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5届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届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7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5届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当今社会, ,总有那么一些不知敬畏是何物的人,他们不敬生命,不敬自然不敬律令不敬传统不敬历史不敬民意不敬信仰,完了还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对于这种现象,要想 ,除了唤醒人们的敬畏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健全制度、完善管理。 A鱼目混珠振振有词扬扬止沸 B鱼龙混杂侃侃而谈扬扬止沸 C鱼龙混杂振振有词釜底抽薪 D鱼目混珠侃侃而谈釜底抽薪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
2、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鱼目混珠:比喻以假乱真,以次充好。 /鱼龙混杂 :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含贬义。 /侃侃而谈: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含褒义。 /扬扬止沸 :比喻办法不彻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 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 , , , , ,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条和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 中国的哲
3、学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 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未来的哲学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可是人的对于超越入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满足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上下文衔接,即要求语句连贯,可结合语段句子,就 6个小句子,逐一分析, 先总结说中国圣人入世又出世, 引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 又推导出未来哲学也可能既入世又出世。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 A不仅韩剧来自星星的你有爱情的美好,有穿越时空的奇思妙想,也有诚实守信、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而且充满了
4、时尚文化元素,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B “余额宝 ”是由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 “支付宝 ”打造的一项全新的余额增值服务,这类产品兴起的根本原因是与利率没有市场化、存在较大的存款差价有莫大关系。 C俄罗斯外交部网站在 3月 28日公布的消息中指出,联合国大会在前一天通过的确认克里米亚公投无效的决议无效,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努力稳定乌克兰局势。 D父母对孩子监护管理的缺失是造成青少年流浪乞讨的根本原因。所以,能否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的监护制度,是解决青少年流浪乞讨问题的重要途径。 答案: C 试题分析: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 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
5、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需要掌握的应试技巧有:语感审读法、筋脉梳理法、造句类比法、逻辑分析法和规律标志法等。此题中, A 项语序不当,关联词 “不仅 ”应放在 “来自星星的你 ”之后。 B 项句式杂糅,应改 为 “根本原因是 ” 或 “与 有莫大关系 ”;另外,“一项 ”应放在 “由 ”前面。 D项不合逻辑,两面与一面不
6、照应,应去掉 “能否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 (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 )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 (月亮历 )记时,用阳历 (太阳历 )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 5天叫一候, 3候
7、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 72候 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 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 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 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 360度,共经历 24个节气,每月 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 “节气 ”,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 12 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 “中气 ”。它们是:雨水、春分、谷
8、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节气 ”和 “中气 ”交替出现,各历时 15天 ,现在人们已经把 “节气 ”和 “中气 ”统称为 “节气 ”。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
9、、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 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 致民间有 “冬至饺子夏至面 ”“头伏饺子二伏面,三
10、伏烙饼摊鸡蛋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题 1】下 列对 “二十四节气 ”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
11、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B我国古代把 5天叫一候, 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 72候 24节气,这种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早在淮南子中就有完整记载。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D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 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小题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 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 “一个节气 ”,一年共经历 24个节气,
12、“节气 ”“中气 ”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 “节气 ”。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 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 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 3分)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
13、,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 “冬至饺子夏至面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 ”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许多民俗活动也在这些节令里开展。 C “惊蛰 ”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 “惊蛰 ”一说。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答案:【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类注意 “答非所问 ”“
