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三明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 “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至超自然的宗教。 ”对这句话中的 “理性 ”的理解最贴切的是( ) A儒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 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儒家思想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这种封建伦理观作为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中的最广泛影响治理社会群众基础的核心从题干材料又能看出儒家思想反对任何迷信即远离鬼神故答案:为 A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儒家思想是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复习时要注意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基本线索,构建基本的知识体系,把古代思想家的主张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分析评价,并注意与现实社会的有机联系。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 “毛后的领导转变了方 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 “制度 ”具体是指( ) A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制度 B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 C推进九年义务教育制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可以看出应该是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文革时
3、期中断了, 1977年在邓小平的努力下,恢复了高考制度。因此选 B。 CD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 A也与题干不符。 考点:新中国教育 点评:要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教育和人才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意义。从命题角度来看,着眼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成就、背景、作用、经验教训等问题的分析,同时事政治、地理学科等的联系是高考命题的主要方式。 1951年下半年,约里奥 居里让人传话, “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约里奥 居里之意是建议中国( ) A对美国和苏联要先发制人 B赶在美苏之前造出核武器 C拥有核武器才能提高国防能力 D用核技术
4、为国民提供电力 答案: C 试题分析: “你 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 ”说明是强调核武器对于国防安全的意义。 AD题干中无从体现; B与史实不符,当时美苏垄断核武器;因此选 C 考点:新中国科技 点评:预计在高考中有可能在此出题。复习时重点掌握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取得的成就和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并联系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成就,理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1965年 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毛泽东的意 见体现了 ( ) A “百
5、家争鸣 ”的方针 B “百花齐放 ”的主张 C “文化革命 ”的观点 D “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 答案: A 试题分析:考查考生知识的运用能力。依据时间信息了解现象出现的背景,再结合毛泽东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 ”可知,题干材料与学术上 “百家争鸣 ”方针有关,故 A项符合题意。 B适用于文学艺术领域, CD也与题干无关。 考点:新中国文化 点评:新中国文化方针部分重点掌握 “双百 ”方针贯彻过程中的历史经验教训,理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苏格拉底被马克思称为 “哲学的创造者 ”,主要是因为他( ) A对自然界的探讨和解释 B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 ” C使哲学成为真正研究 “人 ”的
6、学问 D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答案: C 试题分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代表者,关注人和人类社会,因此 A不正确;普罗泰戈拉提出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因此 B不正确; D表述也不准确;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 “人 ”的学问,因此选 C。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本专题教学内容跨古代和近代两个时期,围绕人文主义这一核 心内容而展开。对这部分内容的复习关键是把握人文主义起源和发展时期的主要内容,并联系相关的历史背景,注意比较各自的特点和异同。 15世纪中期,阿拉伯商人到意大利
7、经商,他发现当地人热衷于讨论 ( ) A知识与美德 B人性与神性 C民主与法制 D教会与上帝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文主义在不同时期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时间 “15世纪中期 ”和 “意大利 ”,据此判断题干实际考查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B fcooco.组卷 a 项符合题意。 A项 “知识与美德 ”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主张, C项 “民主与法制 ”是启蒙运动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D项 “教会与上帝 ”是宗教改革时人们讨论的话题。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本专题考点为古希腊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近年来,全国
8、新课标地区命题达 35次,其中 2012年高考出现 10次,对启蒙运动的考查较多。如 2012年江苏单科第 13题等。 选择题为主要考查题型,非选择题也偶有考查,赋分在 8分以上。如 2012年安徽文综第 37(1)(2)题等。能力考查的主要层次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 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难度中等偏上。如 2012年安徽文综第 37(1)(2)题。 “正如伏尔泰所说的, 整个自然界、所有行星竟会服以永恒的法则,而有一种身高 5 尺的小动物(注:指人类)竟能不顾这些法则、完全按照自己的怪想,随心所欲地行动,这是非常奇异的。 因此,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这些永恒法则,是法国革命之前的所谓启蒙运
