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学年内蒙古包头一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阅读周朝分封制的规定与周天子的实力表格,从中你可以获得的正确历史信息有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土地 1000千亩 150千亩 100千亩 60千亩 军队 六军 三军 三军 一军 分封制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进行的 分封制调整了奴隶主贵族在财产和权力分配上的矛盾 通过分封制形成了 “周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的等级序列 分封按照 “嫡长子继承制 ”的原则进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表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材料中 “天子 ” “诸侯 ”“ 卿大夫 ”“士 ”等说明表格中实行的
2、制度是西周的分封制,但图表中反映不出分封制的分封原则,即按照血缘分封的特点,故题干中 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当代学者提出了 “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的观点,这是对五四运动历史地位的一个新提法,但究其实质,其主要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 A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 B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开端 C资产阶级共和国向着人民民主专政过渡的开始 D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起点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探究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的 “补课 ”是指旧民主主义
3、革命没有彻底反帝, “起点 ”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题干中 “第一次历史巨变 ”指辛亥革命, “第二次历史巨变 ”指新中国成立,A项表述没有体现题干 “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的说法, C项不符合史实,五四运动后到新中国成立仍然是民主革命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 D项表述错误,政治制度 早在维新变法时就已经是向近代转变的尝试,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主要在于领导阶级不同,补课是指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彻底反帝,起点是指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充当了领导者,答案:为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 五四运动。 有人形象地说南京既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
4、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下列能够印证这种说法的两个历史片段是 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在南京江面的英舰上签订不平等条约 洪秀全在南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孙中山在南京主持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第一次国务会议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 府 “总统府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与运用知识能力。 1842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屈辱近代史的起点, 1949年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国近代史由此结束。故 符合题意, 时间不符合。所以本题正确答案:是 D。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的
5、民主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 天朝田亩制度;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运动 中华民国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渡江战役。 台湾中国国民党党史馆为迎接大陆观光客,与厂商制作一系列历史人物玩具,其中包括蒋介石与毛泽东 “欢笑言和版 ”。历史上蒋介石与毛泽东 “欢笑言和 ”所取得的最大成就是 A确定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三大政策 B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签署了 “双十协定 ” D第一次取得了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理解分析 问题的能力。材料中 “蒋介石和毛泽东言和 ”即国共第二次合作。 A 是国民党 “一大 ”成果, B 是第一次国共合作
6、成就,均不符合题目要求,可排除。 D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和谈的成果,但国民政府拒绝签字又可排除。故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就是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故选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抗战胜利。 中国革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 , 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革命历经曲折,其中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20世纪 30年代革命高潮处于低点,而 1937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由此可知 B图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
7、党成立 中国共产党成立;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 以下三幅历史图片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发展相关,根据图片文字说明,给这三幅图片确立适当的主题 A民主政治的成就 B民族团结的力量 C改革开放产生的巨变 D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作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 力。三幅图片信息分别展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三种制度都是中国基本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显著特点,所以答案:选 A。 B能说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 C时间与题意不符合。 D只能反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 考点:现代中
8、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 “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 ”由此可知 A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 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自治的设想 C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选项中的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战争时期存在的民主政府,而不是存在于解放后,因此 A错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法律是共同纲领,
9、所以 C错。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先是共同纲领,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所以 D错。从材料可以看出,在解放前,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初步的民族自治的设想,故选择 B。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位村长说: “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 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农村 A实行了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0、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故选 A。 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D项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根据中国国情 , 党和政府在某些地区先后设立了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共同之处是 A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 B都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不同的社会制度 C都实行特殊的民族政策和管理体制 D