14、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类注意 “强加因果 ”“强 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 B 项,张冠李戴。“用农历划分的二十四节气 ”错,应是用阳历划分。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题中, C无中生有。小雪、大雪反映的是降水现象,不是气温的变化。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
15、,题中, A 项,绝对化。原文为 “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 ”,而不是全部。 C 项,主观臆断。虽然节气反映的是典型北方气候特点,但说南方没有 “惊蛰 ”是错误的 (原文无据 )。D 项,因果倒置。因为二十四节气内涵丰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所以才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 陈忠实:乡居得静 五谷养人 胡忠伟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的所有人 。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的脸上,会现出
16、憨厚的一笑。他生活简单、沉静,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 “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 1942年,陈忠实出生在陕西西安灞桥西蒋村。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时在 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 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
17、,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 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 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1992年接到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的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之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 ,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开花结果。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
18、的力量, “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 -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 获得的是宁静。 ”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 “小康 ”,但他依然保持着先前粗茶淡 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他常说: “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 “杀 ”一盘棋。 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
19、去外县采风。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 “睡觉睡到自然醒吧。 ”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陈忠实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有 一年 “五四 ”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 “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 ”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 “日子 ”,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以及对社会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
20、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和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 ,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陈忠实主张如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没有艺术上新的发现,就干脆不要写,不久他写出了引起很大反响的日子等小说。 B陈忠实总是语言幽默诙谐,简单直观,能一语中的地体现人生感悟,如他那 “馍蒸到一半,最怕揭锅盖 ”的描述就是如此。 C陈忠实高中毕业前曾谨慎地谋划未来,觉得最好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结
21、果却受到命运的捉弄,只得回到乡村。 D 回乡村后,陈忠实怀有强烈的文学兴趣坚持创作,最终因为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推荐,白鹿原获得矛盾文学奖。 E 2000年腊月陈忠实应邀去外县采风,第二天陈忠实主动写了张 “睡觉睡到自然醒 ”的条幅送给主人,并主张挂在房间里。 【小题 2】第一段介绍了哪些内容?在内容上有何作用?( 6分) 【小题 3】陈忠实的人生经历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4】 “乡居得静,五谷养人 ”,这两方面与陈忠实创作成功有关吗?请任选一个方面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熟悉的文学作品简要分析。( 8分) 答案:【小题 1】 A得 3分。 C得 2分。 B得 1分。 DE
22、不得分。 【小题 2】内容:对陈忠实沉静的个性、饱经风霜的相貌,( 1分)简单沉静的生活、一心扑在创作上的文学态度,( 1分)生动直观的语言进行了总结性介绍( 1分)。内容上的作用: 突出陈忠实能成为杰出作家的内在原因 (2分 ), 凸显其对文学的沉静态度与忠诚之心( 1分)。 【小题 3】 出身寒门, “命运捉弄 ”。考大学落榜,当兵无望; 沉潜乡间专心写作; 散文、小说初次发表; 白鹿原获得巨大成功; 回乡下积蓄创作力量; 发表日子等小说,反响很大。( 1点 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角度一: 有关。( 2 分)文学创作须要 “静气 ”。文学是沉静者的事业,没有沉静之心,是无法在文学
23、殿堂收获成功的。( 2分)所谓 “静水深沉 ”,所谓“馍蒸到一半最害怕揭锅盖 ”,陈忠实就是在 “乡居得静 ”中创作的白鹿原。(结合文本 2分)托尔斯泰静居波良纳乡间数十年,才创作出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 卡列尼娜、复活;曹雪芹晚年静居西山黄叶村, “举家食粥酒常赊 ”,才写出了 “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的红楼梦,再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联系文学作品 2分,举出 1例即可,意思对即可。) 角度二:有关。( 2分)文学创作须贴近生活的 土壤。文学是生活的给予!没有生活的深厚土壤,文学也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分)陈忠实白鹿原终得 “开花结果 ”,同样是因为他深知生活的 “五谷养人 ”,
24、接受了那陕西原野的深厚馈赠。(结合文本 2分)施耐庵水浒传的成功,因为他曾参加了元末张士诚的义军;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 ”对金钱力量的描写沦肌浃髓,是因为他亲受了商业投机的惨败和债台高筑的重压;鲁迅小说的深刻,一个极重要的原因是他从家道中落中 “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 ”。(联系文学作品 2分,举出 1例即可,意思对即可。)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 、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此题都是涉及文章细节的题目。 B项文中说, “陈忠实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 ”。对此文中举了他对人生感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5 宁夏 大学 附属中学 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