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吉林省龙井市三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吉林省龙井市三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吉林省龙井市三中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吉林省龙井市三中高二 9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社会大变革 B生产力的发展 C文化教育的发展 D国家分裂为言论自由提供了政治环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急遽大变革和大动荡时代,代表各种阶级利益的诸子百家学派纷纷涌现,他们从维护各自阶级的利益出发纷纷提出自己变革社会的主张,彼此之间相互诘难, “百家争鸣 ”局面由此出现,所以答案:选 A, B项是推动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C D两项是推动 “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2、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 歌曲中国话唱道: “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下列关于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B儒家思想在当今世界仍具有积极作用 C儒家伦理道德越来越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伦理道德 D孔夫子思想包含着人类普遍价值观的合理成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 “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 ”是指儒家思想对越来越多的为世界所接受,儒家思想对当今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西方资本主义世界仍然以资产阶级民权自由
3、思想为主流价值观,所以 C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事实, A B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故答案:选 C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影响 下列观点不属于智者学派的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 B人的感觉是判定一切的准绳,否定神的意志是 衡量一切的尺度 C神的力量高于一切 D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的兴废都要以人为尺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智者学派强调以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一切事物好坏的标准,忽视法律和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充分肯定人的价值,更不以神的意志为转移,所以
4、A B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要求, C项与智者学派的主张不符,故答案: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特别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产 物,在当时和后世都有相当影响。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对雅典民众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B某些思想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 C为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D促进了希腊文化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智者学派强调以人的感觉作为判断一切事物好坏的标准,忽视法律和道德对人的约束作用,更不
5、愿受政治制度的过多约束,所以 C项表述不符合智者学派的影响特征, A B D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的影响 希腊神话故事里,有一个叫斯芬克斯的怪兽。它有一个谜语,询问过路的人,谜面是: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许多人因回答不出来被它吃掉。最终少年英雄俄狄浦斯给出了正确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听了答案:,就大叫一了声,从悬崖上跳下去摔死了。这一故事体现了古希腊怎样的哲学思想 ( ) A重视对人自身的探讨 B尊重自然规律 C强调认识世界的主宰 D渴望征服自然 答案: A 试题分析:
6、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傍晚用三只脚走路。 ”寓意是指个人成长的三个阶段:幼年不能独立行走用四肢,中青年独立,老年用拐杖搀扶,这则寓言深刻说明了古希腊人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和思考,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上述题意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 “性本善 ”,苏格拉底也认为 “善是人的内在灵魂 ”。为了扩充人的善性,他们认为最重要的方式分别是实行 ( ) A仁政和道德教育 B王道和民主政治 C加强专制和自我节制 D实行人治或法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
7、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扩充人的善性,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实现 “仁政 ”,通过统治者的亲身示范为普通民众树立榜样;而苏格拉底则认为应该通过道德教育来扩充人的善性,苏格拉底主张 “美德即知识 ”即通过对民众进行善的知识的教育即能不断提升个人道德水平,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苏格拉底的思想 某校在编演 “诸子百家论治国 ”的历史短剧时使用了如 下台词: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这一台词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思想 ( ) A道家 B儒家
8、C墨家 D法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说明作者认为统治者应该实现轻徭薄赋和无为而治的统治策略,所以这符合道家学派的政治主张,所以答案:选 A, B C D三项均主张积极有为的政治统治策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学派的主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持此观点的是( ) 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
9、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强调的是哲学辩证法思想,这正符合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哲学特征,所以答案:选 A, B项主张实现 “仁政 ”和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C墨主张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D法家强调加强中央 集权和强化君主专制统治以及倡导 “以法治国 ”。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道家学派的主张 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 “乘物以游心 ”,可以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的人是 ( ) A孔子 B荀子 C庄子 D墨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材料中 “乘物以游心 ”的含义舍弃物质虚荣专求内心自由洒脱
10、,这是道家所追求精神世界的至高无上的生动体现,庄子的名著逍遥游即是对此思想的深刻阐发,所以答案: C, A B两项是儒家著名代表人物, D项是墨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三者均无处主张。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庄子的思想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 “仁 ”、 “礼 ”、“中庸 ”,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 “哲学王 ”,二者共同之处是 (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11、的能力,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 “仁 ”、 “礼 ”、 “中庸 ”,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 “礼崩乐坏 ”的社会秩序,孔子试题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所以答案:选 D, A B C 三项是二人思想主张的表象而非政治主张的实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苏格拉底认为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 “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 ”。基于苏格拉底的这一认识,你认为 ( ) A苏格拉底代表了古希腊智者
