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4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 12月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羞 赧 ( rn) 弄 堂( lng)整 饬 ( ch) 喟 叹( ku) 泥 古不化( n) B 乘 机( chng)脖 颈 ( gng) 逮 捕( di) 差 劲( ch)力能 扛 鼎( gng) C 掣 肘( ch) 掂 量( din) 聒 噪( gu) 侪 辈( chi)为虎作 伥 ( chng) D 皈 依( gu) 埋 怨( mn) 废 黜 ( ch) 笃 信( d) 汗流 浃 背( ji)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近字、生僻字的字
2、音,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 “字形和字音 ”都正确。可采用比较排除法,按照 “粗读找明误,细读辨真伪 ”的思路来判断取舍。速读一遍,可排除明显错误的 A羞赧( nn); B乘机( chng); C为虎作伥( chng);仔细品读 B多音字 “逮捕 ”为捉拿的意思,属于文白异读造成的歧读( di);所以,正确选项是 D。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词语中, 错别字最多 的一项是 ( ) A钟爱 风靡 传种接代 要言不烦流言飞语 B殉情 矫健 迫不 及待 别出新裁仗义直言 C发韧 揣摸 洁白无暇随声附和一愁莫展 D针灸 隽永 明辩是非 关怀备至焕然冰释 答案:
3、C 试题分析:此题题目问法较为少见,在答题时,要看准题目要求。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传宗接代,这是固定结构。 B别出心裁,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仗义执言,执言:说公道话。为了正义说公道话。指能伸张正义。C发轫,本义指拿掉支住车的木头,使车启行。借指出发。轫,止住车轮转动的木头。揣摩。洁白无瑕。 “瑕 ”指白玉上的斑点。一筹莫展,筹:古代用于计数的算筹,也可说为计策;。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 D明辨是非,是分辨是非的意思。 涣然冰释,指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焕 ”是指光彩明亮的意思。所以错
4、误最多的应为 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写作过程中 ,一定要注重用词的规范性 ,引用古文或名言名句应当准确。但有人 往往为了追求文章通俗易懂 ,而随意 _成语和引文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 美国校园枪杀案引起当地民众的强烈抗议,愤怒情绪迅速扩散到全国,甚至美国总统奥巴马都表态 _调查此案。 “咦!怎么没收到? ”高松年直跳起来,假惊异的表情做得 _,比方鸿渐的真惊惶自然得多。 A篡改敦促 栩栩如生 B窜改 敦促 惟妙惟肖 C篡改 催促 栩栩如生 D窜改 催促 惟妙惟肖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
5、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整体感悟大体内容的情况下,再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来思 考分析词语的大体意思,然后判定是否正确。 “窜改 ”指改动 , 中性词 ,多用于文章、成语、古书等; “篡改 ”则指为了某种目的而采取作伪的手段故意改动或曲解 ,这里的 “篡 ”是曲解的意思,是个贬义词 ,多用于某种权威性的理论、指示或主张等。从句意来看,可以排除 A和 C; “敦促 ”是指以诚恳或迫切的态度催促或提醒注意,在这里比 “催促 ”更庄重。 所以,根据句意,可以排除 D; “惟妙惟肖 ”和 “栩栩如生 ”都有形容表现得非常的逼真的意思。但 “惟妙惟肖 ”表现人的表演和模仿非常逼真传神; “栩栩如生 ”多指艺术
6、作品,不用来表现人的活动。所以,正 确选项是 B。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培根说: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 B瞿塘峡两岸如削,岩壁高耸,大江在悬崖绝壁中汹涌奔流,自古就有 “险莫若剑阁,雄莫若夔门 ”之誉。 C孔雀东南飞选自乐府诗集 杂曲歌辞,我们读完了这篇课文,却不知到何处才能找到乐府诗集?我们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太少了。 D修正案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关系,使刑事诉讼制度进
