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5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福建省福州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共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 7分) 文化交流中,我们欠缺什么 盛 宁 国内常听说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这样一种说法。这应该是指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基本存在价值。 然而,当我们认识到文化的价值在于其独特性、差异性之后,我们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认为只要是 “民族的 ”,就一定是 “世界的 ”,那恐怕又陷入了另一种片面性,一种简单的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深层次的、辩证的思考。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之所以能够彼此理解,
2、相互沟通,不同文化之所以能够交流,是因为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这种普世性的精神价值,是站在文化接受方的立场、为接受方所认可的那种带有普世性的精神价值。 文化学者余秋雨曾谈及他亲历 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和 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的感受。 汉诺威世博会开幕前,根据当地的民意测验,中国馆在 “最想去看的馆 ”一项中排在第二位。然而,那次世博会上的中国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结果,所有排队进来的外国观众,几乎很少有人在馆内的某一个角落停下脚步,都只是用了几分钟时间匆匆走过,就直奔出口。而在 2005年日本爱知世
3、博会上,中国馆显然也做出了努力,但在宣传理念上还是没有太大的改观。当时,世博会的大门口有一个电脑屏幕,上面标示出此时此刻到哪一个国家馆需要在门口等候多少时间,那块屏幕成了各国文化魅力的一块 比赛牌。譬如,法国三小时,韩国三个半小时,日本四小时,而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余秋雨说,这两次世博会上的窘境反映了中国文化在对外交流时的几个重大弊病: (1)找不到一个真正能吸引人的中华文化的象征图像; (2)几乎不知道当代国际间的高层审美趋向; (3)国家文化窗口的设计变成了某政府部门下属的一个行政行为,越是层层审查就越是平庸刻板; (4)盲目高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以为四大发明、出土文物
4、等会让各国观众停步仰望。所以,我们与德国馆相比,缺少了智慧的巧思;与法国馆相比,缺少了自嘲的幽默;与日本馆相比 ,缺少了面对未来的创新;与韩国馆相比,缺少了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这诸多的 “欠缺 ”合在一起,反映了我们在认识上缺乏一种文化的自觉,这就是忽略了文化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是一种人类共通的普世价值,结果有意无意地将民族价值置于人类普世价值之上,造成了文化交流和沟通的障碍。 (节选自书摘 2010年 12期,有删改 ) 【小题 1】从文本上看,下列不能体现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说法的一项是( )( 2分) A文化的价值体现在它的独特性、与其他文化的差异性上,倘若雷同,文化就失去了它
5、的基本存在价值。 B因为 在至高的精神层面上存在着某种普世共通的精神价值,所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人能够彼此理解,相互沟通。 C世博会德国馆所体现的巧思、法国馆所体现的幽默、日本馆所体现的创新、韩国馆所体现的通俗的亲切和美丽 D 2001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出的万里长城和京剧脸谱的图片,还有一座不大的长江三峡的塑料模型等。 【小题 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2 分) A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 “排队 ”进中国馆,说明对中国馆有期待; “匆匆走过 ”说明他们对中国馆的展出内容不认同。 B余 秋雨认为,政府部门层层审查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文化窗口设计的平庸刻板是
6、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C虽然也做出努力,但因在宣传理念上没有太大的变化,日本爱知世博会期间,外国观众对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 D余秋雨认为,盲目高估四大发明、出土文物等中国古代文化的现代魅力,是造成两次世博会出现窘境的原因之一。 【小题 3】在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上,作者不完全认同 “只要是 民族的 ,就一定是 世界的 ”这种观点。从文本中看,原因是什么?( 3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C。 【小题 3】因为 “民族的 ”文化价值要想成为 “世界的 ”文化价值,不能单纯看它是否具有 “民族的 ”独特性和差异性,关键要看它是否具有能够为 “世界 ”所认可的带有普世
7、性的精神价值。 【小题 1】试题分析:从文本上看,汉诺威世博会期间,观众对中国馆展出的内容兴趣不大,这说明我们自认为能够代表中国文化的象征图案并不为观众所接受。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可从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入手。高考设置的 “重要句子 ”多为揭示文章主旨、体现行文思路、传达作者情感、蕴涵丰富意味 的语句。一般情况,这些语句都有突显其含意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性词语。抓住了关键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小题 2】试题分析: C“处国观众对
