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云南省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2013届云南省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届云南省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18页珍藏版)》请在麦多课文档分享上搜索。
1、2013届云南省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 火中取栗 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还应加大处罚力度。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 抛砖引玉 ,激发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在工作中他们是好搭挡,在生活里他们是好哥们,每天 耳鬓厮磨 ,感情别提多好了。 D对于一年两修的武汉长江 “三桥 ”存在的问题,应当组织多个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士召开听证会,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客观,最终成为 不易之沦 。 答案: D 试题分析:成
2、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此题 “人言啧啧 ”属于褒贬误用。成语试题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D选项 “不易之论 ”,易:改变。完全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形容论断或意见非常正确。 A选项 “火中取栗 ”比喻受人利用,冒险出力却一无所得,选项中要表达的是 “危险 ”的意思,犯了 “语 意内涵不明中的望文生义 ”的错误。 B选项 “抛砖引玉 ”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此项指行为、做法,不指意见,犯了 “似是而非 ”的错误。 C选项 “耳鬓厮磨 ”耳与鬓发互相摩擦,形容亲密相处的情
3、景(多指小儿女的相爱)。此处犯了 “对象错配 ”的错误。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也许是由于狭窄弯曲的加查峡谷把顺谷而上的印度洋暖湿气流断然截住,翻过布达拉山,放眼一望,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村庄和小镇散落其间,到 处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东一堆西一堆的沙丘散布在宽阔的河谷里,如同一个个令人头疼却又无奈的脓包 很多村子里还保留了许多刷了白灰的土坯老房子,低矮而狭小,简洁而朴素,一如 “西藏 ”在人心里的印象 一块块田地铺在河谷里,田埂上高大的柳树一排排纵横林立,为这些珍贵脆弱的耕地防风挡沙 山上的
4、灌木更少了,山坡上薄薄地覆盖着一层干黄的草皮 宗教建筑已经遍地皆是了,不经意间寺庙的鲜艳红墙就鹤立鸡群般从灰白、低矮的藏式民居里脱颖而出,以极大的反差显示出了自己地位的尊崇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句子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此题安空间顺序考虑,注意作者观察景物的角度和顺序,由上到下,由面及点。作者站在布达拉山从上往下看,当然首先看到的是从 “山上 ”到 “山坡 ”的景色 ,然后是凸起在田地上的 “沙丘 ” ,再是沙丘下的 “田地 ” ; 写田地上的村庄和建筑,其中 句是总写, 句写民居, 句写散在民居中耀眼的宗教建筑。 考点:语言表
5、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中国人有较强的家庭观念和亲情意识,这种传统仍然保留在农村,这对于解决农村老年人养老和 “空巢 ”问题而言,是一种无形的资源。 B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都是促进林书豪健康成长的积极因素,是优良环境与个人努力相协调的结果。 C应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活动的开展,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 D尽管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影响逐步显现,但企业用工规模仍保持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还在稳步增加,当前就业形势总体上保持平稳。 答案: A 试
6、题分析: B项, “和谐的家庭氛围、良好的教育背景,充满阳光的心态 ”与“是 结果 ”不搭配,犯了 “主宾不搭配 ”的错误; C项, “取缔 考试活动的开展 ”属于句式杂糅,删掉 “的开展 ”; D项,成分残缺,应在 “农村劳动力转移 ”后面加上 “的数量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大脑对语言的驾驭至少通过两个中枢:一个是语言运动中枢,能指挥发音器官说出不同的语句;另一个是语言理解 (阅读 )中心,能理解他人所说的话,以及阅读并理解书面语言。这两方面构成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它必然与遗传和基因有关。 人类第一个 “语言基因
7、 ”是英国牛津大学威康信托人类遗传学中心的安东尼。摩纳哥和西蒙 费希尔研究小组发现的,其研究成果发表在 2001年 10月 4日的自然杂志上,这个与语言能力有关的基因就是 “叉头框 P2基因 ”(FOXP2)。 FOXP2基因是在一个被称为 “KE家族 ”的人群中发现的。这个家族三代人有 24名成员,但是其中一半人无法自主控制嘴唇和舌头的运动,因此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而且他们也存在阅读理解障碍, 表现为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弄不懂语法规则,很难理解别人说的话和进行阅读。研究人员先对 KE家族成员进行大脑图像扫描,发现其中有语言障碍的人在大脑分管语言的 “基底神经节 ”部位出现异常,
8、而 FOXP2基因就是在基底神经节表达和产生功能的。这个中枢控制人的口舌运动和发音说话, 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的大脑皮质中这个区域不能正常工作。 1998年,研究人员又发现,一名与 KE家族无亲缘关系的被称为 “CS”的男孩也出现了与 KE家族语言障碍者相同的症状。对这些患者的基因测序发现, 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和 CS儿童的 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的基底节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最早发现 FOXP2基因的科学家费希尔认为,人类的语言问题非常复杂,并非只有一个 FOXP2基因起作用,类似 FOXP2这样与人类语言能力相关的基因可能还有 10到 10
