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2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佛山一中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20 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 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 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重组了一回。摩根是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上帝创世说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D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时间 “20世纪初 ”,人物 “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 ”可判断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到来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故 C正确。 考点:
2、垄断组织的出现 点评: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苏州府志记载: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 唤代 。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纺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 车匠 ,立濂溪桥。 ”从材料中可得出的结论有 政府对城市实行功能分区 纺
3、织业分工明确 出现了自由劳动力市场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可以推断苏州城有功能分区,但从材料中看不出政府力量是否参与;从 “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可推断出已经存在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鸦片战争后。因此排除 , 可从材料中看出。故选 C。 考点:明代手工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点评:明朝中后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学术界称之为 “资本主义萌芽 ”。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这有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转型。 古罗马士兵使用的
4、刀剑是熟铁制的,刺到敌 人身上立刻弯曲,须放在地上用脚踩平再 用。同一时期我国的刀剑锐利坚硬,由此我们可以推断 A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冶炼生铁和钢 B春秋时期我国出现灌钢技术 C用水排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水平 D春秋时期我国铁制兵器完全取代青铜兵器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古罗马与我国的春秋时期大体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B灌钢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C用水排鼓风冶铁是在东汉时期, D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均可排除,故选 A。 考点:古代手工业的冶金业 点评:中国古代冶金业的成就有: 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 商 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
5、礼器; 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 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观察下列一组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图片,所能得到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A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 B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 C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变化 D使用畜力水排鼓风冶铁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题干图片信息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广泛运用,牛耕推广,这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D项的水排是在东汉时期发明的,而且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量私田出现,井田制
6、开始瓦解;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井田制彻底瓦解。 明朝福建泉州府 “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产) ”的积极作用是 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 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 C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 D佃农与市场发生联系 ,获得实际利益,积极性提高 答案: 试题分析:农产品能够 “朝登垄亩,夕贸市廛 ”说明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及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增强,而这些新产品属佃农所获,说明了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并且佃农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产品,但佃农依然要向地主缴纳赋税。、B、 C表述错误,只有 D项正确。 考点:租佃制。 点评:租佃制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地主以土地出租给农民,从而剥削
7、、奴役农民的制度。是战国以来随封建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封建生产关系形式。这一制度自战国至明清,延续了两千多年。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口的增长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主要依据是 A能反映政治清明 B农业生产在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C人口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 D劳动力可充实手工业生产部门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这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只有人口的增长才有农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是评价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是由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特点所决定的。故选。 考点:古代农业的发展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在古代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还可以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
8、代中国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点不包括( ) A小农户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 B海外贸易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C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D农民有少量或完全没有土地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虽然有海外贸易,而且有时也很兴盛,但在我国古代农业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大,而且海外贸易对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影响不大。本题选。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这段材料可能出现在 A商周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东晋南朝时期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叙述的是江南地区农业发达的经济现象,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从魏晋南北朝以来,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9、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故选 D。 考点:经济重心南移 点评: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 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 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 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土地兼并与集中,是我国土地私有制的突出特征。宋代土地兼并尤为 突出 ,主要原因是 A宋代实行 “以军功行田宅 ”的制度 B采取田庄式生产经营模式 C实行 “田制不立 ”和 “不抑兼并 ”的政策 D宋代采取均田和限田的措施 答案: C 试题分析:封建社会实行的土地制度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归个人所有,可以
10、自由买卖或转让。这样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由于宋代统治者实行 “田制不立 ”和 “不抑兼并 ”的政策,所以土地兼并尤为突出。故选 C。 考点: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 点评: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土地私有并允许自由买卖,这就导致了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可以通过经济的或非经济的手段兼并土地,土地高度集中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土地过度集中,导致无数小农经济破产,严重破坏了农耕生产秩序,阻碍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中国古代贾思勰所编著农书齐民要术中说: “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 ”这说明贾思勰编著这本农书的目的是 A反