12、学派的思想 B苏格拉底完全否认了智者学派的主张 C这种认识为 “人是万物尺度 ”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 D这种认识阻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智者学派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 ”,而苏格拉底则主张 “有思想力的人是认识万物的尺度 ”,显然苏格拉底修正和完善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同时 “未经检讨反省的生命是没有生存价值的生命 ”也能体现苏格拉底对人身价值的理性思考,所以苏格拉底修正了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为 “人是万物尺度 ”的主张注入了理性精神,故答案:选C, A B D三项不符合上述题意特征。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3、 苏格拉底的思想 但丁被称为 “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对 “新时代 ”社会状况的准确 理解 A民族国家的建立及其发展 B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生产 C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D科学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 “文艺三杰 ”之一,他的诗作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气息,被恩格斯成为 “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文艺复兴运动代表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利益诉求,所以答案: C, A项出现在宗教改革时期, B项是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的显著特征, D项发生在启蒙运动时期。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
14、展 文艺 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大师 明朝后期的李贽 “离经叛道 ”,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C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李贽的主张反映了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封建思想的猛烈冲击,代表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要求个性解放的利益诉求;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 教会的禁欲思想也强调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所以答案:选C, A项李
15、贽不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B D两项显然与反映新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诉求的本质特征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李贽的思想 马丁 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中说: “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这句话的含义是 ( ) A教会权力应高于世俗权力 B世俗权力受教皇的委托 C教会权力只受上帝的制约 D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不管他
16、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说明马丁 路德主张世俗权力应高于教会的权力,这是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重要内容,这一主张是世俗封建君主的权力凌驾于教会之上,有助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答案:选 D, A B C三项与上述题意不符,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 “因信称义 ”。 考点:西方人文精 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主张 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列举了历史上大量的 “称臣下为父母 ”“人臣称人君 ”“人臣称万岁 ”的例子。这表明他 ( ) A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 B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C宣传三纲五常的等级秩序 D否定封建传统礼教 答
17、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称臣下为父母 ”“人臣称人君 ”“人臣称万岁 ”与君主专制统治下 “君为臣纲 ”, “君权神授 ”等君权独尊和至高无上的思想观点明显相反,这是从社会伦理上提出反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主张,由此 可知顾炎武已经提出了初步的民主思想,所以答案:选 A,B C D三项含义与上述题意明显不符。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顾炎武的思想 明末思想家黄宗羲被尊为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他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明夷待访录中。 “明夷 ”本为周易中的一卦, “明 ”即是太阳(离), “夷 ”是损伤之意。 “明 ”又意 “大明
18、 ”, “夷 ”有 “诛锄 ”之解。作者为自己的作品取这样的名字的意图是( ) 暗含作者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懑和指责,对太阳再度升起照临天下的期盼 反映出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有识之士身处患难,壮志难抒 对明亡饱含悲痛,企图从历史中寻找经验教训,光复故国 鉴于明亡的教训,为满清统治者提供治国的宝贵经验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题型而言该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宜用排除法,结合材料中文字 “明 ”又意 “大明 ”, “夷 ”有 “诛锄 ”之解和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在政治上坚决主张反对清政府外族统治,希求 “反清复明 ”,所以 项说法明显错误与史实不符
19、, 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排除 项答案:选 C, A B D三项组合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黄宗羲的思想 明末清初学者唐甄曾在潜书中说: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与这种思想相似的是( ) A顾炎 武 B黄宗羲 C王夫之 D李贽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在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中黄宗羲认为 “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提出要用 “天下之法 ”取代 “一家之法 ”和 “天下为主,君为客 ”等主张,他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与 “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具有较大的相似性,所以答案:选
20、 B, A C D三人主要观点与上述题中观点明显不同。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明清批判思潮 战国时期,流行 “得士者存,失士者亡 ”的说法。这主要说明了( ) A各国都重视发展军事力量 B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社会风尚 C新兴知识分子阶层受到统治者的重用 D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掌握了国家政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得士者存,失士者亡 ”是指战国时代各国诸侯为能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地位,纷纷重用知识分子进行社会改革和外交斡旋,知识分子在各国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所以答案:选 C, A项显然与题意无关,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吉林省 龙井市 中高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