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赣州市厚德外国语学校高一 12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鸦片战争前,中国沿海某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据此可判断该城市是 A香港 B宁波 C上海 D广州 答案: D 试题分析:鸦片战争前,中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当时只有广州一个地区与外国进行有限的交流,其他地区都无此权利, “有许多外国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 ”只可能发生于广州。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鸦片战争 点评:鸦片战争之前闭关锁国政策的概况。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不许片板下海,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正常的海外贸易陷于停顿。 后果:虽然在一定时期上阻
2、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但隔断了中西方正常的贸易往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中国与世界科技文化的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启示:中国只有实行对外开放,才能发展进步,才能赶超世界先进国家。 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 “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 . .比林汉(外国 传教士)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 ”当时农民们喜欢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 A红军打败了国民党 “围剿 ” B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 D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 答案: B 试题分
3、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 ”这与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关,在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土地革命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井冈山道路 点评: “井冈山道路 ” 革命道路的开创( 1)建立: 1927年 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点燃了 “工农武装割据 ”的星星之火)( 2)发展:毛泽东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领导根据地军民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生产;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
4、三次 “围剿 ”; 1931年冬,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3)总结:毛泽东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提出了 “工农武装割据 ”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结合起 来),推动了全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4)成果: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革命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72年前,当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处于生死攸关的历史时刻,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下列诗句中与这两件事件有关的是( ) 铁流两万五千里,各路劲旅大会师 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宜将剩勇追穷寇,
5、不可沽名学霸王 谁人不知张少帅,千古功臣一代骄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叙述 “在中国的大西北先后发生了两件几乎堪称扭转时局的政治事件 ”抓住关键词 “大西北 ”“扭转时局 ” 黄洋界上炮声隆,人杰地灵唱大风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两次事件分别发生于江西和江苏周围,不符合条件。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长征、西安事变 点评:对遵义会议的正确理解: ( 1)遵义会议由于受形势的制约,它只是从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 “左 ”倾错误,而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党内的 “左 ”倾思想。(从思想上彻底消除党内的 “左 ”倾和右倾错误是中国七大的召开)( 2)遵义会议事实上确
6、立了毛泽东在全党 的领导地位。其理由是,虽然毛泽东并没有在党中央担任总书记,但是党的领导是思想路线的领导,党中央已经采纳了毛泽东的正确意见;会议后,毛泽东担任三人军事小组的成员之一。当时党的主要任务就是军事行动,因此也就是掌握了党的实权。 ( 3)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其理由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的对日战略方针是 A基本的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B发动群众,全面抗战 C依赖国际援 助,持久抗战 D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积小胜为大胜 答案: D 试题分析:
7、 A、 B为中共提出的,应排除,持久抗战是毛泽东的观点,排除 C,从国民政府抗战期间的多次组织大规模会战看,是在抗战中与敌拼人力、物力上的消耗,从 “南京 武汉 重庆 ”的迁都路线看,是在以空间的转移拖延时间、拖垮敌人。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正确评价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 抗战初期,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是抗日的主战场,国民党军队是抗日的主力,国民党作战是比较积极的,在抗战中起了很大作用: 它粉碎了日本妄图在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牵制了日军主力,客观上有利于敌后战场的开辟; 鼓舞了民心士气,特别是平型关大捷和台儿庄大捷,促进了全国的团结御敌; 扩大了中国抗战的影响,争取了
8、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但是由于国民党坚持片面抗战路线,在正面战场上也出现了丧师失地、一溃千里的严重局面。 “尽管他衣着简便,不事张扬,但蒋仍表现出一个征服者统领一切的气势,而不是和布尔什维克过于亲密的同志。他谨 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 中国是中国人的 口号。 ”美国时代周刊的这段报道,把蒋介石描述成 A民族主义者 B专制主义者 C自由主义者 D布尔什维克主义者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他谨慎运用各种方式(包括布尔什维克主义)来实现其目标,只要它适合于 中国是中国人的 口号。 ”解答本题注意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把握。 “中国是中国人的 口号 ”是解
9、答本题的关键,这是民族主义的典型表现。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此题为概念选择题。这种题型是在题干中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它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有机渗透和运用,备选项的设计立足于历史基本知识的内在规律或本质的挖掘与提高。每一历史概念都有客观存在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因此解答概念选择题要注意对历史概念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空间位置、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 “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定性分析,就是对历史 概念的性质
10、、本质等在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 “该概念是什么 ”。同时,在平时要加强历史概念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历史概念。 19381944 年,我国科技人员在大后方注册的专利共 431件,比此前 23年全国的总和增长了 157,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品类居多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注意抓住其中的关键词 “19381944 年 ”从此处可知这发生于抗日战争时期, “其中机器、电器、交通工具、化学药 品类居多 ”这说明此时的大部分发明与创造多是适应战争需要的。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抗日战争
11、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 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有一支军队的军歌
12、歌词是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这支军队是 A八路军 B新四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 答案: B 试题分析: “扬子江头淮河之滨,任我们纵横的驰骋;深入敌后百战百胜,汹涌着杀敌的呼声 ”说明该军队活跃在南方地区。 A八路军、 C义勇军、 D抗日联军主要在华北和东北,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近代两次中日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比较。 ( 1)战争领导:甲午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太后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 2)民众动员: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压制民众
