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2-2013学年安徽省宿松县复兴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1921年,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说: “重要的是,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道路已经指明。 ”其中为 “打破坚冰 ”“开通航路 ”而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 “打破坚冰 ”“开通航路 ”应是指向社会主义方向前进。为了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首先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不对,实施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后; CD不对,这是后来斯大林时期的政策。 考点: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总体把握单元知
2、识脉络,俄国十月革命后列宁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先后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时期建立 “斯大林模式 ”,经济上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 董仲舒 “一生最大的努力,是将先秦的各种不同学派糅合成一个相当庞大的学术系统,所有的先秦学术在他手上成为一个综合体。 ”材料中的 “不同学派 ”包括( ) 儒家 法家 道家 兵家 阴阳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董仲舒把法家、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汉武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显然儒学已经为政治服务。兵家不对,这主要体现在军事领域。因此排除 即可。 考点
3、:本题考查董仲舒儒学。 点评:组合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事物,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根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 冯天瑜所著的中华文化史对董仲舒学说的 评价有这样一段描述, “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 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 ”以下哪一学说对上述的影响最大 ( ) A “大一统 ”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 “三纲五常 ” D “天人感应 ”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董
4、仲舒新儒家思想的发展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 A和 B项有利于思想控制和政治统一故应该排除; D项是指人与天的关系也应该排除; 三纲五常 有利于维护封建的等级关系,让人民安于现状,逆来顺受,不利于人 民反抗斗争的涌现符合要求。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考点:本题考查董仲舒儒学。 点评:材料性选择题必须首先读懂材料,即理解材料的本来意思,然后将材料所涉及到的知识与课本 “挂钩 ”,借助课本知识进行选择。 朱熹提出 “存天理,灭人欲 ”,其中 “天理 ”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天人感应 ”学说 答案: C 试题分析: 北宋时,儒家学者展
5、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的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理学。南宋朱熹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要 “存天理,灭人欲 ”。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AB体现唯物主义思想,与理学的唯心主义不符, D为汉代董仲舒提出。 考点:本题考查程朱理学。 点评:本题的关键之处在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程朱理学的本质是以纲常伦理约束社会、遏制人欲,维护专制统治。 儒学思想在后世不断发展,下列主张哪个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6、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提出 A、 B主张的代表人物分别为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这属于民本思想,但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不具有民主色彩;提出 C主张的代表人物是西汉董仲舒,旨在神化君权。 A、 B、 C均与题意不符合。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得出君主专制是 “天下之大害 ”的结论,体现了民主启蒙色彩。 因此,正确答案:为 D。 考点:本题考查明清时期,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点评: 概念选择题此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其在题干中多提出一个基本概念,选项则多是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或解释。选项多是立足
7、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有人说: “古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中国什么都不禁,独禁本能。 ”假如你同意上述观点,你可以找到能论证这一做法的论据是( ) A “人文主义 ”, “民贵君轻 ” B “因信称义 ”, “天人感应 ” C “人文主义 ”, “存天理,灭人欲 ” D “因信称义 ”, “致良知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不对, “民贵君轻 ”表明关注民生; B不对, “天人感应 ”体现人与天的关系; D不对, “致良知 ”体现王阳明的认识论, “致良知 ”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C符合,西方人文主义强调人性;朱熹 “存天理,灭人欲 ”强调以伦理道
8、德压制人的自然欲求。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儒学和西方人文主义。 点评: 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 格拉底生于公元前 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 A反对君主制 B主张民主 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 D维护君主权威 答案: C 试题分析: 注意找出两者的相同处, AB不符合孔子,孔子维护周天子权威; D不符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主张发展民主政治。但是两人都是著名教育家,孔