8、中国馆一点也不感兴趣 ”错,文本中说 “中国馆的门口却基本不需要等候 ”,人虽没有其他国家的展馆人多,但至少也说明有部分外国观众对中国馆感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文章的内容要点进行归纳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其选项的设置点常是干扰项的设置方式: 过于绝对, 以偏赅全, 混淆时间, 模糊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 答非所问。这就需要考生在文中找到相关内容,认真比对排除。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概括。作者的理由主要集中在第三和第六两个段落,答题时,应从这两个语段中筛选关键词,并进行扣题回答。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
9、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它是前面各项内容的综合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语句含意,对文章的有关信息进行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对文章的基本倾向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概括并作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概括要 求:一是完整性、全面性,作者的观点态度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顾及,不要以偏概全,丢三落四;二是准确性、恰当性,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恰如其分地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共 13分) 木格花窗的眺望 李汉荣 窗是松木做的,阳光照射的时候,惊喜的窗木就飘出特有的清香。这是我们能够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桐木的门、桦木的椽、榆木的门墩、盛米的椴
10、木勺、舀水的葫芦瓢。就连脾气难免尖刻的菜刀也有着柔和的柳木把柄 就这样,一部分松木来到母亲的生活,以窗的形式帮助着母亲,也恰到好处地把一部分天空一部分远山引进了她的日子。到了夜晚,则把一部分月光一部分银河领进了她的屋子,她的梦境。 站在窗前,首先看到的是一片菜园,韭菜整齐地排列着,令我想起千年的礼仪,民间自有一种代代传递的肃静与活泼; 白菜那白净的素脸,那微胖的身段,是一种永不走样的平民美貌;葱那不谙世事的单纯的手,却能在不动声色的土里取出沁人心脾的情义;花椒树,经营着浑身的刺,守着那古老的脾气 鲜美的麻,一种地道的民间味道。 人在愁苦的时候,倚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
11、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我能想象,母亲多少次站在窗前,看那菜园,那经她的手务作的植物们,那些绿,星星点点竟绿成这一大片,要不是泥土缚了它们的脚跟,它们也许会翻过窗;走进屋子里来的。 母亲 曾说,她年轻的时候,也常失眠,就站在窗前,久久凝神看。好几次看见月光从窗格里进来,就变成四四方方的,她就想这是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静静地放在窗台,等她收阅。我知道母亲这一生是没有收到几封信的,也许她是在想象天意里会有一个夫君,等着她,却无缘相遇,就在远天远地的夜晚辗转投寄来一封封素笺。 窗框雕有简单的图案:喜鹊、蝴蝶、莲花、仙桃。古中国的偶像,是自
12、然里美的生灵。人居住在它们中间,受它们庇护,也庇护着它们。人与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相友善,人也变成了自然的情义。 阳光洒进来,月光照进来,星星走进来, 风有时也跑进来,雨有时也会两三点跳进来,更有时,那迷路的蝴蝶也会因了惹眼的窗花飘进来,在屋里逗留片刻。窗外墙根下,时不时就冒出几丛喇叭花藤,顺着墙壁爬上窗子,在母亲有些寂寞的窗口,吹奏起淡紫的蓝色的音乐;那些蛐蛐们、蝈蝈们,还有根本见不到面的无名无姓的虫儿们,就伴和着唱它们的歌,那从远古一直传下来的老歌;喜鹊、斑鸠、麻雀、八哥、云雀、布谷鸟、阳雀、清明鸟 也远远近近地唱着,唱着。从木格花窗,你抬眼可望见万里你侧耳能听见千秋。 我站在窗前,嗅着淡
13、淡的松木香气和从窗外深远的天地飘来的草木风月的气息,我在想 我小小的母亲,她权是这窗里的一个小小妇人吗 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母亲熟睡了。我静立窗口,看见月亮偏西,泊在遥远的 个山脊上。银河浩瀚,展开了它波澜壮阔的气象,我似乎听到天上涨潮的声音,哗啦啦的声音,它的波浪汹涌而来,拍打着夜深人静的民间,拍打着这小小的窗口,笼罩着我小小的母亲。 哦,小小的窗口,小小的母亲,小小的我们,与浩大的天意在一起,我们很小,但是,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小题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文中描写了众多生动活泼的植物和动物,写了 雕有简单的图案的窗框渲染了浓郁的
14、乡土文化氛围。 B第二段中的韭菜白菜葱和花椒四种寻常植物,在作者笔下充满了温情与浪漫,这是因为母亲的视角看窗外的万物都是有情的。 C母亲将一封封信比作透过窗格的月光,想象这一封封信是从天上寄来的,等她收阅,表明了母亲对幸福的渴望。 D “此时鸡叫二遍,已是深夜时分 ”, “我 ”在夜里浮想联翩,用想象描绘了一幅宁静安详、阔大悠远的画面。 E第五段暗示了母亲也许是寡居的,或是可能经历过爱情的挫折,即便如此,她依然用想象安慰自己,安静而安详地生活。 【小题 2】第三段画 线的 “天地生命的颜色 ”的内涵是什么?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 4分) 【小题 3】关于本文的主题有 “精神返乡 ”、 “怀
15、想母亲 ”、 “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 ”等不同理解,你同意哪一种看法,谈谈你的认识。( 5分)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2】( 1)指扎根于民间的鲜活、质朴、浓烈的生命意识。( 2)指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内心的美好的品质。 (每点 2分,共 4分 ) 【小题 3】【观点一】:人与自然在和谐中永恒。第一段 “植物的魂灵遍布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第四段母亲与植物在劳动和交流中建立起来的美好关系,第六段人与 天地就这样互相凝视互为朋友,以及 “人世悠远、天道永恒 ”的结尾,全面贯穿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情感互哺,彼此尊重的主题。 【观点二】:精神返乡。第一段 “这是我们能够