9、动的实质。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伏尔泰肯定人是世界万物的中心 B启蒙思想家强调人的情感和个性 C启蒙思想家指出人类理性的局限性 D近代科学的兴起促成启蒙运动的发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牛顿的发现 ,促使启蒙思想家寻找决定人类事务的永恒法则 ,解放了思想 ,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到来。因此选 D。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针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这一专题的复习,首先要理解人文主义的含义;其次要掌握人文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和特点,特别是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最后,把同一历史时期的中西方思想进行对比,总结两种思想的异同,并分
10、析其产生不同的根源。在复习时,要注意将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与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结合起来,理解西方的资产阶级是如何实践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的。 卢梭说: “行政权力的受任者决不是人民的主人,而只是人民的官吏,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对这些官吏来说,这决不是订立契约的问题,而只是服从的问题 ”。这体现他主张( ) A制定契约限制官吏滥用职权 B个人意志凌驾于公权之上 C反对用暴力手段解决官民对立 D官吏行使权力需接受人民监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卢梭的启蒙思想。 卢梭的核心思想是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 从材料中的 “只要人民愿意就可以委任他们,也可以撤换他们 ”
11、可判断此为人民 主权说,选择 D项。其他三项题干都无从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从高考角度看,形式上,本专题以选择题为主,但材料题呈现有增加的趋势,尤其是把古代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联系起来考查。命题上看,是把中西方古代人文主义思想横向比较,通过材料新情境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与时政热点问题联系起来考查,也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新形式之一。 在山海关孟姜女庙的庙门旁,有一幅楹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下列能解释这一楹联反映的自然现象的理论是( ) A “天人感应 ”的理论 B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
12、的相对论 答案: C 试题分析:。楹联的意思是 “海水早上涨潮,天天涨潮,天天落潮;浮云经常飘涨,常常飘涨,常常消退 ”。其中上联指海水受日月引力的影响定时涨落的现象,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能够解释这一现象。答案:为 C。 考点:近代自然科学 点评:科技发展史在近年来高考命题中是重点内容。从考查内容上看,三次科技革命仍是今后高考命题的重要选点,试题对相对论、量子论的考查尤其多,经典力学在新课标区高考试题中也得到了较多体现。从题型上看,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分值时多时少。基础知识多以选择题形式考查,问答题往往会考查从多角度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法国浪漫主义的 “产婆 ”斯塔尔夫人说过: “忧郁的诗歌
13、是最能与哲理相一致的诗歌。忧郁较之其他心灵状态更深地进人人的性格和命运。 ”这种 “忧郁 ”主要反映了人们对( ) A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 B资产阶级革命的呼唤 C新社会制度的高度颂扬 D人性解放的渴望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浪漫主义出现的背景。题目中的 “忧郁 ”反映了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 18世纪后半叶至 19世纪中叶,对于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年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启蒙学者所描绘的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美好景象。资本对工人的奴役,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统治,以及私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使人们普遍感到失望。这种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就
14、是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兴起,众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家应运而生。因此选 A。 考点: 近代世界文艺 点评:这一专题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涉及不多的专题。对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考查,从考查的内容看,主要考查美术作品及其风格特点尤其是现代派绘画的考查上。从命题的角度看,将着眼于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过程具体背景、文学艺术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以及人物与作品、艺术价值及影响的考查。高考命题的选点多与社会生活、社会时政热点相联系。 2011年 11月 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八飞船成功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
15、 太空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 “两弹一星 ”重大成果的识记。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 ”一号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科技 点评:梳理相关知识点: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国和苏联的核垄断; 1964,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导弹实验成功,加强了国防力量;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1992年,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 1999年,我国载 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和 “神舟 ”5 号飞天的巨大成就。 阅读下列