9、00个之多。例如,最新发现,有两个基因在语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它们可以帮助人发育出较大的大脑,这对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必须的。这两个基因分别叫做 “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 ”和 “微脑症基因 ”。 据研究,这两种基因出现的年代都非常近,前者约 6000年前出现 ,后者则出现于约 3.7万年前,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或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研究人员推测,由于这两个基因发生了变化,才让人类产生了较大的脑容量,并获得了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基因也与人的语言类型有关。 人类语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声调语言,另一类为非声调语言。声调语言是指发同一个语音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可
10、表示不同的意思 (语义 )。非声调语言是指语音声调在高低不同时,只表示语气,而不会影响语义。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丹 戴迪休和罗伯特 莱德对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 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而这两种基因未能充分进化的人则更擅长于掌握声调语言。 戴迪休和莱德是在分析了近 1000种基因和 26项语言特征后得出这一结论的。他们认为,两种新发现的语言基因对于大脑皮质会产生微妙的影响。但并不能由此得出 “非音调语言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 ”的结论。以中国为例,古老的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拥有高水平的科学技术和哲学体系,而中文这种声调语言,与现代东地中海沿岸地区的
11、非声调语言相比,则依然保持着旺盛的活力。 (摘编自 20 1 2年 8月张田勘中国新闻周刊 追寻人类共同的 “母 语 ”) 【小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大脑至少通过语言运动中枢和语言理解(阅读)中心驾驭语言,这两方面也是语言能力的生物学基础。 B “叉头框 P2基因 ”(F0XP2)是最早在 “KE家族 ”的人群中发现的人类第一个 “语言基因 ”。 C通过对 KE家族的语言障碍者和 “CS男孩的研究发现,他们的 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成大脑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从而影响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D “KE家族 ”中那些发音和说话极其困难的人,也同时存
12、在诸如不能正确拼写词语,难以组织好句子 ,弄不懂语法规则等阅读理解障碍。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 “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 ”和 “微脑症基因 ”可以帮助人发育出较大的大脑,在语言的形成方面有重要作用。 B最早发现 FOXP2基因的科学家费希尔还认为有 1 0到 1 000个之多的基因与人类的语言能力相关。 C “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 ”和 “微脑症基因 ”出现的年代都非常近,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 D通过研究还发现, “异常纺锤型小脑畸形症相关基因 ”和 “微脑症基因 ”可以让人类获 得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也与
13、人的语言类型有关。 【小题 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声调语言是指发同一个语音时,高低不同的声调可表示不同的意思(语义),汉语就属于声调语言。 B非音调语言未必比音调语言更适应进化需要,声调语言也有自己的进化优势,汉语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就是明证。 C两种新发现的语言基因对于大脑皮质会产生微妙的影响,这两种基因未能充分进化的人则更擅长于掌握声调语言。 D研究人员对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述类文体阅读的
14、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 “答非所问 ”“内涵、外延不准 ”“误划类别 ”“张冠李戴 ”;判断类注意 “范围不当 ”“偷换概念 ”“曲解文意 ”;推理注意 “强加因果 ”“强行推理 ”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此题选项 C对应的原文是 “FOXP2基因中有一两个位点突变,造 成大脑的基底节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 ”。 而选项是 “造成大脑在发育期不能很好发育 ”,把原文的 “大脑的基底节 ”换成了 “大脑 ”。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B选项对应的原文说 “
15、可能还有 10到 1000个之多 ”,选项是 “认为有1 0到 1 000个之多的基因 ”,把原文的 “可能 ”变为了 “有 ”; C选项对应的原文说“此后可能通过进化适应或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 ”,选项 “通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在人群中迅速扩张 ”,把 “或 ”变为 “和 ”; D选项对应的原文说 “研究人 员推测,由于这两个基因发生了变化,才让人类产生了较大的脑容量,并获得了较好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选项是 “通过研究还发现 ”把未然的事物说成已然,这三个选项都因为逻辑范围混淆,造成判断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D项对应的原
16、文 “英国爱丁堡大学的丹 戴迪休和罗伯特 莱德对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 ”“前者 ”是指 “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 ”。而选项 “研究人员对声调语言地区的人和非声调语言地区的人进行统 计,结果发现前者更可能拥有上述两种新进化的大脑发育基因 ”中的前者是 “声调语言地区的人 ”,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25分) 他的生命就是一首诗 袁行霈 林庚先生逝世已经三年多了,他那特有的潇酒自如与宽容大度,仍然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开我们