7、一步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要正确理解理解标点符号的使用,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特点及上下句的关系来判断。 A所有分号应该改为逗号。 C问号改为逗号。 D两个书名号改为双引号,这里表示特指强调,不是书名或文件名。所以正确选项为 B。 考点: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 ) A许许多多的残疾人凭着国家的优 惠政策走上了创业之路,他们把国家贴息贷款的将近一半以上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 B 11月 24日 10时 55分,贵州盘南煤炭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响水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 26日中午,救援人员找到最后一名
8、遇难矿工遗体,至此,此次事故共造成 23人死亡。 C 11月 26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 18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八次缔约方大会在卡塔尔多哈开幕。 194个国家的代表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展开新一轮会谈。 D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全国之时,四川省把栽桑养蚕作为主导产业发展,大力开办丝绸 厂,雨后春笋般地在全省各县乡蓬勃发展起来。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不容易分辨,分析思考的着眼点在于句子成分的运用上,要反复的琢磨。 A“将近一半以上 “语意矛盾。 C“194个国家的代表将温室气体减排问题展开新一轮会谈 ”应该在 “将 ”后面加一个 “就 ”,缺介词。 D“雨后春笋
9、般地在全省各县乡蓬勃发展起来 ”属于主语残缺,少了 “丝绸厂 ”。所以正确选项是 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关于有关文学作品的叙述,正确的选项是( ) A红楼梦中,薛宝钗曾经帮助贾宝玉代题一首诗杏帘在望。诗中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 ”勾勒出一派闲适的田园风光。 B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位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他杀吕伯奢,杀杨修,杀华佗,杀粮官,为人虚伪,奸诈多疑。 C高老头中的伏脱冷外号 “冷面佛 ”,阴沉冷静,狡猾世故,他是潜逃的苦役犯,是个尚未得势的凶狠的掠夺者。 D巴黎圣母院是德国著名小说家雨果的代表作品。它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体
10、现了美丑对照的原则。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此类题目,要结合着选项 所在的名著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主题、文学常识等来辨识,注意细微的差别之处。 A人物弄错,这首诗是林黛玉帮助宝玉代题。 C伏脱冷的外号 “鬼上当 ”。 D国籍弄错,雨果是法国作家。所以正确选项是 B。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寂寞 吴念真【台湾】 阿照跟她的爸爸一点都不亲,就连 “爸爸 ”似乎也没叫过几次。 这个爸爸其实是她的继父。妈妈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了婚,把阿照托给外婆照顾,自己跑去北部谋生。 阿照国小二年级的时候,妈妈带了一个男人来,说是她
11、的新爸爸;不过,她不记得那时候是否叫过他,记得的反而是那男人给了她一个红包,以及她从此改了姓。 改姓的事被同学问到气、问到烦,所以这个爸爸对她来说不仅陌生,甚至从来都没好感。一直到国中三年级,阿照才被妈妈从外婆家带到北部 “团圆 ”,而且听说这还是那男人的建议,说以后如果要考上好大学,她应该到北部来读高中。那时候妈妈和那男人生的弟弟都已经上小学了。 男人在工厂当警卫,有时日班有时夜班,妈妈则在同一家工厂帮员工办伙食,早出晚归,一家人始终没交集,各过各的。不久之后, 阿照考上台北的高中,租房子自己住,即便假日也很少回去。 外婆在阿照大三那年过世,不过,之后的寒暑假,阿照也同样很少回家。她给自己的
12、理由是要打工、读书、谈恋爱,其实自己清楚真正的原因是对那个家根本一点感情也没有。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亲生的儿子太不成材还是怎样,那男人对待两个孩子有很明显的差别待遇,比如跟儿子讲话总是粗声粗气,对阿照则和颜悦色,过年给的红包永远阿照的比较厚,儿子只要稍微嘟囔一声,他就会大声说: “你平常拿的、偷的难道还不够多? ” 阿照大学毕业申请到美国学校的那年他从工厂退休,妈妈原本希望阿照先上班赚 到钱才出国,没想到他反而鼓励她说念书就要趁年轻。阿照记得那天她跟他说: “爸爸,谢谢! ”不过,才一说出口就觉得自己可耻,因为在这之前她不记得是否曾经这么叫过他。 从美国回来后,阿照在外商公司做事。弟弟在她出国的
