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陕西西安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陕西西安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陕西西安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陕西西安高陵县第三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漫步万盛石林景区,石林、溶洞、飞瀑显露出鬼斧神工的魅力,浓郁淳朴的苗家风情及 丰姿绰约 的民族歌舞增添了人文情趣。 B这位油画家的高原风貌主题油画虽然很受欢迎,但是他不轻易创作,因此,他挂在画廊墙上 待价而沽 的作品并不多。 C上中学时,老师在一次谈话中鼓励丁学良有机会要到哈佛读几年书,没想到 一语成谶 ,后来丁学良就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个去哈佛读社会学的博士。 D这个小区的房子太漂亮了,室如悬磬,通透明亮,非常的宽敞,大气,令人 安之若素 。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面一
2、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 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 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 B C
3、D 答案: A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凡事预则立。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河北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 B 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 “占领华尔街 ”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 D与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 “神舟八号 ”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
4、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 “西来说 ”。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
5、 “西来说 ”获 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 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 ”,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 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
6、,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 “西来说 ”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 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
7、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 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
8、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 ”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 成熟起来的。 【小题 1】下列关于 “西来说 ”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A “西来说 ”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年针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 ”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
9、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 ”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 “西来说 ”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
10、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 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
11、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 B.“坚持认为 ”错误。 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中的说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论述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往往不是一般的词语,而是重要的社科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还有代词的指代对象或内容的认定,多义词的判断,隐含信息比较丰富的词语的推断,都必须准确把握。 【小题 2】试题分析: A.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非 “到目前
12、还得不到解决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文中的重要的句子,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通常指传递重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对理解文意起重要作用的名言、引文,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全文主题思想或脉络层次的语句(即文眼),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等。我们做这一类的题,最好参照选项在原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句子,并逐字加以对照。如果表述不同,我们要看看它表达的意思是否相同。如果表述不同,意思 也不同,即可选出答案:。 【小题 3】试题分析: D.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在文中无依据,也与事实不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归纳内容要点
13、,概括中心意思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 点评:在归纳文章内容的过程中,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含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做这种题型的时候就能得心应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5分) 齐白石与知己徐悲鸿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 潭一个农民家庭,他从一个木匠而成为一个在世界上享有一定声誉的艺术大师,徐悲鸿起了重要作用。 徐悲鸿是江苏宜兴人,比齐白石小三十二岁。 1919年,徐悲鸿赴法留学并在多国参观了艺术馆、博物馆,欣赏了许多世界级美术大师的佳作,还系统地学习了美术
14、理论、美术史、解剖、透视等课程,成为我国早期少有的既有丰富的艺术理论又有精湛的绘画技艺的艺术大师之一。 1927年回国后,徐悲鸿最大的愿望就是发展艺术教育事业。他和田汉一起筹办南国艺术学校,后来南京中央大学又聘请他担任艺术专修科教授。 1928年底,徐悲鸿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在北平大学,他开始酝酿教学改革。他认为,要提高绘画教学水平,首先应该打破旧的传统观念,贯彻写实主义原则,创立 “素描基础论 ”。他所希望的艺术学院的教员,应该是具有真才实学,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的个性,敢于创新的人。他觉得如果聘请像齐白石这样充满生活激情的画家到学校任课,不仅能打破教员中陈陈相因的沉闷空气,而
