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4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3分) A经过班长再三解释,才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B当夏日来临,河水满溢时,哥哥经常瞒着我和弟弟去河里游泳,摸鱼。 C文艺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D不少家长尽管早就意识到校车安全的隐患,但迫于无法接送等种种无奈,仍不得不把孩子送上一辆辆拥挤的校车。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缺少主语 ,应去掉 “经过 ”; B项 “哥哥经常瞒着我和弟弟去河里游泳 ”有歧义: 1、 “哥哥
2、经常瞒着我 /和弟弟去河里游泳 ”; 2、 “哥哥经常瞒着我和弟弟 /去河里游泳 ”; C项两方面对一方面句子的不平衡,应去掉前面的 “坏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列各项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周边国家发生禽流感疫情后,中国便严阵以待,加强防范;在疫病进入国门后,沉着应战,以果断的措施顽强 。 近日,陕西咸阳市武功县公安局普集街派出所民警马忠年勇斗持刀歹徒、血染警服的感人事迹在后稷故里广 为 。 推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是一大批敢于率先冲破思想 的人们,吴敬琏便是其中之一。 中国航天战略蓝图: 2010年前,实现登月, 建立包括永久性空间站在
3、内的“地面一太空综合网 ”;而后将大型空间站发展成,为空间航天基地。 A狙击传颂樊篱既而 B狙击传诵藩篱继而 C阻击传颂樊篱继而 D阻击传诵藩篱既而 答案: C 试题分析: 狙击:埋伏在隐蔽地点伺机袭击敌人。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逃跑或进攻,可表示以防御手段阻止疾病售病毒等的扩散和进攻。 传颂:传布颂扬,往往与事迹搭配。传诵:传布诵读称道,往往与人或文学作品搭配。 3 樊篱:比喻对事物的限制。藩篱:比喻门户或屏障。 继而:副词,表示紧随着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4、俗语也叫俗话、常言等,是汉语语汇中广泛流传于大众中的一种定型语句。_,而且使用 范围十分广泛,在汉语语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语具有鲜明的特点,它生动形象、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常常会带来一语惊四座的效果, _,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在各类文艺作品中也十分常见。_,可以丰富自身的语汇并从中汲取有益的养分; _,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从而使文章或谈吐更为丰富和生动。 学习和掌握俗语 它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口语性 准确恰当地运用俗语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 B ,因其 “通俗性与口语性 ”,所以 “使用范围广泛 ”; “感染力和说服力 ”,所以大众喜爱; “学习和
5、掌握俗语 ”,与丰富 和汲取 相关; “运用 ”带来的结果,是 “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的,所以答案:选 B。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被括号里的词语替换且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3分) A近一周来,罕见特大暴雨频袭广州。暴雨过后,路面很滑。今天早上我在学校门口就差点儿没摔倒。(差点儿) B武警青海总队医院抗震救灾医护人员 4月中旬赴玉树地震灾区,医护人员视灾区儿女为自己的亲人,对前来就诊的藏族儿童给予无微不至的细心呵护。(无所不为) C 2010年 5月 18日,希腊政府收到来自欧洲联盟的第一批援助贷款,近百亿欧元
6、偿债这一燃眉之急得以解除。(迫在眉睫) D 2010年 3月 12日晚上,一男子潜入工地盗窃建筑材料。警察赶到时,窃贼还在为满载而归 “进行不懈努力 ”,殊不知自己已经成为 “瓮中之鳖 ”。(瓮中捉鳖)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此处 “差点儿 ”和 “差点儿没 ”都指事情接近而没有实现。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 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每题 3分。 这些年学术界很多人都在强调 “自由主义 ”在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意义与价值,于是,鲁迅和自由主义的关系,就成了一个广被关注的话题。大体上有两种意见:有的学者认为,鲁迅 “比那些主张全盘西化
7、的自由主义者们更加接近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本质 ”,鲁迅是 “和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同根所生 ”, “鲁迅和自由主义者们的真正区别,并不在于各自信念的不同,而在大家为信念所做功夫的区别 ”;另一些学者则认为,鲁迅对自由主义者的批判,表明他是 “反自由主义 ”的,这正是鲁迅的局限所 在 有意思的是,最初提出鲁迅 “反自由主义 ”的是瞿秋白,但他认为这正是鲁迅精神可贵之处;而今天的论者,作出了同样的论断,但价值判断则截然相反:这都是反映了中国社会思潮的变化的。 这里不准备对具体的争论发表意见,我根据自己的见解,来讨论鲁迅对 “自由 ”问题的复杂态度。 还是从鲁迅一百年前在日本发表的文章说起。仔细考察前文