16、嗅到的乡村气息的一部分 ”,提示我们 “气息 ”是 “我 ”精神返乡的阳光通道。文中多次描写 “我 ”站在母亲的木格窗前,透过我的眼睛而非透过母亲的眼睛看乡间的泥土及各种动植物。第九段再次点出 “我 ”的返乡者的身份。眼前的一幅山村夜色图景,美丽而且精致。若不是返乡者如何在深夜时分依然伫立窗口, “涨潮的声音 ”是 “我 ”内心情感的波涛。 【观点三】:怀念母亲。开篇第一 段就点题,松木成了窗,窗则成了母亲 望世界的眼睛。第三四五段集中叙写了木格窗前母亲的生活母亲的内心的愁苦。第七段写菜园之外热闹而充实的美丽交响,恰与母亲的 “寂寞 ”形成了反差。第九段写我深夜在窗前伫立,内心中充满了对母亲的
17、爱怜与感恩。 (共 5分,观点明确,给 1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4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B“母亲的视角 ”错,是以 “我 ”的视角写的,而不是从母亲的视角; C“母亲一封封信比作透过窗格的月光 ”错,应是将 “透过窗格的月光 ”比作 “一封封信 ”; D “宁静安详 ”不准确,应该是 “波浪壮阔 ”。 考点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本题的考查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一方面要了解这类题命题者对选项设置的常见的几种形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将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进行比较,进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小题 2】试题分析:文章第三段说: “人在愁苦的时候,倚
18、在窗前,看一眼这菜园,内心就有了春色,有了不因世道和人心的扰乱而丢失或减少的那种生的底色,也是心的底色,这就是天地生命的颜色。 ”“天地生命的颜色 ”应指 “这 ”前面所指代的内容。 “菜园 ”是 “地道的民间味道 ”, “内心就有了春色 ”,意即就充满了生机 。 “心的底色 ”,指内心美好的品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最主要的是要关注重要语句的具体语境,对其解读一定要把它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上下瞻顾。首先找到它在文中的位置,进而确定应结合考虑的具体语言因素。其次要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比如本句中的 “菜园 ”“心中
19、的春色 ”“心中的底色 ”等,如果用了修辞,应将要解读的句子还原。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个探究性的,较为开放的题目,但应该在题干所给的三个理解中选择其中的一个谈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考点: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级。 点评:本题是一个给有几种观点而要求考生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进行解读的开放性的探究题。解读时,应首先提出自己所选择的哪一个主题,然后结合文本谈自己的看法。 文言文阅读 阅读论语片段,回答小题( 6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
20、也。 ”夫子哂之。 (选自论语 先进) 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 “愿无伐 善,无施 劳。 ”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 之。 ” (选自论语 公冶长) 方:礼仪; 伐:夸耀、自夸; 施:表白; 怀:关爱。 【小题 1】和弟子相比,孔子之志有什么特点呢?请简要概括。( 2分) 【小题 2】子路之志是什么呢?请概括并作简要评价。( 4分) 答案: 【小题 1】相比之下,孔子的志向是希望老人得到赡养,朋友间以诚相待,少年得到关爱,( 1分)其关注的层面更为广阔。( 1分) 【小题 2】子路
21、有志于治理好一个千乘之国,( 1分)有好东西愿意和朋友们共享;( 1分)他性格豪爽仗义,( 1分)但性情鲁莽,过于崇尚勇力。( 1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涉及到各个层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化经典阅读材料内容的理解,这就要求考生要理解材料的内涵。它一般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筛选出一定的信息。因而诵读语段,扫除文字障碍,弄懂文本意思, 是做题的关键。 【小题 2】试题分析:子路之志,第一语段中说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
22、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概括为要治理好大国。第二语段说 “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意有好的愿与朋友分享。第一志向, “夫子哂之 ”,可见孔子对此是不满意的,子路崇尚能力。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化经典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对经典文化的分析评价,理解文本的内容是关键。要尽可能地读懂文化经典的字面义,即使语段中有些字难以扫除,也应把握语段整体意思,并能抓语段中的一些关键 词语或句子,结合经典的一些思想进行理解和分析。 【参考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 路赶忙回答: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
23、,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 “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 ”子路说: “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 ”颜渊说: “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子路向孔子说: “愿意听听 您的志向。 ”孔子说: “(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 ” 课内文言知识(共 12分) 【小题 1】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或未 易 量(轻易) 绝 云气,负青天(直上云霄) B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福建省 福州 外国语学校 高三上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