17、,还生活在我们中间。 林庚先生自幼颖悟,北国的晴空,古都的文化以及家庭的教养,在他的心里埋下了诗的种子。林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已致力于诗歌创作。最初热心于旧体诗词,语言浑成,意境高远。但林先生感到写旧体诗词难以跳出古人的窠臼,后来决定改写新诗。先后出版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等诗集。林先生写诗先是自由体,后来转向新格律诗。 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先生任教于厦门大学中文系。 1938年 1月,随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长汀,与外界几乎处于隔绝状态,这时才把主要精力放到古典文学研究上,并于 1946完成中国文学史。 1947年,林先生回到北 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除继续研究古典诗歌和文学史外,还在各报刊上发表
18、新诗和有关新诗创作的文章。 1952年院系调整后他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讲坛上才华横溢,名言隽语层出不穷。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宏观认识,结合着对诗句的细密分析,再加上那诗人的风度,吸引着每一个听课的学生。在教学的同时,林先生出版了中国文学简史等享誉学术界的著作,直到 90高龄,还出版了一部富有哲理性的诗集空间的驰想。 林庚先生写诗一方面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另一方面则追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历史经验和规律,并创造性 地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中来。林先生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取得深入浅出明朗不尽的艺术效果。有的诗仿佛脱口而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是何等的透明,又是何等
19、的蕴藉。,有的诗令人如痴如醉,一种少年的精神伴随着完美的节奏呈现在眼前,其新鲜的程度真如旦晚才脱笔砚者。有的诗表现的是现代意识,而诗的形式却又带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语言是那么浅显,含义却又那么深邃。 林庚先生首先是诗人,是以诗人为基点从事文学史研究的,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从中寻求创作的经验,以及诗歌形式发展的规律。他在诗坛上曾经辉煌过,经过岁月的 淘洗,他的诗必将重新赢得新一代的读者。 正是因为他抱着这样的目的,并且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所以他的学术研究才能独具慧眼,并取得非凡的成就。就古典文学研究而言,林先生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他的中国文学简史高瞻远瞩,荦荦大端
20、,有一种卓然不群的气象。他关于屈原和楚辞的考证独辟蹊径,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他关于李白的研究,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林先生标举 “少年精神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赞扬创造力,给学术界留下一笔宝贵的遗产。 林庚先生的过人之处究竟何在?就在于他的诗歌、学问与人 格的统一,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既严谨又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贯注于其诗其学其人之间。林庚先生享年 96岁,桃李满天下,直至晚年仍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诗人的气质,学者的胸襟,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古代知识分子的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追求,二者在林庚先生身上完美地统一起来
21、。他是中国近百年来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位标志性人物,有了他,这段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史,才显得完整。 林庚先生的生命就是一首诗,他的生命之消失也是一首诗。他离去得那么从容 ,没有痛苦,只有潇洒。如果说有一点遗憾的话,也只是想再看一次月圆,而没有看到。他仿佛是为诗而生的,为中国这个诗的国度而生的。他的一生,他所做的一切都指向一个境地,那就是青春、理想和美。我们都为物欲横流、精神苍白的某些现状而痛心,我还为缺少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而遗憾。在这种背景下,更觉得我们的老师林庚先生之可贵。愿更多的人了解他,尊敬他,学习他,愿他的精神经过我们而得以发扬光大。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
22、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幼年颖悟、文化的熏陶、自然的美好使林庚很 早就心系诗歌,最初致力于旧体诗词,后转写新诗,其诗语言浑成,意境高远。 B抗战爆发后,厦门大学迁至闽西山区,封闭的生活环境让林庚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史是他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 C林庚教学出色,成就非凡,专著享誉学术界,其诗也总是力求以最自然的语言传达生活中最直接的感受,艺术效果深入浅出,明朗不尽。 D因林先生标举 “少年精神 ”“建安风骨 ”“盛唐气象 ”,所以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在学术研究上更独具慧眼。 E对林庚诗一般的生命历程和他在中国百年文学史、学术史和教育 史
23、方面研究的突出成就的记叙使全文充满深深的怀念、赞美和遗憾之情。 【小题 2】林庚一生的学术研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林庚的过人之处在于其 “诗歌魅力、学术魅力与人格魅力的交融 ”,其 “魅力 ”体现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林庚一生勤于研究,笔耕不辍,成就非凡,但他的生命却始终充满诗意, “就是一首诗 ”。我们应从他的身上学习什么?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BC(答 B得 3分,答 C得 2分,答 A得 1分;答 D、 E不得分)。 【小题 2】( 6分) 他研究古典诗歌的目的是寻求创作的经验及诗
24、歌形式发展的规律。 他对诗歌在内的文学艺术有敏锐的感受力。 他长于文学史的总体把握和宏观研究。(每点 2分) 【小题 3】( 6分) 林庚致力于把握现代生活和现代汉语的新节奏,并创造性地将中国诗歌的民族形式运用到新诗的写作之中。 他的学术研究独具慧眼,成就非凡。 他为人清高,艺术趣味高雅,学风严谨灵活,有一股朴茂纯真的灵气。(每点 2分) 【小题 4】( 8分)观点一:其人生作为都指向青春、理想和美,有追求,潇洒自如,诗意生存。 理由: 林先生自幼心里埋下诗的种子,一生坚持诗歌 创作,诗意新颖,意识现代,语言浅显而含义深邃; 林先生的学术研究交融着他的人格魅力,始终保持着青年人的朝气与活力;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1000 积分 0人已下载
下载 | 加入VIP,交流精品资源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3 云南省 师大附中 高考 适应性 考卷 语文试卷 答案 解析