13、的抗日热情;抗战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 3)战略战术: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共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 4) 国际环境:甲午战争时,西方列强偏袒日本,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抗日战争时期,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了苏、美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 “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 ”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
14、战局 C要依靠政府军队士兵 D中共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中所提供的时间 1940年可知,此时正处在抗日战争时期,由材料关键信息 “我们 应该重兵卒 ”联系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路线是全面抗战路线,这与材料当中的重兵卒相吻合。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考查一般从三个方面切入:一是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二是突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革命、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三是突出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四川地区被有的史学家称为 “中国的大后方,甚至担负着中国崛起的重任“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史实是
15、A从战国以来就是被称为 “天府之国,创造了悠久的农业文明史 B四川人民创造了独特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朵奇葩 C四川地区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D在改革开放中,四川一直走在时代的前沿,与时俱进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当中的要求必须要满足下列条件 “最能够证明此观点的史实 ”,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把首都签到了重庆,当时重庆为四川的一部分,保存了抗战的实力,最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 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
16、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 “最主要 ”、 “最重要 ”、 “主要 ”、 “根本 ”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 “最佳 ”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 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
17、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上海的炮声应该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材料当中 “全国人民团结起来 ”符合这一要求的只有抵抗日本全面侵华。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都未实现全民团结。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的意义 抗日战争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增强了民族自信;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
18、要组成部分,中国是打败日军的决定性力量,中国战场配合了亚洲战场和欧洲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战后中国收回了台湾,取消了部分不平等条约,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密切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 1945年 8月,大公报报道毛泽东来到重 庆的消息时称: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反映了 “爱好民主自由的人士 ”期盼 A国共双方和平协商,创建新中国 B国共双方消除隔阂,共同抗日 C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国民党的统治 D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新中国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近代以来,尤其是辛亥革命以来中国人民生活在战乱之中,正是国共合作实现了抗战的胜利,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的最大愿望就是国共两党合作,和平民主建国,重庆谈判反映了人民这个愿望。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 争( 1945年 8月 1946年夏)。 ( 1)背景: 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国内主要政治力量的态度:共产党尽力争取和平民主,而国民党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原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 ( 2)史实: 重庆谈判:为争取和平, 1945 年 8 月底
20、,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政协会议。 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3)结果:政协协议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全面内战爆发 。 科学家竺可祯写了 60年日记, 20世纪的重大事件多有记载,其中关于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记载是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 C解放军入北京城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国民党中央官吏今日下午离开沈阳,解放军即入城,说的是辽沈战役; B.国民党军放弃徐州,是淮海战役; C.解放军入北京城,是平津战役; D.解放军三千人在江阴渡江,是渡江战役。故此题应选
21、B项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三大战役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 9月 1949 年 1月 部队 东北解放军 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指挥 林彪、罗荣恒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 林彪、罗荣恒、聂荣臻 战果 歼敌 47万,解放东北全境 歼敌 55万,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地区、中原地区 歼敌 52万,解放华北全境 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宣告: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这个转折点的主要标志是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渡江作战与解放南京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答案:
22、D 试题分析: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 ”“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说的是解放战争的转折点,联系史实可知,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的标志是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的概况。( 1)标志: 1946年 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结果:人民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和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战略反攻: 1947年 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 3)战略决战:从 1948年 9月起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
23、消灭。 1949年 1月,北平和平解放。( 4)渡江战役: 1949 年 4 月 21 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23日占领南京,接着继续追歼残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平均地权 ”、 ”耕者有其田 ”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 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 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属于容易题。孙中山最先提出了 “民生主义 ”,但它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实行了农民的个体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了农民迫切需要的土地问题。因此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西省 赣州市 外国语学校 12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