 共产党宣言说: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 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 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 ”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为 B 1877年 3月,社会和宗教卫报透露了君主派的杀机: “香榭丽舍宫从
10、来没有把宪法放在眼里 麦克马洪元帅正在等待宣布结束(共和制)试验的时机 以后,他再也不许(共和派)越雷池一步了。 ”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法国共和派力量的壮大 B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人民不断斗争的结果 D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 “这种情况最终并没有出现 ”可知共和制得以巩固, A不对,材料反映出法国君主派力量的强大; B不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制定标志共和制建立,但与题干无关; C不对,人民不断斗争是原因之一,但根本原因应从经济基础角度考虑; D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法国共和制。 点评:近年高考中历史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是考查重点
11、 ,此类试题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解答: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社会发展的两个基本矛盾 ,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盾是引起社会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二、从阶级本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 ,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 ,而且起决定性作用。三、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直到 1820 年 ,中国的总产出( GDP)仍占世界总份额的 32 9%, 领先西欧核心十二国(英法德
12、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的产出总和 12%,更遥遥领先于美国( 1 8%)日本( 3 0%)。 ”对上述材料理解最确切的是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B鸦片战争前中国的传统经济领先世界 C工业革命对欧美经济发展的影响尚未体现 D该统计数据是外国人所做,所以不可信 答案: B 试题分析: A 不对,中国开始了工业化进程是在近代洋务运动开展后; C 不对,此时已经是 19世纪前期,英国工业革命已经接近完成, D不对,分析历史不应带有偏见,而应论从史出,史论结合,鸦片战争前中国虽然没有向近代社会转型,但毕竟地大物博,传统封建经济仍然发展。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经济。 点
13、评:历史选择题题干提供文字性材料(历史文献、考古报告、文艺作品等)或者图表材料(历史地图、图画、照片、统计数据、函数曲线等),这些材料大多在教材中未出现,但其材料中心信息必然显性或隐性蕴含于教材中,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提取核心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它实际上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 右图是万国宇宙志中的一幅 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A对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对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D世界各 地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从图中看出是畸形人、怪物,结合所学分析, AB不对,这是主观原因
14、,与题干不符; C不对,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人们的视野开阔,不可能还有这种认识,因此 D符合题意,新航路开辟前世界各地处于相对隔绝状态,人们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解。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 点评:原因类试题中主观原因是指主观意识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起或参与者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因素。一般表现为目的( “根本目的 ”放在 “根本原因 ”中)、动机、决策、意愿、思想、理论、政策、方针、路线、经验等具体的历史因素。在各选项中,看看是否存在有符合这些因素的选项,首先锁定,作重分析。客观原因是指在意识之外,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原因。在历史学习中,客观原因一般表现为自然或社会环
15、境(或形势)、经济状况、政治现状、科技、生产工具、生产力等方面。 1882 年,上海街市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电灯。 “创议之初,华人 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人心汹汹,不可抑制 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中国政府禁止人们使用电灯照明 B电灯的应用说明洋务运动取得成功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 D上海市民一直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创议之初,华人闻者以为奇事 ”“后以试办无害,其禁乃开 ”可知上海人对电灯的态度由排斥到接受,因此 AD表述错误; B不对, 19世纪末甲午战败表明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电灯为第二次工
16、业革命的成果,因此 C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社会生活。 点评:历史材料型选择题,学生的错因多是在于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甚至不懂材料字面意思,也就找不到解题的切入点,如本题不能联系到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进行分析。 阅读下列近代史西方科技在上海、重庆出现的时间表,从中得到的历史结论有 技术门类 西方发明 上海 重庆 铁路 1825年 1876年 1934年 天气预报 1856年 1873年 1939年 电话 1876年 1882年 1912年 电灯 1881年 1882年 1906年 汽车 1883年 1901年 1928年 无线电 1896年 1909年 1928年 中国近代化的发
17、展沿海早于内地 中国充分吸收了两次工业革命成果 中国侧重引进西方的实用技术 中国民族资本主导了两地的近代化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从表格的时间,上海应用近代科技明显早于重庆,所以 正确;从表格列举的技术门类,说明 正确; 错在 “充分吸收 ”的说法,以偏概全; 错在 “民族资本主导 ” 的说法,民族资本在近代中国力量弱小, 19世纪中后期这一时期应是洋务派主导。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 点评:对于表格型的材料选择题,首先要读懂表格,理解表格中数字反映的问题,再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所学内容,确定正确的选项。 19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初,从纽约运往英国的小麦或从孟买运往英
18、国的棉花等主要商品的运价降低了三分之二左右。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化进程刚刚起步 B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C工业革命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D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可追溯到新航路开辟; B不对,从纽约运往英国不能体现英国殖民掠夺的加剧; D不对,英国已经在 17世纪后期完成; 19世纪 60年代到 20世纪初正值两次工业革命时期,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推动世界各地联系加强,而且使得产品的运费大为降低,便利了商品流通。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革命。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
19、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 “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 用基础知识和利用信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会是考试的重点、重点戏。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1981年 9月 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向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提出: “国家实现统一后
20、,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这一主张 A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B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C直接推动了海峡两岸 “三通 ”的达成 D蕴涵了 “一国两制 ”的精髓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对,首次宣布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是 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不对,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的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通过; C不对,海峡两岸 “三通 ”的达成是在 2008年;根据题干 “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可知与 “一国两制 ”的内涵相符。 考点:本题考查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是具
21、有独创性的伟大创举,它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基本国策,为中国的统一开辟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道路,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新途径。 1972年,周恩来在欢迎尼克松访华的宴会上说: “我们希望,通过双方坦率地交换意见,弄清楚彼此之间的分歧,努力寻找共同点,使我们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个新的开始。 ”对材料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交换意见的基本原则是求同存异 B分歧主要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 C共同点主要指双方的共同利益 D新的开始指中美两国全面合作 答案: D 试题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 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国家利益的冲突,中美处于对抗状态。 1972 年 2 月,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会见毛泽东主席
22、,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因此 ABC表述正确, D错在 “全面合作 ”,1978年中美才正式建交,中美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考点:本题考查中美关系。 点评:、中美关系正常化过程中: (1)双方关注的焦点问题是 :台湾问题。 (2)中国的基本立场是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在台湾问题上,虽然在 中美联合公报中表示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但是美国并没有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美国仍然与台湾保持着 “外交 ”关系,美国在台湾还驻有军队并
23、与台湾维持着 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这种状态下的中美两国关系,不能说是完全实现了正常化。 周恩来总理强调,为了抵抗美国的侵略和威胁,同苏联结盟是必要的,但是 “不能把自己的党和国家的独立性丢掉 ”;在 “万隆会议 ”上,周恩来对于各国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与分歧,鲜明地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说 “中国代表团 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 ”。这说明 A在中苏结盟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与苏联保持高度一致 B与苏联结盟,是抵抗美国对中国侵略与威胁的根本保证 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保证 D “求同存异 ”是我国处理与亚非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答案: C 试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黑龙江省 大庆 铁人 中学 高三上 学期 第二次 阶段 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