9、子主张 “有教无类 ”,苏格拉底主张 “美德即知识 ”。 考点:本题考查孔子和苏格拉底。 点评: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异同点: ( 1)相同点: 所处时代相似:都处在东西方奴隶社会时期。 都 关注人,都具有早期人文主义色彩 ;都重视道德、教育和个人素质。 都是思想家、教育家,影响后世。 ( 2)不同点: 目的:孔子主张 “克己复礼 ”,希望恢复西周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苏格拉底希望挽救雅典城邦民主制度。 孔子从君主统治出发,主张 “爱人 ”和 “克己复礼 ”,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压制了人的个性发展;苏格拉底主张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和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权利和作用,有利于个性发展。 “我不
10、想变成上帝,或居住在永恒之中, 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我自己是凡人,我只要求凡人的幸福。 ”这句话体现的 思想是 A人文主义 B启蒙思想 C禁欲主义 D蒙昧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启蒙思想宣扬理性主义; CD不对,禁欲主义、蒙昧主义体现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材料体现出对现实幸福的追求,体现人文主义。 考点:本题考查人文主义。 点评:注意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的比较。 人文主义又称人道主义 ,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其核心是肯定人 ,注重人性 ,要求把人 ,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主要内容有 :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 ,贬低人的观点 ,肯定人的价值 ,强调人的可贵 ;反对中
11、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 ,提倡人们现世生活的享乐 ;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束缚和封建等级观念 ,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 ;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 ,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 ,提倡认识自然 ,造福人生 . 理性主义作为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 ,它崇尚理性 ,肯定客观世界的规律性 ,提倡科学 ,重视知识 ,反对愚昧 ,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 ,承认人的价值 ,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重大社会变革,历史的进步,往往需要以思想解放为前提。 14 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是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人类历史向近代迈进。下列对二者共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A反对天主教会的愚昧 统治 B崇尚人文理性,讲
12、求科学 C坚持王权高于教权 D批判神学思想 答案: A 试题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都把矛头指向天主教会, B不对,提倡理性、科学的主要是启蒙运动; C不对,符合宗教改革而不符合文艺复兴; D不对,不符合宗教改革,因宗教改革仍坚持宗教信仰。 点评:比较型选择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或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让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有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表面问题进行比较的,更多的是对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本质问题进行分析比较的。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都有 相同点 不同点 共同 相似 等标志性词语,有些题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词语,如 最
13、大的不同点 最根本的不同本质上的相似之处 等。 孟德斯鸠曾说: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 个权利。 ”这一观点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 ) A三权分立思想 B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C天赋人权思想 D社会契约思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 “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 ”可知体现了孟德斯鸠的法治思想。 A 属于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但与题干无关; C 在材料中也无从体现;D属于卢梭的重要思想。 考点:本题考查孟德斯鸠的重要思想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与正确选项之间有直接的联系的信
14、息)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是完成试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和最重要的一步。现代考试的一个重点就是分析、归纳解读和组织信息。实际上,有些题目基本上就是只要对题目信息进行简单处理,因此,对试题信息处理能力的加强日显重要。 卢梭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一材料表明他主张 A国家权力应相互制约与平衡 B人不应视他人为自己 的工具 C实行资产阶级的开明君主制 D利用社会契约保障人民权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
15、财产 ”可知体现了卢梭 “社会契约 ”的思想。 A不对,属于孟德斯鸠的主张; B不对,属于康德的主张; C不对,属于伏尔泰的主张。 考点:本题考查启蒙思想。 点评:注意启蒙思想家各自主张的侧重点。 1.伏尔泰哲学通信反对君主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 “天赋人权 ”,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 3.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倡 “社会契 约论 ”和 “人民主权说 ”,认为人的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主张民主共和制。 4.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非工具,主张尊重他人;强调言论自由。 直到 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 “思想的天空 ”。德国在拥有
16、 “思想的天空 ”方面的主要成就是 雪莱创作西风颂 塞万提斯写出唐吉诃德 薄伽丘创作十日谈 康德创立 “批判哲学 ”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限定词 “德国 ”,雪莱是英国人,塞万提斯是西班牙人,薄伽丘是意大利人,因此只有康德是德国人。 考点:本题考查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点评:无论何种形式的选择题,都要审清 2个要素,即:条件限制和题目的主题内容。 (一) .审清条件限制:条件限制一般有时间限制、地点(或国别)限制、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文化等)限制、人物限制(如唐太宗)等。(二) .审清答题主题。答题主题就是指思维对象,也就是命题人要求你所答的内容。