16、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路德等改革家)提出改革婚姻制度的主张,具体内容是:制订新的婚姻法规,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它不经过婚礼,也不需要取得父母的同意和公众的承认),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新教的婚姻改革家们在付诸实践的时候比较保守,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 了儿女的婚姻。新教徒视婚礼为大事,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才算完成了结婚。 以上材料均摘自史仲文、胡晓林世界近代前期宗教史 请
17、回答: ( 1)据材料一、二,概括新教徒结婚的条件。( 4分) ( 2)在婚姻改革前后,婚姻的主导力量发生了怎样变化 上述婚姻改革对西欧社会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 8分) 答案:( 1)条件:依法登记;家长同意;婚礼公开;要有证婚人( 4分) ( 2)变化:以教会为主导转变为世俗力量(政府和家长)为主导。( 2分) 积极影响:冲击了传统婚姻;削弱了教会权力;宣扬了人文 主义;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 6分。只要答出符合题意、言之有理的三点即可) 试题分析:( 1注意材料信息:材料一 “政府的世俗法庭批准婚姻或由经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来审核批准婚姻登记等。新的婚姻法规定,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18、。 ”材料二 “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婚登记 ”“强调必须举行公开的婚礼,并且一定要有证婚人 ”。 ( 2)注意两则材料前后的对比:材料一 “废除秘密婚姻(秘密婚姻原指男女两人在教士面前互换婚誓后所构成的正式婚姻 ”“结婚不再属于宗教七大圣仪之一 ”。材料二 “往往没有家长同意的签字就不给办理结 婚登记,这使得父母们实际上控制了儿女的婚姻。 ”,再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影响。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运动与 14 16世纪西欧社会的重大转折密切相连。宗教改革的背景、原因、主要内容、特点、影响、成果等也会成为高考命题的趋向。复习时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分析改革的必要性,结合内容理解
19、其重要的影响,不要孤立、机械地记忆。 维新变法、民主共和、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先后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它们间关系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一种思潮消亡,另一种思潮兴起,几种思潮相继独自存在 B几种思潮同时并存,各自都有较大影响 C某一时期可能存在几种思潮,但占主流地位的只有一种思潮 D继马克思主义成为主流后,其他几种思潮相继淡出时代舞台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几种思潮都是在 19世纪末 20世纪初的短暂时间内出现的,题干中的顺序就是它们成为主流思想的先后顺序。但并不是说一种成为主流其他思想就不存在了,有时是并存的。如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的时候,维新思想蜕变为保皇思想仍然存在。因
20、此选 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点评:本专题一直在高考命题中站有很大比重。西学东渐、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高考的重要知识点。各种题型都容易出现。 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 “器物 ”;二是从戊戌变法到 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 “制度 ”;三是 1915 年至 1919 年,资产阶级学 “思想文化 ”;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 “走俄国的路 ”到 “走自己的路 ”。 1917年 6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
21、表时局杂感: “吾人理想中之中华民国,乃欲跻诸欧美 文明国家,且欲驾而上之,以去其恶点而取其未及施行之新理想。 ”这主要表明当时先进知识分子( ) A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认知和反思 B对中国社会未来的深刻思考和探索 C对欧美文明缺陷的批判和否定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表明的是对未来的期待,而不是对过去的反思,排除 A 。对欧美要先跻身其中,可见有追求的一面,排除 B。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 D。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 点评:思想近代化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考命题可能会从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工业近代化角度考查近代向西方学习、思想解放
22、的推动作用。 论语 为政中记载: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思想纯正) !”这说明( ) A诗经反映社会变革的趋势 B诗经开创现实主义文学先河 C诗经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诗经材料中提出 “思无邪 ”即思想纯正的意思,思想属于社会教化的一个方面。因此选 C。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考点:儒家思 想 点评:要注意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联系,理解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儒家思想,其发展演变反映了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儒家思想又深刻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仁政 ”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 “天人感应
23、”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体现了董仲舒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思想, B项体现了董仲舒 “君权神授 ”的思想, C项体现了董仲舒 “三纲 ”的思想, 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 “天人感应 ”的思想,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因此也渗透了 “仁政 ”的思想,答案:为 D。 考点:儒家思想 点评: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思想史专题,近年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内容。从内容上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福建省 三明 中高 学期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