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福建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2014年福建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2014年福建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2014年福建厦门市第六中学高二下期期中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图为明代天工开物一书插图。可见当时 A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B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 C精耕细作方式继续沿用 D筒车开始应用于农业灌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无法辨识图中农作物, A项不选;铁犁牛耕长期存在,明代 “畜力成为农耕的新动力 ”说法错误, B项不选; D项 “开始 ”一词不准确,由于没有比较并不能确定是否是明代开始的,结合所学可知筒车发明于隋唐时期;图中的农业活动符合 “精耕细作 ”的要求,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
2、方式和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工具) 清代各地盐商从水陆两路汇聚扬州,有秦商、晋商、徽商 会馆就是同乡商人聚会、谈生意的地方。因为各地风俗习惯截然不同,所以各会馆的建筑风格也截然不同。这表明扬州会馆有利于研究 建筑发展史 清代外贸史 运河文化史 商帮发展史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题目,清代各地盐商从水陆两路汇聚扬州,有利于研究 ;各地风俗习惯截然不同,所以各会馆的建筑风格也截然不同,有利于研究 ;不同会馆代表不同地方的商人帮派,有利于研究 ;这些商人做的都是国内生意,所以不选 。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3、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西方史学家认为,中国明清时期的 “很多小说几乎没有什么文学价值,但讲述的故事却包含了斗争、恐怖、奇迹、兴奋 非常吸引读者 ”。这里的 “读者 ”最主要指 A达官显贵 B 市民阶层 C知识分子 D社会游民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宋代以来中国商品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市民阶层开始兴起,这就为文化下移提供了阶级基础,中国文学开始以市民文化为主导取向, AC两项是宋代之前文学创作的主体, D项不可能成为稳定的文化创作主体和欣赏对象。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学成就 社会阶层
4、下列有关右侧木棉拨车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图中工具反映出农业技术的进步 图中工具主要用于棉纱加工 拨车产 品主要供家庭消费 该图经机器印刷而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木棉拨车属于棉纺织业的生产工具,主要用于家庭手工业的棉纱加工,排除 ;机器印刷是工业革命以后才出现的, 不对。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手工业的发展;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史学家万明指出 “晚明时期,世界经济正处于融为一体的进程中。由于中国社会内部发生的变化,白银货币化产生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市场经济萌发并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极
5、大地扩展,不仅拉动了外银流入,而且使中国由此主动走向了世界。 ”这说明这一时期 商品货币经济拉动白银流入 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海禁政策 ”被废止 中国与世界市场联系逐渐密切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海禁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重农抑商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商 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结合材料信息, 正确。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读 “中国古代皇权消长示意图 ”,对此图解读正确的是 A皇权从秦到清一直强化 B隋唐三省六部制削弱了皇权 C明朝废丞相,专
6、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 D清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图示可知, A项说法错误;依据所学知识,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推行的加强皇权的措施,故 B项说法错误;清朝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军政大权进一步集中到皇帝手中,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项说法错误。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落后 B古代中
7、国农业和手工业落后 C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 D统治者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大多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ABC说法错误,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唐会要卷八六记载: “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唐朝人王建的诗汴路即事中云: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对于这两则史料的分析,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 汴路即事中提到的 “草市 ”是诗人想象的产物 唐会要 记载中
8、的 “市 ”应该是指 “草市 ” 汴路即事反映出唐代 “草市 ”大多在水运方便之处 两则史料相互矛盾,说明唐代 “草市 ”存在与否仍有争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草市自东汉就有, 错误;其命名用意,或说因市场房舍用草盖成,或说因初系买卖草料市集,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到唐代,其中一部分发展成为居民点,个别的上升为县 镇, 错误。故选 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草市 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 C
9、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 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四幅图片反映的是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关系,体现的是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不断削弱。皇权的不断加强,容易形成暴政;这四幅图片反映的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明代的内阁制和清代的军机处的相关情况。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也。为史者,记载徒繁,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王夫之读通鉴论中的这段话重在强调 A人们很难从历史