17、审清了这一要求,选择的方向就确定了。专题式选择题,每小题都有不同的答题主题,考查 的主题内容可以是历史事物的原因、内容、特点、性质、结果、影响等。 2010年 9月 30日南方日报刊文称: “如何给这些孩子(外来工子女)一张安稳的书桌,让他们像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义务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课题。 ”其实中国古代很早就有思想家注意并提出了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或主张,这就是 A有教无类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 “促进教育公平 ”, B不对,这是汉代董仲舒提出,实行思想上的统一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C 不对,南宋朱熹提出,强调伦理道德; D
18、不对,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强调讲求实际学问。因此 A符合,强调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点评:明确题干的规定性,是做好历史选择题的前提条件。题干一般有限定词和中心词组成。其中中心词是核心,中心词是判定选项和题干是否符合的主要依据;限定词则是对中心词的时间、范围、程度等外延进行限制,从而确定了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 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
19、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 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答案: C 试题分析: 注意题干 “美术 ”“戏曲 ”“音乐 ”,这都是体现了美育的作用。因此 C符合题意。其他三项都符合儒家思想,但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本题考查儒家思想。 点评:近几年高考 “新材料新情境 ”历史选择题 ,多运用 “两依据 ”原理 , “两依据 ”:1.指依据材料本身不能脱离材料理解分析 ,误区就在于考生会被所学知识干扰 ,用所学内容代替材料 ;2.指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推断 ,误区在于考生不善于从材料或题干中找 “限制、提示 ”信息 ,联系所学。 “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除了
20、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 ”列宁评价的这一政策( ) 是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唯一正确途径 属于适应战时需要的军事性措施 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措施 为战胜国内外敌 人提供了保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本题作为组合式选择题,从选项的结构看,要么 都正确,要么排除一项,而 明显错误,列宁评价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事实证明是新经济政策。因此 B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积极作用:在集中全国有限的财力、物力,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具有积极的作用。苏俄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局限
21、性:但具有明显的 “战时 ”和 “共产主义 ”特色,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0世纪 20 30年代,面对困境,美俄两国分别实行 “新政 ”,进行了重大制度的创新,二者的相似之处不包括( ) A均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B都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C都符合了本国当时的实际需要 D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答案: B 试题分析:美俄两国分别实行 “新政 ”是指俄国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两者都是在面临危机的形势下实行,都有利于克服危机 ,都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但前者强调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后者强调国家的全面干预
22、、宏观调控,因此 B不是两者的相似之处,符合题意。 考点:本题考查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美国罗斯福新政。 点评: 列宁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 一 .相同点 : (1)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 .在经济出现危机的情况下推行的 . (2)都缓解了危机 .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巩固了统治 . (3)都注意利用不同经济制度的长处 .二 .不同点 : (1)背景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完成了它应完成的任务后 .又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 .为解决新的社会危机而出现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社会造成极大危害后的经济改革 . (2)性质和前提条件不同 :新经济政策
23、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 . (3)根本目的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巩固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政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 .减轻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 . (4)方式不同 :新经济政策是以市场调节为主 .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来扩大生产 .国家放松对经济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是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 办法 . (5)侧重点不同 :新经济政策以农业为主 .用粮食税取代余粮征集制 ,罗斯福新政是以工业为主 .实行工业复兴法 . (6)作用不同 :新经济政策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 .巩固了工农联盟 ,罗斯福新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2 2013 学年 安徽省 宿松县 复兴 中学 第一次 月考 历史 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