8、所提到的鲁迅对 “科学 ”、 “民主 ”与 “平等 ”的质疑,就可以发现,他的质疑其实都是集中于一点:有可能导致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与独立性的压抑,即所谓 “灭人之自我,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 ”。鲁迅因此 而明确提出: “凡一个人,其思想行为,必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即立我性之绝对之自由者也 ”。既然人是自己存在的根据,他就摆脱了对一切 “他者 ”的依附,彻底走出被他者奴役的状态,而进入了人的个体生命的自由状态,而这样的个体生命又是和宇宙万物的生命相联结的,如我在一篇文章里所说: “鲁迅的个体生命自由观,是包含着一种博爱精神,一种佛教所说的大慈悲的情怀的。他所讲的人的个体精神自由是一
9、个非常大的生命境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 天马行空 。这四个字是他的思想艺术的精髓,他的自由是天马行空的自由,是独立的,不依他、不受 拘束的,同时又可以自由出入于物我之间、人我之间,这是大境界中的自由状态 ”。我们说的鲁迅 “立人 ”思想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个体生命自由观上的,它的核心,就是追求 “人的个体精神自由 ”,因而反对一切形态的对人的个体精神自由的剥夺与奴役。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 “自由 ”是鲁迅思想中的一个基本概念。 鲁迅在 “五四 ”新文化运动中的创作业绩,正是这样的追求个体精神自由的 “立人 ”理想的文化实践。到了三十年代,他的自由理想就发展成为 “反专制,争自由 ”的社会
10、实践。 他参加 “自由运动大同盟 ”、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以及 “左联 ”,都是 这样的社会实践。当有人问他: “假如先生面前站着一个中学生,处此内忧外患交迫的非常时代,将对他讲怎样的话,作努力的方针? ”他明确地回答: “第一步要努力争取言论的自由 ”。他后期集中精力于杂文写作,并将他的杂文集命名为伪自由书,这都是意味深长的:鲁迅的杂文,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在不自由的时代,展现永不屈服的自由意志与不可遏止的自由生命: 将鲁迅,特别是后期鲁迅和自由对立起来,这真是一种可怕的隔膜。 鲁迅在一篇杂文里引用了罗兰夫人的一句话: “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 ”他对 “自由 ”理念到中国的
11、变形、变质总是 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如一位研究者所分析的, “鲁迅为自由而战,就不得不呈现为双重的挣扎:既向片面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要求个人自由,强调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最终目标是自由,又向片面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者要求正视现实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有时是缺乏个人自由的结果,有时则是个人自由发扬的结果。他是以这样双重挣扎维护着自由与平等本质的同一性 ”,而在中国的现实政治社会文化生活中, “这种双重挣扎,使鲁迅既不见容于追求 平等 而漠视 自由 的左翼文化界,也不见容于强调 自由 而漠视 平等 的自由主义者。自由的鲁迅一直就这样在被割裂的自由的夹缝中经受着孤独的煎熬 以上双方都有理由从各
12、自理解的自由理念出发,责难鲁迅反动 ”。我要补充的是,这样的双面 “责难 ”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 因此,说 “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化的方向 ”只能表明一种价值倾向,而其真正含义是要假鲁迅之名来推行自己的文化方向。这更不是历史事实的陈述:实际状况是,鲁迅永远是孤独、寂寞的,是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界的一个永远的异数、少数。 (节选于钱理群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化,有删改) 【小题 1】对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 “自由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 A追求平 等的集体主义者的个人自由 B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的最终目标 C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 D要求正视现实不平等的自由 【小题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
13、一项是( )( 3分) A瞿秋白认为鲁迅是 “反自由主义 ”的代表,这与作者的观点完全不同。 B作为个体精神自由的鲁迅,其思想一直就有 “自由 ”这个基本概念。 C鲁迅主张的人个体精神自由是一种非常大的 “天马行空 ”的人生境界。 D参加 “自由运动大同盟 ”等社会活动就证明了鲁迅很早就在争取自由。 【小题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中合理的一项是( )( 3分) A学术界根据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的价值来研究鲁迅精神。 B中国社会思潮变化可以从瞿秋白和当今学者研究鲁迅看出来。 C新文化运动的创作佳绩,就是鲁迅践行 “立人 ”理想的成果。 D鲁迅的杂文伪自由书内容就表明他生活在不自由的时代。 答案:
14、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B 【小题 1】 试题分析:由 “鲁迅为自由而战,就不得不呈现为双重的挣扎:既向片面追求平等的集体主义者要求个人自由,强调在追求平等的过程中不要忘记最终目标是自由,又向片面追求个人自由的自由主义者要求正视现实的不平等 这种不平等有时是缺乏个人自由的结果,有时则是个人自由发扬的结果 ”可推断出来。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A完全不同错,作者认为鲁迅在三十年代 “反专制、争自由 ”,不代表作者观点与瞿秋白不同; B“一直 ”错,据作者分析,鲁迅的 “自由 ”是逐步表现出的; D“很早 ”错,是
15、后期 表现出来的。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A是研究 “鲁迅与自由主义 ”的关系,而非 “鲁迅的精神 ”。 C不是 “立人理想 ”,而是追求个体精神自由。 D“内容 ”错误,应是 “命名 ”或 “标题 ”。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消失的河流 沈 念 “消失 ”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语。 世界上每一秒钟的 “嘀嗒 ”声里都有事物消失或诞生着。每天我们身边有多少事物悄然地消失着,就有多少记忆蒙上尘土。可能有的是一瞬间消失的,而有的是在眼皮底下一点点消失的
16、。 对于那些消失的事物我们只会留恋。躲在温暖的房间里空空地回忆。几个人聚在一个用记忆搭建的平台上叹息。哎,要是它 (消失的事物 )还在,多好! 一声笨重的叹息只会加剧一个人心态的衰老。时光的飞速、人事变化的剧烈、知与不可知的遭历都会像一道道皱纹刻满一棵树光滑的身体。于是, 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 数也数 不清的痕与迹,就隐藏着众多纷纭的故事。在我们生命的河流里像泥沙一样沉淀,被一层又一层土遮盖。 更多的消失,连熟知的我们也无从知,消失就是消失,没有喇叭高声的通知,没有纸上肆意的宣传。你在某天遇上了,就勾起你的想念,在心里怪怪地存放好一段日子。比
17、如我离开的出生地,比如一个曾经交道很深的人,以及某地的整体变化,总是悄悄地改变着,就是说不太清楚,心中的疙瘩是有的。就像家乡那条曾经清澈的河流,傍着偏僻的小镇日日夜夜地游走,穿过我 14岁之前的一切生活。我也像河流一样匆匆地穿过存储着我声语与脚印的小镇。许多小镇底下掩埋 的事与物被少年时的我忽略,像忽略河流曾带来的快乐。在我写下的大部分文字中,对小镇的描述微乎其微,我和小镇都互相把对方省略了。 重新勾起我对河流的惦记,缘于去年腊月故地重游,去看望旧日的老师和同学。单一的交通扼杀了小镇的发展空间,但无法阻挠时代的进程。两三层的楼房交叉拔地而起,拥挤的农贸市场是气味的发酵罐,伸展的篷帐把街道压缩成
18、巷子,翻新的路面与破败的路基都无法激起我低落的怀旧情绪。我的记忆在零乱的事物与嘈杂的声响里消失为负数。 几个同学绕着小镇兜圈,想找又没找到什么。后来上了加固加高了几次的大堤,空旷与萧索 一齐涌来。眼皮子下的河流,它的影子一闪而过,然后呈现出来的是河洲。在河水退去的大片河洲之上,我们像回到少年时代一样地狂奔,追逐,像一片片叶子追逐风的方向。河洲上的人稀少,我们的纵情可以毫不掩饰。这是城市里的人永远也体会不到的快乐。稍远处的一片叶已落尽的杉树林,我们曾在那里逮过两只野兔,见识过好几种已忘记名字的昆虫。都过去十几年了,我们还骑上现代牧羊人的瘦马,心情忐忑地迎风颠簸。仿佛只在此时,我们才寻到 “回去了
19、 ”的感觉。 风是一阵隔一阵地吹来的,陡然间增添人心底的凄凉感。树林里除了牧羊人临时住的小木房子,坑坑 洼洼的路与草,被一群等待着养肥变卖的羊踩过来啃过去,几百上千只鸭子交错地在污水里聚餐。 听一直生活在镇上的同学讲,河床越来越高,每年夏季汛情到来前,河堤也筑得越来越高。县政府正在考虑将河流改道,拉直拓宽另一条河道,以扩大水上运输。而这片河洲有人提议搞成一个娱乐场所。越来越窄的河流像个即将被抛弃的孩子可怜兮兮地紧紧靠着小镇,却把大片的河洲留给了对岸属于邻县的农民们开发、养殖。钱都让别人赚跑了。 我淡淡一笑。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人所不能一一预见的。 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消失在后代的
20、笔记本和视野里 。那 些出生、成长、逝世在小镇上的人们,在河流的视线里也一天天消失。我心里紧张的是,再过些年月,是否连现在这条窄窄的河也会见不到了呢? 有河流的地方是幸福的。我庆幸自己在河流生命力旺盛的日子里与它相依为伴,我也是幸福过的人。可将来,我想看见这条河流发生怎样的变化。它是继续地干枯,或者是被开发利用成另外的消费场所,把城市流行过的娱乐方式统统地堆积在一条河流的上面? 我又一次把自己陷入思想的泥淖里,低咕着 “消失的河流 ”,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 【小题 1】为什么说 “消失 是一个让心灵敏感的人更加敏感的词 语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分 ) 【小题 2】
21、在回乡行程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分条简要概括。 (6分 ) 【小题 3】理解画线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 (6分 ) (1)那一个树瘤,应该是王五的死的见证;另一圈疤痕是张三家被杀掉的牛撞留的伤口 (2)眼前这条河流,给小镇带来的喧哗与骚动,消失在后代的笔记本和视野里。 【小题 4】文章结尾说 “等待梦幻的到来,期冀梦幻将现实同化 ”,结合全文,探究 “现实 ”与 “梦想 ”的多重涵义。 (6分 ) 答案: 【小题 1】 世界上每一秒钟都有事物消失; 消失的事物人们只能留恋, 无法再拥有; 对消失事物的感伤会加剧人们心态的衰老。作用:引起下文对 “消失 ”的感慨及对故乡河流的感怀,奠定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4 陕西省 西安市 长安 中高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