11、都有较大的自治管理权和行政主权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解题关键是找出三个制度的共同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民族自治区、 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都属于一个中国,都由中央人民政府统一管辖和行使主权。特别行政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A。 B项不符合民族自治区; C项不符合特别行政区; D项不 符合民族自治区。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设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
12、论与实践 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 1 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 2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 3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苏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始终奉行 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图表准确把握历史的能力。 A项明显错误,建国之初中美关系紧张,而到了 60年代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同时处于敌对状态。 B项错误,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并非针对另外一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C项正确,中国同苏联的关系和同美国的关系都是根据国际形势不断地发生变
13、化。故选 C。 D项错误,建国初中国同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边倒;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不结盟。 2010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世界博览会,上海愈来愈成为世人瞩目的城市。这个城市在 20世纪曾经 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 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成为第一批对外开放的窗口 创立上海合作组织,推进了新型区域合作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调动运用知识
14、的能力。解题关键要根据题干确定时间是 20世纪,地点是上海。 时间是 2001年,不符合题意。 第一批对外开放窗口不包括上海。 时间是 2001年,时间不符合。 1972年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揭开了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新篇章。故本题选择 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经济特区设立;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 要外交活动 新型区域合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亚太经合组织。 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文本用的是荷兰纸张、
15、德国墨水、法国印刷术,由比利时和卢森堡装订,附着意大利制作的飘带。 A说明它采用了各国最先进的技术 B象征着六国的合作 C说明文本制作工序复杂 D体现了各国间的分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欧共体。分析题干并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是由荷兰、德国、法国、比利时、卢森堡、意大利六国成立的,题干所提到的这些简单的东西,如纸张、飘带等,技术含量并不高。 A、 C显然违背此组织的最初意愿。由这些小物件推导出各国工业上的分工显然不合适,所以答案: D不正确。故本题答案:选择 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共体。 一位学者认为: “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
16、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它体系。 ”并认为: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 ”上述说法应出现于何时? A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两极格局的确立 C 1917年俄国十 月革命成功时 D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两极格局瓦解。解题关键是先分析材料里的有关信息,再判断时间。 “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 ”是指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 ”是指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的存在时间是 1955年到 1991年苏联解体。选择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
17、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 美国总统奥巴马近日在与天皇、皇后会面时来了一个几乎呈九十度角的深鞠躬 (据日本共同社 ),美国福克斯电视台批评奥巴马身为美国总统 “不该向外国要人低 头 ”。下列是拟定好的新闻报道的标题,合适的是 A违背 1787年宪法的奥巴马举动 B进一步发展的世界多极化趋势 C完全赞同日本的风俗习惯的奥巴马 D金融危机下美国超级大国地位丧失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能力。材料中文字和图示说明美国承认日本经济地位的上升,说明是进一步发展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故本题选择 B。A说法不正确,宪法对该项没有规定。 C说法比较片面,没有反映材
18、料真是内涵。 D说法错误,美国还没有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多极化趋势加强。 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里四位中国人在聊天,张义说: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李辛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王平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赵洋说:“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当时的现实 A王平 B李辛 C张义 D赵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丑条约。根据题干时间 1902年可知是辛丑条约签订之后的事情,条约中中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由列强派兵保护,中国人不得进入,故选项的言论不实。故本题选择 A。 考点:近代中国的
19、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辛丑条约。 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 “空前绝后的大意义 ”,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推断,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 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D扩大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 利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有材料中 “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 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可知第一点强调的是民族意识,第二点强调的是民主意识,这充分说明辛亥革命使人们的民族民主
20、意识增强,只有项符合题意。项只说了民族方面。项只是说了民主方面,均不全面。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意义。 有学者指出: “一部中国近代史,便是一部中国文明转型史,而这个转型运动是有其明显的阶段性的。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 它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和 另一阶段的开始。 那便是由 四化 进入 五化 没有 五化 ,则 四化 往往是徒劳。 ”这里多出的 “一化 ”是指 A工业化 B科技现代化 C政治民主化 D国防现代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能力。由材料中 “甲午战争便是一极重要的阶段 ”可知,甲午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资
21、产阶级由此掀起了政治民主改革的浪潮。由此可知多出的 “一化 ”指的是政治民主化。 A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就开始的。 B和 D是现代中国提出的,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 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 221年, 第二次发生于 1911年, 第三次在 1949年 。第一次的 “革命 ”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控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学年 内蒙古 包头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