13、那几年好像出了什么事,偷渡到大陆之后音讯全无,连几年前妈妈胰脏癌过世都没回来。孤孤单单的爸爸也没给阿照增加什么负担,他把房子卖了,钱交给阿照帮他管理,自己住到老人公寓去。 阿照也一直单身,所以之后几年的假日,他们见面、聊天的次数和时间反而比以前多很多。有一天阿照去看他,他不在,阿照出了大门才看到他坐出租 车回来,说是去参加一个军中朋友的葬礼。阿照陪他走回房间的路上他一直沉默着,最后才跟阿照说可不可以帮他买一个简单的相机,说他想帮几个朋友拍照,理由是: “今天老宋那张遗照真不象样! ”后来阿照帮他买了。 去年冬天他过世了。阿照去整理他的遗物,东西不多,其中有一个大纸盒,阿照发现里头装着的是一大叠
14、放大的照片和她买的那部照相机。相机还很新,也许用的次数不多,更也许是他保护得好,因为不仅原装的纸盒都还在,里头还塞满干燥剂并且罩上一个塑料套。 至于那些照片拍的应该都是他的朋友,都老了,背景有山边果园,有门口,有小巷,也有 布满鹅卵石的东部海边,不过每个人还都挺合作,都朝着镜头笑,就连一个躺在病床上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也一样,甚至还伸出长满老人斑的手臂用弯曲的手指勉强比了一个 “V”。 阿照一边看一边想象着他为了拍这些照片所有可能经历过的孤单的旅程,想象他独自坐在火车或公路车上的身影,他在崎岖的山路上踯躅的样子,他和他们可能吃过的东西、喝过的酒、讲过的话以及最后告别时可能的心情。 当最后一张照片
15、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阿照先是惊愕,接着便是无法抑制的号啕大哭。照片应该是用自动模式拍的,他把妈妈、弟弟、还有阿照留在家里的照片,都拿去翻照、 放大、加框,然后全部摆在一张桌子上,而他就坐后面用手环抱着那三个相框朝着镜头笑。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 “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 ”阿照说,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吴念真那些人,那些事) 【小题 1】小说开头点出阿照从不称呼 “爸爸 ”的细节,有那些作用?( 6分) 答: 【小题 2】简析小说结尾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效果。( 5分) 答: 【小题 3】结合阿照和父亲的形象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
16、示( 6分) 答: 【小题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不正确 的两项是 ( )( )( 4分) A作为小说,寂寞去掉了虚饰,挤掉了水分,朴实得像一块煤,也像煤块一样沉重,却透着点点的光泽。 B小说的高潮之处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一张并不团圆的全家福却被这位父亲 “结合 ”成 “魏府阖家团圆 ”,既有深刻的内涵,又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 C文章的题目叫做 “寂寞 ”,这里的 “寂寞 ”至少有三层含义:亲人不在身边带来的孤独感;友人渐渐老去离世带来的落寞感;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 D小说以朴素的文字,无华的语言,刻画出小人物的人生体验,初看似乎平淡寡味,细 细品读后却
17、感觉意味深长。 E吴念真的小说常常具有细节画面感,这篇小说中插着鼻胃管的老伯伯以长满老人斑的手臂、弯曲的手指勉强比划 “V”就极具画面感,令人心中一震。 答案: 【小题 1】( 1)交代了故事的背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分)( 2)将阿照的冷漠和父亲的温情形成对比。( 2分)( 3)以阿照的冷漠行为呼应了标题的“寂寞 ”。( 2分) 【小题 2】( 1)情节上,戛然而止,干净利索地收束全文。( 1分)( 2)运用对比手法( 1分)以团圆的全家福,暗寓 “寂寞 ”的一家,突出了 “寂寞 ”的主题。( 1 分)( 3)呼应了文章的标题 “寂寞 ”,( 1 分)回味无穷,发人省醒。( 1 分)
18、【小题 3】( 1)阿照:独立、固执、倔强,不能完全体会到父亲深沉的爱和家庭给予的温暖。( 2分) 父亲:朴实、善良,不善言辞,却深深爱着这个家,充满无人理解的寂寞。( 2分)(人物分析答到大意即可给分) ( 2)(参考)启示:爱,需要表达,更需要细细感受;珍惜亲情,珍惜家庭。( 2分) (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小题 4】 BC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答题前,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找到原文阿照从不称呼 “爸爸 ”的细节,然后仔细体会,可以在分析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回答结构上和表现手法方面的作用。可以从推动情节的发展、阿照和父亲的对比所表现出来的冷漠无情,来衬托父亲的温情主题;与
