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江西省安福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古书记载,有先贤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说明中国出现了 A原始商业 B制定了历法 C原始农业 D城市兴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制耒耜,教民农耕 ”可以很容易的看出这是出现了原始的农业。故选 C。 A项体现的是交换关系,材料并未体现; B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的认识,材料中的天时等信息不是指的历法; D项材料也未体现。 考点:原始农业的起源 点评:古代传说,神农氏教民耕作,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当然,原始农业是由原始采集业进化而来的。原始农业产生后即产生了南北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
2、。与此相关的古代农业的特点和发展历程需要掌握。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 毗邻港澳台,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水陆交通发达 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福建所具有的各项开放优势的掌握,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项并 非把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主要原因; 不准确,同上海相比,显然福建在当时较为落后,因此排除 项。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1979年,开始了深圳、厦门等地作为了首批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
3、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在 1978年 12月 25日人民日报的社论提出: “这是一个必须认真吸取的历史教训。( )决定从明年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上来。这是我们党在进行新长征中的重大战略决策。 ”文中空白处应填充的内容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B经济建设和 “文化大革命 ”方面 C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1978年 12月 25日的时间可以判断出社论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 1978年 12月 18 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
4、代化建设 上来的战略决策。故选 C。A 项是在 1953 年到 1956 年; B项错误,文化大革命在 1976 年结束; D 项错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 1992年提出。 考点:十一届三中全会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次重要的会议,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同时,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会议后,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的热潮。 下表是我国人口流动统计表,表中人口流动的主要时代原因是 年份 流动农民工总数 1985-1990年 2118万 1992-2000年 12900万 2008年 14041万 A农村自
5、然灾害的影响 B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C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D农村人多地少引起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变化。根据题干中的年份分析,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 1978年后我国过开始改革开放, 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故选 B。 A项错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防灾抗灾的能力不断地增强; C项错误,只是 B项的表现; D项错误,没有体现时代原因。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 1978年我国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城市化不断地发展,农村人口进城数量不断的增多,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中
6、国的成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 “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上述材料反映了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成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的关键信息是 “阴阳合历 ”、 “平权 ”,而阳历就是中华民国规定的公元纪年,故 本题选 C项。 A项并未改变封建的思想; B项未做到平权; 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中共成立的相关情况。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新思潮也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辛亥革
7、命后,民国政府以文件的方式废除了旧的礼仪,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衣食住行作为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下列图片反映的服饰属于中西合璧的产物的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山装和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因此 正确,故选 C。 项是西装; 项是中国的传统服饰,二者都无法体现中西合璧的特点。 考点:近代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思潮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
8、了明显的变化。 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 1866 年他从天津到上海途中吃西餐的事情:“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 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 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 ”材料说明当时 A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B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C西餐馆主要分布在沿海通商口岸 D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和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西餐馆仅仅是少数人的就餐场所,仅仅分布在天津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所以 B项的表述最符合题意。 A、 B、 D三项表述与历史史实不符。 考点:近代 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
9、略,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也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民国初年申报有一首打油诗写道: “无媒婚嫁始文明,奠雁牵羊礼早更。最爱万人齐着眼,看侬亲手挽郎行。 ”以下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民国初年自由婚姻有一定的发展 B当时婚姻自由已经很普遍了 C新式的婚姻不像旧式的繁琐 D大胆追求婚姻自由得到了新闻传媒歌颂 答案: B 试题分析:婚姻风俗的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以及官宦人家,广大的内地和农村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打油诗体现了
10、自由婚姻的现象,这在当时已有一定的发展,但仅局限于大城市, B项明显错误,符合题意。故选 B。从材料很容易分析出 AC 项正确,当时已经强调自由恋爱,并且婚礼简单;从媒体的报道也能体现媒体对这一现象的认识。 考点:近代婚姻习俗的变法 点评:随着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新的思想和习俗开始传入中国,包括婚丧礼仪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观念上追求平等、简单,近代以来其他方面的社会习 俗方面的变革想也需要了解。 创刊于 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辩,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 “贵乎信息流通 ”,“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其创办的
11、目的是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 “贵乎信息流通 ”, “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 “架买空盘 ”现象。故选 D。 A项说的娱乐, BC 两项说的是政治,都与材料无关。 考点:近代报刊的发展 点评: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末已经出现了商业性的报刊,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新闻观念的出现、通讯领域的发展等也需要掌握。 下面的照片反映了 “二战 ”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哪一主要特点 A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国民经济的大力干
