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一高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一高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一高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伊川一高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墨子 告子载: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 A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B战国时期兼并战争 C西周初分封制 D西周末王室衰微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 “诸侯朝天子曰述职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可知诸侯如果不能如期述职的惩罚措施,可见是在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时期。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宋史中记载: “宋初,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 二府 中书、密院既称 二府
2、 ,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 A枢密使与中书分掌军政与财政 B枢密使的设立,分割了宰相的权力 C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D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符合材料 “中书、密院既称 二府 ,每朝奏事,与中书先后上殿 ”,有利于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君权和财权,以削弱相劝加强皇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政治制度的特征 宋史纪事本末卷 2载: “朝廷以一纸下郡县,如身使臂,如臂使指,无有留难,而天下之势一矣。 ”这段材料表明宋代( ) A实现了国家统一 B开始实行郡县制
3、 C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增强 D郡守县令由中央任免 答案: C 试题分析:北宋初年,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符合材料的核心,说明宋朝强化了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宋朝 政治制度的特征 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调整与变革,下列措施反映强化中央集权的是( ) A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 ” B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 ” C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 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 D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
4、分天下之治 ”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A不对,西周分封制下地方有相对的独立性; B不对,这是宗法制; C不对,这是唐太宗主张发挥宰相等大臣的仪政权; D不对,这是元朝行省制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西藏史籍萨迦世系史载: “元帝辖十一行省,西藏之地面虽不足一行省,但因为它是思巴(土蕃的大喇嘛,元世祖让他主持宣政院)的住地和教法所在,故作为一省委付于思巴。 ”以上材料表明( ) 西藏已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 元皇帝重视利用宗教来进行统治 思巴是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和行政长官 思巴也是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 A B C D
5、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元朝时,中央和藏族地区经济文化联系密切,蒙藏两族共同信仰西藏地区的佛教,元政府封其首领八思巴为 “国师 ”,思巴是西藏地方的宗教领袖和行政长官,元代在西藏设宣政院加以管辖,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可见思巴也是元朝中央政府中的高级官员。故答案:为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 A不对,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也表明这一制度自我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反映
6、这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不对,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B说法揭示了本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自汉朝到明清, “中朝、内阁、军机处 ”三个机构的共同特点是( ) 始终没有实权 由皇帝近臣取代重臣 最初是临时机构 始终由高官任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汉朝中朝掌握决策大权,排除 ;始终由高官任职不符合史实,排除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矛盾尖锐,统治者往往重用近臣或者临时设置机构,以加强皇权,这些机构最初大都是临时的机构。因此 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代
7、军机处的设立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 .户部办理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 .户部执行赈灾。 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分别是( ) A秦 .唐 .元 B汉 .宋 .明 C秦 .元 .清 D秦 .唐 .明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方案,交给皇帝裁决 ”可知,这一朝代推行郡县制,设有丞相和公卿,因此 最早发生在秦朝;由 “
8、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皇帝旨意起草文件,交门下省审核后,再交尚书省,尚书省交工部、户部办理 ”可知,这一朝代推行三省六部制,因此 最早发生在唐代,据 “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 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可知,此时宰相已被废除,内阁出现, 最早不会超过明代,所以答案:选 D 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 “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 ”在国史大纲中又说: “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 政府 于 王室 之下, 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 ”对此,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9、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 B宰相权力总体走向分散,明废除丞相后六部 直接隶属于皇帝 C宰相权力总体不断集中,明以前实行皇帝与丞相分权制度 D唐代宰相轮流坐庄,宰相制度总共经过六百多年被废除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汉代的宰相是统帅百官公卿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了唐代,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宰相的权力被分割了,故相权在不断削弱。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废除宰相制度 学完 “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 ”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
10、立者 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在周朝建立了分封制,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说法正确;隋唐设立的三省六部制对中国的政治制度影响深远。中国的宰相在明朝废除了,所以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不符合史实。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 “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圈至秦 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各项是对苏东坡这一总结的理解,其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商周时期只有贵族才有受教
11、育及从政的资格 B “以客出仕 ”成为战国时风行的做官之途径 C汉代中央官员的选拔主要来自地方郡县长官 D古代选官制度大致可分为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等阶段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大意是:夏商周三代以前是学校出身,战国到秦代是宾客出身,汉以后是郡县一级的官员出身,魏晋以来是由九品中正的铨授中出身,隋唐以至现在,是由科举考试中出身。 C说法不符合题目涉及的选官制度。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2009年一些省份的重点中学校长获得了 “实名推荐 ”资格,校长推荐学生上北大的依据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国古代也有相类似的地方举荐人才为官的制度,这种选官制度的举荐标
12、准是( ) A被举荐对象家产的多少 B被举荐对象出身的高低 C被举荐对象人品和学问的好坏 D被举荐对象与举荐人关系的亲疏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题目所涉及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品和学问的好的人 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察举制 伏尔泰曾这样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 衙门任职 人们全然不可能谩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 ”伏尔泰如此推崇科举制是因为它( )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有利于选拔优秀政治人才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为科学研究提供高素质人才
13、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从宋代开始,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有机会透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这种政策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以下有关选拔官员的方式与主要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军功授爵制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科举制 A功绩 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B考 试成绩 功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功绩 D功
14、绩 品行才学 门第声望 考试成绩 答案: D 试题分析:军功爵制的出现和确立,前提是废除 世卿世禄 制度。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 “贤有识鉴 ”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 “品 ”和 “状 ”,供吏部选官参考。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选官制度 包拯,庐州人,天圣朝进士,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
15、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 ”。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包拯因科举走上仕途,曾当谏臣 B包拯曾经参与管理过国家财政 C包拯曾主张朝廷垄断盐业市场 D包拯鞠躬尽瘁,最终死于任上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天圣朝进士,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 ”可知因科举走上仕途,曾当谏臣,曾经参与管理过国家财政,曾主张朝廷减少对盐业市场的控制。 “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 “孝肃 ”可知包拯鞠躬尽瘁,最终死于任上。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 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唐太宗说: “中书所出
16、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 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制度下,仍然是皇帝个人决策,不属于集体决策。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专制。由此 说法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
17、演变 三省六部制 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对此理解有误的是( ) A体现三省分权制 B完善 中央监察机制 C减少行政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加强皇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介绍了中书、门下、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专制。但不属于中央的监察机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 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
18、以获得( )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土 土城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分封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 “周天子 诸侯一卿大夫一士 ”的等级序列 分封按照 “嫡长子继承制 ”的原则进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表格, 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 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等级序列均可得出, 说法正确但不符合表格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河南省 洛阳市 伊川 高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