15、且也能给学生带来鲜活而生动的新内容。 这时,齐白石自创的红花墨叶大写意一派,已得到认可,有较大影响。徐悲鸿所以看中齐白石,不仅因为他很欣赏齐白石的画,而且认为齐 白石的见解和自己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比如,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而虚无缥缈的较少;他画的实物,不刻意求似,而在不求似中得似;他反对死临摹,而主张师法自然 经过三次邀请,齐白石终于答应了徐悲鸿。 然而, “齐木匠 ”登上大学讲台一事,却像花边新闻一样在社会上传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支持者有之,但更多的却是反对之声。反对者认为,把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正规教育、木匠出身的老头聘为教授,简直是对艺术学院的侮辱。他们群起而攻之,流言飞语、明
16、枪暗箭满天飞,大有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之势。这时的徐悲鸿势单力薄,孤掌难鸣,不 得不在第二年黯然离开北平南下。他向齐白石告别,老人黯然伤怀,为他画了一幅月下寻归图。画面上一位穿长袍的老人扶杖而行,并题了两首诗: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南唐著名画家)。 ”“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在第一首诗的最后,还附有一行小字: “悲鸿先生辞余出燕,余问南归何处?答:月满在上海,缺,在南京。 ” 1931年 5月,为了扩大齐白石的影响,徐悲鸿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舒新城出版了齐白石画集,并亲自编辑并为之写序。他评价齐
17、白石的画说: “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 ” 1933年初,徐悲鸿携带中国著名画家的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中国的大画家齐白石和他的作品,从而使他的画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徐悲鸿回到北平,两位艺术大师在阔别十七年之后又得以重逢,欣喜之情不待言表。他们常在一起作画,悲鸿画鸡,白石老人便补块石头;白石老人画蜻蜓,悲鸿便补束花草。在徐悲鸿纪念馆里,有一幅徐悲鸿画鸡、齐 白石补石和兰草的画。据说在 1947年的除夕夜,艺专有一位年轻的裱画工向徐悲鸿讨画
18、,徐悲鸿欣然答应,顷刻间两只公鸡跃然纸上。正画在兴头上,突然停电了,只好改日补画。谁也没有料到,这一拖就是几年。后来徐悲鸿突然病逝了。裱画工想到了齐白石,在他的恳求下,已经九十多岁的白石老人答应了他的要求,看到徐悲鸿笔下两只公鸡似在对话,于是就在上面那只鸡的下边用浓墨补画了石与兰,一下子使这幅画更加生动可爱,这幅画也成为两位大师合作的绝响了。 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年事已高,主要是在家里画画,颐养天年。徐悲鸿此时五十四岁,正当盛年 ,但由于长期的奔波等,身体很不好。然而他非常珍惜时光,常常带着病工作。作为新中国第一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徐悲鸿担负着联络和团结全国美术工作者,培养
19、和教育年轻的美术人才的重任。对于和自己有莫逆之交的齐白石,他更是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 1953年 9月,徐悲鸿不幸脑溢血逝世。但在很长的时间内,周围的人谁也不敢把这个噩耗告诉齐白石,怕他老人家接受不了。老人问: “怎么不见徐悲鸿来? ”大家只好推托说开会去了,出差去了,又出国去了。过去每年徐悲鸿院子里的桃子熟了,他俩都要相聚品尝,现在只有廖静 文(徐悲鸿夫人)一个人送来一篮子桃子 时间长了,老人也约略感到出了事,也就不再多问,只是一天天话越来越少了。吴作人回忆说: “有一次,我去他家探望,他一反平日沉默寡言的习惯,忽然对我说:我一生最知己的朋友,就是徐悲鸿先生 ” 【小题 1】下列对传
20、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徐悲鸿聘请齐白石为教授,是因为齐白石的见解和自己一致,还因为齐白石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其画作都贯彻了写实主义原则。 B齐白石敢于大胆用色,其昆虫画超过古人,独创了红 花墨叶大写意一派;他的这些成就得到了徐悲鸿的赞赏,但人们反对他登上大学讲台则是因为他非科班的低微出身。 C 17年后,两位大师久别重逢常在一起作画,其艺术合作和人生友情达到顶峰,徐悲鸿逝世后齐白石补画了石、兰的雄鸡图,不仅是他们友谊的见证,更是艺术合作的绝响。 D文章按照时间顺序,截取了徐悲鸿和齐白石交往过程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叙
21、写了他们的相知、共事、别离、重逢和绝别,表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感人至深。 E.本文叙写了徐悲鸿和齐白石的交往和友情,记述了他们相互欣赏和合作的动人故事,展示了他们的 艺术主张和艺术成就,歌颂了老一辈艺术家开阔的胸襟、高尚的品格。 【小题 2】徐悲鸿作为齐白石的 “知己 ”体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6分) 【小题 3】徐悲鸿 “离开北平南下 ”,齐白石赠画赋诗并附字,其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当年徐悲鸿聘请齐白石担任大学教授曾引起轩然大波;近年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超女李宇春登上北大百年讲堂也曾引起激烈争论。对此,请结合文本和生活
22、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D给 3分,答 B给 2分,答 C给 1分,答 A、 E不给分 。 【小题 2】 赞赏齐白石画作及艺术见解,三邀出身低微的齐白石担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为扩大齐白石的影响,说服中华书局的主要负责人出版了齐白石画集,亲自编辑并写序评价; 携带齐白石作品到欧洲举行巡回展,使欧洲更多的国家认识和了解了齐白石及其作品。(每点 2分,共 6分。答其他者酌情扣分) 【小题 3】( 6分) 画中扶杖老人是齐白石自况,诗中说的徐熙以其姓徐暗喻徐悲鸿,以此表明了两人的知己关系; 齐白石通过画和诗,表达了对徐悲鸿“三顾茅庐 ”的感激和他们再难相聚的伤
23、感; 诗后附字含蓄表达了对 “知己 ”徐悲鸿南下 境遇的忧虑,诗画及附字表现力二人深厚的友情。(每点 2分,共 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 4】观点一:大学应当 “兼容并包 ”,大学讲堂也应有 “通俗 ”的一席之地。 大学不是象牙塔,它应该具有与时俱进的胆魄和兼收并蓄的胸襟,始终与大众同行,与时代同步。 学术、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通俗流行文化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给校园增添一种新鲜与活力。 今日通俗的东西,也许就是未来的艺术珍品,大学应有阔达的胸襟和独特的眼光,包容和接纳它们,为其提供展示的舞台。 观点二:大学讲堂是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圣殿,还是远离通俗的东西为 好。 大学应该坚守其精神和价
24、值观的独立性和神圣性,远离通俗流行的东西能避免受到冲击和影响。 通俗流行文化大多无深刻内涵,缺少长久生命力,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和文化的洗礼。 通俗流行文化登上大学讲堂可能冲击学术研究,会破坏严谨之风,助长浮躁之气。 【小题 1】试题分析: A.“贯彻写实主义原则 ”“是一个在艺术上不墨守成规,具有鲜明个性,敢于创新的人 ”是徐悲鸿对艺术学院教员的希望;另外,齐白石的画作也不 “都贯彻写实主义原则 ”, “齐白石的画,以日常能见的为多,虚无缥缈的较少 ”; C.“顶峰 ”之说不符合原文,也不合事理 ; E.表述弄错文章的表意重点,本文重点表现徐悲鸿是齐白石的 “知己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陕西西安 高陵县 第三中学 第一次 月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