12、预 B资本主义国家全面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经济 C资本主义国家扩大政府开支,调节社会生产 D资本主义国家开始重视限制私有企业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和解读信 息能力。 A项是本质特点,随着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有化在资本主义国家当中均或多或少地建立起来。资本主义国家国营企业只占小部分比率,故 B项不正确。 C项与材料无关。资本主义国家重视私有制的发展,故 D项的表述也是错误的。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在战后初期,普遍实行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扩大政府开支,实行福利制度等,在 20世纪 50到 60年代,经济得到快速的
13、发展。到了 70年代,进入到滞胀阶段。为了应对滞胀的危机,西方国家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学派,供给学派就是其中之一 。 1981 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提出美国 “经济复兴计划 ”,执行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这表明里根总统 A放弃建设福利国家 B倡导自由放任政策 C减少国家干预经济 D大力发展 “新经济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 20世纪 70年代以后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美国历经 20 世纪 70 年代经济 “滞胀 ”后 ,里根推出 “新自由主义 ”经济政策,即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主要内容正是 “少政府、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 ”,故选 C项。 A、 B两
14、项与史实不符。 D项材料没有体现。 考点:新自由主义 点评: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通过扩大政府财政开支的作用来调节生产,奉行凯恩斯主义。在 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出现滞涨的局面,凯恩斯主义退出主流经济思想,新自由主义思想兴起。 右图说明本世纪初美国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产业出现繁荣景象。这是因为 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新经济 ”的出现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自由放任 ”政策的推行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世纪美国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主要原因是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率的提高,更多的劳动力被解放出来,因此 正确;进入 20世纪 90
15、年代,新经济出现,也极大地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 正确;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也是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 正确。故选 B。 错误, “自由放任 ”政策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思想和政策。 考点:美国第三产业的发展 点评:第三产业是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快速发展起来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使得产业结构中从事第三 产业的人员在迅速的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地提高,现在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体现。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 在不断地下降。 有历史学家把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称为 “疯狂的 2
16、0年代 ”。其依据应该是,当时美国 A摇滚、爵士乐盛行 B经济危机、社会动荡 C经济社会盲目发展 D政府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项错误,摇滚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 B项是在 29 年开始的;D项是在 20世纪 30年代罗斯福新政后,因此 ABD均不符合题意。 20世纪 20年代,美国生产处于盲目发展 阶段,市场一片虚假的繁荣,最终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选 C。 考点: 29-33年经济危机的背景 点评: 20世纪 20年代美国经济快速发展,呈现出繁荣的局面,但是这种局面并不是建立在大多数民众生活水平提高的基础上的,因此造成了 29-33年的经济危机。这场危
17、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范围广,各国为了应对这场经济危机,实行货币贬值,刺激出口。 某历史兴趣小组为制作有关 “罗斯福新政 ”的网页,选取了以下几则材料,并写出了相应的标题。其中可选取的是 20世纪 20年代时期的汽车长龙 虚假的繁荣 胡佛村 “ 自由 放任政策 ”的深渊 “蓝鹰运动 ” 工业复兴计划的 “推动者 ” 第聂伯河水电站 “ 以工代赈 ”的典范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第聂伯河水电站是苏联的, 以工代赈 的典范应该是田纳西水利工程。因此 错误,排除 故选 D。 项正确,美国 20世纪 20年代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存在着严重的泡沫; 项正确, “自由放任政策 ”造成了
18、经济危机的发生,产生了严重的灾难; 正确, “蓝鹰运动 ”对经济危机的解决帮助很大。 考点: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1979 年安徽玉明公社社员叶旗衡的一副春联写道: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断 ”。横批: “已经过去 ”。这幅对联说明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得人心 B旧中国农民悲惨的生活已成过去 C对过去丰衣足食生
19、活的怀念 D 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后的喜悦心情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材料中的时间 “1979年 ”,结合对联的内容反映的是农村的巨大变化,可知造成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答案:为 A项。 B项错误,旧中国这一提法不当,应该对应的是 1949年以前; C项说法明显与材料相反; D项说法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未改变土地的公有性质。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在保障土地公有的前提下,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土地的所有权并未发生变化。 下列 图示中,最能显示 “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变化趋势的
20、一幅是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文革 ”期间,国民经济总体来看影响很大,但是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抵制,国民经济在特定的时期如 1973年和 1975年整顿期间得到发展,从而呈现出起起落落的现象。故选 C。根据以上分析, ABD均错误。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是在文革中,广大干部顶住压力,调整、整顿经济,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与此相关的知识点是文革对政治的破坏:对民主法治的破坏也需要掌握。 1820 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期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 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21、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国外。 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晚清政府压制工商业的发展,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之前,晚清政府的剥削和压迫已经沉重,故晚清政府的沉重剥削和压迫
22、不能作为出国的主要原因,排除 ,故选 A。 1840年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人们思想观念变化,引起了离乡谋生的现象。故其他选项符合题意。 考点:鸦片战争的影响 点评: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是自然经济的解体,务农的人口明显下降;另一个方面中国也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主要是洋务工业和民族工业。与此同时,此时也出现了出国的人数增多的现象。 (宋)陈元靓在岁时广记中记载: “同州以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四方村民毕集,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其值千缗至万缗者。 ”对此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集市商品交易种类繁多 B
23、定期的集市在乡村出现 C商品贸易以服务农耕为主 D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宋代商业发展概况。材料中反映市场交易多为农副产品,说明城乡贸易交流频繁,因此 A正确;从材料 “二月二日与八日为市 ”可以看出集市当时定期召开;从材料 “应蚕桑所用,以至车檐、椽木、果树、器用杂物皆至 ”反映出以服务农耕为主,因此 C正确。材料本身看不到市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被打破。故选 D。 考点: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此题从宋代草市的出现考查了宋代在商业上发展的成就。宋代城市经济功能大大的增强,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出现了夜市和草市并相当的繁荣。在商品流通领域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但是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江西省 安福 中学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