10、记载中找到规律 B历史技术不必涉及繁琐的历史细节 C历史研究应该立足现实,学以致用 D资治通鉴的史学研究价值不高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中的 “述往以为来者师也 ”、 “而经世之大略不著,后人欲得其得失之枢机 以效法之无由也,则恶用史为 ”可以看出王夫之重视历史研究对社会现实的指导意义。其他三项说法均与材料观点不符,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史学研究 元朝初立御史台。忽必烈诏谕说: “台官职在直言,朕或有未当,其极言无隐。 ”嗣后,数月间 “追理侵欺粮粟近二十万石,钱物称是。 ”忽必烈敕令中书省、枢密院,凡
11、有事与御史台官同奏。廉希宪曾曰: “立台察,古制也。内则弹劾奸邪,外则察视非常,访求民瘼;裨益国政,无大于此者。 ”从材料中不能够得出 A御史台官员权限过大招致不满 B御史台官员可 以谏言皇帝 C忽必烈借鉴了唐宋的政治文明 D元朝御史台可以纠察百官、追理财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材料主题:元朝御史台在元朝职权较大,可谏言皇帝,监察百官、追理财赋。从材料 “中书省、枢密院 ”、 “立台察,古制也 ”可知,忽必烈借鉴了唐宋政治,故 B、 C、 D三项都正确。材料只反 映当时对御史台职能的认可,并不能反映A项内容。故选 A。 考点:古代中
12、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监察制度 资治通鉴载:唐朝贞观年间, “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奏事,必须谏官、史官随之,有失则匡正,美恶必记之。诸司皆于正牙奏事。御史弹百官,服豸冠,对仗读弹文。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 ”材料主要反映了唐朝 A议事公开,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 B中央集权加强 C贯彻法家治国理念,突出法制建设 D实行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诸司皆于正牙奏事 ”可见议事公开, “故大臣不得专君,而小臣不得为谗 ”佐证加强君臣之间的约束;B项中央集权加强在材料中 并未体现; C项法制理念在材料中并未体现; D
13、项监察权与行政权分离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一书中写道: “儒家首先是一个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这主要是指儒家思想 A强调礼仪和社会责任 B强调 “德治 ”和 “君轻民贵 ” C强调 “仁 ”和 “仁政 ” D强调 “有教无类 ”和 “温故知新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解决日常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用性道德体系 ”强调了儒学的社会实用功能,即在维护社会安定秩序方面儒家学者主张个人不能逾越礼制和要有社会责任担当, BC两项是针对
14、统治者而提出的主张, D项是儒家的教育方法与题意无关。故选 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 “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 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 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 ”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铁犁牛耕的出现 C礼乐制度的崩溃 D宗法关系的疏远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 “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 ”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崩溃。政治制度的变革,根本上是由
15、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而生产力的发展,表现为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故选 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恩格斯说: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城墙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 其含义是 A这些城址体现了政治权力已经形成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力量 B早期国家尚未形成 C氏族制度处在父系阶段 D这些城址明显体现了等级制森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反映的是文明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市的出现,关键信
16、息: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故关键信息的含义是政治文明的产生,A 项正 确; B项 “尚未形成 ”说法错误; C项从 “氏族制度的墓穴 ”中可排除; D项“等级制森严 ”题干没有涉及。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据表 1判断厦门 表 1 古代厦门大事记 时间 发展沿革 3000多年前 厦门岛上始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唐宋时期 薛、陈两姓移民入岛,聚族而居,垦原为田。因出产水稻良种,所谓 “嘉禾一茎数穗 ”,称为嘉禾屿。设嘉禾里,隶属同安县。 明清时期 隶属同安县。明洪武年间,军队驻营厦门岛,称为 “中左所
17、”。清康熙年间,福建水师提督移驻厦门,设立闽海关。 A汉代时地位已经十分重要 B唐宋时期农业获得发展 C明清时期未受海禁政策影响 D清初期已成为福建的政治中心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唐宋时期,人口迁入、农田开辟、出产优质水稻,农业获得发展。因此,只有 B项符合题意,而 ACD三项均不能得到充分体现。故选 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 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 ”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中
18、国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 B “礼崩乐坏 ”现象日趋严重 C官学开始被私学取代 D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译文: “孔子知道自己的建议不会被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实行,于是著书评判过去二百四十二年历史中的是是非非,以此用来作为天下人行动的准则, 贬抑诸侯,声讨大夫,不过是为了阐明王道罢了。 ”根据译文可判断私学开始兴起,而 AD两项均与史实不符, B项材料没有体现,故选 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儒家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更。上层建筑又积极服务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2014 福建 厦门市 第六 中学 下期 期中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