19、题目的照应等方面来回答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悟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找到结尾,进行反复品读 “照片下边就像早年那些老照片的形式一般印上了一行字,写着: “魏家阖府团圆,民国九十八年秋。 ”阿照说 ,那时候她才了解那个男人那么深沉而无言的寂寞 ”。可以从情节收尾的技巧、对比手法鲜明的突出主题作用、照应文章标题以及留给读者回味思考的意境美来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先阿照和父
20、亲的形象特点稍作分析,然后,再答这种性格特点所决定的女儿与父亲的沟通隔阂问题。再回答小说带给人的启示时,要从阿照和父亲无法正常沟通理解的原因分析,如阿照性格固执、倔强,父亲善良朴实却不善言辞,所以造成沟通 理解的问题。所以,小说主人公的悲剧启示我们,爱要敢于表达,亲情要珍惜。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理解和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回到原文进行分析比较,或者结合着对小说的理解进行分析。 B“充满了对这个破碎家庭的嘲讽 ”有误。根据文意,应该是同情。 C“被时代、社会抛弃留守老人院带来的落魄感。 ”文中没
21、有涉及到这一层。所以选 BC。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学新人的 “被阅读 ” 徐则臣 打开一本书,如果你不能在 60天内看完,那么对不起,你必须跟这本书说再见。阿根廷独立出版人埃特纳日前发明了这种 “不等人的书 ”,这是一本拉美文学新人的作品集,用某种新型墨水印制而成,一旦接触到空气和阳光,字迹就开始逐渐变淡,两个月后会还原成白纸。 埃特纳策划这本书的初衷不在于发动一场出版和阅读革命,他只想让这本书里汇集的拉丁美洲的文学新人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大家关注,短到在他们被遗忘之前,能让执文学权杖者和别的出版人看见他们,让他们在接下来的第二本书
22、里延续微弱的文学生命 鉴于文学新人的出头之难,处女 作中潜藏的文学生命的确太过微弱:它的印数不会多,市场不会大,关注的人极为有限,时刻面临被无数新的出版物覆盖和再也露不出水面的可能。如果他们的第一本书不能在短期内被关注,就很难有机会出版第二本,文学之路可能就此画了句号。 所以,这本 “不等人的书 ”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文学新人 “不被阅读 ”的焦虑,不是书不等人,而是文学新人等不了人。作家在起步之初有时候就这么脆弱,他可以沉默着写,但他扛不住写作之外的世界对他报以更大的沉默。如果他的第一拳就打到棉花甚至空气上,他通常怀疑的不是棉花和空气,而是自己的手。一定有人说,文 学是长跑,成大事者,必要苦其
23、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换句话说,要耐得住不被阅读的沉默。可是,不在乎是否被阅读的大师确有人在,无视读者的文学新人还很少见。大师们不管怎么不在乎,读者也会蜂拥而至,若新人不在乎,那可能就真的门可罗雀了。 第一本书传播的重要性如果直接移植到中国,也许会遭受异议:中国有数目惊人的文学期刊,只要写得足够好,总有地方发表,只要在众多期刊里周游列国,保持足够高的出镜率,总可以从新人成长为名家,大可不必在 “第一本书 ”的树上吊死。但现在,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是,随着体制改革的推进, 传统的专业作家与业余作家格局业已解体,大众文化的兴起使得文学越来越边缘化,文学期刊日渐式微,读者量小,关注度低,
24、它对作家的培养功能和选拔功能都在受到质疑。与此同时,新媒体的介入,市场运作的成熟,使得不管是文学大家还是文学新人,都不能无视更广阔更有生机的出版市场的存在了。写作可以更方便更直接地进入市场,而不再必然需要文学期刊这一传统媒介。 “不等人 ”的书用心之良苦,暗含的是 “被阅读 ”与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虽然靠逐渐消失来 “要挟 ”别人读,更多的像是行为艺术或者促销噱头,并不足取。作家的可持续发展的确需要一 个良好的接受环境,需要有更多的阅读回应,有效性的阅读甚至可以反作用于创作的再生产,但归根结底, “可持续 ”的动力还是来自内心,来自作家自身对于文学的坚持甚至信仰。这是自己内心竖起的标杆,并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江西 师大附中 临川一 中高 12 联考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