11、驳 “贤者 ”的错误理论 B重视发展手工业 C鼓励商人的经营活动 D重视发展农业 答案: D 试题分析: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的农书。中国古代的 “本 ”是指农业, “末 ”是指工商业。材料反映的是商人的事,不写进书中,说明作者轻视工商业,重视农业。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 点评:西汉 锸 椤贰 蔽杭炙价摹镀朊褚 酢贰 蹯酢杜 椤贰 鞒旃馄簟杜 椤凡 莆 泄 糯 乃拇笈 椤渲小镀朊褚 酢芳锹蓟坪又邢掠闻 瞪 椋 俏夜 执孀钤纭 钔暾 钕低车墓糯 悼蒲 鳌 /p 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农用动力发生改变 自耕农经济出现 土地所有制
12、发生变化 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铁工具和牛耕使用,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自耕农出现;商业发展方面,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一些经商致富的大商人。 项正确,都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故选 D。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政治上: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 “封邦建国 ”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经济上: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
13、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 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明朝时,太湖地区出现大量 “以机为田,以梭为耒 ”的家庭,苏州震泽镇及附近各村居民 “尽逐丝绸之利 ”,松江地区男女几乎均以棉织为业,景德镇有瓷窑近千座。综合上述现象,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 A手工业生产力提高 B出现雇佣关系 C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D商品经济高度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明
14、朝时期,太湖地区出现纺织家庭,苏州丝织业发达,松江地区发展棉织业,景德镇发展瓷器业。反映出当时手工业的突出特点是区域性经济分工扩大, A、 B、 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 C。 考 点: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点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2)多种经营形态并存,互为补充;官营手工业规模巨大;( 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 4)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 5)规模越来越大,分工越来越细;( 6)手工业生产布局虽经济重心的转移而变化。 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
15、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古代中国家庭手工业的特征。关键信息: “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说明家庭手工业是与农业相结合的,是家庭副业,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家庭消费。 A、 C说法错误, B项无从体现。故选 D。 考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形态 点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另一方面,官营手工业在中国手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到明清时代,官营手工业衰落,私营手工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产生。 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
16、、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汉唐以来,丝织品和瓷器成为中国外销的重要商品,深受世界各国喜爱。丝织品和瓷器图案的变化主要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故选 A。 考点: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 点评: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中国被誉为丝国。 唐朝: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 非洲。 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对外销量更大。 明代:烧制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清代: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
17、缸。 下表选自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一书。阅读下列数据信息,它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1820 1870年英国占世界工业和贸易的比重( %) 年份 占世界工业的比重 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1820 50 27 1840 45 25 1850 39 22 1860 36 1870 32 25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英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C英国丧失了贸易中心地位 D英国主导了两次工业革命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表格信息看,英国的工业和贸易在世界经济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说明英国确立了其世界工厂的地位,故选 B。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点评: 1840年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
18、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从 19世纪初到 70年代的几十年间,英国在世界工业、贸易、海运和金融方面,都处于垄断地位。既是世界各国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者,又是世界各国出口原料的最大购买者,成为世界加工厂,故称 “世界工厂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 1619年 1625 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 22.15万匹。到 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 ,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19、答案: C 试题分析:题目材料中的关键句子 “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 ”,据此分析可知,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使得原有的工场手工业生产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因而必然推动技术革命的到来。故选 C。 考点:工业革命 点评:英国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包括: 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 资本 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 海外贸易扩大,不能满足市场的需 要。 原料 -国内丰富的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马克思说: “美洲的发
20、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些 “革命因素的发展 ”的最重要的作用是 A欧洲出现了 “价格革命 ”和 “商业革命 ” B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C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 D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联系所学史实,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故选 B。
21、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 “四大影响 ”: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证明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欧洲国家开始了殖民扩张和掠夺,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 历史学家斯塔诺夫里阿诺斯说: “欧洲的扩张在最初的伊比利亚阶段之后,因合股公司的激增而大大加强 这些新组织是经济动 员和经济渗透的最有效的工具。 ”17世纪,这种 “新组织 ”使 A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B英国成为 “日不落帝国 ” C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 “无敌舰队 ” D荷兰夺去新阿姆斯特丹并改名纽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
22、学史实, 16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葡萄牙崛起,荷兰在 17 世纪建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商业贸易公司,进行殖民扩张,成为商业殖民帝国。 B、 C与时间不符, D项错误。故选 A。 考点:殖民扩张 点评:荷兰的殖民扩张: 在亚洲,在印度沿海建立殖民据点;夺取了马六甲、锡兰;入侵今印尼一带,并一度侵入我国领土台湾。 在非洲, 17世纪中期,荷兰夺取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 17世纪上半叶,荷兰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和殖民帝国,有 “海上马车夫 ”之称。 17世纪下半期,英荷进行了三次战争。结果,英国取得了荷兰的北美殖民地。此后,荷兰在欧洲丧
23、失了大国地位。 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在网上查找资料时找到了下面所示的世界地图,同学们在观察研 究后,认为该地图的绘制最早是在 A 14世纪 B 15世纪 C 16世纪 D 17世纪 答案: C 试题分析:地图中绘制了开辟新航路的三条航线:从欧洲到达印度和美洲、实行环球航行。联系所学知识,麦哲伦是在 1519-1522 年完成环球航行,故选 C。 考点:新航路开辟 点评:新航路开辟的 “四次探航 ”: 1488年葡萄牙人迪亚士率船队抵达好望角;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 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远航到达美洲; 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麦哲伦及其同伴完成了环球航行。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广东省 佛山市 佛山 中高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